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六个“力度”努力创建全国环保模范城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范论文,力度论文,努力论文,城市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襄樊市把环境保护作为塑造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基础工程,积极探索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不断完善管理与投入的新机制,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先后被评为全国环境保护先进集体、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先进集体,连续5次荣获湖北省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一等奖。襄樊市主要地表水汉江襄樊段水质保持国家二类标准,是全国保护最好的河流之一,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襄樊市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2015年长远规划》中明确提出:在“十五”期间,努力把襄樊市建成全国环保模范城市。襄樊是湖北省最早提出“创模”的城市,也是内陆和中西部地区较早提出这一目标的城市。作为中部地区欠发达城市,要实现这一目标难度较大,我们主要采取了加大六个“力度”,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积极推进的作法。
1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在发展中保护环境
1.1 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念
襄樊市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思路,完善了环境与发展决策机制,建立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环保部门统一管理、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环保监管体制。把环境保护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放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去考虑,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入手,努力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1.2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把经济效益好、污染轻的汽车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生态旅游产业和第三产业作为优势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发展,加大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汽车产业开发区和鱼梁洲生态旅游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力度,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基本无污染的新型企业迅速崛起,在全市工业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显著提高。我们结合优化资本结构实行关停并转,对严重污染市区环境、布局不合理的铸造、化工企业进行了搬迁改造,积极实施老城区“退二进三”战略,着力解决工业结构性污染问题。
1.3 积极调整能源配置结构,从源头防治污染
长期以来,襄樊市80%的能源消耗以煤为主。不仅制约了经济发展,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我市大力发展水电、火电,先后投入融资100多亿新建了襄樊火电厂、王甫洲、过渡湾、白水峪水电站,“十五”期间,还将建设崔家营、寺坪等水电站,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改善能源供给结构,大大减轻污染,而且,还将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全市经济发展。
1.4 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短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襄樊市在发展中,宁可牺牲眼前的经济利益和建设速度,坚决不上污染严重的项目,把好污染源头关,先后否决了10多家投资近亿元的化工、造纸等虽有经济效益但污染严重的新建项目,为可持续发展消除了不利因素。
1.5 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对环境保护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要求
从1995年开始,市委把环境保护纳入各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当中,同经济建设、党的建设、社会发展指标一并进行考核;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层层实施环保目标管理考核。通过目标责任制,使环境保护成为“一把手”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并进,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有力地保障了环保基本国策在襄樊市的贯彻落实。
2 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品位
2.1 实施“碧水工程”
襄樊市积极建立完善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相配套的污染处理设施。1994年,襄樊市开始建设引进世行贷款的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该项目总投资4.97亿元人民币,其中世行贷款2041万美元。截止目前,城市污水处理项目已完成截污管网建设,现正在加紧建设污水处理厂,近期将投入运行。1996年以来,投资4000多万元。对素有“华夏第一城池”之称的襄阳护城河进行综合整治,使昔日的污水河变成了人们休闲观光的风景点。
2.2 实施“蓝天工程”
襄樊市抓住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建设机遇,争取到了建设襄樊天然气工程,现正在加紧建设中,到2003年底,我市市民和部分企事业单位就可以用上清洁的天然气。襄樊市积极发展集中供热,建设并扩建市热电厂,向市区90多家企事业单位集中供汽,取代了100多台小型锅炉,不仅每年可节约燃煤5万多吨,而且还大大减少了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有效缓解了空气污染。
2.3 实施“绿色工程”
近年来,襄樊市投资近10亿元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襄樊正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我市按照生态城市标准,大力开展城市绿化,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66%,已初步形成了“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园林城市新格局。2002年3月,我市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2.4 实施“宁静工程”
襄樊市现正在建设“襄荆”和“汉十”两条高速公路,“十五”期间将建成使用。目前,我市还建成了城市外环线,它可以彻底解决过境车辆穿过市区的问题,市区扬尘、汽车尾气和交通噪声污染也会明显减轻。我市加大整顿交通秩序的投入,1998年,我市投资600多万元,在全省地级市中率先对市区交通秩序实行电视监控,使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观。1999年,我市在过去设立禁鸣路段的基础上,又在市区全面实施机动车禁鸣施,交通噪声明显下降,城区变得更加安静舒适。
2.5 实施“清洁工程”
襄樊市利用世行贷款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已于2001年建成竣工,并投入运行,基本上解决了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问题,目前正在筹建二期工程。1996年还修建了磷石膏堆放场,集中处置工业固体废物,从而使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都得到了有效处置。
3 加大污染控制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市委、市政府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长计划,短安排,坚持每年办几件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环保实事,着力解决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污染问题,使环保工程变成民心工程。
3.1 采取治理一批、关停一批、改造一批、转产一批、“一厂一制”的办法,实行财政拨款、财政贴息、环保信贷、税收优惠、外资融资等多种环保投入机制
1997年以来,全市共投资1.2亿元,治理污染项目349个,其中政府限期企业完成污染治理项目200个,老污染源得到进一步治理,全市“一控双达标”的目标已基本实现。
3.2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坚决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1997年以来,全市新建项目533个,全部按照环保法规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全市竣工投产项目268个,全部通过环保验收,新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3.3 将人民群众反映的环保问题作为大事、急事、特事,快办、办好
1997年以来,全市共处理环保提案、议案、建议233件,环境污染来信、来访、来电1000多件,解决了一大批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热点、难点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
3.4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行和采用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
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配合有关部门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推行和采用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提高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5 完善管理体制,加快污染的自动监控网络建设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积极实行污染治理设施的“管理规范化、运营市场化、监控自动化”,加快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建设,实现对污染源的自动监控。
4 加大环境宣传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襄樊市既重视环境保护的硬件建设,也重视环境保护的软件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建设的总体安排中有环境保护,在公民道德和文明常识宣传教育中有环境保护,在文明单位创建检查评比中也有环境保护。在对创建文明单位评比中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权”,凡是达不到环保要求的,就不能评为文明单位,以此增强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襄樊市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通过开辟环保专栏,制作专题节目,发布市区环境空气质量月报等形式,开展经常性的环境宣传活动,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环保世纪行”等机会开展集中性环境宣传,提高了市民的环境意识,“大家动手、从我做起、保护家园、美化环境”在我市已蔚然成风。
5 加大环境法制建设力度,实施依法治市方略
襄樊市把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列入“依法治市”工作重点当中。一是结合“三五”、“四五”普法,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环境法制教育活动;二是大力推行环境执法“两制”和“公示制”,不断提高环境执法水平;三是进一步健全地方环保规章,建立适应我市环保工作的法规体系;四是坚持每年开展几次层次高、规模大、影响深的环境执法大检查和环保世纪行活动,促进重点、难点环境问题的解决。
6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
襄樊市牢固树立“大环境”的概念,把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立起了环保、林业、农业、水利、园林等相关部门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机制。襄樊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工作。全市共建成野生腊梅、五道峡、鹫峰等10个自然保护区,隆中、张公祠等12个风景区,鹿门寺、薤山等8个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到10.23%。我市还积极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开展农业生态示范区建设,整顿清理农药生产销售市场,积极发展生物农药,研制生产“两高两低”(高效、高选择性、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搞好生态示范县(市)建设,建好鱼梁洲生态旅游经济开发区,搞好保康县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