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疗法在80例虚寒型胃痛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探讨论文_李建国

中医疗法在80例虚寒型胃痛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探讨论文_李建国

甘肃省瓜州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7361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辩证疗法在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7年5月期间确证并收治的80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法对该部分患者进行跟踪治疗,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80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中,痊愈31例,占38.75%;显效28例,占35%;好转14例,占17.5%;无效7例,占8.75%;总有效率为91.25%。结论:对于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中医辩证疗法能够有效治疗患者胃痛顽疾,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医疗法;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效果

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表现为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其证机概要为脾虚胃寒,失于温养,中医治法总结为温中健脾,和胃止痛。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人们工作及生活等节奏日益加快,人群中的竞争压力也相应增大,作息不规律、饮食结构失衡、尤其是冰镇饮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等等,脾胃虚寒型胃痛发病率越来越来高,在临床上已被引起广泛的重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根据临床接诊情况选取2014年6月~2017年5月期间确诊并收治的80例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男41例,女39例。患者的年龄16-71岁,其平均年龄为42岁。患者的病程1-9年,平均病程为55年。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脾胃虚寒型胃痛主要表现为手脚冰凉,面目血色较少,神情倦怠,四肢乏力,舌苔泛白,脉率细速且伴有上腹部隐痛,空腹疼痛加剧,饭后腹痛缓解,反酸、食欲降低的症状[1]。此型可为脾胃气虚或病久所致,也可为肝失疏泄横逆所致。脾胃虚弱可以致气滞血瘀,又可因健运失司而生内湿,出现湿浊中阻、郁久化热之象。脾胃虚弱(或虚寒)者,治拟健脾益胃或温中健脾,方选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或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汤加减;脾虚湿热或湿盛者,治拟健脾燥湿或清热利湿,宜选用二陈汤或三仁汤、藿朴夏苓汤加减,气滞血瘀者可加理气行气活血药。胃脘隐痛,喜暖喜按,面色不华,四肢不温,畏寒神倦,舌苔薄白,脉沉细。治宜健脾和胃,益气温中,处方,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加减,用药,党参30 g,焦自术15 g,茯苓10 g,炙甘草10 g,炙黄芪20 g,佛手10 g,砂仁5 g,香附15g,肉桂3g,附子3g,半夏10g,干姜10g,细辛3g,白芍20 g,桂枝10 g,红木香30 g。

1.3疗效标准

临床上按照《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胃脘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的标准来进行判定胃脘痛的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好转、无效四个层次[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中痊愈为症状全部消失,6个月到一年内不复发,相应的主项理化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或有好转,参考症状及体征恢复如常人;显效:主要症状消除,5个月到1年内不复发,相应的主要理化检查好转,参考症状、体征改善;好转:主要症状基本消失,6个月到1年内虽有发作,但疼痛减轻,持续时间缩短,相应主项理化检查改变不大;无效:主要症状无变化,相应的主项理化检查无改变。

2结果

80例脾胃虚寒型胃痛的患者,痊愈31例,占38.75%;显效28例,占35%;好转14例,占17.5%;无效7例,占8.75%;总有效率为91.25%。有效时间最短为服药10天后胃痛即除,最长者间断服药2年。脾胃虚寒者治疗时间多较长,见效较慢。

3讨论

胃脘痛病名始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邪气藏府病形》篇进一步指出:“胃病者,腹目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将其病变部位、临床主要表现作出准确的描述[3]。胃痛日久不愈,或因过投辛散耗气,或因久服寒凉损胃,纳运不健,寒从中生,胃失温煦,每多脾胃虚寒之证。自仲景立建中、温中法治疗脾胃虚寒证后,医家之中以李东垣、张景岳等阐发最为深刻[4]。如李东垣认为饮食失节则胃病,胃病则脾无所禀受,形体劳役则损脾,脾损则胃不能独行其津液,从而导致阴盛阳衰,或中虚气滞,客寒犯胃,或元气虚弱,脾气下陷,阴火冲逆而为诸痛。张景岳宗其所论,进一步指出:气血虚寒不能营养心脾者多为心腹痛证,然必以积劳积损及忧思不遂者乃有此病。脾胃虚寒之证除了禀赋素弱者外,多属病久及用药不当逐渐发展而来,甚者导致脾肾阳衰,再加上饮食起居不慎,往往反复发作,迁延难愈[5]。

促进人体气运正常,温和脾胃的益气健胃药能有效驱散人体中的寒气,温和脾胃脏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健脾、中和。胃病日久,中气受损,建立失职,脾在运不在补,所以治疗中掌握好补脾与运脾的关系,益气与理气并重,补中寓通以防呆滞胃气,反碍脾运,过寒之药固属禁忌,过热之品也不宜。吴鞠通谓“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所以调理中焦脾胃病证,当以“中和”为贵。使气健旺,转运自如,升降得宜,阴阳协和。因而本人在治疗虚寒性胃脘痛时,用药总以甘平为主,加佐辛温,着重于益气建中,调脾和胃,理气止痛,扶助纳运。用药立足于甘平微温,补中兼通,主要用黄芪健脾益气,升发脾阳,太子参清补以助黄芪建立中气,用木香行气止痛。

引起胃脘痛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饮食,精神上的压力和刺激在长时间的作用下造成人体脾胃损伤,机体血气运行不畅而导致的寒气淤积,气郁血瘀而产生脾胃失和的现象[6]。胃脘痛的发生与发展的主要病变区是胃,在向小的发展是在胃黏膜,但胃部的病变和人体中的肝脾等脏器的病变也有重要的联系。中医将胃主管机体的收纳和储存,肝脏主管机体的疏导而脾脏主管机体的运化,使得机体气运通达,胃肝脾三者共同完成机体对食物的储存、消化和吸收的作用,促进机体气血的通达[7]。而当机体三者脏器的中的一方或是三者的配合出现差错时,机体的生理功能则会出现一定的差错,从而出现壅滞之患。

4结语

根据中医理论中的辨证思维模式对脾胃虚寒型胃痛进行相关的分析,可知采用益气健脾,温胃散寒的方法能有效的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且临床上证明此种方法治疗效果明显,副作用小,对胃脘痛的治疗与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丁庆刚,高金良.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医辨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20):158-159.

[2]祁佳,唐跃年,张宇锋,等.参附黄蒲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Meta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6(3):101-105.

[3]顾大军.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医药治疗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1,09(34):70-71.

[4]周颖蕾,葛惠男.中医药治疗虚寒型胃痛的研究概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4):1815-1816.

[5]丁庆刚,高金良.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医辨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20):158-159.

[6]吴亦工.中药参附黄蒲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痛临床分析[J].光明中医,2015(12):2598-2600.

[7]黄昇,黄志雄,林勇.黄芪建中汤合胃苓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42例[J].光明中医,2015,30(2):305-307.

论文作者:李建国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7

标签:;  ;  ;  ;  ;  ;  ;  ;  

中医疗法在80例虚寒型胃痛患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探讨论文_李建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