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采血对象晕针、晕血原因分析及预防干预论文_苏敬杰1,杜凤霞2

静脉采血对象晕针、晕血原因分析及预防干预论文_苏敬杰1,杜凤霞2

1.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河北秦皇岛 066004;

2.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内蒙古包钢医院)院感科 内蒙古包头 014010

【摘 要】目的,通过针对我院的采血病人,采血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静脉采血对象晕针、晕血的原因以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来院体检的静脉采血对象10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中的人员针对具体的晕针、晕血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具有针对性的对其采取相应的护理办法。与此同时对同一时期需要进行静脉采血的人员作为对比,列入对照组,通过对两组的对比,分析满意的程度。结果在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办法之后的一组,观察组中的成员都是满意的,并且没有意外的事故发生,也没有后遗症,晕针晕血的发生率显著的下降,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静脉采血对象出现的晕针晕血现象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可以有效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同时其护理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关键词】静脉采血;晕针;晕血;分析

引言

晕针是在采血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血管性晕厥,当体检者受到针刺等因素的刺激时,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进而心输出血量减少,血压下降,造成病人出现暂时性的脑部的血流量变小,造成病人出现晕厥。临床的额主要表现就是头晕、心理发慌、面色较差、并伴有恶心呕吐的情况出现。严重的还会发生意识的丧失,血压下降,休克等症状,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晕针现象在体检中并不少见,应引起医护人员和体检者的重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来我科抽血的静脉采血对象100例,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18~50岁,平均(22±3.4)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19~48岁,平均23.2岁左右;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20~50岁,平均24.2岁左右。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观察指标

通过对两组人员的分析表明,观察期穿刺的反应、头晕的情况、脸色的问题、等进行观察。病人出现晕针晕血现象需要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本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满意程度调查表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包括了医护人员及相关技术的娴熟程度、受教育的情况、疼痛的程度及抽血室环境四个项目,每项指标分值为20分,总分为100分。

1.3护理干预

1.3.1心理干预

绝大多数研究认为心理因素是发生晕针、晕血的首要原因,因此将心理护理作为预防和减少晕针、晕血情况的首要措施,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尽量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在操作前,护理人员应态度和蔼,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在进行抽血的工作之前,要对需要抽血的人员进行抽血工作的介绍与抽血知识的讲解,从而缓解病人的心理,减少病人的紧张与恐惧的情绪。对有晕针、晕血的病人进行重视,要进行特殊的护理,抽血进行时也要进行多交流,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对他们进行鼓励,必要的时候可以对采血进行遮挡,减少病人的心理压力。

1.3.2密切观察

晕针、晕血症状不仅仅发生在治疗过程中,在治疗的前后都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所以要求医护人员在进行治疗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对病人的情绪与病情的变化进行详细的观察。治疗之前需要观察病人有没有紧张或者压力过大的现象。例如面部的表情比较紧张、不断的挪动椅子、经常提出问题,说话语无伦次等等。这些情况都是病人晕针、晕血出现的表现。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如果病人出现了不良的反应,比如面色较差、冷汗、恶心呕吐等现象,严重的甚至出现昏厥等。那就需要对出现不适的病人进行随时观察,并根据病人的身体变化,采取有效的缓解措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3环境

尽管国内医院普遍诊疗环境条件有限,患者较多,在现有条件下,尽量营造和谐舒适的就诊环境,保持室内整洁,空气流通可以有助于减少晕针、晕血情况的发生。

1.3.4紧急情况的处理

如果对象在静脉采血的过程中出现晕针晕血的情况,必须采取合理的应急措施。患者在抽血、注射等创伤性治疗中发生面色苍白、大汗等晕针、晕血先兆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操作,拔针并密切观察,必要时测量血糖,以鉴别和紧急治疗低血糖综合征。患者一旦发生晕厥应立即将患者采取平卧位,可将头部位置放低,以增加脑部血流灌注;中流量给氧吸入,从而增加脑部的供血、供氧;按压人中、合谷穴,促使对象苏醒;松解衣扣、腰带以利于保持呼吸通畅,同时要保证室内通风,必要时注意保暖;进行心率、血压监测,迅速建立静脉通路,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晕针、晕血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1例出现晕针、晕血情况;对照组中,4例出现晕针、晕血情况。观察组晕针、晕血发生率为2%,对照组晕针、晕血发生率为8%。观察组明显的低于对照组。

观察组中47例对护理方式感到满意;对照组中40例对护理方式感到满意。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4%,对照组满意度8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造成晕针晕血的原因有很多种,如何做好有效的护理对策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前期的环境布置准备工作需合理完善,做好导诊员的规范化培训,在静脉采血区域应配有一名高年资护士专职耐心细致、负责做好解释和安抚紧张的学生,以及护士熟练正规的护理操作。针对学生体检晕针的情况,有效准确的判断并果断采取措施,能够避免和减少体检人员在静脉采血过程中产生晕针,并且降低并发症如跌倒昏迷等事情发生,这样可以防患于未然,有效地减少晕针晕血的发生率。

在拔针后护理人员应当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按压方法、按压时间及按压力度,避免皮下淤血的发生。第一,心理因素:精神心理因素是患者发生紧张恐惧、疼痛过度敏感等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晕针、晕血的主要原因为患者的过度恐惧与紧张造成的,这类患者心理素质较差,心理承受能力差,还有些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一是,因为病人的心理紧张、恐惧会使其出现迷失神经的兴奋,内脏器官的血管出现扩张,造成病人心率逐渐的缓慢、心肌收缩无力,致使大脑供血不足,导致血管性晕厥;二是由于对抽血知识了解不多,认为抽血后会损害身体,情绪紧张,有恐惧和顾虑心理。第二,机体状态:一般情况下静脉采血都是在上午空腹进行,在经过排队、缴费等后,对象大多已经饥饿、体力不支,血糖下降,这样就使得机体处于应急状态,引起短暂的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脑血流量减少,对象就出现头晕、眼前发黑、全身冷汗等晕针、晕血的现象。第三,年龄:相对于老年患者,中青年患者更易发生晕针、晕血。中青年群体的心理反应性较敏感,对疼痛的感觉也更加敏锐,从而产生紧张、焦虑情绪,导致痛阈降低。第四,体位因素:静脉采血患者一般为坐位,使下肢肌肉及静脉张力低,血液蓄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减少,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血压收缩压的下降,影响脑部供血,引起脑组织缺氧,发生晕针、晕血。第五,环境因素:国内很多研究报道了环境因素影响抽血晕针、晕血的发生。在气压较低的闷热季节或狭小拥挤的空间,环境嘈杂等情况下更容易发生晕针、晕血。

对患者静脉采血前是否空腹饥饿、高度紧张、体质虚弱、有无晕针、晕血史等因素的评估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既减轻患者的痛苦,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工作理念,又进一步提高医疗工作质量,减少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成昌盛,龚秀琴,黄美,等.门诊患者采血晕针反应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J].护理学报,2011,18(12):57-58.

[2]陈绮雯.72例健康体检中静脉抽血晕针患者的原因分析及护理研究[J].中外医疗,2011,30(29):163.

[3]赵云萍,吴媛媛,安晓霞.门诊静脉采血患者晕针晕血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45.

[4]王慧.门诊静脉采血患者晕针晕血的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4):137.

论文作者:苏敬杰1,杜凤霞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6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6

标签:;  ;  ;  ;  ;  ;  ;  ;  

静脉采血对象晕针、晕血原因分析及预防干预论文_苏敬杰1,杜凤霞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