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观察叶庆海论文_叶庆海

叶庆海

(商南县城关镇卫生院;陕西商洛726300)

【摘要】目的:研究偏头痛患者中展开中医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01月-2018年06月本院收治的70例偏头痛作对象,依据治疗方式差异分作2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中展开常规西医治疗,而观察组则展开中医内科治疗,对比分析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94.29%,而对照组是74.29%,(P<0.05)。结论:于偏头痛患者中展开中医内科治疗可使患者临床效果有效提升,值得推广。

【关键词】偏头痛;中医内科;西医治疗;临床效果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3-0257-01

偏头痛属于临床常见性病症,具有周期发作性特征,主要由于血管组织、神经组织发生功能性障碍引起,导致头痛症状发生,具体表现为侧偏反复性头痛以及双侧头痛等症状[1]。当前治疗偏头痛患者时,多以西医方案进行,然而西医难以对患者病情进行根治,反复发作风险较大,中医则表现出明显优势。近年来,本院以中医内科疗法对偏头痛患者进行治疗,为分析其效果,随机抽取2017年01月-2018年06月本院收治的70例偏头痛作对象展开分组观察,现回顾性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随机抽取2017年01月-2018年06月本院收治的70例偏头痛作对象,依据治疗方式差异分作2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性别:15例男性与20例女性;年龄:16岁-76岁,中位值(43.31±3.22)岁;病程:4个星期-15年,中位值(5.55±0.89)年;症候分型:10例属瘀阻脑络型,9例属肝郁气滞型,9例属凤阳上扰型,7例属肝肾阳虚型。观察组患者性别:14例男性与21例女性;年龄:17岁-74岁,中位值(42.77±3.17)岁;病程:6个星期-15年,中位值(5.57±0.93)年;症候分型:11例属瘀阻脑络型,9例属肝郁气滞型,8例属凤阳上扰型,7例属肝肾阳虚型。本院医学伦理会已批准此次研究,且对比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以及症候分型等资料发现差异无显著性(P>0.05),可对比。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中展开常规西医治疗,即给予患者口服10.0mg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广东先强药业,H44021456),1次/d,睡前用药,连续用药30d。在此基础之上,观察组展开中医内科治疗,具体措施是:(1)瘀阻脑络型。在治疗瘀阻脑络型偏头痛患者时,方剂包括生龙骨30g,葛根30g,丹参30g,佛手10g,川芎10g,白芍10g,赤芍10g,川牛膝10g,桃仁10g及红花9g。(2)肝郁气滞型。在治疗肝郁气滞型偏头痛患者时,方剂包括丹参15g,川芎15g,生白芍12g,白蒺藜10g,郁金10g,菊花10g,柴胡10g以及牡丹皮10g。(3)凤阳上扰型。在治疗凤阳上扰型偏头痛患者时,方剂包括麦芽30g,石决明30g,珍珠母30g,生牡蛎30g,钩藤10g,僵蚕10g,佛手10g,川牛膝10g,天麻10g,炒栀子9g,生白芍5g及全蝎末5g。(4)肝肾阳虚型。在治疗肝肾阳虚型偏头痛患者时,方剂包括茯苓25g,枸杞15g,熟地15g,山药15g,山茱萸10g,天麻10g,丹皮10g,白蒺藜10g,菊花10g。(5)用药方法。对药材进行煎煮后,给予患者早晚分服,2次/d,1剂/d,一个疗程15d,连续2疗程。

1.3 疗效标准

治疗工作完成后,对2组偏头痛患者进行半年随访,并且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定。经治疗,偏头痛患者的相关症状均已经消失,并且未出现复发问题,为痊愈;经治疗,偏头痛患者的相关症状均已经显著改善,并且症状积分降低幅度超过50%,为显效;经治疗,偏头痛患者的相关症状均已明显缓解,并且症状积分的降低幅度在20%至49%间,为好转;偏头痛患者的相关症状并无任何变化,甚至病情有所加重,为无效[2]。有效率=痊愈率+显效+好转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统计均通过SPSS20.0软件进行,[n(%)]表示计数资料,展开x2检验;()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展开不同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94.29%,高于对照组的74.29%,(P<0.05),见表1。

3. 讨论

祖国医学将偏头痛归为“脑风”,认为其发病机理是:风邪入体,导致肝肾失调以及静脉阻塞,从而引起偏头痛[3]。对此,中医在治疗偏头痛患者时,不能只对患者头痛位置局部进行治疗,需重视机理失衡,并对患者进行全面治疗。中医学治疗偏头痛的优势非常突出,不仅安全性高,而且在治标的基础上,还能治本,防止患者偏头痛相关症状复发。

根据偏头痛患者病情状况及症候表现,中医学将其分作四种不同辨证分型,具体是瘀阻脑络型、肝肾阳虚型、肝郁气滞型以及凤阳上扰型,当患者疾病分型不同时,其治疗方法也有所差异。其中,瘀阻脑络型患者的治疗重点是疏经通络以及益气活血,肝肾阳虚型患者的治疗重点是温阳益气以及滋肝补肾,肝郁气滞型患者的治疗重点是疏肝解郁以及滋阴养肾,而凤阳上扰型患者的治疗重点则是平肝潜阳以及熄风通络。因此本次在给予不同分型偏头痛患者进行治疗时,选择适合其病情的方剂进行,通过改善患者疾病程度,从而有效提升其治疗效果。本次于2组偏头痛患者中分别展开常规西医治疗、中医内科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94.29%,高于对照组的74.29%,(P<0.05),与董学梅[4]研究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4.44%,而对照组是80.56%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于偏头痛患者中展开中医内科治疗可使患者临床效果有效提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正学.中医辩证治疗偏头痛性眩晕60例分析[J].甘肃科技,2017,33(19):135-136.

[2]吴思远,朱英,刘谦,等.近10年中医外治法治疗偏头痛概况[J].大众科技,2017,19(10):68-70.

[3]闫杨杨,戴京章,杨春霞,等.159例德国偏头痛患者的中医证候规律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3):2599-2605.

[4]董学梅.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1):254-255.

论文作者:叶庆海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2月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1

标签:;  ;  ;  ;  ;  ;  ;  ;  

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观察叶庆海论文_叶庆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