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轨与增加有效供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效供给不足是加剧内需不足的重要因素
千方百计扩大内需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因为当前十分明显的需求不足的宏观势态如果不能加以缓解和改变,市场全面疲软、价格持续下走的局面就难以改观;活力不足的国有企业将面临更多的困难,经济运行就难以稳定,增长将会放慢。1999年以来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当前又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新措施,并大力开拓出口。这一系列启动需求、特别是国内需求的政策措施,正在带来积极的效果,但是基于我国经济过剩运行的性质和特点,要能卓有成效地治理经济过剩,除了大力扩大有效需求外,还需要切实增进有效供给。
有效供给的不足,使有效需求难以增长。社会投资不振,消费需求增长放慢,固然是当前经济过剩的重要因素,但是还应该看见国内产品的市场疲软,以及市场空间难以开拓的原因不只在于需求方面,供给方面的缺陷,即有效供给不足,也是加剧内需不足的重要因素。
在这里使用的有效供给的涵义是:适销对路,能刺激、调动和实现有效需求的产品,包括投资品和消费品。有效需求不是指一般的有购买力的需求,而是指能实现购买行为的现实的需求,它既是主体有购买力的需求,又是有购买(消费)欲的需求。有购买(消费)欲,但是缺乏购买能力,它不可能形成现实的需求,这是一种情况;有购买能力,但因产品品质、性能对主体不相适应或价格不合算,不能激发人们的购买(消费)欲,这又是一种情况。可见,有效需求的形成,既需要主体拥有购买力,又需要①产品品质优,适销对路;②价格适当,从而能给购使用价值买者带来────体现的比较利益——生产使用利益和消费使用利益。 价格例如一件机器设备,价格高但生产效率也高,或是效率低一些,但价格 使用效果很低,────对购买者能带来生产使用利益,它能刺激生产者的购买价格意愿,这种投资品就是有效供给。就消费品来说,产品是适销对路的,
使用效果价格又是购买者能承受的,而且是与产品的质量相匹配的,──── 价格能给购买者带来消费使用利益,从而能刺激人们的购买意愿,这种消费品就是有效供给。
我国当前有效供给不足,表现为产品:①产品品质缺陷;②价格缺
品质陷;③───比的缺陷。
价格
首先是产品品质的缺陷:市场上质量低、不适销对路的产品的壅塞和过剩,适销对路以及质量好的名、优、特、新产品缺少。根据一个资料,我国产品总数大约在50万种以下,发达国家为150万种, 我国新产品开发落后于发达国家50年。
其次,价格不合算。一些可用产品价格虽较国外低,但是质量、性品质能差,从而缺乏使用价值,或者缺乏───上的比较利益,对买方来说价格不合算,难以激发购买欲望。因而,尽管一方面市场供给过剩,是生产品太多,但是另一方面又是有效供给不足,适销对路的产品少。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就成为我国转轨期机制性经济过剩的内涵。有效供给创造需求(注:赛伊认为供给与需求是恒等的,创造供给也创造了需求。我们认为,需求直接取决于分配机制,在占有和分配机制存在缺陷下,创造了供给,也会有有效需求的不足。但是供给的缺陷,也会起抑制现实需求的作用。),有缺陷的供给则限制需求,有效供给不足进一步加剧了有效需求的不足。
消费需求不振是当前经济运行中十分凸出的问题。消费需求不振,既有居民收入增长滞后和预期支出增大造成的有效需求的不足,也存在着有效供给不足引起的被动的“消费延迟”、“储币待购”,即人们说的:“想要买的买不着”。
改革开放以来在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基础上,我国消费需求长期持续旺盛,80年代市场的主要问题是供应不足和通胀。90年代以来,消费品由匮乏转变为过剩,90年代中期,特别是1997、1998年以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消费品全面过剩,市场全面疲软,价格持续下走。
消费需求不振和消费品全面过剩,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主要是:①居民收入水平低和收入增长滞后;②预期支出增大,消费倾向降低。近年来居民收入增量有所下降,在预期支出大大增加的条件下,用于即期消费比例又下降,出现了消费品总需求落后于总供给。据统计,“八五”期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9%。1995年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收入增长由1993年的9.5%下降到1997年的3.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从1996年高峰时的9%回落到1997年的4.6%,1998年以来居民收入增长进一步放慢。 解决消费需求不振的根本之途是提高居民收入,采取多种措施,刺激即期消费。但是我认为,还需要致力于提高消费品的有效供给。理由是尽管近年来出现了宏观上的收入增长滞后,但是还应该看到城乡居民收入仍然是持续增长的,而且,居民储蓄数量巨大,达到近6万亿元, 我国广大居民仍然有着提高消费的现实欲望,而且也具有一定的现实购买力。人们可以看见,市场上名优特新产品的销售状况持续良好,因而,我国存在着扩大消费需求的空间,问题是能用以开拓这一空间的有效供给不足。
为了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居民收入是决定的条件,但不是充分的条件。因为,主体的消费欲要依托于消费对象的使用价值,即它具有的满足主体需求的能力和品质。消费品品质的提高,特别是新产品的开拓,它又培育和形成主体的新的消费欲和新的消费行为,从而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
如果说80年代初,在基本消费群体还处在满足低水平的温饱消费的阶段,缺乏消费选择,消费需求的增长取决于收入和购买力;那么,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消费群体进入了小康消费阶段,人们“购买看对象,消费讲质量”,主体的消费偏好和选择,成为现实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的20年,国内消费品生产的快速发展和升级换代,国外产品的大量涌入市场,使城市居民消费心理和行为日益现代化,进行合乎个人消费偏好,有比较、有选择的理性消费已成为城市消费群体的行为特征。
在人们的消费欲望和意愿不断变化的条件下,昨天的抢手的畅销货,今天可能已经陈旧和成为无人问津的呆滞品,企业必须适应市场变化不断进行产品更新,调整产品结构,使适销对路的消费品一浪又一浪的推出,也就是说:要着眼于增大有效供给,后者是促使消费需求稳定扩大的前提条件。如果社会经济机制呆滞,企业缺乏活力,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缓慢,仍然按“多年一贯制”方式向市场提供老一套、低水平重复的,难以激发居民购买欲的产品,或者是居民想买但价格远远超过他们现实承受力的产品,这样,即使供给快速增加,但并不等于有效供给的增加,而是存在着许多不可能得到的消费者认可的无效供给的“水分”,或过剩部分。
以上分析,归结到一点:我国现阶段消费品市场的开拓,既要有消费主体的购买力的提高,又需要有效供给的增长。因此,应该花大力气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创新,不断推出质量高、技术含量高、价格又合理的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淘汰陈旧的产品。
但是我国消费品生产中存在着一种低水平重复生产、数量盲目扩张现象,它引起一般大路货的供给重叠和过剩,而有效供给却不充分。有效供给不充分的表现是:
①产品品类少,我国大百货商场商品品种约3万种, 而国外大商场产品达30万种。市场供给不仅单调,而且产品雷同重叠,消费者选择空间狭窄。尽管近年来大商场飚增,但是商品供给缺乏特色,专业店缺乏,呈现出“千家百店一个样”。
②质量不高,技术含量低,特别是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形成商店货源充分,表面上商品琳琅满目,但良莠难分,不少是名不副实,造成消费者“畏购”心理。
③服务产品稀缺。服务业产值在GDP产值中只占33%, 发达国家为70—80%。城市社区的各种生活家庭服务业,如快递、接送、托管(老幼)、代购、清洗、住房整修等等行业处在萌芽状态,体育、健身等文化消费和旅游服务近年发展迅速,但硬软件质量低。能吸引人们花钱的教育产业还在初建之中。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消费品结构不完善,有效供给不充分,特别是总体上消费品结构调整缓慢,市场上“老面孔多”,“大路货多”,劣质品多,名、优、特、新少,调整变化滞后的供给结构,远远落后于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结构。
④一部分商品价格不适当,低质甚至劣质而价高,不仅使消费者感觉“不合算”,甚至引起“畏购心理”;另一种情况是价格昂贵,超过消费者购买力。例如小轿车低档价位十万以内,中高档达数十万,大大超过国外市场价格;经济适用住房价位高,北京100平方米住房平均价60万元,相当于职工数10年全部工资收入。城市住房大量积压,全国约6千万平方米。
有效供给不足制约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在投资品领域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长期以来,国产机器设备和原材料结构失衡,质量不高的一般设备与原材料生产过剩,但是不少生产急需的技术含量高、性能好的关键设备、零部件和原材料却又匮乏。钢铁工业中一般钢材大量过剩而各类特殊板材则长期供应不足,每年进口动辄上千万吨。我国纺织品一般面料严重过剩,而高级面料不足。我国轿车、家电、计算机重要零部件主要依靠进口,VCD、DVD的关键部件芯片依赖国外提供,使这一高速发展的行业成为进口设备、零部件的组装工业,不能拉动和扩大国内投资 品质品市场需求。我国一些大型机器设备由于质量差,───比不合算,建价格设单位使用进口设备,如像三峡发电站使用的70万KW发电能力的电机主要依靠进口,国产发电设备生产企业却因质量上不去,而难以销售,造成大量生产能力闲置。在经济过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一些有意愿和有能力从事结构调整和生产扩张的企业,越是要依靠质量、效率高的进口设备,在这种条件下,品质差、价格不低的国产设备,日益丧失竞争力,市场问题越加严重。可见,有效供给增进的障碍,成为当前投资品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因素。
可见,我国无论在消费品生产或是投资品生产中,都存在着有效供给问题,充分认识我国有效供给不足的负效应十分重要,在内需不足的当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更是十分迫切。
盲目生产、重复投资与有效供给不足
影响和加剧我国有效供给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经济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盲目生产、重复建设趋势,后者在本质上是转型期的经济机制的产物。有关转型期盲目生产扩张机制的分析,我已专文论述,在此不再重复。
需要指出的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煞不住,是转轨经济发展中的“痼疾”。例如,纺织业中的重复建设,80年代以来十分凸出,各大中小棉纺厂不断上马,1997年底我国拥有棉纺纱锭达4245万锭,其中76%是80年代后新增的。在经济周期的上行即扩张阶段,盲目生产、重复建设呈现出一哄而起,全国各地出现了建设和生产雷同的热门产品的浪潮,引发和加剧经济过热,造成产品和生产能力的过剩。
高增长迅速转变为生产过剩,在家电领域特别凸出。80年代中以来彩电生产能力迅速扩大,目前已达3500万台,市场销售能力只有1600万台。洗衣机年生产能力已达2500万台,电冰箱年生产能力达2580万台,空调器达3300万台,电风扇1.3亿台,过剩生产能力约占50%。 特别是近年来VCD发展迅猛,生产能力在4千万台以上,据政府统计年产量达到1600万台(注:另一估计VCD产量达3000万台。), 短短几年之间我国成为世界VCD生产第一大国。且不说, 数量迅速扩张主要是依靠进口核心技术和部件,缺乏自身的技术支撑和持续高增长的物质基础,更使生产厂家烦恼的是性能相差无几的产品一起涌入容量有限的市场,加剧了市场争夺战和造成持续的生产能力过剩。
其他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均在1/3—1/2。就总体来看,国民生产总值1/3左右成为库存积压。值得人们重视的是在经济周期下行,即实行紧缩的阶段,盲目生产、重复建设仍然未能煞住。1995年以来,在经济过剩运行的压力下,产品结构调整有所加快,近年来中央不上新的加工产业项目,大的重复建设受到抑制,但是不受市场制约的低水平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的趋势,仍然煞不住,不少地方仍然在继续兴办批量小、资金少、技术低的小家电、小轻纺、小化工、小造纸、小煤窑等等。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实力较强的地方,表现出以“小而散”为特征的重复建设“井喷”似的发展。
重复建设的“煞而不住”,导致宏观政策收“紧”而过剩生产“不缩”,其结果必然是供给结构继续失衡,有效供给问题越发加剧。
经济过剩运行下重复建设的严重危害
我国当前经济过剩运行势态(注:当前的“买方市场”势态,我称之为“经济过剩运行”。参见《宏观经济研究》1999年第4 期《论经济过剩运行》一文。),不可能很快就得到改变,而是会持续一段时期。因而,我认为,要从经济过剩运行阶段有效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足并存这一现实情况,来充分认识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负面效应。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疲软、价格下走、平均利润率下降形势下,企业若不是及时和大力进行产量和结构调整,大力从事产品创新,用新产品来开拓市场,而是仍然在原有技术条件下进行原有产品的扩张,其负效应更为严重:
1.它使企业加剧“涨库”,增大三项费用,造成成本上升,资金周转缓慢,企业更缺乏竞争力。
2.它造成对狭窄的市场空间的非理性的互相争夺,人们纷纷采取加大“回扣”,各种各样的以邻为壑的“促销”手段,实行削价到成本以下的价格大战等等。1997、1998年以来VCD价格大战,1999 年春的彩电价格大战,以及空调大战等等固然是竞争的必然规律,是经济市场化的表现,它起着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但是“不正当的”竞争的加剧已经是十分明显和不争的事实。人们已经可以看见,一些行业中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采用将价格降到成本以下的极其非理性的竞争行为,相互发动“自伤性”cut-throat的价格竞争,在数强鼎立的情况下造成“两败俱伤”,而另一些企业则通过运动政府官员,实行保护自身的分割市场。可见,重复建设和过剩加剧了市场秩序的混乱。
3.它增大了经营风险。人们不是用产品创新去开拓新的市场,而在低水平上从事数量扩张,“复制”低效、无效供给,进行这样的简单重复扩产似乎较之开发新产品少花钱,实际上在市场饱和的项目上增加资金投入,只能增大投资风险。
4.它造成企业资金、设备和人才的浪费。企业的生产资源和宝贵的资金不是用于新产品的开发,而是继续创造过剩供给,其结果是有效供给增长缓慢,难以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使消费出现断层,消费需求难以重振。
5.它引起生产不稳。市场毕竟是无情的,产品过剩的市场必然是更加无情的竞争——包括不正当竞争——,使所有的生产者——包括经营业绩好的企业——面临困境,在市场产品复叠过剩,“库存”加大的压力下,企业不得不进行减产甚至大幅度减产以“消库”,引起生产下滑,一些曾经是效益好的企业也陷于困境,许多中小企业则纷纷关门、“倒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出现一些发展快、产值大的重点企业和地区,在长期生产猛增后生产和产值陡然下滑,并影响到地区经济运行的大波动和不稳。
可见,在市场疲软形势下,在经济过剩运行条件下,不受市场制约的企业盲目扩张行为,使供给结构失衡和有效供给不足进一步加剧,进一步加剧宏观的经济过剩,增加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
市场机制作用的薄弱——有效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
有效供给形成的主要杠杆有两个:一是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它是增进有效供给的物质基础。二是市场机制的作用,它是增进有效供给的制度基础。有效供给是随着生产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长的,特别是科技进步,促进产品创新,使过时产品迅速被淘汰,品质优、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不断推出,这种不断更新和优化的产品结构不仅能适应发达的、成熟的经济中不断变化的需求,而且它本身又刺激和创造出新的需求,并使变化了的需求与变化了的供给相适应。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不高,企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强,多数企业进行劳动密集型生产,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特别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缓慢,因而,科技力量的薄弱,是经济运行中有效供给不断增大的重要限制因素。
在市场经济中有效供给的不断增大,不只是一个技术和生产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需要有一个能调节产品结构、数量使之适应于市场需求状况的经济机制——市场机制,其核心是市场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更具体地说:①竞争性的市场价格调节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对那些生产质劣、成本高的产品的企业,及时进行产品和技术结构的调整,使不适销对路的生产,转变为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②市场机制以其固有的优胜劣汰的功能,使那些不能及时地和进行有成效的自我调整的企业,及其过时的技术与生产能力被淘汰,而使技术先进、管理先进的优势企业占领市场阵地,从而使供给结构优化,使总供给更加成为有效供给。③在银行、资本市场高度发达,产权高度流动化基础上形成的企业破产、兼并和发达的资产重组的机制,十分有效地促进企业的重组和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升级。由此大大地促进供给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可见,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以其发达的市场机制,通过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功能,起着强有力的生产与经济自我调整功能,使产品和供给结构适应于市场需求。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不断把供给中的与需求不适应的部分——过剩——出清,使供给结构优化和适销化,从而实现供给有效化。当然,市场作用是自发性的,它也不断地引起供给的失衡——过剩或不足,在每一时点上,会有经常的供求不均衡,甚至会有总供求矛盾激化的周期阶段,它只是通过日常的、不断的不均衡,走向长期的大体的均衡。在人们建立起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的场合,更有可能力争实现供求总量和供求结构由不均衡转化为均衡。(注:完善的社会基本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的市场机制=完善的宏观调控,人们有充分可能做到既利用市场机制的活力,并且在市场固有的不均衡中实现供求总量和供求结构的均衡化。)就供给来说,人们能力争实现供给有效化。
我国改革初始阶段的企业行为的特征是在市场价格放开、利益驱动引入的条件下,企业热衷于进行生产与投资扩张。制度上缺乏自我约束,使企业表现出一种盲目扩张的刚性行为,它表现为普遍的“争贷款”、“上项目”热。我国经济转轨是渐进的,1979年迄今20年来,尽管经济市场化有很大发展,但是在我国发达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①由于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未能到位,市场微观主体尚未形成,企业还不具有适应于市场而作出灵活的、合理反应的行为;②由于市场发育不足,公平竞争还受到诸如政府保护等的限制,价格在市场中形成的机制还不完善,价格机制对企业行为的引导和约束还不强;③由于专业银行商业化的改革还处在初始阶段,资本市场也尚未健全,企业行为还缺乏来自市场化金融体系的支撑和约束;④由于国有资产的流动重组的机制尚未充分形成,企业破产、兼并和重组还处在很不发达的阶段;⑤由于政企不分、政资不分尚未能解决好,企业软预算约束尚未彻底解决,企业还存在获得政府的优惠和其他行政保护,以及银行的信贷扶持的空间。上述转型期制度条件,决定了我国缺乏适应市场及时、灵活、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整的企业行为。人们可以看见,当前一些转制步子大、活力强的国有企业,如像海尔、春兰等在适应市场、调整产品结构上,取得显著业绩,对这一部分国有企业领域来说,已经显示出市场价格状况→结构调整→有效供给增大的市场调整机制作用。但是多数国有企业,特别是对一些“转制”步子小,甚至流于形式,而又有政府多方扶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地表现出对于市场价格机制的“不敏感”或“反应迟钝”。即使是在价格下走、利润率下降的形势下,企业仍然不积极于进行调整结构,用新产品开拓市场空间和进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而是“等待”“观望”,期待有朝一日买方市场的宏观形势改变和回到“旧时的好时光”。这些企业消极被动,在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上缺乏建树,甚至是无所作为,从而在市场急剧变化中长时期呈现出在低效益中继续复制无效供给。这一国有企业领域,表现出市场价格→结构调整→有效供给增大的市场机制的失灵或力量薄弱。
当然在国有企业领域,还存在如像:①企业历史遗留下来的债务包袱沉重,资本金不足;②传统的劳动体制和企业社会造成的机构庞大,冗员众多,由此形成生产成本高,利润边际小,等等。这些因素使背负着沉重负担的国有企业缺乏进行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的实力,造成企业家“不进行技改等死,进行技改找死”的徨惑心态,这些企业正常营运条件的缺乏和不合理的负担,成为加强企业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传统生产复制无效供给的又一原因。但是微观的企业体制改革和宏观的市场体制改革和创新的不到位,发达的市场体系和灵活的市场机制的未能形成,从而市场的结构调整功能的软弱无力,一句话,转型期的体制和机制缺陷,应该是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难以深入开展的最重要的原因。因而我们的分析,归结到一点:只有加快体制转轨,建立起完善的市场体制功能,才能为顺利地进行结构调整和形成有效供给创造出制度的前提。在我国转型期上述体制尚在构建之中,转轨期不完善的体制和机制,会产生结构刚性和结构调整的阻滞,它不利于有效供给的形成。
推进两个根本性转换,努力增加有效供给
1.依赖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有效供给的物质基础
20世纪的经济发展,是以产品质量提高,产业升级,增长方式转换为红线。走向21世纪的世界,更处在一场生产和增长方式大变革之中,依赖科技进步,实行产品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用科技含量高、质优价廉的新产品来开拓市场,已经是当今世界的大潮流,是缓解世界性的生产过剩的主要途径。人们越加以创新来增大有效供给,以最大限度的有效供给来争夺因生产能力猛增而日益饱和的市场。
对于我国来说,我们已经经历了以产品简单的数量扩张来增大有效供给的时期,目前进入了以产品质的提高、新产品的开拓来扩大有效供给的时期。特别是在当前,新产品“井喷式”涌出,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竞争空前激化,从而企业的投资和居民消费竞相“喜新厌旧”的新形势下,我国国内产品更新换代和升级缓慢,越加不适应于现实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我国内需的有效而持续的启动,不可能依靠新一轮数量扩张,而只能立足于新的有效供给创造,借助于简单刺激的需求,特别是简单增大货币供应,也可能暂时给衰谢的投资和消费打一剂强心针,为现有低质量的供给求得一定的市场,但它不可能出清市场和消除经济过剩,而且,数量扩张型的增长,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只会进一步加剧经济过剩。可见,基于我国供给结构的缺陷制约着内需这一情况,我们应该以有效供给来开拓有效需求。在当前,应该在争取适度高增长基础上,把重点放在调整结构上来,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增长方式的转变,在产业升级基础上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和优质低耗的新产品的创新,来切实增大有效供给,这是保证总供给与总需求相适应,实现内需持续扩大的根本之途。
2.加快制度创新,有效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一)大力构建能适应市场、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的微观主体。当前,不少国有企业产品升级换代缓慢,供给结构调整和创新滞后,供给中的重叠越演越烈,有效供给日益减少,无效成分不断增长,并且最终表现为过剩。上述情况出现的微观的原因是: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盲目性,其制度根源在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体制转换滞后,企业尚未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适应市场,自我调整的机制尚未形成,加之以企业的资本金缺乏,各种历史形成的负担重。在上述条件下,企业无意也无力创新,难以实现供给有效化。因而,加快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改革,构建起能灵活地适应市场,不断创新,不断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的微观主体就是当务之急。
(二)大力构建统一的大市场,发育市场体系,全面形成市场机制,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才能促进产品的淘汰和更新,增加有效供给。为此,必须做到: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和放开价格,彻底实行政企分开,消除行政权力对市场的分割,大力形成市场秩序,改进政府对价格的管理方式。
(三)推动生产要素,特别是产权的流动化,形成资产流动重组的机制。当代市场经济日益显示出的创新经济的特征,正是由于形成了完善的资产流动重组机制,实现了企业不断的优胜劣汰,资产的不断的整合,新产品不断的开发,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从而在市场状况不断变化中,保证供给的有效性。
在我国转型期,企业产权流动重组机制尚未形成,借助市场力量的企业资产重组和优化配置的功能还十分薄弱。因而在经济日益市场化中,企业仍然被束缚于僵化的体制中,结构刚性远远未打破,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缺乏进展。
因此,我国产品、产业、地区结构的调整,和有效供给的形成,有赖于资产市场流动重组机制的进一步形成,在有效的优胜劣汰中,实现国有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创新。在当前,加快要素市场的发育,特别搞好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的发展和健全运作,乃是当务之急。
就我国来说,转型期的经济体制和机制的特征,决定了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特殊作用:①在形成实现结构自我调整的新体制和制度(包括交易、竞争、破产、兼并、产权等行为规则)中起决定作用;②产品与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有国有资产布局的调整,使国有资金集中于关键产业和部门,国有企业与其他非国有企业领域的定位,要由政府依法科学界定;③在GDP中比例不会很大的纯国有和国家控股的领域,是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策源地,在结构调整中企业资本金的充实和资本的加速积累,需要有政府的财力的支持;④对多种经济成分实行放开,由市场调节和配置资源的广大领域,结构的调整应该从属于市场力量,而不再由政府干预,但是政府仍应进行有效引导和调控。在当前要大力引导和促进企业进行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产业升级和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发挥政府在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中的引导、调节作用,不是要实行国家为企业制定项目,审批计划,下拨资金,而是要创造有利于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体现公平竞争的交易制度和税收制度,有效的筹集营运资本的银行信贷体系和资本市场,特别是需要有鼓励科技进步的财税制度,如像税收减免和贴息制度;⑤在当前的经济过剩运行和社会投资不振的阶段,需要发挥政府的财政、金融杠杆的扭转周期的功能。为了促进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增大有效供给,迫切需要实行阶段性的促进有效供给的宏观政策,其核心是:对企业实行减税,减轻各种税费负担,使企业降低营运成本,扩大盈利边际,和提高投资积极性。
鉴于我国过剩生产能力的大量存在和重复建设的惯性,供给管理的宏观政策应该着眼于促进有效供给,即对于那些产品有市场、技术含量高、后劲强的企业的投资,予以税费的优惠和财政贴息的支持。当前为了活跃资本市场,政府已实施降低证券交易的印花税税率;为了促进房地产发展,已提出在住房建设和交易中减少税费的措施;对高新技术企业设备投资,实行高的(40%)投资抵免所得税,还将取消投资方向调节税。实行减轻税费,不仅是改革财政制度所必要,更是扭转煞住下行周期应予采取和加大其力度的有效的宏观政策。对经济拉动力强的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更应实行加大力度的税费的优惠和给以资本市场进入的程序上的优惠。
总之,实行一项科学的供给管理政策,将能增大对企业的投资激励,促进有效投资和有效供给的增加。
标签:有效需求论文; 有效供给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供给和需求论文; 价格机制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扩大基础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产品结构论文; 市场机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