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得到金子之前先把黄沙吹掉_读书论文

在你得到金子之前先把黄沙吹掉_读书论文

吹尽黄沙始得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仅只是教学生读书而不是教学生学会读书,学生在课堂上仅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自主阅读、主动吸取,从而得到美的享受。新课程倡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这一总目标的驱使下,我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教学《台阶》一文,想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深入分析人物形象,认识“父亲”身上的传统美德,并由此学会几种阅读小说的方法。所以这节课我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

一、教师充当着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悟作品的魅力,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促进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读书。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现代对话理论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教师的任务就是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促使其与作者的思维进行碰撞,与作者的心灵进行交流,参与作者共同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善于激起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意识,善于引领学生获得对文本的感悟。

教学中,我采用下面几种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1.引导,如“冯凌读得很细啊。这篇小说确实用了大量的细节来刻画父亲勤劳善良、忍辱负重的性格特点”,点出这篇小说的特点之一是细节,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小说的细节描写。

2.提示,如“要分析父亲的性格特点,细节描写是最好的入口,因此我们这堂课将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品味细节,解读父亲形象”,明确告诉学生这节课学习的方式是圈点批注,大家要采用对细节进行批注的方法来品味父亲的性格特点。

3.过渡,如“谁接着说对下面文段批注的结果”,因为第10自然段写“父亲”造屋的漫长的准备过程,意思不难理解,所以用几句话对学生的分析作了点评后,便引导学生将自己对后面文段的批注结果展示出来。

4.照应,如“是啊,农村里,什么东西都会有用,因此什么东西都不舍得丢掉,‘垒’这双磨穿了的草鞋的确写出‘父亲’勤俭持家的特点”,前面分析的几位同学都注意了“父亲”的勤俭,因此在又一个学生关注“父亲”的这一性格特点时,便通过点评的方式带领学生联系前面的内容,再次感受“父亲”勤俭持家的特点。

5.衔接,如“不简单,还分析出‘去凼里洗’背后隐含的三种情况,眼光很敏锐。张扬同意吗?”既指明学生分析出“去凼里洗脚”这一细节背后隐含着三种信息的眼光敏锐,又关心前面回答这个问题的学生对后述意见的态度,让两个学生都更有信心思考下面的问题。

6.指点,如“对啊,盛饭、洗衣服、点烟、多干活是关怀‘父亲’的具体表现……把这些事写出来不是比‘亲自端水’更能说明‘母亲’心疼‘父亲’、关怀‘父亲’吗?”暗示学生:“母亲”“亲自端水”不简单,作者不写盛饭、洗衣服、点烟、多干活是有深意的,大家应该留意这个情节,要在这里多作分析。

7.示弱,如“你们的很多看法老师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说明你们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很强啊”,示意学生老师分析得没有他们细致,暗示学生有品味感悟作品深层含义的能力。

8.肯定,如“这段文字不足三百字,你们竟分析出文字背后隐含的那么多信息”,肯定学生所作的分析准确细致,赞扬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有自行发现、筛选、比较、组合并构建知识的能力。

教师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师课堂教学的重心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促使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究、自主品味,促使学生“学知识”,在阅读中形成能力,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节课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读书、圈点批注,摆出他们对课文的批注意见,引着学生由浅入深地挖掘作品的内涵,感受“父亲”感人的形象。从学生的发言中我觉得这一目的基本达到了。

二、教师扮演着学习中的合作者和倾听者,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展现自我,担任学生学习方法的辅导者和归纳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探索规律。

新课程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对自己所喜爱的作品或作品中某一部分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倾听者。教学中师生双方应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沟通,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个性。

学生在交流自己对文本的阅读感受时,我注意听取学生对作品的意见,即使学生的意见不够成熟,我也不打断他们,尽量让他们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当有的学生在发言中叙述不完整时,我不是代替他回答,而是给其他学生机会,让大家来帮他解决。如有位学生认为“父亲”在过年那天洗脚时“母亲特别高兴”的原因是“因为父亲一般不在家里洗脚,所以父亲在家里洗脚时母亲就特别高兴”,这个理由明显不充足。我把重任委托给学生,“是啊,我也觉得奇怪,不就洗一次脚吗,用得着这么高兴吗?”学生得到老师的信任,就踊跃地发表意见。有的从“母亲”的角度揣摩其端水时的心理:次数少(一年一次)、心情迫切(亲自端水)。有的从“父亲”的角度探讨其不在家里洗脚的心理:节省热水(家境艰难)、省时间(顺便在凼里洗)、图方便(涮几下完事)、关怀“母亲”(不让端)等方面来分析,一时间课堂上出现了讨论、质疑、答辩的热闹场面。随着学生一步步的分析,“父亲”忠厚老实、任劳任怨、关怀家人,为家庭修筑台阶而劳累了一辈子的特点及“母亲”善良勤劳、为家庭默默地做事、心疼“父亲”、关怀“父亲”的特点逐渐凸现出来。到这里,不管是发言的还是没有发言的、考虑周到的还是几乎没有动脑筋的学生,都能体会“父亲”的淳朴善良以及家庭的浓浓亲情。

学生理解了作品的内涵后,我根据初三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他们又提出更高的要求:尝试归纳小说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将对小说中人物、细节的感知品味引入阅读规律的探寻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品味作品上升到归结小说的阅读方法上。由于学生在前面的批注中对作品的分析已经比较深透,因此学生毫不费力地总结出“读小说应该从细节入手,尽量读出文字背后隐含的意思”、“读小说要从分析人物性格入手,抓住他所做的事情来分析他的性格特点”、“读小说应抓住关键词语”三条规律。这三条规律虽然是小说阅读中最基本的方法,但毕竟是学生们在自己的阅读过程中归纳出来的,是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总结的收获,因此是十分可贵的。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师引导学生大胆陈述自己的阅读体会,学生们仔细阅读,披沙拣金,寻找作品中最有价值的东西,相互启发,将作品的妙处不断呈现出来,掀起一个个深入感悟、品味、欣赏作品的高潮。当学生在学习中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后,教师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索规律,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比较、分析、积累、运用。

在这堂课中,每个学生都表现出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性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独立学习的欲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标签:;  ;  

在你得到金子之前先把黄沙吹掉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