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楚汉境界,汇入知识之海--论历史与土地知识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交融_历史与社会论文

跨越楚汉境界,汇入知识之海--论历史与土地知识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交融_历史与社会论文

跨越“楚河汉界”,汇成知识大海——谈谈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史地知识的交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楚河汉界论文,知识论文,大海论文,社会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一门综合文科课程,历史与社会替代了传统分科的历史和地理,在保留历史和地理学科核心概念、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还融入其他人文学科的知识,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加合理。具体说来,“七年级上册”呈现的是地理内容,而历史内容自“八年级上册”开始引入,并延续到九年级教材。地理内容与历史内容在教学时间上来说处于历时性而非共时性,但由于课程体系的统一性、课程内容的关联性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历史学与地理学虽是“楚河汉界”,但并非不能跨越,一旦有机交融,就能汇成知识的大海。本文拟就历史与社会教学融合历史知识与地理知识的途径,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以地图为切口,形象、直观地实现史地融合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和重要工具,而作为“历史之眼”的历史地图则是用地图语言来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空间状态的特殊形式,反映了人类在一定历史时期特定地理环境中的具体活动,它既是历史地理知识的直观载体,也是一种形象性教材。

古代有“左图右史”之说,说明“图”和“史”同样重要。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在《〈中国地理沿革图〉序》中就指出,“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把掌握历史空间概念比作掌握整个历史的基础。《历史与社会》中图像系统完整,类型多样,版式活泼,有地图、景观图、照片、示意图、统计图等。教师在教学中应掌握读图的方法,理解图表涉及的基本史实,充分利用这些形象、直观、生动的图像,培养学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如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历史内容中有不少地理插图,再加上订阅的历史图册,这些图可作如下分类:政治上有疆域图、布局图、交通图;经济上有农作物分布图、手工业分布图;军事上有战争形势图;等等。实际运用这些图时,应掌握图例,注意古今地名的对照和变更。另外,应关注图中的海陆位置、山川河流、纬度高低等地理要素,因为这些地理因素对人类的活动的影响甚大,而这些影响可以通过历史地图反映出来。比如,以八年级上册“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教学为例,通过解读“四大文明古国”的地图,可以让学生理解人类发展的某些规律,明白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往往是在水源充足的大江大河下游地区,这些地方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便捷,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四大文明古国之所以起源于大河流域的历史本质,达成“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教学目标。再如,在讲述“隋朝开凿大运河”这一历史内容时,若能挂上一幅《中国水系图》,让学生观察中国水系的特点,找出中国东部大江大河大多是东西流向没有南北流向的缺点,学生自然会理解隋朝为什么要开凿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不难掌握大运河开凿的历史意义了。

很显然,通过简明的地图语言,能有效帮助学生借助空间领域的内在联系,更直观、形象地掌握历史知识,从而使历史地图这一地理学与历史学的综合体,成为历史教学中融入地理知识的重要切口。

二、挖掘隐性相关知识,打破学科畛域

“告诉我一个国家的地理,我就能为你阐述它的历史”这句话,点明了缺少地理知识就难以理解历史知识的道理。虽通过历史地图,可以明显地看出空间地域的变化,但是有些地理因素如气候、地形、矿产资源等,在一般的地图上未必有明显的表现,而这些隐性的地理因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却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应该注意予以挖掘、联系。

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的“文明与野蛮相交织”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英国为什么始终将印度这一殖民地视为其生命线?”要准确、深刻地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挖掘隐藏在这一历史知识背后的地理原因。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湿润,冬暖夏凉,特别适合牧草的生长,所以,英国的传统工业一直是建立在养羊业基础上的制呢业,这样就不难理解英国会在中世纪出现“羊吃人的圈地运动”。然而从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从棉纺织业部门的技术革新开始,进行了一场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工业革命,棉花需求量增大,但英国的气候却不适合棉花的种植。怎么办?英国人发现印度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于棉花生产,因为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十分符合棉花的生长习性:喜温、好光,所以,印度先民最先种植棉花,棉纺织业也一直是印度的传统民族工业。仅仅从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扩张上来看,英国只要控制印度,不仅有了源源不断的棉花这一原材料,解决了英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原料短缺问题,而且可以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击垮印度国内传统、落后的民族纺织业,抢占销售市场,获得巨额利润,可谓“一箭双雕”。通过以上例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内在经济原因和殖民地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在八年级的《历史与社会》中,有一个重要的课程主题——“了解、比较不同区域、不同国家的历史文明进程和特色”。面对这类“区域史”“国家史”内容,教学时如不努力挖掘这些历史知识背后隐性的地理因素,不认识相关民族、国家所处地区的气候、地表与出产物,就不可能理解这些区域或国家的成长过程及与其他区域、其他国家的关系。例如,在古希腊历史上,斯巴达与雅典始终是两大强邦,是牵动希腊历史发展的两个中心,一直左右着希腊的政局,并不断称王称霸,但它们的立国方式、政治、经济制度以及社会风俗等却完全不同。究其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还得从两地的地理环境中找答案:雅典因为濒临爱琴海,多海港,屹立在平原上,所以,雅典这座清风徐来的海上城邦以快乐的、开放的、民主的旋律发展着,有熙来攘往的集市和船只,人们喜欢坐在阳光下讨论诗歌或倾听哲学家谈论哲言睿语;而斯巴达则蜗居于深谷一隅,四周环抱的群山将外界的思想阻挡于外,讨厌咬文嚼字,农业发展落后,整个国家就像一个厉兵秣马的兵营,实行着奴隶主贵族专政。一旦挖掘、联系了上述地理知识后,就让相关的历史内容变得容易理解了,如单纯从历史的角度进行理解,恐怕只有靠死记硬背。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可挖掘的地理因素有很多,如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资源、能源、农业、工业、城市、人口、环境等,都存在关联的线索,只要教师有效予以综合,不仅能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知识,还具有拓宽学生知识面、增添学科趣味性等的作用。

三、关注人地关系,提升学科融合的核心价值

在历史上,人类的活动都发生在一定的地点,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并且彼此发生影响,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造就了人类的行为方式和环境的特征。所以,人地关系是一个既涉及自然过程又涉及社会过程的综合概念,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史地学科之间的一个核心联系,涉及共同的话题,在教学实践中应予以重点关注。

各区域的人地系统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从动态角度考察才能深刻认识。比如,有的时候自然环境成了人地关系的主要方面,对人类活动起着控制性的作用,从而影响着人类的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社会组织和经济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的迁移和分布,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重要原团就是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有的时候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成了人地关系的主要方面,社会发展阶段越古老(如史前时期),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就越大;有的时候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成了人地关系的主要方面,这点在近代工业革命产生的作用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而更多的时候,人地关系则表现为一种互为因果、互相影响、互相牵制又互相促进的复杂关系,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在具体的教学中,应通过对“历史上某时某地某人的某种活动产生的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的思辨、叩问,来考察人地关系。例如,在人类发展的初期,我们的祖先对环境的影响和动物区别不大;随着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产生,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有所加强,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环境问题,如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引起了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和沙漠化等不良后果。18世纪后半叶开始,以蒸汽机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和净化,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区域的种种活动,导致了对自然的不同影响。而通过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就能揭示地对人和人对地的变化规律,探索人类应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协调人地关系。再如,公元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欧洲人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的航路,从而发现了美洲大陆,这个事件在历史上习惯称为“地理大发现”。由于新航路开辟,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地圆学说的正确性被证明;方便了人口的迁徙,促成了新民族的产生;物种流动性加强,各原产地的动植物品种在各大洲内流通;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在世界范围内日益频繁起来;欧洲国家走上殖民扩张道路,其殖民掠夺行径造成了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贫穷落后……当笔者带领学生沿着历史的轨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语),研究“空间(地理空间化叙事)—时间(历史化叙事)—存在(人类或人类的活动)”的三位一体的人地关系后,极大地提升了史地知识融合的人文性价值:学生开始积极地关注人类命运,探究社会发展的规律。

史地知识的整合,让历史与社会教学跨越了地理与历史学科之间的“楚河汉界”,汇成了知识的大海,有效避免了二者内容的重复、脱节及学科本位的片面倾向,使历史知识形成一个纵横交叉、经纬相连的大体系、大架构,使历史不再古老,不再刻板,也不再孤立,帮助学生有效形成空间概念、整体思维和有效提高综合能力。教师也应弥补自己原有专业知识的不足,提升跨学科教学的能力,从而为高效达成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标签:;  ;  ;  ;  ;  ;  ;  

跨越楚汉境界,汇入知识之海--论历史与土地知识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交融_历史与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