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高考小说阅读考查情况及备考指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近年论文,情况论文,小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三年来,小说作为高考语文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文体,越来越受青睐,尤其是在新课标实验区的省份。从2007年仅见于宁海卷,至2008年见于江、浙、粤、宁海四份卷,至2009年见于浙、徽、辽、川、宁海五份卷,小说的阅读考查逐年增加。这体现了以上省份突破传统的仅考“散文”的单一局面,探索新的考查材料的诉求与勇气。本文试分析近三年有关小说考查的特点,供来年高考复习参考。
阅读试题的题型上,宁海卷坚持三年的客观题与主观题结合,比例是1:3。而首次尝试考查小说阅读的辽宁卷的安排也与宁海卷一致,出现的客观题是一道多项选择题,要求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选出“最恰当”的两项。这跟以往选“不正确”的两项不一样。在答案赋分上,也有明确区分,合理程度是评判标准。如宁海卷的第1题,选E项3分、选C项2分,A项1分。
主观题命题上,各套卷都努力突现对小说文体审美特征的关注。近三年的题目,往往在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情节结构、文章主题这几方面以专项或综合方式进行考查。
1.有关人物形象分析
[例1]《魔盒》(2009年浙江卷):赏析文中贝格斯太太的形象。(不超过100字)
《遗璞》(2009年辽宁卷):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乌米》(2008年浙江卷):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
《乌米》(2008年浙江卷):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林冲见差拔》(2007年宁海卷):差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小说的写作目的之一,因此对小说中人物形象分析的考查是必然不可少的。而作为高考小说考查,受篇幅限制,对人物的考查一般针对主要人物,而对次要人物的考查,也会紧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以,我们在阅览题目时,可捕捉主要人物及与次要人物的关系,答题也就可针对主人公角度出发。
就以上三年试题要求比较,浙江卷在2008年用词语概括形式考查,而2009年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表现人物常用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正面描写手法,以及通过别人的议论和态度来表现人物的侧面描写手法。考生可从文中出现对人物相关描写的语句中,总结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时可考虑到人物的身份,从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的角度出发。
如《遗璞》(2009年辽宁卷):从小说看,遗璞村人有哪些性格特点?遗璞村人生长在偏僻的山村。从对省城“老贾”的照顾,看出“纯朴善良”:从对一块“遗璞”的态度,看出“有自豪感”,从对山外人喝不习惯当地野茶,看出“有点盲目”;从希望社会上像“老贾”一样的大人物对自己的救济,看出“自主意识薄弱”。
2.环境描写
[例2]《魔盒》(2009年浙江卷):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董师傅游湖》(2009年安徽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乌米》(2008年浙江卷):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十年以后》(2008年宁海卷):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有关环境的考查,基本是考“特点”、“描写手法”、“作用”,也即“有什么”、“怎么写”、“为何写”。有关景物描写手法的考查,在高考题设置中要求还是很具体的,像2009年安徽卷指明“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而2008年浙江卷则指出是“手法”。这就要求复习时对两种概念有清晰的区分。一般在景物表现手法上有“动静结合”“以静(动)衬动(静)”“远近高低结合”等。而作用上,小说中环境描写不是纯粹为了展示景物风光,更在于为情节发展,人物塑造服务。一般环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心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有时自然环境还被当作人物命运的暗示。解题时,应根据具体的情境概括个性化的答案。
如2009年浙江卷答案,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孤独、烦闷的心情。
3.情节构思
小说是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刻画典型人物、表现主题的。每道阅读题的设置都是紧围绕着小说主旨而设的。考生答题前需在整体阅读基础上,准确解读情节,领悟主旨。当然,对题目的指向有清晰了解,是科学准确答题的必要。过去三年的试题,针对情节构思也可分为几类:
(1)直接考查全篇情节安排
[例3]《想象》(2009年四川卷):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董师傅游湖》(2009年安徽卷):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四川卷重在考情节展开方式,而安徽卷重在考查情节内容。紧扣小说题目是解答的重要方法。一般来说,小说题目(非人名)会是情节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像《祝福》《项链》《一碗阳春面》等都是以小说的线索作为题目。对小说全篇情节内容的考查,主要是考查主要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如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董师傅领小翠游湖。而考查情节展开方式,可从线索,文章特有的叙述方式入手,如2009年四川卷《想象》: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
(2)考查反复出现的物象(细节描写)
[例4]《遗璞》(2009年辽宁卷):小说两次写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
《孕妇和牛》(2009年宁海卷):牛在小说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乌米》(2008年浙江卷):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
《侯银匠》(2008年江苏卷):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
作者在构思情节发展中,有时会安排相关物象重复出现,以加强主题的表现力,感染读者。这些物象作为小说细节描写,起表达主题推动情节发展作用。所以分析其作用时,宜从物象与人物的关系,主题,情节构思去入手。有些物象充当线索之用,如《侯银匠》中的“花轿”;物象在不同情节中出现,有时表现的侧重点不一,有时则表达类似的意思,但起着加强的作用,具体作用分析也要视乎具体情况而定。
如2009年辽宁卷《遗璞》:第一次写小孩的凉鞋出现在“老贾”进城当官后,没忘村里人,为孩子买了鞋子,表达了遗璞村人对他的感激。而第二次凉鞋出现在两夫妇谈话里,希望城里大人物来,能给孩子也带来凉鞋,反映了村人生活依然艰苦。两次出现,一实一虚。
(3)考查特定情节部分
[例5]《侯银匠》(2008年江苏卷):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林冲见差拔》(2007年宁海卷):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想象》(2009年四川卷):结合小说主旨,你怎样理解医生为“我”开出的“处方”?小说以“处方”作结有何妙处?
《遗璞》(2009年辽宁卷):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董师傅游湖》(2009年安徽卷):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1)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
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一般为: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考试中的小说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往往没有序幕、尾声。考试会针对某一个部分的情节发展来设题,如考查文章的思路结构和特定部分的情节功能。有考查小说的开端,如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和2007年宁海卷《林冲见差拔》;有考查小说的结局,如2009年四川卷《想象》和2009年辽宁卷《遗璞》、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
作为开端,一般会介绍相关故事人物活动背景,如《荷花淀》中对月下编席图的描写;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有些还会有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起伏的效果。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和2007年宁海卷《林冲见差拔》两题虽然都是考查开端的作用,但两题的附带要求不一,前者是“具体说明”,后者是“简要分析”,做题时要注意细微的差别。如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就要分析第二段中反映了哪些内容,对后文产生哪些相应的铺垫作用。
小说的结局是矛盾发展的产物,情节的延展归宿,在偶然中藏必然。对结局的分析,更多要从小说的情节安排、主旨、主要人物的角度去思考,挖掘作者揭示偶然与必然之间的艺术联系。如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文末说“他很快乐”,它的缘由就贯通全文。比如说:董师傅领小翠游湖、送小翠回家等情节,体现出因关心、帮助别人而快乐;家里平安,日子平静,钱足够用,小翠对雕花窗户不作评价,董师傅也不在意等情节,说明他因生活知足、心态平和而快乐等等。而对2009年辽宁卷《遗璞》结局合理性的探究,亦可从情节、主旨及逻辑事理上进行分析。
其实,高考小说考查是对小说教学的评测,我们在复习时不妨对中学阶段的小说课文进行针对高考设题要求的梳理,总结规律,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基础上得到科学答题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