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走向21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地理学论文,走向世界论文,中国论文,走向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中国的历史地理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理论基础和适合于自己科学文化基础与国情的科学方法论。
1 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
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是说明这门学科研究对象的特殊矛盾性以及它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依据,这门学科的发展过程以及现阶段的目的、任务,这门学科的科学性质以及它和相邻相关学科的关系等等,并论证这门学科的体系。这一方面侯仁之教授在《历史地理学刍议》中首先提出了理论基石,经国内谭其骧、史念海等老一辈学者探讨,全国史地学界共同努力,从而创立了中国历史地理的体系。今仅结合一些实例浅议之。
1.1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它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依据
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矛盾性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这一变化,一方面是自然界不断运动发展的结果,更重要的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产生。历史地理研究的重点是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地理环境的变化,不仅要“复原”过去时代的地理环境面貌,而且还须找寻其发展演变的规律,查明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1]
所以,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有无明显的变化是关系到这门学科能否独立存在的先决条件。人类社会出现以前的地质历史时期的变化,已有“古生物学与地史学”去研究了。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以后,人已逐渐成长为地球表面地理环境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积极因素。过去一段时期,因为人类社会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比较起地质历史来,相当短,特别是人类社会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有几千年,这一段时间的地理环境变化,往往被忽略,没有专门的学科来研究它。近几十年来,人们才开始注意人类出现之后,特别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时期,虽然短暂,但因人是环境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积极因素,加上自然界本身的变动,这一短暂的时间内,地理环境的变化也是非常巨大的。这些巨大的变化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明显影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现状,无不打上人类活动的印记,以致若不认识这些变化,就无从正确认识现今人们环境的本来面目以及其发展演变的速度、方向、并预测未来。因此,以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迁为对象的特殊矛盾性,就应运而产生了历史地理学。
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究竟有多大的变化呢?今以滇池附近来说明之。宋、元时期的昆明市区叫“鸭池城”,是一“城际滇池,三面皆水,既险且坚”(注:见《元史》《兀良哈台传》。)的水上城市。自赛典赤开挖海口河以来,明清两代不断开挖,使湖面水位不断下降。到公元1638年徐霞客来到昆明,今小西门一带还处于滇池岸边,今东风路一带已车水马龙、高楼林立,二百多年前,潘家湾一带还是“沐府渔池”为滇池的一部分。唐代滇池“冬月鱼雁、丰雉、水札鸟遍于野中水际”。(注:见(唐)樊绰:《变书》,见向达:《变书校注》,第203页,中华书局本。)到了明代,旅客夜宿华亭寺,夜里总有三次如千军万马轰鸣之声,原来是一群群雁鸟,改换栖息场所的振翅之音。当时这些雁鸟,不下数百万之数。清嘉庆年间,在今昆明城内圆通山前后,绿水河边,也有“蝴蝶会”。在一定的季节里“辄有蛱捷数万飞集树间,大小联缀,五色迷目,宛然擒锦布秀也。每来必数月乃去。观者如堵,了不畏人。试惊之散而复聚”。几百年间,滇池地区地理环境变化之大,不经专门研究,是令人难于置信的。[2]
再以北京地区为例,唐宋时期,山区“虚老乔松”、“树珍禽异”,辽代皇帝在今昌平的黄花镇打猎,一日之内就获熊“三十六”。金章宗时期,老虎跑到阳春门(今北京市先农坛一带)来了。由于森林茂密,北京山区飞泉飘洒,瀑布常见。山区与平原交汇之处,泉眼众多,常有水自地下涌出,称为“满井”。平原深处“林麓平岗”“陂淀坦平”交通不便。除有森林、草原处还有众多的湖泊。糜鹿(四不象)、野猪、狐、山猫、麝、鹿、金钱豹、青羊、熊、獾、骆驼、狐等许多种野生动物悠游于山林、草地、湖池间。凫、雁、鹤、鹭等野生鸟类滋生,招徕辽、金、元帝王连年猎弋。元代帝王专门的猎队人数就超过了二万人。辽代的北京郊区“水甘土厚”,是农业粮食基地。辽代以前森林相当茂密,永定河于汉魏时期叫做清泉河。辽、金时期森林有所破坏,土壤腐殖质受到冲刷。清泉河变成了卢沟河。到了元代,“漕西山木石”新建元都“西山兀,元大都出”。当时世界上最为壮丽的元大都城,就是伐西山森林建成的。今天还留下了元代在卢沟河里排放木材的“运筏图”。此后卢沟河进一步变化为“浑河”、“小黄河”。明代中叶至清初,北京地区进一步垦殖,“浑河”又变成了“无定河”,经常泛滥改道,没有固定的河床。清康熙三十六年,皇帝亲自坐镇督修无定河,并以“天子”的地位,命名它为“永定河”,希望它从此安定下来。可是,过了没有多少年,“永定河”仍然频繁泛滥。[3]
随着森林植被的破坏,天空能见度降低了,山区瀑布减少了,平原泉眼干涸了,地下水位下降了,水质变坏了。清代城区的井水,又苦又涩。旅京官员不怕米贵,就怕水贵。近几十年,北京又过多兴建重工业大型工厂,使北京这个本来缺水的城市,用水更趋紧张。近年来,中央书记处于下达首都建设方针的四点指示,为今后首都建设指出了方向。
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发生了对社会生活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又没有别的学科对此专门研究,这是它独立成为一门新兴学科的依据。
1.2 历史地理学的科学性质
一提起历史地理学,人们不禁要问:“它是不是历史加地理?”那么,这门学科是属于历史学呢?还是地理学呢?又为什么?
历史地理学的科学性质,是历史地理学理论中关系到学科发展方向与前途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此发表了不少意见。差别很大,今归纳如下:
中国清代的《四库全书》将“地理”列入“史部”。
苏联《大百科全书》认为:历史地理是“辅助性的历史学科”。“历史地理学还不能脱离历史学而自成一门独立的科学部门”。[4]
苏联的В·К雅尊斯基认为:历史地理学就其研究对象而言主要是属于地理科学:就其研究方法而言,主要是属于历史科学”。[5]
Ю·Я萨乌什金在《经济地理学导论》中说:“许多历史学家把历史地理学当做一门历史学的辅助性科学”。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与历史学密切联系起来的过渡性科学”。[6]。
И·В萨莫伊洛夫认为:“历史地理学就其研究对象而言,可列入地理科学;就其研究的资料和方法而言,可列入历史科学。它是介于地理学和历史学之间的边缘科学”。[7]
仍有以下的一些主要历史地理学家认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英国历史地理权威H·C·达贝认为“把过去时代的地理进行复原,以便在一个地区的发展过程中,提供相互联系的各时期间的一系列的(地理)剖面。”[8]这就是历史地理学的任务。
在美国最有代表性的意见是A·H·克拉克。他认为:“任何关于过去地理的研究,或者是关于在时间过程中地理变化的研究,就是历史地理学,无论其研究涉及到文化的、自然的或生物的现象,以及无论其研究题目或范围的大小如何。”又说:“有些地理学家集中注意于过去的地理,特别是可以称之为在时间过程中的地理变迁,这样一种兴衰的焦点,叫做历史地理学”。[8]
日本的小牧实繁明确指出:“历史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分支科学”。[9]
中国黄盛璋提出:“历史地理学就其学科分类说,是地理科学一个部分,就其学科性质说,则既是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又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10]
中国史念海先生认为:“实际上那时(指《禹贡》学会时期)就是历史地理学也被当做历史学的辅助科学,而没有独立地位。由于深入钻研和反复讨论,历史地理学的科学意义和范畴,才逐渐明确起来。历史地理学诚如它的名称所表示的,乃是历史时期的地理,即现代地理向后伸延的部分,直到人类最初从事劳动生产活动而对自然现象发生影响的时期,再前就和古地理衔接”。[11]
谭其骧先生认为:“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过程的科学”。[12]
曹延藩先生认为:“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新发展的部分”。[13]
侯仁之先生认为:“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14]
总结上述古今中外地理学家、历史学家的意见,不外以下四种:
①把历史地理学划入历史学范畴,认为历史地理学属于历史学的辅助学科。
②把历史地理学看做是历史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③认为历史地理学虽属于地理学,但它不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与现代地理学在研究的时间上有所区别。现代地理学研究现代的地理现象,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
④认为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不仅要“复原”过去时代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需找寻其发展演变的规律,用以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亦即研究过去的地理环境,其着眼点是为了深刻地认识今天的地理环境。
对以上四种意见,应由探讨历史地理学和历史学、地理学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亦即分析历史地理学和历史学、地理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来得出结论。
历史地理学与历史学的关系如何呢?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起源和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不管是编年体、纪事体的历史著作,其主要任务都是按照时代顺序,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性。人类的社会活动在什么地方?人类的活动极其广泛,但这些活动无一不在大地之上。顾颉刚先生说:“历史好比演戏,地理就是舞台。如果不明确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舞台,那里能深刻地认识戏剧。不了解历史地理,就很难真正学好历史。《四库全书总目》“序言”中也说:“夫舆地之学,为读史第一要义”。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演化、发展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可以为历史学研究的人类活动提供环境与背景的基础资料。因此,历史地理学的科学性质,并不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在研究方法上,虽然历史地理学需要大量的历史文献,其中包括考古资料在内。但是资料和方法不能决定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学科性质的是科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
什么是地理学呢?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黄秉维院士综合各家理论说:“地理学所研究的地理环境,就是岩圈、水圈、气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主要是物质、能量交换所形成的物质体系。研究的内容,包括这一物质体系的发生、发展与地域分异,包括它的静态与动态,包括它的历史过程与现代过程。既然称为地理环境,就应当把它作为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条件,并从这一角度来研究它”。[15]苏联地理学权威Г·В·卡列斯尼克也说:“地理学的任务,不仅要研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结构,而且要查明过去与将来的发展规律”。[16]从这些名家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历史地理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包涵在地理学之中,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地理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知识部门之一,无论是古代地理学还是现代地理学,人地关系的研究,都是核心课题之一。所谓“人地关系”也即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中经常的、不可缺少的必需条件,它必然会影响与制约社会的某些特点。而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又不断地改变着地理环境。迄今为止,世界上已很难找到没有人类活动和作用过的“纯粹”的自然界了。那么,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以如何的强度,是以什么方向来改变地理环境的呢?地理环境又如何提供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所需的衣、食、住、行的各种条件与资源,并影响或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地理是研究这一重要课题的有力的、不可缺少的部门。历史地理学所研究的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变迁,其一方面充分考虑到自然界本身就是互相联系、不断运动发展的物质体系。而另一方面人类就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自然面貌,在一定的范围和条件之内逐渐成为地理环境变迁的有明显影响力的力量。历史地理的研究把要写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产生的地理环境的变化作为自己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也即把人地关系的研究放到了重要的位置。
还有人认为历史地理学虽属于地理学的范畴,但它并不属于现代地理学。“现代地理学研究现代,亦即当前存在的地理现象;历史地理学研究过去,亦即历史时期存在的地理现象”。这是十九世纪普遍存在的论点。当今的现代地理学不仅研究现代过程,也要研究它的动态和发展。不仅要研究它的静态状况,也要研究它的历史过程。深入研究历史过程的着眼点,是为了深刻地认识今天的地理面貌的形成。
2 历史地理学科学方法论试探
历史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要有自己学科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是论证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科学属性等,它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在认识论的指导下,还须确定历史地理学的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是评论与探讨本门学科研究的具体方法,论证与研究这些方法与手段的合理性与可靠性,指出在应用这种方法在进行历史地理研究中的必要性,指出在研究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错误与走到歧途,提醒研究者如何避免错误,获得正确的结果。学科的研究方法因技术的进步、研究工具与手段的改进而发展。而科学方法论具有发展性与不稳定性。有了大家公认的科学方法论,就可以使任何人按照同一程序来做相同的研究,都会达到一致的、相同的结果。当不同的人做同一研究而得出不同结果时,就可能出现方法论的错误。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当它的方法论建立起来后,它才是一门比较成熟的科学。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已经初步确立,科学方法论尚在逐步建立之中。
由于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代地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如地图法、综合因素分析法、区域比较法等等,原则上也是实用于历史地理研究的,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就不一一例举了。在历史地理研究中一些特有的方法,如历史地理研究断限法;地名法;孢粉分析在历史地理研究中的运用;诗歌在那些情况下可作历史地理的科学依据:孤证可否相信等等研究方法的论证,本文也从略,只举历史文献法和野外考察法这两大方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初略论证之。
2.1 历史文献法
对古代地理现象的认识,最主要的方法之一,是依靠古人有意无意的观察记录。对历史时期地理现象的观察与记录,是有少数专著或专书,按照当时的科学水平与认识能力作了系统的记载。更多的是散见于当时浩繁的文献,如笔记、游记、传记、杂记、史书、散文乃至于诗歌之中。因此,要进行专题的历史地理研究,就必须系统收集与阅读有关的历史、地理文献。按照今天地理科学的眼光和要求,分类摘录有关文献,然后分类汇编。并把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的记录与今天的地理状况相比较,找出其中的发展和差异,进行地理学分析,探讨其中的规律性。
除有关专著之外,在历史文献中,首先值得重视的是地方志。特别是其中的当时采访资料,应看做当时的观察记录和第一手资料,基本是可信和可用的。地方志中所引用的前志材料,若前志尚存,一定要查阅原文。地方志中所引用古代的资料,则不可轻信,须反复查阅各种文献相互对照。地方志的优点是系统集中地方的历史时期地理资料。
古代文献中值得重视的另一类资料是历史时期的游记。游记是外来者亲自经历及所见的记录。初次新进入一区,对山川、风物、民俗、物产、气候以及许多地方特点都有新奇的感觉。记录又有时间、地点、季节等,因此大多真实可靠。这对研究当地的地理环境变迁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方志和游记对研究明清以来的历史地理价值较高。少数地区宋、辽以来只有少数方志与游记保存至今。大多数地区方志和游记保存至今的都已很少,所以历史地理研究则更应重视正史资料及那时代的文献及金石碑刻材料。
总之,大多数历史地理课题研究,都必须应用历史文献。许多历史地理现象,不经专人指点,似乎已经消失,但却可能记录在历史文献里。具备一定的历史学训练,熟悉有关的历史文献,系统地阅读、收集,进行科学整理与系统分析历史文献,是从事历史地理研究所不可缺少的。谭其骧先生对待历史文献有三种方法与经验:①搜集资料要做到基本齐备;关系到结论的资料,必须具备;②不要把传说当做真实史实;③不要轻信前人对古代文献资料所作的解释。值得参考。
2.2 野外考察法
地理学的重方法之一是野外考察,这对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也不例外。历史地理学是从动态和发展中来研究地理事物的,许多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一定会延续到今天。文献记录只能得其大略,提供一些线索,到野外进行考察,可以较为准确地弄清事实。例如对历史时期湖泊的复原,可以先查文献资料,然后到野外找寻古泥炭层填到地图上,两相补充。又如对古城遗址的复原,可先查找文献记载,访寻其名称演变。然后到野外找到古文化遗址,查其有无城市、范围大小及文化包涵物,以及古河道、古地物间的相对位置,然后推断此古城遗址是历史上的哪一座城等。
由于古代文献有散佚,能保留至今的古文献是非常少的,不如九牛之一毛。所以许多保留下来的历史地理现象,并没有历史文献的记载。或虽有零星、片面的记载、文献的范围及内容有限,仅凭此不完整的文字记载,来恢复历史时期的地理面貌及地理过程是不够的。这就要求野外,用地理、考古的一些方法来找到实物的证据。
有的文献虽有记录,但文献记错了。由于文献时间久远,在后世流传中辗转抄传、背诵记录和翻刻中,或文句缺错、或张冠李戴,或后世学者整理前代事情时加上整理者的主观意见,因而文献记录也不一定都完全可靠。或者是许多文献对同一地理事物的记载互相矛盾,这都需要到野外去进行实地考察。以证实文献的真伪性与可靠性。
随着科学的进步,肉眼看起来消逝了的地理现象通过考古学的方法、地理学的方法如沉积物分析法、卫片、航片分析判读法,绝对年龄测定法,考古器物分析法等等,都可能找到地理环境变化的蛛丝马迹,对历史地理研究有所作用。
应该重视野外考察,是近三十多年来由侯仁之教授首先倡导的。它使历史地理研究与相邻相关的一些学科相互渗透,从而为解决生产建设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提供可能的途径,使这门古老的学科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新生的活力。是否重视野外考察,也是区分沿革地理和现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标志之一。总之,在实地考察中,历史地理工作者就会发现许多在书斋里预想不到的新问题。
在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还是近几十年来的事,现阶段还处于十分年轻的时期,一旦在认识论指导下科学方法逐步完善,这门学科也就会成熟起来。
3 人地关系与历史地理学科理论建设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表面、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交互关系、及其演化过程的科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阔。作为“人类之家”(human family)、“人类境界”(human diamension)的地理环境,上受天文因素、气象气候因素的影响,下制约于地质、地貌基础、中间介于大气、季节、陆地、土壤、生物、水体的接触交合面。人类社会又作为纵横捭阖的若干群体,生息、活动于其间。这样,天、地、人三者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彼此影响庞大有机综合体。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这个综合体内的人地环境演化历程和地域分异,要研究它的静态与动态,预测它将来的发展的趋势。这一研究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人地调控系统,提供决策性的基础资料与理论体系。同时,也为各地区、各部门的生产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它要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揭示全新世以来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以展示各地区各历史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影响。历史地理的研究,始终离不开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始终离不开人类历史时期的地理表面,始终离不开人类环境。从人地关系的相互机制,研究地理空间要素与环境演变的时间过程,使其时空统一。不仅用野外实地考察方法、文献资料分析的方法、地图模拟的方法、历史考证的方法、细致入微地弄清各历史地理事实,也要用综合的方法、归纳演释的方法,对这有机统一的地理环境,作直透内部心物共鸣的体察,从整体上得到完整的概念。这样,多角度、多视野地研究人类社会进步与地理环境演化的内在机理。
4 中国古代地理学发展的独立系统
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是一个具有独立文化系统与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在近代,世界文化大规模交流与融合之前,中国传统的科学与文化,包括科学之母的地理学在内,走的是一条基本独立发展的道路。中国古代的地理科学,从理论体系、科学思想和某些研究方法上都与渊源于西方的地理学有着明显的差别。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研究,在世界上有着光辉的成就,远在6000多年前已能够确立方向、选择环境和居住区,在利用地形、水系、注意安全等方面已很合理。至4000多年前,根据鸟星、火星、虚星、昴星四颗恒星的观察,确定一年四季为366天,结合物侯安排农业生产。此后《夏小正》、《山海经》、《禹贡》、《货殖列传》、《水经注》都是中国古代的地理杰作。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地形图是2010多年前绘制的有比例、有与现代等高线相似的山形闭合线,既准确又有立体感的独特地图。公元724年僧一行主持了世界第一次子午线和度测量。公元十七世纪徐霞客集中国古代地理研究之大成,开近代地理的先河。
中国古代地理学在人地关系上有独特的认识,先哲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体验中,“天垂象,圣人则之”领悟到天、地、人三者间有一种共通一贯的道理。因此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及追求自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和谐,是历史地理追求的目标。渊源于中国古代的东方文化生态,是有关人对自然环境选择与规划布局的概念系统。它通过人们选择和建立和谐的环境来调节人类生态,使后来的人为加工的地物,与先前的环境达到新的平衡,这样才能产生吉利的后果。
5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经历了①《禹贡》萌芽阶段;②《汉书地理志》阶段;③宋代沿革地理大发展阶段;④清代乾嘉扑学阶段。
进入本世纪以来,1934年《禹贡》学会的建立,使中国第一次有了一个历史地理的学术团体。1934年—1937年的《禹贡半月刊》发行,使全国有一个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园地。这为集中人才、培养学术骨干起了重要作用,也为日后历史地理的发展播下了生机旺盛的种子。当时学术研究的主导思想,仍然沿袭清《四库全书总目》序言中所说的:“夫舆地之学,为读书第一要意”。所以,研究历史事件准确的空间分布,是那一时代历史地理的主旨。这一时期以研究各朝代的疆域政区沿革为主,也涉及到古今地名更易、地方民族流动、河流水系变迁、城关都邑兴衰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直至今日,随着经济建设的开展,在中国大陆起先是旧城改造,特别是首都北京规划布局,需要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地理特点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和内在规律,作历史地理的说明。随即在上海、西安、承德、临淄、芜湖等许多城市规划中,历史地理作为不可缺少的基础研究,参与了经济建设的实际工作。此间,长江、黄河、海河的根治,黄土高原的环境演化和西北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的沙漠化防治,历史地理工作者都参与其事。
至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激增,人口、土地、资源、环境、发展之间错综复杂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于是在人口发展、城乡规划、古都改造、环境保护、国土整治、水利工程、资源利用、风景评价、灾害防治、旅游景点布局等等生产建设、经济发展中,提出了大量的历史地理问题,期待着我们去研究。
历史地理研究为经济建设服务,大大拓宽了历史地理研究的领域,给这门古老的学科带来了新兴的活力。发挥中国历史文献丰富的优势,使之和野外考察相结合。同时也使其研究和相临关系学科互相渗透,互相结合,大大丰富了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内容。
引发这一转变的突出事件,是在1950年前后。欧洲英国的历史地理学理论传入中国,它逐渐和中国本土的历史地理研究相融合。中国的历史文献丰富,使外来的理论在传入中国后,发生了本土化的转变。
总之,近百年来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有两个动因。一是来自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经济文化建设是科学发展的肥沃土壤。这正如古语所说的“风气从下萌发而起”。其二,是来自域外学术思想理论的传播,即“思潮从域外传来”。域外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使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新的飞跃。
6 中国历史地理学走向世界是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世纪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是:①政区沿革地理方向;②区域历史地理方向;③综合景观演化历史地理方向;④城市历史地理方向;⑤人口、移民、民俗、方言的人文历史地理方向;⑥干旱区、半干旱区历史地理方向;⑦计量、区位历史地理方向;⑧农业发展和区域开发的历史地理方向;⑨近几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出现了一个很有潜力的新方向,那就是《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颁行后历史地理研究的可持续性发展方向。
对历史地理学发展的各种流派,我们要“敬其所异,爱其所同”,以一种宽容的精神会聚百家,接纳千流,大力拓宽学术领域,这就是走向21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
从当前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动态来看,业已展现出以下趋势:
(1)继承优良传统的趋势。继承优良传统与创新科学文化并重,是过去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成功经验,是老一代历史地理学家给我们作出的榜样。当前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些学术领域与学派,就有着传统历史地理的遗风。这就是一丝不苟,求真求实,反复查证,敢讲真话,不讲假话追求第一手资料的敬业精神。
(2)创新发展的趋势。历史地理学和相邻相关学科交叉、渗透、汇合的趋势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应用研究。
(3)研究方法革新,思维方式转变。尽可能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武装历史地理研究,这是历史地理学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遥测、卫片、航片的应用,计算机制图,绝对年龄测定,地层剖面法、环境考古的发展,使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不断革新,从而提高历史地理研究水平。
(4)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国际化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国际上许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只有东、西方科学的结合,才能创建21世纪未来的科学。世界需要中国,决不亚于中国需要世界。中国历史地理走向21世纪,走向世界这是一条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