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文化的区域成长与学校品牌集群发展_区域生长论文

名校文化的区域成长与学校品牌集群发展_区域生长论文

名校文化的区域生长与学校品牌的集群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群论文,名校论文,生长论文,区域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5)02-0005-04

       名校文化的区域生长,是名校运用自身文化的精神基因与实践系统的运行理念,有计划有组织地引领区域学校的文化建设与实践变革,在实现自身文化不断超越的同时,带动和影响区域内不同学校发掘优势领域,建设强势发展项目,促进区域学校品牌的集群发展。从现实情况看,名校文化的区域生长存在诸多困境,区域学校品牌的集群发展还需要精心培育。

       一、现实困境:名校文化的时尚性遮蔽与标签式消解

       (一)名校文化形象重塑与文化传统的时尚性遮蔽

       名校文化形象重塑,是指名校在已有文化形象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品性、内涵拓展与未来发展的需要,对学校形象进行重新定位并逐步实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名校较好地处理了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丰富和优化已有的文化传统,让学校文化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但为数不少的名校却在割断历史与追求时尚中斩断了学校的发展文脉,在时尚性的口号中失去了自我的独特印记,遮蔽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割断历史主要表现为否定历史和虚造历史。一些学校为了以新的面貌应对时代发展与教育变革,在学校文化形象的塑造中要么“推倒重来”,抛弃已有的文化元素与形象,重构新的文化理念与标识;要么否定或虚构学校的发展历史,把学校与某些名人或著名史事牵强联系,这些忘记历史和不尊重历史的行为,都以不同方式割断了学校的发展历史,遮蔽了学校的文化本色。

       追求时尚,是指一些名校在文化形象重塑的过程中,用“高大全”的时尚词语替换或遮蔽已有的文化理念,用时下的热销制度代替学校行之有效的做法,用受到热捧的其他学校的发展模式取代已有的行之有效的本校经验,而不考虑时尚词语、“热销制度”与时髦模式的文化契合度,在浅薄、时尚中遮蔽了厚重的文化传统。

       (二)名校文化的“形式移植”与标签式消解

       为扩大名校的社会辐射力与区域教育的拉动力,不少地方采用了名校文化与品牌移植战略,在薄弱学校或新办学校中注入名校品牌,这一举措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名校文化的“形式移植”与标签式消解等问题。

       名校文化的现有形式大多依托于自身优势基因的持续集聚,其文化表征、思维方式与质量模式打上了优势基因的烙印;要移植名校文化,需要在其优势基因的图谱中探寻其生长节点、形成路径、思维方式与战略谋划,才能以名校文化的生长逻辑引领自身的品牌建设。但不少学校只是移植了名校的文化“形式”,没有抓住名校文化的实质,出现了标签式消解名校文化的现象。

       标签式消解,是指一些学校贴上了名校的标签,移植了名校的文化形式,却没有名校的灵魂、气度与作为,在名校的招牌下掏空了名校的精气神,导致名校文化在同一标签的不同“分店”里被不同程度地消解。名校文化之所以被标签式消解,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学校优势基因的分析与对接不到位。没能很好地分析薄弱学校与名校在优势基因上的异同,不能恰当确立“新名校”的建设起点。二是文化精神融合不够。不能把名校精神的内核融入已有的学校文化,要么生搬套作,要么略加点缀,要么弃而不用,名校精神难以生长。三是学校制度与发展模式的生硬移植。不能很好地运用名校制度与发展模式的产生思路,创生本校的新制度与新模式,要么照搬名校制度,要么维持原状,在“形式移植”中消解了名校文化。

       二、理想追求:名校文化再造与区域学校品牌的集群发展

       (一)文化再造:名校文化的时代品性与内涵超越

       名校文化再造,是指名校在承继优秀办学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时代要求与教育变革大势丰富原有文化元素、拓展原有文化内涵、创新文化实现路径与文化表现样态,实现办学传统与时代变革有效对接的过程。名校文化再造要突破“时尚性遮蔽”的困境,需要在三方面提升时代品性,促进内涵超越。

       1.时代价值与时代形象

       时代价值决定名校文化的再造方向,较为全面而准确地把握时代价值,丰富、更新或调整学校文化的价值追求,树立学校文化的时代形象,是名校文化再造的首要任务。准确把握时代价值,成功树立时代形象有三个特征:一是较好地把握了时代发展主题,抓住了时代发展的基本走向,实现了文化再造与时代主题的有效对接;二是符合教育变革的重大主题,在教育变革的主流中确立了新的文化追求;三是体现了学校发展的阶段性任务,能引领学校的阶段性超越。

       2.办学传统与内涵拓展

       把握时代价值,树立时代形象,不是抛弃既有文化,而是在保持学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自我超越。要促进承继传统与拓展内涵的协调发展,首先要筛选现在和未来都应坚守的文化因素,将其作为优秀传统引领全校师生坚守。其次是体察学校发展的内外变化。从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等角度分析学校发展的内外变化,分析原有文化面临新挑战的缺陷,筛选出学校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以此确定学校文化的再造重点。再次是设计内涵拓展方案。根据内外变化,对明显阻碍学校发展的文化元素坚决去除,对局部过时的文化元素则加以改造,与新挑战有关的文化缺失则适度增加,在去、改、增并进的文化再造中设计内涵拓展方案。最后是理解、认同、实施和调整方案。采取多种方式让全体师生知晓、理解和认同内涵拓展方案,在实施中不断调整,以实现文化的自我超越。

       3.未来姿态与区域引领

       名校文化的未来姿态,是名校文化体现出的未来元素、未来特征与未来效应。要塑造名校文化的未来姿态,需要在智能技术、思维方式和办学质量三个方面实现文化超越。首先是促进智能技术与学校发展的全面对接,培育师生深度运用网络、教育大数据、移动学习技术等意识与能力,形成技术革新与有效运用的智慧型学校文化。在技术文化转型的基础上,引导师生树立大数据思维、全球性思维与整合性思维,将大数据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把学校与师生的发展置于全球主流,以整合性思维推进学校的整体创新,形成整合创新的发展文化与区域生长能力。

       (二)品牌衍生:名校的文化逻辑与区域学校品牌的集群发展

       品牌衍生,是指利用名校文化蕴含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与行动方略,孵化和培育新的学校品牌的过程。名校文化的区域生长,不是名校的价值文化与行动模式在区域内的简单复制与形式上的移植,而是在名校文化的生长逻辑中促进区域学校品牌的集群发展,才能避免名校文化的标签式消解。

       1.名校文化逻辑:生命过程、生存困境、解释系统与超越性努力的聚合生长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指出:“文化本身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系统,帮助他们对付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根据丹尼尔的这一观点,刘贵华教授认为学校文化建设要突显“生命过程、生存困境、解释系统与超越性努力”四个要素。从这一视角看,名校文化是以生命过程为基点、生存困境为节点、解释系统为学理、超越性努力为境界的聚合性生长。

       以生命过程为基点。名校文化建设的基点是师生生命的发展过程,名校之名,在于其优化师生生命过程的意识、能力与质量。从现实情况看,有冲击力的名校文化都具有为师生成长服务的鲜明取向,学校的共同话语体系以师生的生命发展为内核,并据此建构了学校发展的行动纲领。

       以生存困境为节点。生命发展的过程是不断克服生存困境的过程,名校文化关照生命过程的实质,是对师生生存困境的透析、回应与引领。师生面临的每一次生存困境,都是师生生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节点。名校文化大多直面了师生的这些节点,其共同话语体系为师生冲出生存困境提供了精神力量与行动方向,其行动策略为师生化解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矛盾提供了思路与办法。

       以解释系统为学理。名校文化的解释系统,是阐释名校关照生命过程与直面生存困境的话语方式,这些话语及其表达方式具有内在逻辑体系,形成了学校的话语系统。学校的话语系统体现了名校看待生命过程、突破生存困境的视角与思维方式,是名校文化实现区域生长的重要凭借。

       以超越性努力为境界。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培育师生向前向上的精神境界,名校文化应该具有催人向上的精神力量。名校文化不仅要规范人,更要解放人和激励人,要在超越性努力的氛围营造中,帮助师生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永不懈怠、不断超越、努力进取的状态。

       2.区域学校品牌的集群发展:在文化逻辑中定位品牌生长

       区域学校品牌的集群发展,是指以区域内的名校文化为核心,其他学校向名校聚集,并在开发优势领域、发展强势项目、建设特色文化的过程中,不断采用名校的文化生长逻辑,利用名校的文化资源,形成区域内学校品牌的文化建设链与共同发展的集群态势,实现共享、共生、共荣的区域学校品牌发展目标。

       区域学校品牌的集群发展,不是让所有学校都成为“名校样式”,而是在关照生命过程、直面生命困境的过程中,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解释系统,以此明确本校师生超越性努力的方向、目标与具体办法,在探寻切合自身发展的路径中定位学校的优势领域与品牌发展重点。因此,区域学校品牌的集群发展,是以名校文化逻辑为基础的特色发展。

       区域学校品牌的集群发展,不是“一刀切”、“齐步走”的指令式发展,而是培育和强化名校文化中的“超越”精神,引导区域内学校直面生存困境,寻找自身发展的“超越点”,在“超越点”上发掘有利因素,培育优势领域,提振师生信心,帮助师生产生自我变革与建设品牌的愿望。由于学校发展程度与历史积淀各不相同,其“超越点”与“超越步子”必然存在差异,区域学校的集群发展必须尊重这一差异。

       区域学校品牌的集群发展,不是“各自为政”、“力量分散”的“个体奋斗”,而是以名校为核心搭建分享平台,建立“区域学校品牌发展俱乐部”,让各学校在“俱乐部”里放松身心体验酸甜苦辣,感悟品牌内核,明确彼此走向,分享成败得失。据此整合区域品牌建设资源,在区域内适度形成“走校制”,让学校特色品牌、知名项目与高端资源向全区师生开放,把学校品牌变为区域品牌,实现特色教师与特色资源的跨校共享。

       三、基本路径:优势基因与生长周期双线并行

       (一)优势基因的持续强化与共同话语的实践生长

       学校品牌来自于优势基因的持续强化,优势基因源于学校发展的优势领域。学校发展的优势领域,是办学要素中基础最好,最具发展潜力、影响力、牵动力与正向促进力的部分,这些可能是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积淀,科技、信息等前沿事物,周围民众的价值取向等社会环境要素;也可能是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与追求,教师的特长与风格,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教育改革的方向与举措等内部要素,这些要素会在办学中产生积极影响并形成持续发酵的功能。

       促进名校文化的区域生长,需要首先引导区域内学校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明确学校的优势领域,采取相应措施提升优势领域的建设水平,把优势做细、做精、做强,使优势领域成为学校的显著优势与特色。其次是进一步拓展优势领域的发展范围、路径与形态,提升优势领域的影响力与辐射力。第三是探寻优势基因背后蕴含的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把具体可感的优势基因上升为学校发展的精神元素,形成学校的精神追求。第四是用这些精神元素引领和变革课堂、课程、管理与环境,在学校实践的各要素中深度渗透优势领域蕴含的教育价值。

       在持续强化优势基因的基础上,区域名校要引导其他学校形成自己的阐释系统,即共同的话语体系,并将这些话语用于生命过程、生命困境与超越性努力的实践活动中,促进共同话语的实践生长,避免名校文化的“形式移植”。判断学校的共同话语是否具有实践生长力,主要有四条标准。一是出现频率。共同话语是否在学校各类工作中反复出现,是否是学校生活与学校发展的高频度词语,这是共同话语成为行动纲领的前提。二是情境交互。共同话语能否在师生、生生或家校互动的现场情境中成为通用语或解决问题的有效钥匙,能否成为学校教育变革的风向标与教育实践的互动纽带,这是共同话语成为学校行动纲领的基础。三是创生空间。共同话语体系是否具有对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可能与空间,能否在师生成长与学校生活中形成融合式创生成果;不同群体或不同类型的师生,能否在不同的教育时空下,利用共同话语创生出自己的发展思路与策略,这是共同话语成为学校行动纲领的关键。四是内生力量。共同话语体系是否具有较强的自我生长性,能否根据不同要求生长出新的意义、教育原则、教育改革指导思想与学校创新的驱动力,这是共同话语成为行动纲领的保障。以此为基础,构建区域教育的共同话语体系,就能更好地实现区域生长。

       (二)名校文化的阶段性生长与品牌集群的良性发展

       名校文化的区域生长具有阶段发展的周期性,只有利用好周期规律,才能促进名校文化的有效生长与区域学校品牌的集群发展。名校文化的区域生长一般要经历五个发展期:标签移植(愿景重塑)→局部变革(临时性改变)→整体联动(持续变革或进入高原期)→文化融合(品牌初成或效益衰减)→品牌共建(高位求进或文化消解)。在这五个阶段中,首先要利用名校标签效应,根据名校文化的生长逻辑,寻找和强化区域内学校的优势基因,以此为突破口重塑区域学校的发展愿景,在关照生命过程、直面生命困境等方面采取临时性超越措施,进行局部性变革。在学校局部变革的基础上,既要推进学校内部的整体改革,也要推动区域内学校的联动改革,实现区域学校的品牌共建;如果不能整体联动,名校文化的区域生长就会进入高原期。在整体联动的基础上,要不断促进名校文化与区域内其他学校文化的融合,使区域内不同学校的品牌建设初见成效;如果不能在整体联动中突破区域生长的高原期,就会出现效益衰减趋势。在品牌初成的基础上加大品牌共建力度,就能形成区域内学校品牌集群生长的态势,反之则出现文化消解现象。名校文化的区域生长必须在整体联动、文化融合与品牌共建三个环节中进行持续不断的超越性努力,区域学校品牌的集群发展才能冲破时尚性遮蔽与标签式消解的困境,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标签:;  ;  ;  ;  ;  

名校文化的区域成长与学校品牌集群发展_区域生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