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思考研究论文_罗婷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 要】目的:探讨在脑出血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方法: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我院接收了脑出血术后患者110人,以他们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参照组。参照组采用了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在参照组的护理前提下,同时开展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两组在进行了同样的护理时间后,对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的患肢肿胀、患肢疼痛、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应用于脑出血术后患者的护理中将大大提高患者护理效果,广泛应用于临床一定会有很高的价值。

【关键词】护理;脑出血;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脑出血又称为“脑卒中”(cerebral stroke)又称“中风”,属于临床急性脑血管疾病,是脑部血管突然破裂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疾病,发病原因通常为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破裂导致脑部血流局部中断,脑细胞缺氧、软化坏死,而出现相应的脑组织损伤症状。脑出血术后多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指的是深静脉腔内的血液处于异常凝结状态,堵塞了静脉管腔,造成血液循环受阻。临床表现有疼痛、肢体肿胀、体温升高、肺栓塞等,病情严重时可致肢体残疾。有研究显示[1],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我院以脑出血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随机选择我院收治的110例脑出血患者,入院后均确诊为脑出血病情进行了手术,其中合并高血压10例、合并糖尿病12例,合并心脏病15例。经统计,观察组55例,男33例,女12例,年龄为68~85岁,平均年龄(76.6±5.3)岁。参考组55例,男32例,女13例,年龄为39~73岁,平均年龄(46.8±5.6)岁。两组患者都符合脑出血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证实有单侧脑组织损伤,患者或家属知晓相关研究内容并同意参与研究。排除小脑、脑干病变或合并其他可能干扰研究结果的疾病的患者,排除精神疾病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表明,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程度等方面,两组患者数据比较的结果近似,差异无统计学价值(P>0.05),适合进行对比分析。

1.2 护理方法

参考组术后1个月进行康复护理,包括偏瘫侧肢体锻炼、立位或跪位平衡锻炼、步行的准备性训练等,每次康复性训练的时间为45min,每天1次,每周6次,共5周[2]。

观察组在参考组基础上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具体分为:

①手术制动:患者术后长时间保持固定体位,肢体长期处于制动状态,因此血流缓慢,一些患者长期处于昏迷状态,肢体活动几乎为零,血流滞缓导致血栓。②药物作用:脑出血术后要使用甘露醇、抗生素等药物,对于患者的血管刺激性很大,因此血管壁会受到损伤,长期导致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皮损伤后引起血小板聚集,从而导致血栓形成。③机体脱水。脑出血术后大量使用甘露醇、速尿,另外患者反复呕吐等都会导致体内的水分减少,血液中的水分减少后导致高凝状态,另外一些患者出现术后高热都会加剧脱水症状,因此血液粘稠度明显升高引起血栓。

针对以上原因分析进行针对性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要向患者简单介绍护理时所进行的步骤,嘱咐患者多饮水、食用清单食物,戒烟戒酒。护理人员必须切实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在沟通时应该尽量保持温和、随意的态度,避免刺激到患者;对于具有焦虑心理和身体明显不适的患者,则应当进行劝解般的教育,缓解他们的焦虑和不适心理,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

1.2.2按摩护理

肢体按摩有利于加快肢体血液循环,改善血液滞缓问题,从而预防血栓形成。舒展肌筋:患者取俯卧位,通过滚法、揉法、按法和捏法等手法进行肩部推拿,舒展肩部和两侧的肌筋。穴位刺激:通过手指按法或点法刺激肩髃、肩前、臂臑穴[3]。活动关节:患者取坐位,通过扳肩关节法适当推动患者的肩关节,同时配合摇法活动患侧肩关节。

1.2.3穿刺及用药护理

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输液,尽量避开下肢静脉穿刺,预防发生静脉炎,术后加强巡视,掌握患者的下肢远端的色泽、循环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对患者的足背动脉搏动进行定时测量,注意倾听患者主诉。用药时尽量避免减少药物使用量,必要时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做好血糖检测,加强血糖控制。

1.2.4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

利用医用弹力袜进行护理,护士要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医用弹力袜。确保良好的治疗效果。一般患者早晨起床后要穿上弹力袜,夜晚睡觉前将弹力袜脱下。穿戴弹力袜初期护士指导患者脱穿,后期可以由患者自行穿戴弹力袜[4]。在使用弹力袜的过程中护士要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使用的注意事项和适应症等,并且嘱咐患者出院后定期进行复诊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工具统计分析实验所得到的数据,把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后发现P<0.05,表明两组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肢肿胀、患肢疼痛、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显著低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肢肿胀、患肢疼痛、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比较(n/%)

3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深静脉腔内的血液处于异常凝结状态,堵塞了静脉管腔,造成血液循环受阻。DVT形成的三大因素包括血液高凝状态、血流速度缓慢和静脉壁损伤。DVT的常见临床表现有疼痛、肢体肿胀、体温升高、肺栓塞等,病情严重时可致肢体残疾。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DVT发病率较高,达19%-50%[5],并且部分DVT患者易出现肺栓塞风险。因此,医护人员一定要提高警惕,采取措施预防DVT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溶栓和抗凝治疗等,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形成严重的并发症,药物治疗能够显著改善静脉拴塞的症状,但是一定程度上使用溶栓和抗凝药物,提高了伤口出血和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严重的可能导致颅内出血。为了进一步减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需要配合合理的护理措施,减少药物的使用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肢肿胀、患肢疼痛、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显著低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综上所述,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脑出血术后的实施效果显著,适于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贾子善,李聪元,闫桂芳,等.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对脑出血患者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11(9):65-66

[2]方亚晖,马俊霞,裴仁治.恶性血液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6,22(11):1345-1346.

[3]冯慧霞.综合康复护理对截瘫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5,21(11):986.

[4]刘玮,鞠倩,徐飞,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在骨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07(04):249-250.

[5]A Zhang.Clinical Value Analysis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 Stroke Hemiplegic Limb Function Recovery[J]Chinese&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8,2(3):124-125.

论文作者:罗婷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4

标签:;  ;  ;  ;  ;  ;  ;  ;  

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思考研究论文_罗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