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论文_马保利 刘荣凯

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论文_马保利 刘荣凯

(河南省鹤壁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世界各国与地区教育开始走向网络化、虚拟化与国际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结合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如何让这两点完美结合,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技术;有效学习

【正文】

新一轮课改实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灵活有效的信息技术应用手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实现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是重中之重。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世界各国与地区教育开始走向网络化、虚拟化与国际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结合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如何让这两点完美结合,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生学习有效性的关系。

1.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随着课程改革深入和学校信息化进程加快,迫切需要更新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学习的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实现高效教学,高效学习,这是当今世界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当前我国学校改革发展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基本建设。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研究,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效途径。

2.现代信息技术:是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他的核心是信息学。信息技术是学习活动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学习工具、作为协作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建构和创作实践工具。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高级思维训练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从目前大家更多关注电脑、网络、网上学习的操作模式等,发展到利用信息技术培养的高级思维能力,构建知、情、意融合的高智慧学习体系。

3.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新课改以来“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引导并支持学生“主动学”而非“被动学”。“主动学”背后的心理机制是“我要学”,“被动学”背后的心理机制是“要我学”,虽只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俗话说:“有钱难买我愿意”,“我愿意”三个字是成事的大前提,因为这是一种最强的心理能量,小可聚精会神、乐在其中,中可不畏艰辛、持之以恒,大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极可抛头颅、洒热血、惊天地、泣鬼神!而另外也有一句话:“强按牛头不吃草”,所以通过“被动学”甚至“被迫学”让学生取得好成绩是绝对不可能的,即便短期见效,但绝无可能持续!

3.学习有效性:考量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这三个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强化学习体验(积极)是学习有效性的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从教育学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

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学生学习有效性的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围绕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牢记信息技术使用的“根”

衡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即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程度如何。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为了辅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能只注重课堂的表现形式,而忽略了根本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课后测试若学生实际掌握知识和能力形成效果不理想,也不能成为一节合格的、有效的课堂。

2.钻研教材,把握教学内容,找到信息技术使用的“度”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手段,都不能脱离教材。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必须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具体内容具体分析,对于教学重点、难点,用语言表达说不清、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形象、直观、生动地表现出来。

3.找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确定信息技术使用的“时”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切忌把整堂课变成多媒体的演示、解说课,完全脱离教学的基本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思维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时,一定要注意设计好多媒体使用的时间、切入点,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为教学服务。

4.自己动手,改革创新,把握信息技术使用的“适”

只有适当的信息技术才能为教学锦上添花,华而不实的信息技术只会适得其反。信息技术如果过多地使用音频、动画、视频等效果,一堂课下来,学生只是关注了精美课件的外在形式,而对教学重点、难点一概不知,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达成从何而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尽量自己设计、制作内容简洁、界面清晰、生动形象的课件,合理使用课件的特殊效果,如在主题提示、重点难点、归纳总结时,利用文字对象的“动画”效果,引起学生关注;在课堂导入环节,适当运用视频资料,巧妙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借鉴别人的优秀课件时,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调整,切忌照搬、照用。

5.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信息技术的“用”

现在教师自己设计的课件或者是网络上的课件大多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设计制作的,没有更多考虑教学小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信息技术的使用仅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兴趣、听觉和视觉,没有考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设计课件内容时要注意师生、生生的互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眼、手、口、脑的活动,发挥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学习的作用,真正使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而不只是为教师的教学服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才是教学的主导,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只有牢牢把握教学的目标、任务,实现课件运用的适度、适时、适当、适用,才能真正发挥其有效作用,为教学服务,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的,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在信息技术逐渐普及的今天,我们还是要对传统教育不离不弃。课件的设计,制作和使用,目的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它与传统教育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决不能认为传统教育会影响教学效率,而用课件取而代之,成为点击鼠标的“机器人”。只要我们能够摆正学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地位,恰当使用多媒体,通过多种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学生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丰富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就会让课堂教学进行的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学生信息素养及其培养方法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组 冷国华

[3]《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 宫淑红.

作者简介:马保利(1972.06-),女,河南省长垣县人,当前职务:校长,当前职称:中小学高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实践研究。

论文作者:马保利 刘荣凯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  ;  ;  ;  ;  ;  ;  ;  

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论文_马保利 刘荣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