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文本阅读中的信息整合研究_超文本论文

超文本阅读中的信息整合研究_超文本论文

超文本阅读中信息整合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超文本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53(2009)04-0073-05

近年来,超文本阅读成了人们重要的阅读形式,研究超文本阅读过程中情境模型的建构与整合,成了新热点。本文从超文本的主要特点与信息整合研究结合的角度,分析了当前超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的研究成果,并讨论了这些研究对教学的启示。

一、超文本阅读中信息整合理论的基本观点

Kintsch等人[1]提出了建构整合模型,详细地阐述了情境模型的建构与整合过程。根据该模型,语篇理解主要分为两个过程:建构与整合过程。建构与整合的主要流程:新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形成一系列命题和语义节点。这些命题与语义节点与工作记忆中先前的内容合并,形成较大的信息节点,节点向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发信号,主动地或被动地激活长时记忆中相关信息。激活后的长时记忆信息又返回到工作记忆,参与当前的信息加工,信息经过整合后便形成情景模型中的主要内容。建构阶段与整合阶段的任务有所不同。建构加工的结果是初步和丰富的,但它不连贯,可能不恰当,所以需要整合。整合指相关重要信息有较高的激活性,无关信息失去激活性,从而突出有用节点,剔除无用信息,形成一个高度整合的文本表征即情境模型,情境模型是在整合阶段形成的。

超文本不同于传统的纸质文本,它是由多文本组成的非线性文本。超文本中,相关文本被划分为信息节点,节点之间用线连接起来,形成文本网络。通常情况下,超文本可以用多种媒体手段来连接和呈现,如文字、图像、声音以及三维动画。这些多媒体手段为读者提供多视角和多方位的文本世界,激发了读者的多种感官。读者的阅读理解方式兼具视、听、说的理解特征,不单纯是视觉符号的吸收和理解。传统的文本阅读有时空限制,而超文本阅读则无时空限制,只要读者愿意,跟随文本不同的链接节点,可以无限地延伸阅读文本和阅读时空。阅读可以从当前文本跳至相关链接的文本,从一个阅读网页转换到另一个阅读网页,文本意义是读者漫游于相关网络综合提取信息,并没有局限于某一文本的信息提取。超文本阅读打破了文本的内外之分,破坏了某一个文本所拥有的权威和中心地位,代之而起的是文本之间的自由、平等与意义协商。通过自由文本组合,不断地进行意义建构与整合,最终形成连贯的情境模型,实现成功理解。

二、超文本阅读中的信息整合研究

超文本阅读是复杂的信息建构与整合过程。许多超文本特征影响情境模型的发展,例如超文本的非线性特征、已有知识的丰富程度、阅读任务的难度以及认知负荷的大小等。超文本的特征与很多命题紧密相连时,人们便很容易理解文本。因为相关命题同时保留在工作记忆中,当整合这些命题进入情境模型时,会促进理解。线性阅读中建构整合模型也可以用于非线性的超文本阅读。下面主要谈论超文本非线性、链接、已知信息和认知负荷等方面的研究。

(一)非线性特征与信息整合研究

超文本阅读中灵活的非线性序列影响情境模型的建构,因为非线性特征提供了更多的节点和连接,出现许多冗余与干扰信息,增加了读者的认知负荷。有证据表明超文本非线性与传统线性文本的表征相比,容易造成混淆并破坏阅读理解。Niederhauser等人[2]允许读者自己选择导航文本。依据比较与对比特征的使用,读者被分成了三类:广泛使用的、最小化使用的和无使用的。因变量是后测成绩。和预期相反,Niederhauser等人发现后测成绩低的学生频繁地使用比较与对比特征。在超文本环境中,认知负荷的增加干扰阅读。后测成绩高的读者倾向于线性的方式阅读文本,沿着每一个分支读下去,而不是用比较对比特征在两个文本之间跳跃。这些成功的读者使用传统策略而不需要作出决定,有更多的可用心理资源来整合和建构文本材料,形成情境模型。

也有超文本阅读研究表明超文本阅读优于线性文本。Eveland等人[3]还发现虽然在事实回忆方面,非线性文本不如线性文本,但是非线性文本读者却给概念关系以较高的评论。Eveland等人的概念关系测量指标为知识结构密度,并认为用知识结构密度可以测量学习,因为知识在记忆中形成了概念连接,回忆得更好。概念关系能够组合成信息块,信息块集结较大命题,较大命题又可以整合成连贯的心理模型,因此可以认为概念关系是情境模型中的信息基础。

关于超文本与线性文本的上述实证性研究,存在很多不一致的地方,有些实验条件下超文本阅读成绩优于线性文本阅读成绩,而在另外一些实验条件下则相反。我们认为这些差异可能是多方面的,如实验设计、实验任务、实验材料等。线性文本与超文本都有各自的优点与缺点,如何在某些文本中使用线性方式呈现材料,在另一些文本中使用非线性方式呈现材料,是教学设计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只有对不同学习内容进行不同的信息处理,最终才能实现语篇情境模型的动态平衡状态。

(二)链接与信息整合的研究

超文本中的链接是非常重要的文本互连手段,相关文本通过链接组合在一起,形成海量的信息文本。链接作用也可以用建构整合模型理论来解释,链接节点对信息整合有一定的影响。链接的一种形式是弹出窗口(Pop-up Windows)形式。Jonassen and Wang[4]测试了弹出窗口效应,弹出窗口描述两个节点之间的关系。他们在读者导航三个超文本之后比较文本回忆。在一种条件下,读者依语义图导航;在另两种条件下,读者依话题列表导航或依弹出窗口导航。相比于其他使用弹出窗口的研究,Jonassen and Wang发现弹出窗口既不能帮助也不会破坏文本回忆。当弹出窗口提示目标内容时,它们对导航有助并能够提高理解。但是如果它们只是标明节点之间关系类型,它们不一定影响文本回忆。

链接标记对导航很有帮助。Campbell & Maglio[5]在链接处设置红、黄或绿交通灯图标,标明到目标节点的估计链接速度。他们发现交通灯图标的出现能够促进网页导航。Baron等人[6]比较三个超文本导航:一个版本只包含组织链接(如“下一步”、“上一步”、“部分开始”、“文献开始”),其他两个文本有同样的组织链接外加内容基础链接用以表达节点之间的三种关系即语义、修辞和语用。内容基础链接在一种条件下被标记,在另一种条件下无标记。在标记条件下,一词标记法如“定义”或“对比”设置在链接文本旁边的括号里。Baron等人假设链接标记可以作为线索使解释产生更多导航选择。因变量的测量之一是限时条件下确定信息的精确性。在标记链接条件下,精确性最高。结果表明,标记链接可以提高导航成绩。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链接图标可以用作标记,标记当前节点与目标信息之间的关系。链接标记提示读者期待何类信息并减少由链接引起的决策负荷。链接设置要简明易懂,容易辨认。链接的数量也要适当,过多的链接数量不利于学习。链接图标与情境模型的建构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使读者明白当前节点与目标信息之间的层次关系,最后整合各类信息形成情境模型,所以链接图标对情境模型的建构非常有帮助。

(三)已有知识与信息整合的研究

阅读过程中已有知识是读者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背景知识或世界知识。已有知识、背景知识与世界知识三个概念经常混用。研究中经常用高知识学生指已有知识丰富的学生,低知识学生指已有知识贫乏的学生。已有知识对信息整合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适当的已有知识有助于促进对超文本的理解。Calisir和Gurel[7]发现高知识学生理解三个文本(线性文本和两个超文本)表现出同样好的成绩,说明高知识学生理解文本不受文本形式的影响。相比之下,低知识学生理解超文本比线性文本好,两个超文本的层次结构似乎有助于理解。Potelle和Rouet[8]限求高和低知识水平的学生从层次图、语义网络图或话题字母表中导航超文本,测量推理问题的精确性。低知识读者使用层次图比网络图或字母表产生更好的情境模型,然而高知识读者不受导航设置的影响,在所有的实验条件下都表现好。

第二,已有知识影响文本结构图的选择使用。Amadieu等人[9]从层次结构(组织链接)或网络结构(关系链接)中调查已有知识在学习中的影响。结果表明,已有知识低的学习者受益于层次结构学习,而高已有知识的学习者受益于网络结构。

Hofman和van Oostendorp[10]研究表明对低知识读者,回答推理问题用话题顺序列表导航比用语义组织图导航效果好。他们认为对于低知识学习者,语义结构简介导航使他们的注意力从文本细节转移到简介图中,导致了较差的情境模型,回答推理问题的能力也因此下降了。高已有知识的读者更多地依赖于他们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建构情境模型,他们很少受到文本呈现方式的影响。

第三,丰富的已有知识能够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根据建构整合模型,已有知识有助于学习,因为读者可以将新信息与长时记忆中存在的知识结构相连。因此,已有知识丰富的超文本读者能够很好地加工无序文本部分,他们能够将每一个部分与已经存在的知识相连。然而知识不丰富的读者可能没有存在的知识结构来帮助他们选择阅读。有几个研究探索了已有知识在超文本学习中的作用。Shin等人[11]要求大二年级学生使用限制进入超文本版本或全进入超文本版本进行导航。报告发现高已有知识学生在两个版本中都学习得好,然而低已有知识受益于有限进入版本,表明他们是从更多结构和较少选择中受益。

从实验的结论可知,已有知识从多个层面影响超文本的阅读,如超文本理解结构图的选择、新知识的学习等。根据建构整合理论,读者已有知识与超文本信息结合才能够形成连贯的情境模型。已有知识丰富的读者能够将新知识很快地进行分类与合并,形成信息块,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从事情境模型的建构或决策,因而不受文本呈现方式的影响,在大多数实验条件下都表现得好。高知识读者的这种适应与应变能力显示出已有知识对超文本信息的同化能力,因此对于低知识的读者来说,提高自己综合知识水平很有必要。教学就是要促进多知识结构的综合发展,形成知识之间的相互迁移和融合。对于低知识水平的读者来说,利用超文本的层次结构图也可以降低由于学习材料的组织与呈现方式所形成的负荷。

(四)认知负荷与信息建构整合的研究

超文本阅读中认知负荷研究强调工作记忆的重要性。工作记忆接受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中选择出来的信息。工作记忆的主要职能是支配记忆系统中的信息流,它处在我们意识的直接控制下。我们在学习与记忆过程中可以相当随意地处理信息,正是工作记忆的作用。但人类信息处理的能量非常有限,为了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人们经常利用信息组块,增加处理能力。[12]

认知负荷研究中得到广泛关注的研究是控制因素。Corbalan等人[13]在任务选择上提供共享控制,例如,通过环境预先选择一套任务,学习者从中任选一个自己想要的任务。他们发现自选任务是一个很好的用来保持积极效应的办法且无不利效应。Wirth,Künsting和Leutner[14]从问题解决和学习目标角度调查目标具体效应:有目标与无目标。有目标是控制因素,无目标是非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在问题解决框架内,无目标条件比有目标条件产生更好的成绩,并降低认知负荷。

上述研究表明,控制学习对认知负荷有重要影响。不同的学习者可能用不同目标来控制和调节他们的学习策略、认知负荷和学习结果。

三、教学启示

超文本阅读最终目的是建构整合连贯的情境模型,因此研究者根据超文本的特点,设计不同实验条件,分析情境模型的建构与整合过程。总结上述的各类实证研究,我们认为超文本阅读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非线性文本信息的整合问题。非线性文本相对于线性文本而言,具有互连、互文、互动等特征。超文本在提供多文本信息的同时,也提供了复杂的信息整合问题。线性文本不需要读者对导航进行决策,也不需要确定信息空间位置。然而,超文本阅读过程中,则有信息导航、信息空间位置、多文本并置等问题。从非线性与线性文本的研究表明,线性文本在信息获得方面好于非线性文本,原因是其占用的认知资源较少。我们认为,教学应将主要的、重要的新信息安排成线性文本信息形式,而将扩展信息安排成非线性形式,并加注必要的说明即链接标记以帮助学生区分主要与次要信息的特点,以提高情境模型建构与整合过程中信息的区分度。

第二,链接的合理导航问题。从前述的实证结果可知,各类链接标记如图标、方向、位置等都能够起到提示的作用。超文本的本质特点在于提供超量的信息内容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实现增效功能。因此,合理链接能够实现最大化的知识获取。但是,链接不合理,则造成链接节点过多或联系不紧密,需要推理,推理则又消耗大量的认知能量。根据情境模型理论,信息处理需要建构与整合两个阶段才能实现。如果在建构阶段,信息加工出现超载与超量,那么造成整合阶段信息也会超载与超量,不利于形成完整心理表征。

第三,已知信息适当激活与整合问题。已知信息是人们在长时记忆中存储的知识结构图式,经常以信息块的形式储存。长时记忆中得到激活的信息必须是与当前加工有关的信息,如果激活了大量无关的信息,反而会造成干扰。已有知识丰富的学生能够将超文本中的信息快速地与已有的知识结构归并,形成信息块,降低认知负荷,提高理解效率。在阅读教学中,已知信息的激活受到相当的重视,如阅读前的预阅读与头脑风暴活动,都是激活相关背景知识以促进阅读。前述的研究表明背景知识丰富的读者,能够灵活地迁移已有的知识结构,较少受到导航或文本呈现方式的影响,而背景知识缺乏的读者则随着实验条件的变化,表现不同。教学要促进所有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学需要明确:阅读正式文本前,需要激活读者头脑中的哪些背景信息,这些背景信息是否都能促进背景知识丰富和背景知识贫乏的学生的共同发展,激活量是否合理,是否造成信息干扰。

第四,降低认知负荷问题。超文本阅读过程中,读者对信息的处理主要是由工作记忆来承担的,工作记忆处理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导致“瓶颈”问题。信息储存在长时记忆之前,需要在工作记忆中加工,随着信息量的增加,限制就变得非常明显,认知负荷相应地就会增加。如何能够降低认知负荷?人们发现图式能够将信息组成块,信息块能够将信息聚合或聚类。一旦信息块得到激活,信息块内的相互关联的信息也容易被激活,因此信息块能够降低信息处理的负担。另外,信息的自动加工也能够降低认知负荷。当熟悉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中,信息的处理变成了自动化过程,则无需付出更多的认知资源。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教学一方面要加强超文本中信息的紧密联系,形成信息块,扩大信息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要让学生对各种计算机知识、导航知识、超文本链接知识等非常熟悉,形成自动化,将更多的认知资源分配给语义内容。建构超文本信息的互连与互动,形成一个互连的知识网,将网络整合成一个连贯的情境模型,实现心理模型的动态平衡。

总之,超文本特征的多样性为文本信息的建构与整合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带来了建构与整合加工过程中的许多问题。如果我们能够避其害而趋其利,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一定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理解,形成完整的心理模型,实现成功理解。

标签:;  ;  ;  ;  ;  ;  ;  ;  ;  

超文本阅读中的信息整合研究_超文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