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政治审计”:国家审计理论创新的新设想_政治论文

建立“政治审计”:国家审计理论创新的新设想_政治论文

建立“政治审计学”——国家审计理论创新的新设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审计学论文,理论论文,政治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2年是“82宪法”诞生三十周年,也是新中国审计机关成立三十周年。今天我们在回顾审计机关发展历程和庆祝审计事业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更应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思考和探索未来中国审计更加科学、合理和高效的发展之路。这是每一位审计理论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都应思考的问题。对此,我们基于政治学和一般审计理论,立足于国家审计制度和实践,在理论界首次提出一个专门用于指导国家审计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政治审计学”,希望通过研究和构建这样一个理论体系,为未来中国审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目前,理论界兴起了一种从国家治理角度研究国家审计问题的新视角,而国家治理乃至于国家学说无疑也是政治学范畴的内容。所以与其说是从国家治理角度研究审计,不如说是结合政治学来研究审计。由此,我们能否形成这样一种认识:国家审计理论的建立需要以政治学为支撑?或以政治学为主体形成国家审计理论基础?我们认为,这一认识是成立的。一方面,审计理论的综合性决定其必须以多种相关学科作为理论基础,相关学科相关理论的发展与成熟为审计理论研究提供了环境基础与思维途径。具体来看,国家审计理论基础来源于与国家审计有着密切关系的知识系统,其范围涵盖政治学、哲学、财政学、经济学、“三论”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其中最主要的是政治学。这些学科不但可以帮助国家审计原理的建立,也可以解释和预测国家审计的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审计本身带有鲜明的政治性,刘家义审计长指出,“现在,大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即现代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国家审计只能从政治学中寻找与建立理论基础。

正因为政治学主要说明的是国家审计制度或体制层面的选择与变化,因而具有稳定性、基础性、间接性和综合性特点。这是经济学、会计学以及一般受托责任理论难以解释清楚的,因为这些理论不能充分说明国家审计这一矛盾的特殊性以及国家审计与审计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而这些恰恰反映出国家审计与其他审计不同之处乃至本质区别。比如,审计机关作为审计人,其委托人是政府还是人民或是人民的代议机构?现实政治生活中这种复杂的政治代理关系及其实现途径是一般审计理论难以解释的。如果没有政治学为指导我们就根本无法理解现实中审计制度的变迁与发展的缘由。

为此,把政治学引入到国家审计理论研究中,建立一门“政治审计学”以探索具有稳定性、根本性、普遍性特点的国家审计理论原理是必要的。“政治审计学”可定义为理论基础,即为指导国家审计研究的科学理论的总和。它是以政治学视角去揭示国家审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反映审计环境对国家审计的客观要求,以使人们依据系统的政治学理论去梳理大量、复杂的审计现象,从中找出国家审计最本质的东西,形成系统、完整的国家审计认识体系,以此理清国家审计与审计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探求国家审计监督的真谛和发展规律。所以这一理论体系与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维和认识不同,更在于或更有利于揭示当今国家审计实践和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矛盾的总根源,并能从方向上、制度上不断推进国家审计向更高层次发展。

政治的复杂性和多重性决定了“政治审计学”的建立具有一定的难度和不确定性。但从一般政治学角度看,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结合公共权力研究审计问题。公共权力是政治的核心,作为对整个社会的公共事务进行组织、调节和管理的权力,公共权力在阶级社会集中表现为国家政权。研究审计问题,首先必须要了解国家政权的性质、结构和运行机制,因为这决定着审计监督的主要方面,如审计为谁服务、审计机关如何设置、审计监督谁、审计监督什么和审计工作如何维持等。只有立足于国家政权这个大的公共权力系统,才能认清属于公共权力范畴的审计监督权的形成、意义、分配和特征,才能把审计监督权发挥和运用得更好。

二是结合政治关系研究审计问题。政治关系是政治主体在取得和运用社会公共权力而进行的活动中形成的种种关系。审计不是孤立地存在和作用于社会之中,而是与各种政治主体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比如我国审计机关作为政府一个组成部门,在直接受命于政府的同时,还要接受同级党委和人大的领导和指导。国家审计这种多元化的授权者和委托者,正是我国特有政治关系的反映。毫无疑问,政治关系是决定和影响我国审计监督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我国当今政治关系下,始终应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审计工作怎样做才能更好地配合党政中心工作以及人大履行监督职责。

三是结合政治体制研究审计问题。政治体制是社会公共权力的组织形式及其运行机制,决定着审计制度的特征和运转模式。在当今中国政治经济环境下,审计研究既要切合实际,反映政治体制现实要求,又要随着政治体制改革进程具有前瞻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审计监督实践和制度创新。比如对于审计监督权归属问题的研究(实际上就是审计体制问题),就必须全面把握中国的政治体制,一方面要从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出发,研究审计体制改革与人大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要从党政领导体制出发,研究审计体制改革必备的政治环境。只有这样,研究以及所提出的改革设想才具有牢靠的理论与政治基础。

四是结合政治文化研究审计问题。政治文化作为政治系统中各类政治角色的政治倾向、态度和观念的总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制约着政治关系和政治体制的发展,同时对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也会产生很大影响,同样也会对审计行为和审计实践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作用。结合政治文化,有利于弄清特定审计制度和审计行为背后的思想文化根源。这是一个对审计深层次问题和困难进行深入剖析和解释的平台。是分析现实问题的理论之源。

五是结合政治发展研究审计问题。政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为此,审计研究要紧紧把握政治发展方向,树立审计新理念以不断指导审计工作的创新。当前形势下,应该结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要求,重点研究审计如何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的途径和方式:研究如何进一步改进审计工作和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研究如何通过细化预算执行审计,增强财政透明度,促进政府依法行政和依法治国;研究如何结合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完善而加强审计监督对人大履行监督职责的有效方式。

六是结合国家治理研究审计问题。国家治理活动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总结古今中外审计发展,不难发现国家、国家治理和国家审计这三者之间存在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建立和维持某种“秩序”而产生。国家治理就是把来自于各方面的“冲突”控制在“秩序”范围内的活动与过程。控制是需要借助于法律、制度、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等这些治理机制。显然国家审计就是这些治理机制的一部分。因为,它既是一种法律制度,也是一种政治制度,同样也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通过发挥“免疫系统”的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对掌管国家公共资源、公共权力的机构机关、责任人及其权力行使情况进行监督,从而推动实现国家良好治理。由此可见,基于国家治理有利于认识和揭示国家审计本质,而理论研究的重点就在于国家审计应寻求怎样的途径和方式,以促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和善治的实现。

总之,当前社会科学总的发展趋势是多学科的相互交流与融合,国家审计理论研究也不例外。将政治学纳入国家审计理论研究之中,无疑会开阔研究的视野。拓展审计的内涵和外延。这既是国家审计理论研究对政治环境以及审计监督实践所作出的积极反映,也是繁荣和创新国家审计理论的有效路径。

标签:;  ;  ;  ;  ;  

建立“政治审计”:国家审计理论创新的新设想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