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初生产成本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_农民论文

21世纪初生产成本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_农民论文

生产成本对21世纪初期粮食生产影响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成本论文,粮食生产论文,初期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的变化特点

根据全国物价系统农产品成本调查资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注:本文中所有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均已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2004年颁布实施的新农产品成本核算指标体系作了重新计算和调整。新农产品成本核算指标体系的最重要特点是核算了资金、土地和劳动力的全部要素成本,并且反映了农民的实际支出和实际所得。)呈现“阶梯式上升”的特点,可分为两个平台和一个陡坡。两个平台分别为100元以下级平台和200元以上级平台,一个陡坡是连接两个平台的跃升段。1993年以前,每亩粮食(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平均)现金成本(注:现金成本指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全部现金和实物支出,反映了农民的实际支出;现金收益指产品产值减去生产该产品而发生的全部现金和实物支出后的余额,反映了农民的实际所得。总成本指全部要素成本,是反映资金、劳动力和土地资源耗费的理论成本。净利润指产品产值减去全部要素成本后的余额,反映了生产中消耗的全部资源的净回报。)均在100元以下,1991—1993年平均每亩粮食现金成本为91.7元。受1993、1994和1995年连续三年通货膨胀的影响,1994、1995和1996年粮食生产成本急剧上升,1994年每亩粮食现金成本突破百元大关,由1993年的每亩99.5元猛增到142.4元,增幅达43.2%;1995年每亩现金成本又猛增到178.3元,比上年上升25.2%;1996年每亩粮食现金成本突破200元,达202.69元,比上年上升13.7%。自1996年以来,粮食成本一直保持相对稳定,每亩现金成本基本都在200—210元之间,1996—2003年8年平均每亩粮食现金成本为203.7元,其中2003年每亩粮食现金成本为199.5元。从2003年与不同基期的粮食成本比较来看,粮食成本这种“阶梯式上升”的特点也表现得很明显。如2003年粮食成本比1991年上升132.2%,年均升幅6.7%,反映了90年代以来粮食成本总体上升的基本态势;但与1996年相比,粮食成本反而略降1.6%,表明自1996年以来,粮食成本一直呈现基本稳定的特点。

粮食生产总成本(即包括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与土地成本在内的全要素成本)的变化趋势与粮食现金成本基本相同,可划分为200元以下和300元以上两级平台以及两者之间的跃升段。1993年以前每亩粮食总成本在200元以下,1991—1993年平均为165.5元;1994年每亩粮食总成本突破200元,由上年的179元猛升到239元;1995年每亩总成本突破300元,达322元,之后虽然仍有一定的波动,但多数年份均处于360元线附近。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每50公斤成本的变化趋势与每亩成本也基本相同。同样,经过1994年和1995年两年大幅度上升后,1996—2003年,粮食每50公斤现金成本一直基本稳定在27元左右,每50公斤总成本基本稳定在50元左右。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生产成本构成变化情况

粮食现金成本构成中,化肥费、机械作业费、排灌费(水费)、种子费以及税费支出这五项所占比重最大。1996—2003年8年平均,化肥费比重占30.4%,机械作业费占10.4%,排灌费占7%,种子费占10.2%,税费占12.2%。五项费用合计占现金成本的70%以上。另外,畜力费占6.4%,农家肥费占5%,农药费占4.2%。

粮食总成本构成中,物质与服务费用占50%左右,人工成本(注:人工成本包括雇工费用和家庭用工折价(劳动机会成本)。)占35%左右,土地成本(注:土地成本包括流转地租金和自营地折租(土地机会成本)。)占15%左右。

粮食成本呈总体上升态势,主要原因是种子费、化肥费、机械作业费、排灌费及税费支出的上升。2003年每亩粮食现金成本比1991年增加117.7元,上升137%,其中种子费增加10.9元,上升115%;化肥费增加28.6元,上升99.7%;机械作业费增加17.8元,上升297%;排灌费(水费)增加10.3元,上升227%。这四项费用增加额占现金成本增加总额的57.4%。另外,农民实际负担的各种税费支出增加21元,上升188%。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生产费用占粮食现金成本的比重变化趋势不一。种子费比重基本稳定,多年来一直保持在10%的水平。肥料费(包括化肥费与农家肥费)的比重由1991年的41.6%下降到2003年的33.6%,降低了8个百分点。其中化肥费比重由1991年的33.6%下降到2003年29.1%,农家肥费比重由1991年的8.2%下降到2003年的4.5%。机械作业与畜力呈明显替代趋势。机械作业费比重由1991年的7%上升到2003年的12.1%,畜力费比重则由1991年的10%下降到2003年的5.3%。排灌费(水费)比重由1991年的5.3%上升到2003年的7.3%。农药费比重最为稳定,绝大多数年份均在4%—4.2%之间。

三、21世纪初期粮食生产成本变化趋势

(一)推动粮食成本上升的因素

1、化肥等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将逐步上升。化肥生产对资源依赖性极强。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开采成本的加大,特别是国内市场石油、天然气供给严重不足,因此,从长期来看,化肥生产成本将会逐步上升。2003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市场化肥价格开始上涨,主要原因就是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价格上涨所致。

2、化肥投入量在近期内难以减少。我国粮食单产水平在世界上处于前列,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大量施用化肥来维持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施用量增长很快。2003年我国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折纯)为19.5公斤,比1991年增长了54.4%。目前我国单位面积耕地的化肥施用量已达到世界平均量的1.6倍。有研究表明,粮食生产中化肥投入量已基本达到极限,投入化肥的边际收益已小于边际成本。根据农产品成本调查资料,自1998年以来,虽然粮食价格处于低谷,种粮效益低,但农民并未减少化肥投入量,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化肥施用量(折纯)一直维持在每亩20公斤左右,这充分表明粮食生产中的单位面积化肥用量已基本稳定。由于粮食生产中化肥费占现金成本的比重达30%以上,因此,化肥用量的基本稳定将会对粮食现金成本上升趋势起着支撑作用。

3、水费支出将越来越高。我国是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由于供求矛盾的加剧及供水成本的上升,虽然国家对农业用水价格实行低价政策,但水价水平仍在上升,加之有效灌溉面积和机电排灌面积的逐步增加(2002年我国机电排灌面积为36213.1公顷,比1995年扩大了12.4%),水费占粮食成本的比重将不断提高。目前东北粳稻产区和西北、华北小麦产区,不少地区排灌费(水费)占现金成本的比重均已达30%以上。

4、机械作业费用将上升。据有关部门统计,1999年全国农田作业机械化水平,机耕为65%,机播为25.6%,机收为16.3%。2002年,我国农用机械总动力达57929.9万千瓦,比1995年增长了60%。但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机械作业虽然实现了对人工的替代,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并没有从技术替代完全转变为经济替代。调查情况表明,目前情况下,机械化水平提高反而增大了农民的实际支出,成为推动粮食成本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5、土地成本将不断上升。农地流转现象在我国一些地区已相当普遍。现阶段农地流转的方式主要有代耕、租赁、转包及互换、入股、转让等。据2000年农业部调查,2000年江苏省流转土地116.7万亩,占全省耕地的22%;浙江到2001年4月占全省耕地的12.4%,湖北到2001年将占8.44%,江西占9.3%,四川占5.6%,黑龙江占6.8%。但由于前几年粮食比较效益偏低,流转的农地很少用来种植粮食,如根据农产品成本调查网络数据,2003年全国1668个粮食调查县中,仅有286个调查县粮食成本中出现土地流转费用,只占调查县总数的17%。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直接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将会越来越少,农地流转现象将越来越多。随着种植粮食的流转地面积不断增加,从社会平均的成本水平看,单位粮食的流转地租金将会上升,从而推动单位现金成本的上升。

6、人工成本降低难度较大。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节省劳动技术的应用,我国农产品生产劳动用工数量一直呈下降趋势,随着机械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规模经营的适度发展,在21世纪初期,粮食生产中的劳动用工数量仍将呈缓慢下降趋势。但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不会改变,每个农户种植粮食的规模不可能很大,因此,从总体上看,规模经营对劳动的节约作用不会十分显著。而与时同时,劳动日工价水平和雇工费用会随着农民收入增加和机会成本扩大而不断上升。因此,粮食生产中的人工成本不但难以降低,相反还会呈上升趋势。

7、规模经营可能会增大生产成本。调查数据表明,由于要支付较多的流转地租金(土地承包费),更多地使用机械,贷款利息支出多,多数地区农业生产规模经营的现金成本均高于一般农户。据浙江省物价局的调查,2000年该省早籼稻规模种植农户(户均早籼稻种植面积30亩以上)与普通农户(户均种植2—3亩)的比较,每亩早籼稻现金成本,规模户为244元,普通户为200元,规模户多支出44元。从国外情况看,大规模种植的单位成本也是很高的,美国主要农产品成本全面高于我国,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因此,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将会推动农产品生产费用的上升。

8、部分优质品种的推广也会推动成本上升。良种一般可分为高产品种和优质品种两种类型。高产品种的种植有助于降低农产品单位成本,种植优质品种可能会带来效益的提高,但不一定会导致成本的下降。如河北省物价局成本调查队对该省部分市县种植的“8901”优质小麦2001年成本收益情况的调查,优质小麦每亩直接生产费用比普通小麦高1.2%。河南省物价局对该省优质小麦与普通小麦的成本收益调查结果是:优质小麦每亩成本比普通小麦高9元。另据有关调查资料,2000年沿海地区优质稻生产每亩物质费用257元,比普通稻高32元。因此,当越来越多的优质粮食品种被推广种植后,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也会有所上升(当然产品质量不一样)。

9、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提高粮食成本。工业化和城市化必然伴随着对耕地的大量占用。通常被占用的耕地都是粮食生产能力高的熟地,而补充的新耕地粮食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均不如熟地。一方面,要使新耕地的肥力与熟地相当的话,就必须加大投入,从而增加成本;另一方面,新耕地粮食产量水平要低于熟地,单位粮食成本也会上升。

(二)制约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的因素

1、取消农业税。国务院已经宣布,自2004年开始,5年内全部取消农业税。目前农民实际承担的税费占粮食现金成本的比重达12%,取消农业税对于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2、提高化肥利用率。我国化肥综合利用率只有30%—40%,而国际先进水平达到60%—80%。如果化肥综合利用率能够提高1倍,就可以节约一半的化肥实物投入。

3、加强种子工程建设,积极培育和推广高产优质良种。杂交籼稻的出现,对我国粮食增产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稻谷单产居世界前列,小麦单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低于先进国家水平。如2003年,我国稻谷单产为每公顷6189公斤、小麦单产为每公顷3776.5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1000多公斤,但比世界先进水平(法国7444公斤、英国7951公斤、新西兰696公斤)还有较大差距。玉米单产为每公顷4924公斤,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加拿大6804公斤、美国8011公斤、意大利10943公斤、新西兰10437公斤、以色列15818公斤),提高粮食单产的潜力很大。如果我国玉米单产提高到加拿大的水平,每50公斤成本就将下降10元,更为重要的,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那种大农场的农业生产方式,每个农户经营土地规模相当有限,依靠提高单产扩大产出,增加农民收入,是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当继续培育和推广高产优质粮食品种,努力降低单位产品成本。

4、积极推广应用节约粮食成本的新技术。大力推广应用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节水、节种、节肥、节药和增产、减损、省工等作用显著的粮食生产节本增效技术,力求技术上适用、经济上可行,从而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5、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应加强对水利工程的投资,进一步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大力完善农业保险体系,以减少灾害损失,降低单位产品总成本。

6、充分发挥主产区比较优势,优化农业生产地区布局。从农产品成本调查数据看,主产区的单位农产品生产成本具有较为明显的成本优势和效益优势。各地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适应本地自然条件的农产品生产,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从以上两方面情况看,促进粮食生产成本下降的因素中,除了农业税减免是5年内能够落实之外,其余都是基础性的、长期性的措施,对今后一段时期粮食生产成本不会有大的影响;而影响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的因素将会一直发生作用。综合判断,预计21世纪初期我国粮食生产成本将呈现稳中略升的态势。

四、粮食生产成本对21世纪初期粮食生产的影响

(一)粮食现金成本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在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粮食现金成本构成将会发生一定变化。五年内取消农业税将大大减少农民的实际支出,但排灌费(水费)将不可避免地上升,机械作业费、雇工费用以及流转地租金都将会增加,化肥价格还难以保持稳定。在这些推动现金成本上升的因素中,排灌费(水费)影响最大。目前很多地区农业用水价格确实过低,不但无法弥补水利工程供水的全部成本,甚至还低于维护成本,因而有不少地区都在酝酿提高农业用水价格。但绝不能仅仅从供水成本角度来考虑提高农业用水价格,农业用水价格调整更主要地应当考虑对粮食生产成本的影响。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调查数据,近几年北方地区如河北、山东、山西、甘肃及辽宁等省的相当一部分县市,每亩小麦和稻谷的排灌费(水费)都在50元以上,而北方一些提灌区每亩排灌费高达80—120元,几近农民可接受的极限。目前全国平均每亩粮食排灌费(水费)约为15元,如果上升到每亩45—50元的话,就将完全抵消免征农业税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加之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价格也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话,粮食现金成本上升幅度过大,对农民种粮积极性将会产生较大影响。

(二)粮食总成本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粮食总成本反映了粮食生产过程中耗费的资金、劳动力和土地等全部资源的成本,是粮食价格的理论底线。从成本构成上看,推动总成本上升的因素主要是劳动力机会成本(即家庭用工折价)、排灌费(水费)以及化肥和种子价格。1996年以来,我国粮食总成本一直保持在每50公斤50元(或者简单地说,每公斤1元)的水平。可以预计,在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和耕作技术不发生大的改变情况下,每50公斤50元将是我国粮食总成本的最低限,也就是我国粮食价格下跌的底线。1995年和1996年粮食价格达70元以上,农民种粮就能够获得较多的收益;而1999—2002年,粮食价格在50元上下波动,跌落到粮食成本线上,农民种粮几乎没有收益,一些地区农民种粮甚至出现亏损,因而种粮积极性不高,导致近几年粮食播种面积连年下降。今后粮食总成本还将在50元的基础上稳步上升,如果粮食价格上涨幅度低于总成本上升幅度、甚至粮食价格下跌至粮食总成本水平时,虽然还能够获得一定的现金收益,也势必会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三)粮食比较成本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粮食与各种大田作物之间的比较成本(或称比较效益)是农民调整种植结构的主要依据。目前粮食与油、棉、烟等大田作物相比,效益仍然最低。因此,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还应当对其他大田经济作物的价格进行引导和调控,使它们之间的价格比保持在合理的水平。否则,即使粮食价格保持稳定,当油、棉、烟价格上涨时,农民调减的还将是粮食播种面积。

(四)粮食“收入机会成本”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从根本上讲,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不在于粮食成本的绝对水平,不在于粮食价格能够高出成本多少,不在于每亩或每50公斤粮食能够得到多少收益,而在于粮食生产所带来的各种总收入满足农民家庭的生活需要,这种机会成本可以称之为“收入机会成本”。“收入机会成本”是由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特殊性决定的。2003年全国平均每亩粮食用工量仅为20多个(以一年种植两季计算),不到粮食生产周期的1/10。也就是说,一个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全年有大多数的时间是处于农闲之中,这并非因为农户懒惰,而是由于种植业的内在特征造成的。农闲时间的农户生活费用同样要通过粮食生产收入来补偿。市场机制可以通过价格来补偿粮食生产成本(总成本),但却无法补偿这种“收入机会成本”。粮食的“收入机会成本”只能由政府来补偿。只有当粮食的“收入机会成本”能够得到补偿时,农民才会有足够的种粮积极性;而当粮食“收入机会成本”不能完全补偿甚至完全不能补偿时,收入来源较多的农户或能力较强的农户,就会转向种植其他高效农产品或外出打工,粮食面积必然缩减;只有那些粮食是惟一收入来源的农户或能力较差的农户,不得不继续种植粮食,但这带来的将是这部分农户的收入低下。2003年,我国农民家庭人均耕地面积1.87亩,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43.3元,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占40%,粮食主产区占60%以上。假定某农户全部耕地均用于种植粮食,一年种植两季,粮食纯收入占总收入的60%。应用“收入机会成本”的原理,则每亩粮食的现金收益应为:1943.3×60%/(1.87×2)=310元。2003年每亩粮食现金成本为200元,加上310元的现金收益,每亩产值应达到510元。不考虑副产品产值因素,按2003年粮食亩产350公斤计算,粮食价格应达到每50公斤73元的水平,这就是当前粮食的“收入机会成本”水平。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粮食价格之所以大幅上涨,今年夏粮和早籼稻价格在增产的情况下仍然达到每50公斤70元以上,其决定性因素就是粮食“收入机会成本”。上述“收入机会成本”是按照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计算的,是最低值,如果进一步考虑到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和收入增加的需要,“收入机会成本”水平将会上升。

补偿粮食“收入机会成本”,就是要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收益,主要途径有:一是降低生产成本。除取消农业税这个重要措施外,还要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稳定农业用水用电价格,培育推广高产优质粮食品种,免费或低价向农民提供技术支持,为农民购买农资提供无息或优惠贷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农业风险保障机制,减少灾害损失。二是提高收购价格。由于直接的价格保护是WTO不鼓励的扭曲市场的措施,因此,提高收购价格应当尽可能采取市场方式。上例中,按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2元计算(假定60%收入来自粮食)的粮食“收入机会成本”为每50公斤89元。也就是说,要补偿“收入机会成本”的话,就应当通过各种措施将农民实际得到的粮食价格提高到每50公斤89元。三是提高粮食直接收入补贴。粮食直补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粮食生产同时又符合WTO要求的主要措施。目前各地对农民提供的直接收入补贴标准较低,还难以对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产生根本性作用,应当千方百计地大幅度提高补贴标准。四是降低生活费用。国家要不断加大农村公共投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坚决减轻农民负担,从而降低“收入机会成本”。五是适当扩大经营规模。适度规模经营可使农民在粮食价格一定的条件下获得更多的总收入,这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和稳定粮食生产的必由之路。比如,粮食“收入机会成本”为每50公斤89元,而目前粮食价格为每50公斤70元。在粮食价格难以提高的情况下,为了补偿粮食“收入机会成本”,则户均粮食播种面积应达到20亩。由于粮食价格不可能上涨太多,因此适度规模经营是确保种粮总收益能够补偿“收入机会成本”的有效途径,政府应当鼓励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并对粮食规模经营户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

标签:;  ;  ;  ;  ;  ;  ;  

21世纪初生产成本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分析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