金融全球化与中国的战略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化与论文,对策论文,战略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尽管10年来,对其毁誉不一,但金融全球化仍在加速发展,各种争论也将在21世纪继续。为全面认识金融全球化的影响,有必要剖析金融全球化的不可逆性和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全球化中所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对于金融全球化所应采取的态度——“在接触中完善”。
一、引言:金融全球化的界定
金融全球化是指金融业跨国境经营和发展而呈现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大量的国际资本按国际通行规则在全球范围迅速流动。金融全球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国际化,金融活动已经突破国界限制,向全球展开,形成无国界金融,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对象全球化。二是金融市场国际化,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成一体,形成各种类型的国际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可以不受时间和区域限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24小时不停的金融交易和联系(虽然资本市场尚未实现)。三是金融活动规则逐渐趋于统一,在全球范围形成统一的金融体系,资本、资金、外汇、商品市场、金融活动和产品按国际统一的规则运行。四是货币国际化,在国际金融市场,同质的金融资产在价格上趋于等同,全球性流动和交易的货币不断增加。
但金融全球化,资本的自由流动,正如普罗米修斯从天堂给人类盗来的火种一样,既造福人类,也带来了灾难的可能。与金融全球化相伴而生的还必然产生以下过程和结果:其一,金融全球化还是一个风险发生机制相互联系而且趋同的过程。金融活动的风险属性趋于全球化,金融风险会在国际间迅速传递和波及。其二,金融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必然和趋势,这一过程也将是逐步削弱民族国家经济权力的过程,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概莫能外。其三,金融全球化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范围上是逐渐扩展的,在程度上是不断加深的。
二、金融全球化:原因和事实
导致和推动金融全球化的因素可归纳为四类:一是实体经济因素,诸如贸易、直接投资(实业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二是科技进步,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三是金融技术因素,主要归因于60年代以来风起云涌的金融创新。四是经济制度因素,主要是80年代以来被称之为全球的金融自由化浪潮。
全球实体经济的发展对引发金融全球化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1950~1997年,全球生产增长了5倍多,而同期的全球贸易则增长了15 倍多。各国的生产越来越多地面对全球市场。与此同时,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近20倍,又超过了国际贸易的增长。外国直接投资逐渐成为影响各个国家国内经济的重要力量。据统计,1998年跨国公司及其子公司已增加到10万多家,海外销售额比1990年增长了一倍,跨国公司的产值占世界GNP总值的20%以上,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60%以上, 技术转让额占全球的80%以上。科学技术发展对金融全球化的推动作用,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以现代交通、通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克服了地域和时间上造成的障碍,使得跨国活动成为十分便利的事情。尤其是电信技术的不断改善,电子计算机功能的不断增强,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整个世界的各种活动都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现代科技已经开发出向全球即时传送股票价格信息的技术,全球资金调拨可以在瞬间完成,各大国际金融中心的经纪人可以摆脱有组织交易所工作时间约束,在每天24小时内的任何时间从事交易。
推动金融全球化的金融技术因素,是在一个现在被统称为金融创新的运动中产生的。金融创新的基本原理是将现有金融工具的特性加以分解,再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取舍并重新组合,“制造”出新的金融工具。国际金融衍生产品等新的金融工具、新的金融市场和新的金融机构不断出现及发展,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适当的载体。在一系列金融创新的推动下,全球资金流动的形式,从银行信贷为主,转向可在公开市场上交易的债务工具为主,从而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的繁荣和联系的紧密度。
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先后展开了以金融深化或或金融发展为旗帜的金融体制改革,发达国家相继放松金融管制,放松利率、外汇控制和允许混业经营,一场被称之为金融自由化浪潮由此兴起。金融自由化构造了金融活动的全球化基础。本来各自独立运行的各国国内金融,日益融合在全球金融的大潮之中。跨国金融活动在相同的“游戏规则”下,采用相同的金融工具,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市场、客户和需求。世界各个国家的金融市场日益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三、金融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
应该清醒地看到,金融全球化已使全球数以千万计的投资者为自身的投资利益逐渐形成了一股金融力量,向现有的政治利益、国家宏观政策目标挑战,间接地影响着货币、利率、汇率政策和金融资本的分配决策。
金融全球化有利的一面主要是:多元化和更有效率的资本流动,对于提高资源在全球配置的效率,对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和各国经济的发展,能产生积极的作用。虽然金融全球化也有促使某些国家国际收支不平衡进一步发展的一面,但一些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国家,也可因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得到利用其国内盈余资金或弥补国际收支赤字的便利条件。
然而,伴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国际金融的动荡已经成为常态,使得世界各国都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之中,这是金融全球化最不利的影响。国际金融动荡还将因资本流动的变动不居而产生巨大的波及效应和放大效应。一国经济和金融形势的不稳定,会通过日渐畅通的资金渠道迅速传递给所有关联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爆发的金融危机,就一次比一次更深刻地打上了金融全球化的烙印。尤为严重的是:国际金融动荡及其迅速产生的波及效应,使得任何单个国家甚或国际经济组织,在与市场力量相抗衡中均处于弱势地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全球金融的运行规则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同时,由于各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金融体系的成熟程度不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远大于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凭借本身庞大的资金规模,很容易带动和主宰国际资本的流向。因而金融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带来了好处,而金融全球化的不利后果则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更为充分,影响也更大。
20世纪70年代全球套利基金只有1—2百家,1998年全球套利基金已达4000多家,运用资产已上万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的游资高达7.2万亿美元,约等于全世界经济产值的20%;外汇日交易额达1.4万亿美元,相当于实物交易额的50倍左右。
全球资本流动尤其是大量投机性短期资本的流动,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体系就可能造成巨大冲击。在巨大利益吸引下,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注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套利和套汇投机。在东道国经济衰退或出现金融危机征兆时,又会突然不受限制地大量撤走,结果是进一步恶化东道国的经济并加重金融市场的危机。墨西哥和东南亚金融危机都证明了这一点。
在墨西哥,仅1994年下半年就有50多家外国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赴墨进行证券投机活动。外商对墨的投资中,有价证券投资占75%以上,而直接投资只有20%。1994年由于美国经济恢复增长、利率上升,外商从墨抽走了约180亿美元的资金, 从而引发了“全球化时代第一次金融危机”。1996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及韩国吸收外国私人资本930亿美元,到1997年,流出资本在120—1050亿美元之间,波动相当于其GDP的10%。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放弃控制和保护自己国内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外汇控制手段,放任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就不可避免地会使本国的经济发展和变化完全处于发达国家强大的垄断资本势力的摆布之中。正因如此,国际社会对金融全球化的乐观情绪也有些让位于审慎的反思。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1997 年主题是“维护全球化”(sustainingglobalization ), 1998 年主题已贴切地转为“管理多变性”(managing variety)。
四、中国的战略对策:“在接触中完善”
20多年对外开放的结果,中国经济已深深地融合于全球经济之中。1978年,中国外贸依存度(年进出口总额/GDP)仅为9.8%,1998年已保持在33.8%。1995年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中国经济在金融面上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也逐步密切。特别是中国将很快加入WTO, 中国金融业开放必将呈现一种加速趋势。面对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大势,中国肯定不可能将金融全球化“拒之于国门之外”,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全球化给中国带来机遇,但更多的是挑战。对金融全球化一概逢迎唱赞歌或者一概排斥视之为洪水猛兽,都不是正确的态度,理性的选择应该是趋利避害,“在接触中完善”。因为只有积极参与,才能争得制定国际经济规则发言权,才能在有关利益攸关的问题上施加影响。我以为,中国对金融全球化的参与,可以集中在银行市场开放和国际货币制度改革两个方面。
(一)关于银行业开放
从国际经验和已经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的实践来看,垄断外汇业务、巩固中间业务、争夺优良的客户、吸引中资银行的业务骨干等,将是中、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因此,当前必须抓紧时间,加快国内银行业重组和改革步伐。
一是加强银行服务市场基础建设。其一,重新界定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进一步明确和落实银行经营自主权;其二,允许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多元化,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其三,改善银行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其四,改善宏观金融监管,推行利率市场化和规范化的金融业务综合经营;其五,增加金融运行的透明度,便于监管部门和市场的双重监督;其六,强化金融法制建设,塑造信用文化。
二是加快国有银行现代银行制度改革步伐,建立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与外资银行竞争,犹如与高手奕棋,“庸者谋子,高手谋势”。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时最大的势,就是抓住入世和金融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不失时机地对国有银行进行改革,通过建立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
三是深化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和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赢得了人才,谁就赢得了竞争。国内银行必须加速深化人事和收入分配体制,以激发人的积极性和留住人才。
四是继续深化机构改革,按市场化原则调整机构布局与设置。根据市场和效益原则,从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主动收缩和撤并经济规模小、金融市场容量有限地区的机构和网点,并将资源逐步向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集中,争取利用3—5年的时间彻底改变管理层次过多、网点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五是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全面提高综合风险控制能力。借鉴国际先进的银行内部控制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银行的实际情况,建立风险识别和评估机制,全方位控制经营管理行为,提高综合风险控制能力。
(二)关于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
当今世界已经形成了三个最重要的区域经济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洲经济区。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已经形成自己的区域货币体系。在欧元区和美元区逐渐扩展并巩固的背景下,亚洲国家或者依附于上述某一货币区;或者在两大货币区的挤压下飘摇;或者创造条件,建立一个能够使亚洲国家获得公平地位,并能促进亚洲地区经济繁荣和稳定的货币共同体。
我倾向于第三种选择,并且主张中国积极推动这一进程。第一,亚洲金融危机所以造成严重后果,一个并非不重要的原因在于:危机发生之后,亚洲国家之间不仅完全没有协调行动,而且实行以邻为壑的竞相贬值政策。鉴于此种惨痛教训,在亚洲国家之间寻求货币合作,已属当务之急。第二,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用产品和劳务的流动规模还是用资金的流动规模来衡量,中国经济的外向态势已经形成。从经济联系上看,我们与亚洲国家经济交往的密切程度要高于其他地区。这是我们积极谋求与亚洲其他国家建立更紧密的货币联系的经济基础。第三,中国经济正在日益发展,我们应当在地区货币制度的建设上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当然,建立某种人民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地区性货币金融联盟绝非易事。特别是由于涉及同日本、东盟、中国台湾省以及香港地区的复杂关系,走向亚洲货币一体化之路将十分曲折。但是,如果认识这是一个我们目前已经遇到,而且在将来还将遇到的严重问题,从现在起就在这方面展开积极的研究,并从各方面做好准备,就是十分必要的。
标签:金融论文; 全球化论文; 银行资本论文; 货币国际化论文; 中国货币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银行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