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莱西市城关中学 266600
魏书生说过:“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在历史课堂中新颖独特的导入能先声夺人,能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使学生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愉快地接受历史新知识,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
一、直接导入法。即不借用其他材料,教师只要概述新课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程序,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引起学生思维重视并产生认知需要和学习期待,准备参与教学活动,做到“课伊始,意亦明”的一种导入技能。其方法有:通过交代新课学习内容、目的与现实意义导入;从课题出发,开宗明义地由课题内涵导入。如《人类迈进“电气时代”》一课,教师如能从解释“电气时代”这一概念破题导入新课,有益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课题常常是全课内容的高度概括,体现了历史内容的基本线索。对于那些内容极为复杂,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课,采取这种破题式的导入方法是特别有效的。
二、复习导入法。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也就是说各种新知识都是以旧知识发展而来的。所以说,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通过复习旧知识,对旧课知识进行扼要总结,或提出与以前学过的知识有关的问题,引出与它们相联系的新问题,由此导入新课。这种导入突出承上启下的作用,提示学生要运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如讲“秦灭六国”,先提问:“商鞅变法起了什么作用?”然后教师指出:秦国自商鞅变法100多年来,封建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兼并六国作好了准备。由此导入新课,有利于知识衔接和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关系。但缺少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以旧导新法。这是一种由旧知推求新知,即从已知求未知的导入方法。它可由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参与导入活动,也可由教师用讲述法总结旧知识而导入新课。例如,教师:“解放战争爆发于1946年6月。在战争的第一年,解放战争处于战略防御阶段,通过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因此,战争进入第二年时,敌我双方形势发生了有利于我军的变化,使我军有条件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进行外线作战,解放一些城市,战争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抓住这种联系进行导入,就可以使新旧知识衔接得十分自然、贴切。
四、设问导入法。有了疑问,才能深入地思考,才能找出发人深省的难题和问题。在一节新课开讲之前,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常见的物理现象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去听课,有时会比没目的的直奔课堂要好得多。如讲“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群”时,可以这样设问:“你们知道人是怎么来的吗?我国古代有女娲捏土造人的传说,古代埃及人认为是创造力之神哈奴姆用水和泥土造出来的,基督教认为人是上帝造出来的,也有人认为是人由猴子变成的,这些都是不科学的。那么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从而使学生产生自觉的主动的学习要求。
五、悬念导入法。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一节时,老师就可以先通过讲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探讨的愿望,然后提出如下疑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被当作战败国被瓜分?”通过这样的问题的设置,学生们的兴趣被吸引住了,并急切想了解新课内容。所以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并有意识地设一些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历史课程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掌握历史知识。
六、故事导入法。洛克说:“教员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注意。”故事导入的魅力正在于此。讲一个鲜为人知、充满悬念而又扣人心弦、富于哲理的故事导入新课,会令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神奇而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去,这样既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导入新课,又能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欣赏力。
七、图片展示导入法。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图片导入能刺激学生的听觉,能给学生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八、材料导入法。材料多种多样,只要能够恰当运用,不仅能使课堂趣味横生,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又能成为联系实际的范例,颇有先声夺人之妙。一是诗词对联导入法,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兴趣盎然,如讲“王安石变法”时,可先朗读王安石诗作《船泊瓜州》,然后教师指出:“王安石不但是位诗人,而且是一位改革家,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王安石是怎样变法。”二是图片文字导入法,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先展示两幅图片:①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后的远嬴观残迹;②当时画工绘制的圆明园全景。同时,以法国作家雨果的一段文字作旁白:“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圆明园。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在将来交付审判的时候,一个强盗就会被叫法兰西,另一个就会被叫英吉利”。然后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就要重新剥开这已凝结了 140 多年的伤痛,回顾这场民族的灾难和屈辱。”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论文作者:张春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3月第27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5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新课论文; 知识论文; 圆明园论文; 历史论文; 兴趣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3月第27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