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讲政治高度增强群众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讲政治论文,高度论文,群众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树立和增强群众意识,是领导干部讲政治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什么叫政治?从根本上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讲政治,就要求坚持尊重群众、尊重实践这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无产阶级政治是人民群众的政治,讲政治的实质是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讲政治的具体内容讲,无一不是与维护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方向就是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这个立场就是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这个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严守政治纪律,这个纪律最重要的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一致;有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就是表现为根据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及时而正确地识别政治上的大是大非。
有没有坚强的群众意识,实质是一个严肃而重大的政治问题。因为群众意识说到底是一个如何对待广大人民群众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立场问题、根本态度问题、党性问题、世界观问题。它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从思想指导上讲,要有很强的群众观点,即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概括的6个观点,这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从工作指导上讲,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做任何工作都应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牢记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蓬勃发展,党的各项政治任务就能顺利完成;反之,若忘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党群关系受到损害,就必然会丢掉政治的根基,丢掉我们党的本色,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可见,增强群众意识,决不是为完成某项任务、克服某个困难而采取的权宜之计,它是关系我们党的事业兴衰存亡的根本,是每个党员领导干部立身做人的根本。只有从讲政治的高度来增强群众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密切党群关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
树立和增强群众意识,最根本的是要在思想方法上解决好同群众的关系问题。具体讲,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三种思想倾向:
一是“领导高明”的倾向。有的同志缺乏唯物史观的思想指导,往往把领导岗位、领导职责与觉悟、能力、水平不恰当地等同起来,自以为当领导一定比群众高明,以至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工作中有成绩说成是自己的功劳,工作中出问题总是埋怨群众落后。这是一种认识上的错位。克服这种思想倾向,关键是要摆正领导的位置,时刻把自己摆在群众的学生的位置上,只有先当群众的学生,才有可能在一些问题上做群众的先生。离开群众的经验和创造,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
二是“夸大领导作用”的倾向。在实践中,领导和群众谁更重要,谁更起决定性作用?对此,一些同志并不清醒,往往高估领导的作用,低估和漠视群众的作用。有些人骄傲自负、脱离群众或见难而退,政绩平平,原因盖出于此。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有十分明确而精辟的思想,指出事业是多数人做的,少数人的作用是有限的,应当承认领导干部的作用,但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作用,有了不起作用的还是群众。没有干部不行,但是,事情是广大群众做的。干部起一种领导作用,不要夸大干部的这种作用。这说明,无论从党和国家的事业讲,还是从完成每一件工作讲,起决定性使用的归结到底是人民群众。任务靠群众完成,经验靠群众积累,新事业靠群众创造,困难靠群众克服。所谓领导作用,就是组织和依靠群众办事的作用,没有什么离开群众的领导作用。
三是“单纯向上负责”的倾向。领导干部需要对党的领导机关负责,但不能以此就认为不需要对群众负责,不能把对上负责和对群众负责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其实,党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对广大人民群众负责,就是对上级领导机关负责。当然,有时在局部问题上可能有暂时的不一致,但根本的利益最终必然是一致的。因而,要坚持一切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高准则,把对上级负责和对群众负责有机统一起来。
3
树立和增强群众意识,不仅是一个思想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也就是说要把群众意识落实到行动上。结合工作实践和自身体会,我认为,当前增强群众意识需要抓好“三个结合”:
一是“听”与“讲”结合,既要广泛倾听群众意见,又要及时向群众据实讲解,加强双向沟通。这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有效途径。听群众意见,要能听不同的意见,要听那些敢于直言的同志的心里话,这样,才能使我们及时了解真实情况和基层的呼声,做到“兼听则明”,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有效性。在“讲”的方面,要坚持邓小平同志说的“据实讲解”,实事求是,开诚布公,有喜报喜,有忧说忧,让群众了解“内情”,从而增强政策的透明度,使党的政策、上级的要求,不仅领导干部知晓,而且广大群众也懂得和掌握,形成气顺心畅,同心同德,合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政治局面。可见,这个讲的过程,实际就是说服教育的过程,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密切党群关系的过程。
二是“靠”与“导”结合,既要全面依靠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又要教育和引导他们前进。无论做什么工作,都相信和依靠群众,同群众商量办事。不仅作决策、办事情、完成任务等要走群众路线,密切依靠群众,而且选人用人也要拓宽民主渠道,走群众路线。依靠的同时还要加以引导,引导是为了更好地依靠。相信和依靠群众,不是群众说怎么办就怎么办,不能当群众的“尾巴”。群众中有先进、中间和后进之分,对群众的意见要分析,要放到全局上来衡量,引导群众顾大局、识大体,启发和提高群众的觉悟,使他们不断充实和升华精神境界,从而使我们的工作有更可靠的群众基础。
三是“办”与“学”结合,既要坚持为群众办实事,也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群众中汲取思想营养。群众观念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要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只有坚持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使群众在我们的办实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他们才会更信任和支持我们。办实事,要抓住重点,整体推进,首先注重办好群众最关心和最急需的实事。对于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凡是能办到的,一定要千方百计帮助解决。这是对密切党群关系最起作用的“抓手”。办实事是把群众作为服务对象和客体角色来讲的,同时,群众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的对象,在上下关系中具有主体性的角色身份。领导干部必须甘当群众的学生,既学“有字书”,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也学“无字书”,从群众中汲取源源不绝的知识和经验。要摒弃“领导高明论”,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不耻下问”,先当学生后当先生,这既是改造主观世界,修身律己的需要,也是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做好领导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