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职业女性角色冲突对女性生育模式转变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女性论文,当代论文,冲突论文,角色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代职业女性角色冲突的出现无疑与妇女地位的提高紧密相关。一方面,由于妇女地位的提高,使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向社会,获得了职业,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职业女性。另一方面,这些女性在扮演职业角色的同时,仍然扮演着家庭角色。女性角色正从单一性角色向多重性角色转化,从依附性角色向自主性角色转化,从低层次角色向高层次角色转化。多重角色集于一身,是当今职业女性的一个特点,我们称之为“女性社会角色丛”现象。“女性社会角色丛”现象的出现,不仅是女性自身素质与社会地位的一种体现,同时也加据了女性角色的冲突,但这种女性冲突大大地缩短了由传统的女性生育模式转向现代女性生育模式的进程,可以说:“妇女地位的改善和她们就影响其自身及全家生活的问题自由地作出决定的程度,在决定未来人口增长率上将是极其重要的。”①
职业女性的角色冲突与女性生育模式有很强的相关性。传统的女性,一生的大部分精力几乎都耗费在养育孩子方面,但作为现代职业女性来说,在自我发展和以家庭为主体的抉择面前,必然会选择先进的女性生育模式,这就是少生优生,这是缓解当代职业女性角色冲突一个十分关键的要素。
一、职业妇女社会角色丛的形成
女性社会角色丛也称多重社会角色,是妇女在社会中担任各类角色的总称,是妇女地位的一种动态表现形式。
妇女地位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教育地位、职业地位、社会地位、婚姻家庭地位对女性社会角色丛的影响是更直接、更重要的因素。
1、教育地位与学习角色。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女性上学率明显提高,但和男性比。仍有一些差距,男性的教育地位尤其是高等教育方面明显优于女性。1990年女性文盲率差异略有扩大,更说明提高女性教育地位是一项艰巨和长期的任务。为此,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女性教育地位的提高对妇女地位的深远影响。第一,女性上学率的提高,使越来越多的女性摆脱文盲和半文盲的命运,成为受教育的角色。第二,随着社会各行各业对女性职业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不少女性不仅在学校是学习角色,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后,为了求职和适应职业的需要都需要继续接受各种职业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等,因而女性在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里都会扮演受教育的学习角色。第三,越来越多的女性意识到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获得社会应有的重视和自身的尊严,因此她们利用业余时间坚持自学,以自学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思想因素和业务素质,以提高在社会竞争中的实力。这样,学习角色成为女性一生中时间跨度最长的基本角色。
按城乡性别分类受教育年限比较
(引自《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概览》1993年中国妇女出版社)
从表中可以看出受教育年限所表现的城乡差别与男女两性差别。城市有88.9%的女性受到了不同层次的教育,农村有68%的女性受到了不同年限的教育,这表明我国大部分女性都扮演过或正在扮演着受教育的角色。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女性受教育的年限将与男性越来越接近。吉尔曼认为:“妇女除尽母职外,还要从事社会工作,改善经济从属关系,争取自身的经济独立,这样男女之间的差距才能缩小。”②可以说,就业是女性改变经济地位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国女性的就业状况与男性相比,还有一些差距,但与自己的过去相比,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相比,都是属于进步较快的。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女性人口就业率高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甚至高于美国和日本,妇女在国民生产中的地位起了明显的变化,女性职业角色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转变。(1)就业率的提高增加了女性就业人数,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了职业角色。据1990年数字,仅乡镇企业中女工就占职工总数的42%。又据对北京、陕西、河北等省市典型调查,乡镇企业女工占53.4%,其他地区调查也大概在一半左右③。(2)就业层次。日前我国女性就业层次偏低的状况,对女性产生一种极大的心理压力。作为职业角色,她们渴望从低层次角色以进入到高层次职业角色,这是很多女性的共同的职业心理,这表现了女性职业角色意识的一种强化。(3)择业自由度的增强使女性职业角色处于不断变化的状况。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就业问题上,都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女性只能被动地听任社会选择,很多女性不能按照自身的才能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随着女性就业自由度的提高,女性职业角色开始由被动就业型转为主动就业型,一些女性开始自由地选择自己的职业或选择第二职业。女性职业角色的自主意识的增强,大大巩固了女性在就业中的地位,女性就业地位是妇女地位中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地位,因为它能改变妇女的经济地位,而经济地位的改善对社会承认女性社会角色的地位方面的作用又是十分关键的。
2、婚姻家庭地位与先赋性角色的变化。无论是学习角色还是职业角色都称为自致性角色,是女性通过自己的努力才得到的社会角色。而先赋性角色是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或生理因素基础上的女性社会角色,女性先赋性角色包括家庭中女儿、妻子、母亲等角色,是女性一生中的永久性角色和长期性角色,在过去的社会里是被视为女性一生中的唯一的角色和最重要的角色。女性婚姻家庭地位及先赋性角色的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女性在家庭重大事情中有了发言权和决定权,在家庭中从服从型角色开始转向参与型角色;第二方面是女性家庭角色已不作为女性唯一的社会角色,而是作为多重社会角色之一而存在。
综上所述,女性社会角色正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广大妇女正从家庭的小舞台走向社会的大舞台。这对女性生育模式的转变所产生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二、变化中的女性生育观对女性生育模式转变的影响——自愿选择型
分析妇女社会地位与女性社会角色丛的关系,最终是要研究女性社会角色的变化对女性生育模式的转变是怎么产生影响的。我认为,这种影响首先是从女性生育观的变化开始的。生育观作为人们思想意识形式,是生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决定生育意愿的根本因素。女性多重角色从不同角度改变着女性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拓展着女性的思维空间。她们中的一部分开始逐渐摆脱了“多子多福”、“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男尊女卑”等传统观念的束缚,开始接受先进的、科学的生育观念,这使得旧的生育观念在大部分人头脑中不同程度的产生了动摇。其动摇的程度,与文化程度及社会地位的高低十分相关,文化程度越高,生育观更新程度也越高。在这点上学习角色与职业角色所产生的影响是最明显的。在婚育观上,注重学习和参加工作的女性都不愿过早地结婚、生孩子,因为这直接影响到她们继续学习和专心的就业,也意味着她们将失去很多提高的机会,这些人基本不会早婚早育。这对形成生育高峰短而集中、育龄期开始迟而结束早、曲线低而短的低生育模式无疑是有很大作用的。但目前城乡女性生育观的变化还很不平衡,以河北省为例,据第三次人口普查和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河北省15--19岁女性婚状况是,农村女性人口已婚率高于镇,镇则高于市。即农村为5.54%,镇为3.01%,市为1.53%。
在生育价值方面,作为文化素质较高的职业女性,不再视生儿育女的目的仅仅是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而是作为自身价值的一种延续和体现,作为与物质生产同等重要的第二种生产,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贡献,因此,她们能够按照社会总体发展的需要,平衡生育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一般不会出现多生、超生的情况。
在生育质量方面,多重社会角色身份女性一般文化程度较高,对精神生活追求也高,对下一代的质量,即身体素质、智力发育十分重视,如注重胎教、孩子年龄分布等。文化程度越高,对孩子的质量要求越高,而孩子数目则越少。与1981年相比,河北省大学文化程度的育龄妇女一孩率提高了7.71个百分点,多孩率下降了1.51个百分点,而文盲、半文盲育龄妇女一孩率却下降了10.42个百分点,多孩率上升了5.46个百分点。可见,受教育程度对生育模式的影响是重要的。
在生育方式的选择上,多重社会角色的女性不再认为生育是获得自身地位的手段,也不再把生儿育女作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寄托,因而根据自己对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解,对科学育儿知识的掌握,杜绝盲目生育的陋习,采用先进而科学的节育方法、生育方法和养育方式,大大降低避孕的失败率。
从文化程度看,女性文化程度越高,生育子女数越少,职业女性比不就业女性生育子女少。以城镇为例,只生育一个孩子的职业女性以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为最多,达到69.9%。生育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子女的妇女比例,则随文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为70.4%,大专文化程度的为8.5%,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为9.2%⑤
在生育态度上,文化层次高的女性就业层次相对也高,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比一般女性高。在生育问题上,能够主动地决定生育年龄、生育间隔等,而不再认为生育是命中注定的事情,少生优生成为这些女性自觉自愿的事情。由此可以看出改善对妇女和女孩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她们对自己的生活作出决定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和结婚年龄,使生育不再是为满足别人期望的被动行为,不再有少生或没生男孩所带来的压力。
女性生育观的转变,实际上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是新的生育观念战胜旧的生育观念的思想教育过程,它对女性生育模式的影响完全是通过女性自我选择过程来完成,因此,我们将这种通过自我教育所带来的在生育上的选择称为自愿选择型。
三、女性角色冲突对女性生育模式的影响——协调选择型
相对由生育观念引起女性生育模式变化的自愿选择型而言,我们称由女性角色冲突引起的女性生育模式的变化为协调选择型。
职业女性多重角色的形成,首先表现为女性既要保持职业的独立性,又要有社交的独立性、人格的独立性和家庭角色的独立性。她们不再因身为女性而自然退让、委曲服从,这就使得角色的冲突越来越明显。在各种矛盾和冲突中,女性以其自身的能力通过平衡、协调、选择着对各类事情的最佳方式,如结婚、生育、学习、就业等等,虽然由于女性素质的不平衡,会造成这种协调程度、选择结果的不平衡,但作为职业女性,在她们能够有所选择而不是只能被动地生儿育女,服侍丈夫、老人、孩子这一点上,就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职业女性多重角色冲突的成因与内容,我们借助社会角色理论来进行分析。社会角色理论将角色冲突划分为角色外冲突、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在这里,角色外冲突是指发生在两角色之间的角色冲突,如丈夫和妻子之间、职工和同事或上级之间的冲突;角色间冲突,指的同一角色扮演者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如作为母亲角色与职业角色之间的冲突;角色内冲突是指同一角色内部的矛盾,如一个做教育工作的职业女性,既要教好学生,又要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这势必会出现时间上的冲突。
女性角色间的冲突与角色内的冲突是通过时间的冲突、精力的冲突、财力的冲突来对女性生育模式产生影响的。
1、时间的冲突。时间的冲突是最基本的冲突。一个成年的职业女性,作为妻子,要生育和教育孩子;作为工作角色,需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类工作指标,还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作为学习角色,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和技能;作为社交角色,要在处理朋友之间、亲戚之间、家长与学校之间等关系上花费一些时间。不同的时期,女性在时间分布上的倾斜是不一样的。过去大部分女性一生至少生三个孩子,将时间主要花费在家庭方面;而现在,大多数女性都参加了工作,由于工作和学习,又派生出许多社交活动,这些变化又带来女性生活方式的变化,如闲暇时间的消费等方面,这与过去生育几个孩子在时间上冲突越来越突出。冲突的结果是,以一些文化素质较高的女性首先做出只生育一个孩子或两个孩子的选择为前提。
中国女性职业历程模式也促使女性在时间冲突面前,选择晚婚、晚育、少生的生育模式。日本学者神田首子根据妇女生活经历中“就业”与“在家”的不同状态,将其分为五种模式(参见下页图示),根据这一划分层,我国女性属于完全就业型职业历程模式,这决定了我国女性必须在就职的同时养育子女,在以就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情况下,大多数女性不可能因多生育而放弃职业或违反国家规定的生育数被开除公职。因此,时间的冲突不允许女性选择早婚、早育、多生的生育模式。
2、精力的冲突。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此处投入过多,在彼处就相对减少。在封建社会里,女性一生的精力都放在丈夫、孩子、老人身上,这大大限制了女性潜力的发挥,也浪费了许多女性的剩余精力,这是社会制度造成的。当社会将广大女性推向了职业领域后,女性的精力和能力越来越多地在更广阔的社会各个领域里得以发挥,而不是仅仅在家庭里消磨最主要的精力。一个同时担任数种社会角色的女性,在精力的分配上,都会有主有从,决定以哪方面为主,哪方面为辅。一般以女性文化程度和就业层次影响较大,文化程度高、职业层次高的女性放在工作、学习及精神的追求、高雅的业余生活方面的精力较多;而在生育问题上,一般多注意少育优育,结婚年龄、生育年龄都比较晚,因为结婚、生育是需要花费许多精力的。这些文化素质较高,事业心较强的女性显然注意个人价值的体现,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工作上。因此,生育孩子多少与职业性质有很密切的关系,以河北省为例从图中便可以看到这一差别:
1989年河北省按职业分组的孩次生育率
(资料来源:第四次人口普查100%机器汇总资料。)
3、财力的冲突。财力的冲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女性自身的机会花费,女性文化程度越高,用在养育一个孩子身上所花费的成本代价就越高,也就是说,养育孩子花费的时间越长,对其他角色造成的损失就越大。因此,一些素质较高的女性不愿花费过多的成本和代价去生育孩子,有的甚至选择不生育孩子。近年来出现的“丁克家庭”多是在夫妻平均文化水平在大学以上的家庭,。另一方面,是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方面,现代女性越来越重视子女的后天教育,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比例越来越大。多生必然会影响孩子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就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养育一个孩子在财力上是最佳选择。财力的冲突一方面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孩子养育方式进步的结果。
女性的广泛就业对降低人口生育率方面的作用,与经济因素、生理因素、社会制约因素相比,更具有以下优势:(1)直接性。社会经济、文化制度政策作为大的制约因素,还需要一些媒介来对女性生育模式的转变起作用,而女性的就业,直接影响了女性在生育方面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2)自主自觉性。通过其他因素的制约来转变女性生育模式,最终女性还是充当一种被动的角色,而由于女性社会角色的变化引起的女性婚育观的变化以及性别角色冲突对生育模式转化的影响,女性所充当的是主动性角色,少生优生成为女性自觉自主的选择。当然,还有为数众多的女性尚未加入自觉自主者的行列,但只要在提高女性素质方面的努力持之以恒,就会使更多的女性在生育意愿的转化方面成为主动性角色。(3)稳定性。一些制约女性生育模式的因素如政治、社会变动因素等都具有极不稳定的特征,这也使人口生育率的升降出现不稳定的局面。只有当女性广泛就业,并不断提高就业层次,其自身素质提高到她们完全出于自觉自愿而决定自己的婚育大事时,生育模式的真正转化才会具有相对的可能性,人口生育率才能有相对的稳定性。因为女性是婚育的主体,作为制约女性生育模式的女性自身素质、身体素质等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当代职业女性角色冲突是伴随妇女地位的提高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一方面女性角色冲突促进了女性生育模式的转化,另一方面,女性生育模式的转变又缓解了职业女性角色冲突。那么,我们所得到的启示是:全面提高女性自身素质、增强职业女性自我调适角色冲突的能力,将是形成妇女解放与人口控制良性循环的有效途径。
注释:
①联合国人口基金会:《联合国和国际条约百科全书》绪论,第1页。
②[美]吉尔曼《妇女与经济》1986年版。
③《中国妇女与发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④《人口战线》1992年第3期《河北省育龄妇女的生育状况》。
⑤《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概论》中国妇女出版社1993年版。
⑥丁水木、张绪山《社会角色论》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