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国内研究现状、热点与展望——基于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实证分析
卢阳春 高晓慧 刘 敏
〔摘要〕 本文利用CiteSpace 5.3,对国内776篇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的文献进行计量学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从而系统总结乡村振兴的研究现状及热点。结果显示:从发文作者及其所在机构看,发文数量排名前列作者之间缺乏学术交流、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发文机构相对较为分散且合作不充分;从研究内容看,宏观层面主要解读乡村振兴的内涵及意义,中观层面主要围绕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两个方面,微观层面主要围绕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治理以及精准扶贫三个方面。本文进一步指出,在今后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中,研究方法应注重实地调查,研究内容应体现区域发展差异性。
〔关键词〕 乡村振兴;CiteSpace 5.3;知识图谱
一、引言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总量显著提升,经济增速由快趋稳,2010年至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逐步稳固。截止2017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1〕城镇化、工业化的深入推进,持续为经济增长释放动能。反观农村,“三农”问题日益严峻,尤其是农村面临的“要素非农化、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环境超载化”等问题突出。〔2〕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标志着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已然进入化解之道。〔3〕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内众多学者积极围绕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展开相关研究,乡村振兴也迅速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面对如此众多的文献,以简单阅读、归纳、总结的方式来梳理国内学者对乡村振兴的研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主观性和局限性,有必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乡村振兴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研究。
因此,本文采用知识图谱这一文献计量分析法,收集整理相关文献,全面总结国内学界对乡村振兴的研究现状及热点,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并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为关注乡村振兴问题的广大学者提供有益借鉴。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CiteSpace软件是美籍华裔学者陈超美教授带领团队开发的文献数据挖掘与可视化分析的工具,该软件融合了聚类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共被引分析等,分析结果以网络知识图谱的形式直观地展现出来,借以分析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趋势等,应用较为广泛。〔4~6〕因此,本文利用CiteSpace 5.3进行乡村振兴文献的可视化分析,试图将国内学者对乡村振兴研究现状及热点更加客观、深刻、生动地勾勒和展示出来。
2.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的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为了保证检索出的文献质量,同时更加紧扣乡村振兴主题,设置“主题”或“关键词”为“乡村振兴”。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文献发表时间集中在2017、2018两年,2017年之前,仅有5篇文献(2016年2篇、2008年1篇、2007年1篇、1993年1篇),标题里面均含有“乡村”和“振兴”两词,但实际上与乡村振兴的关联度并不高。此外,在2017年之前,乡村振兴可能存在其它表述,如“乡村复兴”等,但考虑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为了更好地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及实施时间节点,本文将检索文献的发表时间设置为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检索时间为2018年10月25日。符合检索条件的文献共计776篇,其中,2017年26篇,占比3.35%;2018年750篇,占比96.65%。
三、研究现状分析
1.文献作者情况
(1)发文作者数量众多。将检索得到的776篇文献按作者发文数量排序后可知,姜长云和郑风田发文量最高,分别发表6篇,并列第一;刘彦随发文5篇,排名第二;贺雪峰、龙花楼、刘祖云、周立、屠爽爽、孔祥智和郑有贵均发文4篇,并列第三(详见表1)。另外,有12名作者发文3篇,有71名作者发文2篇,其余作者以独撰或合著形式发文1篇。这表明这个时期围绕乡村振兴这一主题展开研究的作者数量众多,乡村振兴已成为学者研究和关注的热点。
3.文化体制改革目标。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1]
表 1乡村振兴研究发文量最高的 10名作者情况
(2)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核心作者是指在某一个领域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较好发文质量的作者,核心作者发表的文献一般代表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以及未来研究方向。〔7〕根据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的认证公式为代表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数量,Nmax代表发文数最多的作者。本文计算出的M=1.83,表明发文两篇以上视为核心作者。从文献作者情况可知,核心作者数量为225,占发文作者总数的28.99%,该数值小于50%,表明研究乡村振兴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
(2)以城乡融合为契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许多严峻问题,其中,城乡居民财产分化问题较为突出。〔27〕统计显示,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396元,比上年实际增长了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43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了7.3%,[注] 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尽管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情况有所改善,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比较明显。城乡融合发展必须要解决城乡要素错配这个关键问题,〔28〕加强城乡之间“人”“地”“资本”等要素的双向流动。因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既要推动乡村全面发展,也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进入历史新阶段,破除我国“三农”工作长期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29〕
(3)作者之间缺乏交流合作。在知识图谱中,N代表网络节点数量,E代表网络连线数量,Modularity Q值表示网络模块化程度,超过0.3越多,表明网络社团结构越显著,Density代表网络密度。图中网络节点N=94,网络连线E=32,网络密度为0.0073(详见图1),刘彦随、龙花楼、屠爽爽、张英男等作者之间连线较为紧密,已初步建立了学术交流机制,但总体而言,发文作者相互之间连线较少,呈现出发文作者之间缺乏交流合作、独立撰文居多的特征。
图 1乡村振兴研究作者网络图谱
2.研究机构情况
2017年,“乡村振兴”“三农问题”“城乡融合”“乡村振兴战略”“振兴战略”等关键词的节点均较为突出,说明这一时期相关研究文献数量较大。其中,“乡村振兴”这个节点最大,成为当年的研究热点。2018年,乡村振兴战略逐步落地实施后,“产业兴旺”“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城镇化”“乡村治理体系”“农业农村现代化”等关键词开始涌现,这一时期研究内容开始丰富和细化。
往往是一些貌似不起眼的小事,走向无法转圜的地步,永远记得提醒自己:及时止损就是最好的结果,不要和傻瓜争执——别人会搞不清到底谁是傻瓜。
图 2乡村振兴研究机构知识图谱
四、研究热点分析
1.研究热点透视
在CiteSpace5.3知识图谱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大小对应关键词的文献数量,节点周围出现红色,代表该节点在某一时段呈现爆发式增长或剧增(Burst),如果节点外包围着紫色,表示该节点具有较强的中介中心性。通过选择“Timeline”视图,得到关键词的时区图谱(详见图3)。
(1)发文机构相对分散。统计研究机构发文数量可知,发文数量超过10篇的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19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13篇)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2篇)。为更好了解研究机构发文情况,整合所有二级研究机构后,中国人民大学发文数量依然最多,共32篇,占所有机构发文总数的4.12%;中国社会科学院发文数(27篇)占比为3.48%,武汉大学发文数(15篇)占比为1.91%,中国农业大学发文数(14篇)占比为1.80%,排名前四的研究机构发文数总和不多,仅占发文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说明发文机构较为分散,同时发文数量排名靠前的研究机构在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上普遍较高,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在乡村振兴研究领域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2)机构间合作不充分。通过CiteSapce5.3对研究机构进行分析,得出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详见图2),网络节点数N=112,网络连线数E=34,Modularity Q=0.8577,网络密度值Density=0.0055,表明研究机构间尚未形成较为明显的网络合作图谱,亟待研究机构间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同时,产出成果较多的机构间连线也较少,说明研究机构之间合作不充分;各文献发文机构的中心性都偏低,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的中心性较高,较具有学术影响力。
图 3乡村振兴研究关键词共现 Timeline图谱
(2)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治理有效”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大总体要求之一,表明党和国家对提高乡村治理水平的高度重视。传统乡村管理模式存在“基层政权悬浮化、管理方式单一化、自治组织行政化、农民态度冷漠化”等问题,〔35〕导致乡村管理不到位、效率水平低、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等,严重制约乡村发展。众多学者认为应加强法治、德治、自治于一体,〔36〕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认为应突出德治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37〕〔38〕也有学者提出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加强基层组织治理能力决定了乡村治理的成效。〔39〕因此,基层党组织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构建互助协商治理机制、公开透明村务信息、加强与群众互动等为着力点,促进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40〕
表 2乡村振兴研究关键词和中心性统计
本文在CiteSpace5.3中设置TopN=50,TopN%=10,得到乡村振兴研究关键词共现关系图,进一步把握乡村振兴的研究热点。由图4知,N=131,E=266,网络密度为0.0312,Modularity Q=0.4978,网络模块结构较为显著,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这一核心主题,不断向外延展。通过“LLR”聚类后得到9个聚类标签,分别是“乡村治理”“新型职业农民”“产业融合”“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文化”“精准扶贫”“乡村治理体系”“绿色发展”“特色小镇”。
2.宏观层面研究
李白模仿鲍照的乐府诗创作,分为两类,一类为全拟作,情感指向上与鲍照原作妙合无垠,“拟其题,拓其旨,用其词,袭其句,仿其意。”另一类为同题新作,创新策略表现为:情感指向个性化,失意中潜藏着豁达,这种豪情逸气成了情感的主旋律;叙事密度上,变鲍照用典繁复为叙事线条疏朗,侧重渲染神奇瑰丽的意境;拓宽了主题寓意,寓讽谏和忧患意识于各种题材。
(1)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丰富。学术界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陈锡文(2018)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基本特征的特殊背景下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着重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8〕姜长云(2017)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农村的升级版,更是未来指导我国“三农”工作的行动指南,因此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要立足本国国情、农村实情,推进乡村振兴。〔9〕郭晓鸣(2018)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于“四化”同步和全面实现现代化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高度契合了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城乡关系演变规律。〔10〕总之,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丰富,是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2)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尽管按照2030年我国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70%,总人口将达到15亿,但届时我国农村人口仍有4.5亿人左右,因此,在较长时期我国农村人口基数仍然较大的基本国情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界普遍认为乡村振兴有助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大转变,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其中,“不平衡”主要指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主要指农村发展不充分,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直接关系到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11~1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破除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意义十分重大。
(3)乡村振兴战略可供选择的路径较多。众多学者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主要为:一是侧重加强政策支撑体系、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解决“农村”方面的问题;〔14〕〔15〕二是侧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产业融合的发展体系,解决“农业”方面的问题;〔17〕〔18〕三是侧重培育新型农民主体,解决“农民”方面的问题;〔14〕四是侧重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解决“农地”方面的问题。〔19〕总体而言,学者们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供选择的路径较多,有利于从不同角度、有针对性地解决乡村面临的现实问题。
3.中观层面研究
(1)以产业融合为重点增强农业发展竞争力。有学者认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农业发展竞争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关键。〔20〕产业融合,不仅包含农村三次产业融合,也包含城乡间产业融合。认为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经营主体发育迟缓、生产要素瓶颈约束、农业各产业之间融合水平低等众多问题,〔21〕需要构建集产业、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体系。〔22〕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城乡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产业融合度不高。〔23〕为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学者还提出:第一,以强化城乡产业关联为导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第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第三,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基础,满足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24〕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拓宽农业发展空间,发展农业及其关联产业,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25〕〔26〕
PCK这一概念最早由Shulman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他认为PCK是教师在面对特定的学科主题或问题时,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与能力,将学科知识合理组织、调整与呈现,从而实行有效教学的知识.这是一种使教师与学科专家有所区别的专门知识[2].PCK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研究大致形成了两个方向.
无线数据采集系统硬件设计包括主控机和采集机两部分,采集机的设计重点是如何挂接多种类型的传感器以及基于nRF24L01模块的无线数据上传。采集机主要由主控制器、传感器接口、无线传输模块组成,单片机主要完成数据的采集,并接收主控机的命令,并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向主控机发送各类数据。
4.微观层面研究
(1)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坚持把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农民群体为建筑业、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等行业的快速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如今,乡村振兴急需各类人才,因此,如何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以及构建新时代农民工在乡村振兴中的共赢机制成为了学界研究的一大热点。〔30〕较之留守农民,返乡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潜力更大。〔31〕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是创新农业发展方式的推动者,美丽乡村的建设者,更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32〕如何实现向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型,适应乡村振兴的人才需要,关键还在于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以及培训经费补贴。〔33〕〔34〕
进一步,本文根据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和中心性大小,采用CiteSpace5.3来识别乡村振兴研究热点。结果显示,关键词频次排名前十分别是“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振兴战略”“乡村治理”“精准扶贫”“乡村旅游”“新时代” “城乡融合”“三农问题”和“城镇化”(详见表2)。其中,“乡村振兴”这个关键词的中心性最大,为0.94,表明学界对“乡村振兴”的研究较多。同时,本文还通过总结分析其他关键词发现,研究乡村振兴还涉及到“三农”问题、城乡关系、精准扶贫等。
(3)落实精准扶贫战略。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贵州考察时,就扶贫开发工作提出“六个精准”,精准扶贫顺应了新时代我国农村扶贫的新要求。〔4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学界对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大多认为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乡村振兴实现的关键在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帮助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实现精准扶贫。在具体实践上,学者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其中,余应鸿(2018)认为教育精准扶贫属于“造血式”扶贫,应作为精准扶贫的关键;〔42〕陈劲(2018)认为应构建以各类创新要素和创新模式于一体的反贫困创新理论体系,加强政策应用,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43〕田菊会(2018)着重强调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44〕但也有学者认为我国贫困农村空巢家庭难扶持、农村基层利益冲突难平衡、农村可持续反贫困待加强等现实问题依然严峻,〔45〕认为应通过多样化的科技扶贫手段来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提升贫困群众生产技能,助力贫困地区增强内生发展动力。〔46~48〕总之,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各地积极开展乡村振兴试点示范,促进了乡村更好发展,让农村的“显性贫困”更易解决、“隐形贫困”曝光度更高,更有助于实现精准扶贫。
(4)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主要是“稻虾共作”“稻鳖共作”“稻鳅共作”等养殖模式,已成为全市渔业发展新的增长空间,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五、结论与展望
1.结论
本文通过对2017年10月~2018年10月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收录的776篇关于乡村振兴研究的文献可视化分析发现:在研究现状上,存在发文数量排名前列作者之间学术交流较少、尚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研究机构较为分散的特征。在研究热点上,2017年“乡村振兴”相关文献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研究较为集中,2018年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的关键词更加多元化、研究内容更加丰富细化。进一步分析,宏观层面主要围绕乡村振兴的内涵、重要意义、实施路径等方面而展开;中观层面主要分析产业融合和城乡融合;微观层面主要分析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治理以及精准扶贫的重要性。
2.展望
统计结果显示,检索出的776篇乡村振兴文献中,70.23%的文献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14.18%的文献属于政策研究范畴,表明众多学者对乡村振兴的研究还处于政策解读、基础理论研究阶段。乡村振兴涉及农民这一重要群体、农村这一历史久远区域以及农业这一重要基础产业,相关研究应综合考虑不同区域自然历史基础、人文特征、发展现状等诸多现实因素,研究不同区域差异化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进而提出因地制宜的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是个宏大的课题,规划时间长,任务艰巨,需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第一、相关研究者应加强学术交流、思想碰撞,进行观点创新以及新视角寻求。第二、强化理论研究,同时运用农户问卷调查、基层部门访谈等方式,更加注重乡村实证研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第三、把握乡村振兴研究的重点及难点,进一步加强对乡村产业、文化、生态、治理以及农户增收等方面的研究,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第四、基于各地区不同的人文特征及资源禀赋等现实情况,按照差异化原则,遵循市场发展规律,找准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制定差异化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做好乡村振兴实践工作的试点示范,把握重点、以点促面、典型示范、全面铺开,奋力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群慧.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产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J].中国工业经济,2018,(09).
〔2〕郭晓鸣.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维度观察[J].改革,2018,(03).
〔3〕温铁军,邱建生,车海生.改革开放40年“三农”问题的演进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J].理论探讨,2018,(09).
〔4〕陈 升,唐 云,何增华.基于CiteSpace的精准扶贫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07).
〔5〕张亚如,张俊飚,张 昭.中国农业技术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8,(09).
〔6〕安传艳,李 同,翟洲燕,付 强.1992~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特征与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8,(09).
〔7〕肖黎明,肖沁霖.国内外绿色创新研究进展与热点——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09).
〔8〕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
〔9〕姜长云.全面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J].经济研究参考,2017,(63).
〔10〕郭晓鸣,张克俊,虞 洪,高 杰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认识与道路选择[J].农村经济,2018,(01).
〔11〕曲延春,王海镔.乡村振兴战略:价值意蕴、当前困局及突破路径[J].江淮论坛,2018,(05).
〔12〕丁忠兵.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性[J].重庆社会科学,2018,(04).
〔13〕万 信,龙迎伟.论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价值及实现理路[J].江苏农业科学,2018,(17).
〔14〕刘润秋,黄志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困境、政策误区及改革路径[J].农村经济,2018,(06).
〔15〕刘合光.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风险规避[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
〔16〕银 元,李晓琴.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发展逻辑与路径选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10).
〔17〕蒋永穆.基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及路径[J].社会科学辑刊,2018,(02).
〔18〕冯道杰,程恩富.从“塘约经验”看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实施路径[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8,(01).
〔19〕叶敬忠.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沿循、总体布局与路径省思[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
〔20〕曾福生,蔡保忠.以产业兴旺促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02).
〔21〕汤洪俊,朱宗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7,(08).
〔22〕汪恭礼.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建议[J].中国财政,2018,(06).
〔23〕易 醇,张爱民.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城乡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软科学,2018,(04).
〔24〕张 军.城乡产业融合的规律、平台与模式研究[J].农村经济,2018,(08).
〔25〕朱文博,陈永福,司 伟.基于农业及其关联产业演变规律的乡村振兴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18,(08).
〔26〕周 立,李彦岩,王彩虹,方 平.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融合和六次产业发展[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3).
〔27〕陈文胜.中国迎来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时代[J].红旗文稿,2018,(08).
〔28〕刘明辉,卢 飞.城乡要素错配与城乡融合发展——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8,(10).
〔29〕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04).
〔30〕谢建社,谢 宇.新时代农民工在乡村振兴中的共赢机制建构[J].甘肃社会科学,2018,(04).
〔31〕钱文荣,朱嘉晔.农民工的发展与转型:回顾、评述与前瞻——“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民工的贡献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8,(09).
〔32〕丁萃华.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8,(15).
〔33〕贾钢涛,卫梦思.新时代背景下培育农民科技素质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5).
〔34〕杨秀丽.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搜寻匹配模型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8,(13).
〔35〕张新文,张国磊.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乡村治理转型与乡村振兴[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
〔36〕子志月,王 丹.中国乡村治理研究:回顾与前瞻[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8,(04).
〔37〕乔惠波.德治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求实,2018,(04).
〔38〕李元勋,李魁铭.德治视角下健全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2).
〔39〕蔡文成.基层党组织与乡村治理现代化: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析[J].理论与改革,2018,(03).
〔40〕范拥军,郝庆禄.构建乡村治理新格局[J].人民论坛,2017,(31).
〔41〕陆益龙.乡村振兴中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J].甘肃社会科学,2018,(04).
〔42〕余应鸿.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精准扶贫面临的问题及其治理[J].探索,2018,(03).
〔43〕陈 劲,尹西明,赵 闯.反贫困创新的理论基础、路径模型与中国经验[J].天津社会科学,2018,(04).
〔44〕田菊会,乔亚杰,孟 祥.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8,(10).
〔45〕王 超,蒋 彬.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精准扶贫创新生态系统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
〔46〕卢阳春,肖君实,程润华.科技扶贫服务平台经济效应评价及县域差异分析——基于四川秦巴山区的调查[J].农村经济,2018,(10).
〔47〕张 莹,潘百涛.强化科技支撑 有效推进精准扶贫——辽宁省农科院科技扶贫探索与实践[J].农业经济,2018,(04).
〔48〕翁伯琦,张伟利.强化“三型”农技协建设 提升科技扶贫能力[J].科技导报,2017,(21).
Domestic Research Status,Hot Spots and Prospect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ina ——Based o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iteSpace Knowledge Graph
Lu Yangchun Gao Xiaohui Liu Min
Absrtact: This paper uses CiteSpace 5.3 software to do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776 literatures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raw knowledge graph so as to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hot spot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uthors and their institutions,there are few academic exchanges among the authors that rank high in the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it has not formed a stable core author group yet,and the publish institutions are relatively scattered and have insufficient cooper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content,the following themes are mainly interpreted: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t the macro level,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t the medium level,and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rural governance and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at the micro level.This paper further points out that in the future relevant research on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research method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field investigation,and the research content should reflect regional development differences.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CiteSpace 5.3 software;knowledge graph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694( 2019) 02-0114-11
〔作者〕 卢阳春 研究员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所 成都 610072
高晓慧 硕士研究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 成都 610072
刘 敏 硕士研究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 成都 610072
梨友开始还劝秀容月明为他们效力,苦口婆心,不厌其烦,见秀容月明丝毫不为所动,就叫大将马刺把他押往北国,让单于处置,自己继续率兵向南挺进。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川甘青滇连片特困藏区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调查及对策研究”(15BMZ085);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第四届“学术新苗”项目“乡村振兴动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基于内江市东兴区26个乡镇的调查”(20180007)。
(责任编辑 肖华堂)
标签:乡村振兴论文; citespace论文; 5.3论文; 知识图谱论文;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所论文;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