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第七中学 264200
新课程改革中指出,音乐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音乐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和塑造完美人格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主要通过音乐课来渗透。
一、塑造高尚人格
音乐课的基本功能是塑造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它运用人们在长期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歌词和旋律启迪、感染音乐人,实现完美高尚人格的塑造。例如:在《黄河大合唱》欣赏课的教学中,我首先介绍了作者冼星海及他的作品的创作背景,启发学生学习作曲家勤学苦练的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热情。然后让他们结合每个乐章的作品简介,认真聆听音乐,去感受由曲调和歌词的完美结合所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从《黄河船夫曲》紧张激烈的“嗨哟”声中体会到船夫们团结一心,拼命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士气;从《黄河颂》充满激昂奔放的旋律中体会到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从《黄河怨》凄凉悲惨的歌声中体会到在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人民所受的苦难;从《保卫黄河》坚定有力的歌声中体会到中国人民誓与日寇决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坚定的信念……总之,学生对音乐的赏析练唱,已经不是建立在节奏和旋律的感知上,而是上升到对歌词内容的解读上,上升到创作者的感情上,在此基础上,完善了学生的人格。
二、陶冶审美情操
音乐教学渗透着审美教育。音乐中的审美教育可以采用创设音乐环境、利用电教手段、结合童话故事、组织音乐游戏等方法来渗透,引导学生在歌唱、赏析和品味中,全身心地领略音乐艺术的形象美、意境美、旋律美,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如在欣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教师播放歌曲,利用多媒体放映《春江花月夜》的画面,呈现出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渲染美的情景和氛围。随着画面的推移与乐曲的进行,配上教师对这首歌的解读,将学生带进一种“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静谧、清澈的月夜境界中,学生感受着“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的美丽与灵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在倾听中,调动自己的感官和丰富的想象力,感受歌曲中所描绘的山水、所蕴含的意境、所表现的情愫,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自己倾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还能想象什么等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音乐语言简洁、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无尽的联想与想象。歌词具有古诗词的简练,又有现代诗歌的跳跃感和丰富的故事情节,一首歌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教学《乡村花园》这首歌曲时,最初的学习中,教师不做任何辅助手段,让学生根据已有的音乐品质构建《乡村花园》这首歌中的画面,在画面的不断丰富中,全班学生能很好地将歌词汇成绘本,成为流淌的文字,穿越音乐人的内心世界。随后将老师制作的多媒体“音画同步”的PPT加以展示,学生看到眼前“鲜花盛开、芳草碧绿、蜜蜂飞舞、小鸟歌唱”的优美画面,与自己刚才的想象相吻合,非常有认同感。音乐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反过来,学生的审美情操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音乐作品。
三、启迪明睿智慧
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束缚,他们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想标新立异,即使偶有另辟蹊径的“非分”举动,往往也会在初尝失败的苦涩后就心灰意冷。记得我在听一节音乐课时,一位老师问学生:x xx x xx的节奏型模仿了什么动物奔跑的声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马——。”然而混杂其中的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引起了老师的警觉:“刚才是谁在说‘牛’?” 老师大有兴师问罪之意。这时一个学生怯生生地站了起来:“是我。”老师一见,气不打一处来:“我看你倒像头牛,不动脑子。”学生一片哄笑。在这片哄笑声中,我隐约地听到那位男学生低声嘟囔了一句:“笑什么?牛急了也是会奔跑的嘛。”我不知道上课的老师是否听到了这句话,也不知道这位老师是否熟悉名曲《西班牙斗牛士》的旋律。如果我们教师一定要以自己的理解去统一学生对某音乐形象的认识,不给他们发挥创造性的时间和空间,无疑是给学生的思维罩上了一个大铁笼;对学生与众不同的言行作不适当的评价,更摧毁了学生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就如一潭死水,再也激不起创作的浪花。其实学生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性,有时他们的创意会超乎教师的想象。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作”的氛围,让他们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讲解,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因为没有怀疑就没有明睿智慧的启迪,就没有科学的发明,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
比如在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可先让学生反复欣赏,然后启发每个学生说出由此而联想到的不同画面。有的学生联想到奥运赛场上国旗冉冉升起时,作为中国人自豪激动的心情;有的学生想起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前高高飘扬起五星红旗时,全中国为之沸腾的场面;有的想到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等等。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启发下,寻求出不同的结果。他们通过想象,描绘出了形态各异的多幅画面,训练了创新求异的思维,发展了想象力,启迪了智慧。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课不仅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而且还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文明的启迪和熏陶,塑造完美高尚的人格,使学生逐步形成对自然美、社会生活及艺术的爱好,培养他们不但有美的心灵、美的情操,而且还能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语言、美的行为、美的生活。在音乐课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这个充满真善美的大课堂里自由地表现、自由地发挥,更好地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并创造美。
论文作者:沈红芸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12月总第1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6
标签:学生论文; 音乐论文; 老师论文; 教师论文; 人格论文; 启迪论文; 画面论文; 《教育学》2016年12月总第1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