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兴文县人民医院,644400
发热是指体温(通常采用肛门测温法)升高超出一天中正常体温波动的上限1℃,而临床工作中通常采用肛温≥38℃或腋温≥37.5℃定义为发热。发热是儿童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大都由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另外值得说明的是:脑膜炎、麻疹、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疱疹性咽炎等等也会造成小孩体温上升。退热药物仅仅能够改善患儿的发热症状,无抗病毒抗菌的作用。所以说,在对发热患儿使用退热药物之前,必须详细查找病因,以免掩盖病情耽误疾病治疗。当面对发热患儿时,不可任意选用退热药物。临床应当依照患儿的自身病情,年龄、体质等等状况,科学的选择适合的退热药物。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满意效果。倘若不科学使用退热药物,反而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下面,本文为大家详细介绍儿童发热应该如何选择退烧药物。
1.发热为机体自我保护的重要机制
体温上升为机体受到外来病毒或者细菌等有害物质侵袭,对人体有害的病毒和细菌易引起小儿体温上升。在一般状况之下,发热对于人体并无害处,甚至还有益处。之所以这样说,主要因为发热为机体免疫反应过程,在一定范围内的体温上升,会提提高免疫系统中吞噬细胞活性水平,进而促进抗体生成,进而杀灭致热原,起到保护机体的作用。身为家长,没有必要过度恐惧担忧。
再者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小儿在活动、哭闹、吃奶后或者刚刚从温暖的地方出来时,体温都会有所上升。可达到37.0℃~37.5℃之间,甚至有的儿童会更高。所以说,如果小儿发热,应当在其进食或者运动后15分钟再行测量体温,此刻数值最为精准。只有在安静状态下测定才具有诊断意义。另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提高测量准确性。
2.物理降温法的选择
倘若经过多次测量,确定儿童确实发热,家长也不必过于恐慌。首先应当观察儿童当前精神状况。倘若活泼精神状态良好体温低于38.5℃,可以不用着急带孩子到医院。但值得说明的是,针对3个月以下的新生儿,如果肛温达到38℃以上,须第一时间到医院就医。
当家长在观察儿童过程中,可以选择科学的方式先给孩子降温。一般情况下可选物理降温法,对儿童降温。其主要方式为:
第一、利用市面上出售的退热贴或者冰袋敷于儿童的头部以及前额,用以降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第二、利用温湿毛巾,擦拭儿童腋下、颈部、腹股沟、腘窝部、大腿根部、额头等位置帮助降温。
第三、在适宜的温度环境之下,为儿童洗温水澡。值得说明的是,在这里建议家长朋友们不要对儿童开展酒精擦浴以及冰水擦浴办法降低体温。主要原因在于冰水擦浴会明显加大儿童的不适感;而酒精擦浴会导致血管发生剧烈性扩张,可能引起酒精中毒或者虚脱等不良现象出现。如果情况严重,情况严重还会引起昏迷甚至于死亡。因此对于高热儿童来讲,禁止开展酒精擦浴。
3.常见退烧药物以及特点
(1)对乙酰氨基酚
其也被称之为扑热息痛。药物一般作用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其有着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功效。同时也有体温调节以及镇痛的功能,服用药物之后很少会引发胃肠道不良反应。但值得说明的是,其可能引起皮疹、药物热以及粘膜损伤现象发生,另外也有一定的肝肾毒性。这种药物的退热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从具体剂型来看,有片剂、滴剂、栓剂3类。滴剂适合于婴幼儿,口感较好。其也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退热药品。2月龄以上儿童如果发热,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该药。
(2)布洛芬
布洛芬系异丁苯丙酸,其属于一类非甾体抗炎药。退烧效果好,平稳性强,作用持续时间在8小时以上。虽然说该药品为阿司匹林类似药物,但其服用之后,所引发的胃肠刺激等不良反应显著比阿司匹林低。并且患者耐受度高,为安全性较强的解热镇痛药。临床中可以单独使用,或者和一些药物配伍使用,以加强临床治疗效果。例如,布洛芬和马来酸氯苯那敏以及葡萄糖酸锌组合成为复方制剂,其能够全面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另外也可缓解因感冒或者流感引发的鼻涕、鼻塞、喷嚏等症状。布洛芬能够有效防治急性肺损伤,药物在治疗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中有着一定效果,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6月龄以上儿童如果发热,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该药。
(3)赖氨匹林
是阿司匹林与赖氨酸的复盐,其作用机制与阿司匹林相同。静脉或肌注给药,减轻或避免了胃肠反应的发生,解热作用强、起效快、作用缓和,可作为儿科退热的常用药物。用于高热易惊厥和不能口服给药患儿。但长期应用可能诱发瑞氏综合征可能,甚至诱发过敏性休克和哮喘重度发作。用于静脉注射退热,剂量一般为10-20mg/kg,24小时不得多于4次,间隔时间不得少于4h。
(4)复方氨基比林
其也被称之为安痛定,有片剂和针剂两种剂型。有苯巴比妥以及安替比林等成分,退烧效果相当显著,但安全性不佳。有部分患者在使用之后,会出现粒细胞减少以及波动性皮炎等等不良反应。其为一类较为古老而经典的制剂。但迄今为止儿科剂量一直未能统一。通常依照临床经验使用。儿童使用该类药物存在较高的肾损害风险,目前已经较少使用。
(5)阿司匹林:
传统的解热镇痛药,世界卫生组织不推荐阿司匹林常规用于小儿退热,建议改用其他类别的退热药物。我国儿科已基本不将此类药物用于退热,只用于一些特殊的疾病,如川崎病、风湿热、幼年关节炎等的治疗。
(6)尼美舒利
尼美舒利:新型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抗炎药,可选择性抑制环氧合酶Ⅱ从而起到退热、抗炎作用,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作用可持续6到8小时。2011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知称,决定进一步加强尼美舒利口服制剂使用管理,并对尼美舒利口服制剂药品说明书做出四项修改,明确要求禁用于12岁以下儿童
值得说明的是,倘若儿童存在既往发热惊厥史,那么一定要谨慎使用退烧药物以及上述降温方法。如果这类儿童发生发热现象,必须立即服用适宜的退烧药。服药之后,选择就近的医院就诊,同时也要告知医生孩子曾有发热惊厥史,以免不良现象再次发生。
论文作者:罗廷会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1
标签:药物论文; 儿童论文; 体温论文; 的是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作用论文; 机体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