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突飞猛进。针对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市政道路、桥梁、管网、综合管廊、河道、文物保护等市政设施建设存在大量相互干扰、制约的问题,基于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市政设施建设时序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因两者建设时序差异可能出现的典型问题,提出了相应协同应对措施,并以福州城市轨道交通4号线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实例证明,在城市轨道交通前期工作阶段及时发现并协同其与市政设施的建设时序问题,可有效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度。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发展方向;一些思考
引言
为了改善轨道交通服务的便利性,提升轨道交通的竞争力,对轨道交通站点接驳设施的一体化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在对各类接驳交通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由站点片区、用地功能和交通功能三个层面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进行聚类分析的方法,以此作为预测站点接驳方式构成的依据。针对城市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发展特征,提出了站点非机动车接驳设施规模预测的修正模型。而后根据各类接驳设施的布局设计要点,提出以图则形式明确各类交通接驳设施的空间布局和用地控制,从而保障轨道交通枢纽客流的无缝换乘,提升站点的一体化服务能力。
1城市轨道交通接驳方式特征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接驳方式中一般主要包括:步行、非机动车(自行车和电动车)、常规公共交通、出租汽车、私人小汽车和对外交通。对外交通接驳方式一般有:航空、高速铁路、长途汽车及轮渡等,而这类接驳方式一般都是轨道交通站点在城市综合交通枢纽内部,对于轨道交通而言客流最终都是以步行方式进入轨道交通站点,可以利用综合交通枢纽的站厅、步行连廊、步行通道和扶梯等内部设施实现,对站点周边无需额外的接驳设施配置,这类站点设施规模一般均由综合交通枢纽进行整体化设计研究确定。因此,本文主要考虑5大站点交通接驳系统:步行系统(含站前广场)、自行车系统(包括电动自行车)、常规公共交通系统(包括接驳专线公交)、出租车和小汽车系统。
2车站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是车站的运营、管理趋向“智慧化”。主要体现在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两个方面。其中,智慧服务指用智能化科技手段为乘客出行提供“智慧化”的既全面又个性的服务;智慧管理是用智能化设备设施实现车站“自主化”的既高效又安全的管理。近几年,国内几个大城市的轨道交通行业发展,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列车全自动运行、智慧车站建设、依托物联网技术的地铁云应用,及其带动的产业创新,正在引领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二是“智慧车站”的设计、建设在快速推广。依托数据化、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促使地铁车站的功能定位也在发生变化,车站单一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功能将进行分化、延伸、拓展。车站依托城市轨道交通,建立都市生活服务平台,依托平台,将乘客与各种“需求”联系起来,将车站的“客流”转化为“客户”。建设“智慧车站”,除了实现轨道交通群体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外,依托以物联网平台为基础建立的车站设备设施场景控制,建立自适应客流控制及引导机制,可以实现“智慧车站”管理;依托智能设备、物联网平台,可以实现车站管理“无人值守化”,这些都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3优化措施分析
3.1接驳设施规模预测
根据以上三个层面的聚类分析,可以将城市轨道交通的各个站点划分成不同类型,参照一些成熟城市的接驳客流特征的调查分析,结合城市本身居民出行特征分析,确定各个站点交通接驳方式构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首先可以根据站点用地功能确定各种接驳方式的大致比例,结合站点所处片区及换乘接驳功能确定每种接驳方式所占比例区间范围;其次由于同一类车站的具体条件不同,对每座车站进行具体分析,即在各类别方式构成规律基础上,根据相关因素做调整,以进一步细化各车站的接驳方式构成。在分析确定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接驳方式构成比例后,结合轨道各车站进站客流量,计算到各种方式的客流需求,可以对公交车有效停靠位、出租车停靠位及社会停车场规模进行预测。考虑到目前许多城市公共自行车(含共享单车)的应用和发展,结合公共自行车和自有非机动车不同的周转率和利用率特征,提出可以按以下公式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非机动车停车设施规模进行修正。同时,根据站点周边的实际用地条件和客流特征,可以通过优化配置公共自行车和自由非机动车的停车规模,引导轨道交通客流换乘非机动车交通的客流组成,实现在满足接驳需求前提下的非机动车停车设施规模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
3.2新技术应用使车站交通
流线简化轨道交通车站布局发生变化后,车站内部的交通流线组织也必然要进行调整。目前乘坐地铁的流程为:1出入口→2通道→3站厅非付费区→4站厅付费区→5站台→6上车,出站流程反之。如果安检系统、售检票系统都实现无感通行,无感检票可以采用开放式闸机,闸机的检票功能将弱化。再进一步发展,车站的无感安检技术可以在通道或出入口处实现,车站的管理边界会外移,车站站厅进出站组织的功能弱化,乘客在出入口、通道完成安检、检票后,可直接乘坐地铁。乘坐地铁的流程变为:1出入口→2通道→3乘降区→4上车,出站流程反之。乘坐地铁的进站流程由6个环节简化为4个环节,极大方便乘客且节省时间。
3.3交通流线的简化将改变
车站建筑的布局无感支付方式的广泛应用及车站管理边界的虚拟化导致车站的交通流线发生变化,车站的交通流线改变直接影响车站的建筑布局。首先,分析车站出入口及车站边界的问题。车站边界,是区分车站与非交通功能的其他空间或建筑的边界,既可以独立车站出入口的形式存在,也可以灵活布置在车站周边各类建筑物或构筑物内。无感安检及无感支付可以实现车站出入口的开放布置,出入口的形式一旦开放起来,车站与城市的融合度就丰富起来。依托轨道交通客流,结合乘客进出站的流线,以“出入口”为中心,规划、建设提供各种服务的多功能服务模块(本文将这种服务模块定义为“多功能盒子”),将极大丰富车站的服务功能。车站的出入口就演化为一个可提供多种服务的平台。由于乘车流程的简化,车站的主要功能区简化为乘降区。乘降区与“多功能盒子”之间通过交通工具(本文定义为交通核)连接。车站的流线组织、功能分区大大简化。结合出入口周边的“多功能盒子”,车站除了提供交通运输服务外,还提供日常客流所需的各种服务。车站的服务由单一的城市交通功能向“交通+多样化服务”转变。同时实现自我的经济效益。对城市而言,真正实现“建轨道交通就是建城市”。
结语
近年来,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发展、覆盖区域的逐步扩大、服务客流的日益增长,城市轨道交通愈来愈成为许多居民不可或缺的日常出行方式。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作为轨道交通系统直接服务于人的“窗口”,其服务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城市客运体系中所能发挥的功能的大小。因此,对于轨道交通站点接驳设施的规模配置、空间布置、近远结合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服务品质和服务能力的提升。通过对各个城市的特征、轨道交通沿线用地条件和构成的分析,确定各个站点不同的接驳设施配置策略和规模,并按各类设施的不同接驳要求在空间上的进行落地。此外,要实现各类接驳设施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落实到位,关键要对各类设施用地、构成、规模等提前进行明确,与城市规划管理相衔接并法定化。从而使得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成后,能与其他交通方式有机融合,实现“1+1>2”的作用,引导城市客运体系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晔.关于城市交通规划若干问题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1).
[2]裴玉龙,潘跃.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接驳设施规模预测方法[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8,36(04):112-118.
论文作者:李意,孙剑颖,孙咏悦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5
标签:车站论文; 轨道交通论文; 交通论文; 城市论文; 站点论文; 设施论文; 客流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