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昔被顾客雇来做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奶昔论文,来做论文,顾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许多产品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公司从错误的角度来开发产品。这些公司更多地关注于能卖给客户什么,而不是去考虑客户需要什么。真正的缺失就是没有去了解客户面临的和试图解决的问题。
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正视一个需要完成的工作理论——你的产品被雇来做什么?
再便宜点,再多点巧克力味,还是再大块点?
“需要完成的工作”这个理论,在开始时是与一个项目相结合的,当时我与一些朋友在为一家大型速食快餐店做一个项目。这家公司正试着增加奶昔的销量,并且花了数月研究这个专题,他们把顾客带进来填写最典型的奶昔消费者情况调查表,接二连三地向顾客提问:“能告诉我们要怎样改进奶昔,你才会买更多些呢?你想要这款奶昔再便宜点吗?再多点巧克力味吗?还是要再大块点呢?”这家公司收回所有的反馈信息,然后着手对奶昔进行改进工作。结果奶昔是越做越好了,但是销量和利润都没有得到增长,这下可把这家公司难倒了。
当我参与到这个项目之后,我提出要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奶昔问题:“我想知道在人们生活中出现什么样的任务需要完成时,才会促使他们来这家餐馆‘雇用’奶昔?”
用这种方式思考问题是很有意思的。这家餐馆接受了我的建议,于是我们开始进行调查研究。我们首先进行了观察研究,我们所关注的问题是:人们什么时候来买奶昔?他们穿什么样的服装进来的?是一个人来的吗?买奶昔时有没有买其他的食物?他们是在餐馆吃.还是开着车打包带走?
上班族充饥顶饿的奶昔
通过观察、记录,我们得到了一些令人吃惊的数据:几乎有一半的奶昔是早上卖掉的,来买奶昔的几乎都是一个人,他们只买了奶昔,并且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开车打包带走的。为了弄明白他们买奶昔做什么用,我们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访谈研究。我们站在餐馆外面,每当顾客手拿奶昔离开时,就用直白的话问他们:“打扰一下,你能告诉我打算拿这些奶昔干什么用吗?”当他们努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们又通过提问帮助他们回答:“嗯,想想你最后一次需要完成同样的事情时,你不是来这里‘雇用’奶昔,那你‘雇用’了什么呢?”他们的回答非常有启发性——香蕉、面包圈、糖果棒,但很显然奶昔是他们的最爱。
当我们把所有的问题放在一起时,就搞清楚了,原来所有顾客每天一大早都有同样的事情要做:他们要开很久的车去上班,路上很无聊,开车时就需要做些事情让路程变得有意思点儿;他们当时还没有真的饿,但是他们知道大约2个小时后,也就是上午和中午的中间时段,肚子就会咕咕叫了。
“我还能‘雇用’什么别的东西在这个事情中帮到我呢?”有个人沉思道,“有时我也会‘雇用’香蕉,但是请相信我,千万不要‘雇用’香蕉。香蕉消化得太快了,还没到半上午时你就又会饿的。”另一个人抱怨说,面包圈太脆,害得他边吃边开车时,弄得满手黏糊糊的,把衣服和方向盘都搞得一团糟。普遍有人抱怨说“雇用”的百吉饼又干又不好吃,迫使他们一边用膝盖开车,一边把奶酪和果酱铺在百吉饼上。还有个人用直白的语言坦诚道:“有一次,我‘雇用’了士力架巧克力,但是早餐吃巧克力让我感到很不安,所以我再也没有那样做了。”
奶昔呢?当然是它们当中最好的,用那细细的吸管吸厚厚的奶昔要花很长时间,并且基本上能抵挡住一上午阵阵来袭的饥饿。有个人脱口而出:“这些奶昔真稠!我要花去20分钟才能把奶昔从那细细的吸管里吸干净。谁会在乎里面的成分呢,我就不在乎。我就知道整个上午都饱了,而且刚好能与我的茶杯座配套。”他一边举着空空的左手一边说着。
到后来我们才发现,奶昔做这项工作比任何其他竞争对手都要合适——因为在顾客的观念里,不仅仅只有奶昔在做这个工作,还有香蕉、百吉饼、面包圈、士力架巧克力、咖啡等。
“典型爸爸”的安抚奶昔
对于这个快餐连锁店而言,这可是个突破性的领悟,但是突破性领悟不是仅止于此——我们发现,中午和晚上,奶昔还被“雇用”去做完全不同的工作,这次的雇主不再是那些上下班往返的人。下午或晚上来买奶昔的都是典型的爸爸,即整周都不得不对孩子的很多事情说“不”的爸爸。他们经常得说:不许吃甜食!不许睡懒觉!不能晚睡!不能玩游戏!不能养小狗!
我意识到我也曾经与这些父亲为伍,而且次数之多连自己也数不清了。那时,我处在和这些“典型爸爸”类似的情况——工作很忙,没有太多时间管理家里的事情。当时,我会尽量找一些无关痛痒的事情,这样就可以跟孩子说:“是的,可以。”如此,才会让自己感觉是个慈爱的父亲。
最典型也是最常出现的场景是,我与儿子斯宾斯站在同一排,我们各自点了自己想吃的东西,这时,儿子停下来抬头看了我一眼,用似乎只有儿子看爸爸时才有的神情问我:“爸爸,我还能再要个奶昔吗?”于是,这个能让我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就到了,我伸出手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当然可以,斯宾斯,你可以再要杯奶昔。”
我们发现,这次奶昔并没有做好这项特别的工作——那些父亲就像我一样,只顾着吃完自己的饭,儿子也是吃完自己的饭,然后就拿起那杯稠稠的奶昔——似乎要吸上一辈子才能从那小小的吸管里把奶昔吸干净。
但是,问题是父亲们可不想“雇用”奶昔让他们的儿子玩很久,他们只是“雇用”奶昔来显示他们当爸爸的好。当他们的儿子在努力地吸奶昔时,一开始他们会很耐心地等着,但是过了一会儿,他们就变得不耐烦了。他们会说:“儿子,你看,真是抱歉,我们不能整晚都……”于是,他们就会把桌子清理掉,把还剩半杯的奶昔扔掉。
不同需求,区别对待
如果快餐连锁店问我:“克莱,你觉得我们要怎样改进奶昔才会卖得更多呢?是再稠些吗?还是再甜些?还是再大些呢?”那么我会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我要“雇用”奶昔做两种完全不同的工作。
如果根据当初他们自己设计的调查方法去进行调查——他们先假设最有可能买奶昔的人群是45~65岁,然后再设计调查问卷,获取这些人希望将奶昔做成怎样的信息——则会指引他们开发出一种“放之四海皆不准”的产品。
如果我们事先清楚奶昔是被“雇用”去做两种不同工作的,那么要对奶昔改进就很容易了。早上“工作”的奶昔需要更黏稠些,这样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吸完。也许还能加些块状的水果进去,但是不用做得太保健,因为这不是奶昔被“雇用”的原因,反而是意外的水果片会使得吸奶昔的经历变得更有意思。还可以把分售机从柜台后面推出来摆到前面,再安装上预付费磁卡,这样就可以节省上班族的时间了——他们可以跑进来买完就走,而不用夹在人群中排队。
对于那个下午“工作”的奶昔来说,它是那些“典型爸爸”用来让自己觉得“做父亲真好”的,而这些父亲又没有太多的耐心等待孩子没完没了地吃奶昔,因此下午的奶昔处理起来就要和上午的完全不一样。也许它应该做成一半大小,没那么稠,这样就可以让孩子们快些吃掉它。
只有真正明白客户要完成什么工作的时候,即真正明白需要帮助客户完成什么任务时,项目才能开始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