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边疆危机的本质所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边疆论文,本质论文,危机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16)04-0001-05 人类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动物,其智慧主要体现在人类创造的文化。文化是人类适应地球不同生态环境并利用生态资源过程中创造的知识、科技、经验、教训及其中蕴含的价值、理想和信念[1]。当人类以文化为力量使自己逐渐成为地球的主宰后,却发现自己创造的文化与人类不同时期面对的困难及背后隐藏的问题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目前这一差距就体现在人类文化中的科技水平还不足以发现除地球之外的其他星球可以供人满为患的地球人类生存。那么在人类没有发现适合居住的其他星球之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有限的地球资源背景下不断增长的人口生存和发展问题。由于国家是实践证明适合人类不同群体的管理及组织形式,因此地球人口与资源的矛盾主要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形式表现出来。边疆作为国与国的边缘地带,既包括陆疆、海疆和天疆的硬边疆,也包含因缺少某些现代人类所需跨国资源及利益的软边疆[2],自然就成为国家冲突的焦点。因此,就国家边疆危机本质而言,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口与越来越少的资源之间的矛盾。纵观有关边疆研究的成果,除了从理论、边疆具体问题解读边疆危机外①,很少从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中研究边疆危机,本文拟补此不足。但由于本文作者学术功力尚浅,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从国家起源看国家边疆危机的本质 从表面上来看,人类越来越多的人口与越来越少的生态资源之间的冲突,和人类建立的国家边疆之间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人类生存的地球陆地、海洋和太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种类一样,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开采、分配、使用资源,从而保证人类的繁衍与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从起源开始就谋求某种组织用来协调人类行为,以便在资源充足或缺乏时能够依靠集体的力量保存资源或公正分配资源,使人类能够延续繁衍发展下去。经过不同历史阶段的尝试或实践,人类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及其资源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国家。一般来说,越是古代的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越强,这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大河孕育大文明、小河孕育小文明”。因为水是人类生命最重要的资源,河流经过的区域自然就成为人类首选的生存区域,河流区域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为人类在河流区域生存奠定了物质基础。最终人类社会在小河汇入大河、小文明融入大文明的过程中经历了从小国到大国的发展过程。我们以中国为例为说明。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于黄河中上游。而黄河之所以能够成为黄河,则是中上游众多河流汇聚的结果,如湟水、洮水、夏河、渭水、泾水、洛水等等,这些汇入黄河的河流又有更小的河流作为源头。如泾水和洛水是对今天甘陕交界处的子午岭右侧和左侧所有小溪汇成的两条大河的总称,泾水从甘肃西部的青藏高原边缘地带的渭源县东南方向流经时与西南方向流经的泾水汇合后,继续向东流动,最终在陕西境内汇入黄河。泾水、洛水流域则是古代众多戎国起源生存的地方,如义渠戎国就起源于泾水上游的南川河和南川河相交的地方,后来因人口增多而迁入四水汇合的庙咀坪,四水最终也汇入渭水。渭水流域则与秦国的发展历史密切相关。秦灭西北诸戎,又在战国七雄的争霸事业中独占优势,最终完成中国的统一大业,与秦汇聚黄河中上游所有的人力与物力有密切的关系。西方国家也如此,古希腊众多城邦国家就产生于众多河流流入的地中海北岸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的区域。世界上其他古代文明国家也莫不如此。如埃及是利用尼罗河下游的水土资源形成的国家,印度则是沿印度河流域形成的古代文明;南美洲的玛雅文明也是众多河流孕育的结果。因此从国家的起源上看,资源是人类国家兴起的必备条件。 二、从国家功能看国家边疆危机本质 从国家功能上来说,“国家的福祉是决定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态度的最高法则”[3]。国家作为土地、人民、主权与政府四大要素组成的人类群体[4],其功能就是在一定的领土、领海及领空范围内的人民选举出来的政府对内保护国内人民及其生命财产、对外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体系。我们从西方国家的名称意义中就可以看到这些功能。“在古希腊,伴随奴隶制的产生,出现了城市团体‘poliso’,即出现了奴隶制国家,曰城邦国家。古罗马奴隶制的国家也叫城邦国家。一用‘Civitas’表示,和希腊‘Polis’相当;一用‘respublica’表示,‘国家’一词由法文‘etat’,德文‘staat’,英文‘state’而来。”[5]众所周知,语言文字反映了人类不同群体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这些用文字表示的国家本身就反映了他们对国家的理解和期许。如“poliso”反映国家政权的控制功能;“civitas”和“respublica”反映了民众对政权形式的民主期许;“state”则反映了国家的以土地为核心的利益。从理想的层面来说,国家一旦失去这种功能,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但在现实生活中,一旦国家政权被有产者控制并成为剥削无产者的工具时,国家内部就会出现对立,这种对立是否导致国家政权更替主要取决于政权领导者对民众的控制程度,控制程度轻,国家政权存在时间就长;控制程度重,国家政权存在时间就短。正如学者所分析的那样:“国家这个概念是政治的最好反映,这是因为,一方面国家概念内部就存在着对立,另一方面,国家之间只要涉及政治,它就包含着对立的因素。”[6]边疆作为国家生态及文化边缘区域,在国家政权公平执政时期,它就成为体现国家政权稳定安全的窗口,但当国家政权变成有权有产者控制无权无产者的工具时,边疆往往就成为无权无产者逃避或流放的区域。与此同时,传统国家的边疆区域本身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态文化区域的交界地带,当然也就成为国家与国家边疆区域不同民族或民众交流的场域,也就可能成为国家之间矛盾与国内矛盾叠加积累的区域。对于遍布地球的整个人类来说,虽然人类不同群体建立国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力量所及范围内创造公正公平的人类生活。但随着国家范围内人口不断增加和可用资源不断减少,那些人口较多且文化水平发展较快的国家就必须走出国门去争取更多的资源,这就是人类人口与生态资源之间的冲突表现为边疆冲突形式的原因所在。这些矛盾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摆脱不了生态资源的成分。因为每个国家内部有权有产者与无权无产者的矛盾关键仍在于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不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纠纷,仍然摆脱不了国家之间对生态资源的争夺。 三、从国家边疆危机的多种表现形式看国家边疆危机本质 国家边疆危机是人为的,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总体可以归纳为六类:第一类,各国边疆地区的群体性事件。试以中亚为例来说明。“中亚国家政治局势基本保持稳定,但也出现了一系列比较复杂的问题,如突发的群体性事件和恐怖事件依旧困扰着各国政府。中亚国家坚持世俗化的政治制度,而下层则出现了伊斯兰教迅速复兴的状况,极端势力对中亚国家来说是现行政权的最大敌人。”[7]这说明群体性事件的后果已经给国家边疆安全造成了威胁。第二类,边界纠纷。中东陆地边界冲突是其中的代表。因为中东国家的领土和边界划分很少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来确定,而是在西方国家殖民时代按经纬线、几何线或曲尺在地图上画线来划分的。如“埃及和苏丹的边界,一部分是沿着北纬22度线划定,叙利亚与约旦、伊拉克之间,沙特与伊拉克、约旦、阿曼、也门、阿联酋等周边国家之间的边界都呈几何形状。结果使位于亚、欧、非三大洲接合部的中东地区从二战后到90年代初由领土、边界问题引起的冲突近30起,其中以中东核心地区(地中海东岸的亚洲部分)矛盾最为激烈。如旷日持久的阿以冲突、以色列侵占叙利亚戈兰高地的问题、伊拉克和伊朗的边界在上世纪80年代演变成一场持续8年的战争、伊拉克与科威特的边界争端引发的海湾战争等等”[8]。由此可见边界冲突是国家边疆的显性问题。第三类,边疆重大自然灾害。传统国家的边疆一般均处在两个或以上生态区域边界地区,这些区域往往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区域,如中亚各国。“据不完全统计,近百年来中亚地区共发生过较大的地震3000多次。例如,原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位于天山北麓的山前地区,处于9级地震带。而且,在1887年、1910年、1950年曾发生过三次强烈地震,城市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也位于天山西部余脉的山前地区,处于7-8级地震带,并于1866年、1868年、1886年、1924年、1946年、1966年和1980年多次发生强烈地震。尤其是1966年的大地震使整个城市被毁,目前的塔什干是震后重建的。土库曼斯坦的首都阿什哈巴德也处于9级地震带,且在1929年和1948年发生过两次大地震。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和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也都处于山前地区和8-9级地震带,而且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城市遭到很大的破坏。”[9]中亚作为欧亚大陆的连接地带,也就成为自然灾害多发区域。而自然灾害本身就是各国民众的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自然困境。第四类,跨国民族生存发展问题。如库尔德人“主要分布在土耳其东南部、伊拉克北部、伊朗西北部和叙利亚东北部这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呈新月形的区域内。西方学者称这一地区为库尔德斯坦,即库尔德人之地。库尔德斯坦从来没有正式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称使用过。库尔德人约占该地区总人口的3/4。据统计,全世界共有库尔德人2000万,其中土耳其约有800万,伊朗约有400万,伊拉克约有300万,叙利亚约有100万。”[10]但在整个20世纪,“在库尔德武装力量和政府军发生冲突的地区,村庄被夷平,农田遭毁灭,人、畜大量伤亡和失散。在伊拉克,60年代政府军与库尔德武装力量之间的战争造成6万人伤亡、30万人无家可归;1974-1975年的战争则使5万人伤亡、60万人流离失所”[11]。因此,以库尔德人为首的跨国民族始终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在跨国区域中使用有争议的生态资源而生存。这一问题不解决,周边国家的边疆危机始终存在。第五类,周边国家关系问题。试以中印关系来说明。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分东、西、中三段。西段是中国新疆和西藏同印度扭达克接壤部分,有争议地区5万多平方公里;中段是中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喜马偕尔邦和北方邦接壤部分,有争议地区约2000平方公里;东段是不丹以东一段边界,有争议地区约9万平方公里[12]。从1961年起,印度军事人员在中印边界新疆段设立了25处据点。1962年10月20日,印度军队向中国发动大规模的武装进攻,中国军队被迫进行自卫反击,爆发了边界争端。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以后,中国政府于1962年11月主动将边防部队后撤,使两国军队脱离接触,在中印边界全线实现停火,才使中印边界局势得以缓和[12]。直到现在,中印边界问题仍在谈判当中。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上合组织峰会结束后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对中印边界纠纷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国家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的国家边界区域生态资源和开发、分配和使用。第六类,恐怖与极端组织活动。恐怖和极端组织活动是各国现在面临的最严重的边疆问题。如“车臣恐怖势力的猖獗活动、国内魔鬼崇拜邪教的泛滥、高科技恐怖主义的危害都给俄罗斯的社会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针对国际恐怖主义威胁度的增加,俄政府尤其是普京执政后的俄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新举措,包括从民族凝聚力、打击力度、军事科研、新闻媒介、外交渠道等方面着手出击,以对抗国际恐怖势力。”[13]给全球安全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从表面上来看,恐怖与极端组织及其活动与生态资源无关,但如果从源头来看,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对生态资源的争夺与恐怖极端活动相关联。从以上六大边疆问题来看,无论边疆群体性事件、边界纠纷、边疆重大自然灾害,还是跨国民族生存与发展问题、国家关系问题、恐怖及极端组织活动,背后的具体原因相当复杂,涉及许多方面因素,但从人类与资源关系的视角审视,其核心与国家利益或边疆不同群体的利益有关,而利益总是与资源开发、分配使用公正与否相连。 四、如何化解由资源危机引发的边疆危机 虽然国家边疆危机的本质是越来越多生活在国家范围内的人口与越消耗越少的地球资源的矛盾,但地球生态环境及其资源相对而言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只是随着人类越来越多,需要消耗越来越多的生态资源,因此这一矛盾的主动方是人类,被动方是地球生态环境及其资源。因此人类必须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使人类不因生态资源彻底耗尽导致不能在地球上生存与发展。 1.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规律。人类不能因为自己创造的文化能够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赋予的资源就觉得自己能够战胜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及其资源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因此人类必须在崇敬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规律,才有可能利用其资源。关于此点,古今中外的学者仁人多有论证。如澳大利亚的泰勒(1880-1963)就认为“世界上天赋优厚的地区,可能给人类生活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可能性;但在大约十分之九的地球陆地上自然发出了清晰的警告:这里太干、太冷、太湿或是太崎岖不平,任何定居者如果不顾这些自然的限制,就一定会遭受灾难。”[14]因此遵循生态规律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有关这一点,无论是西方价值观学者或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均赞同此说。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普列汉诺夫就曾指出:“地理环境对于社会人的影响,是一种可变的量。被地理环境的特性所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人类控制自然的权力,因而使人类对于周围地理环境发生了一种新的关系。”[15]因此,“社会人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出乎寻常地变化多端。人的生产力在它的发展中每进一步,这个关系就变化一次。因此,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影响在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中产生不同的结果”[15]170。我国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为:“地理环境决定作用并非只表现在人类社会的过去,也包括现在和将来。首先,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生产的发展总是以本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具有的劳动对象为基础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进步可能更具世界化。但无论怎样,世界也不会是单色调的。每个国家的文化总有着并不断产生自己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16]即每个国家文化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就是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结果。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利用生态环境中孕育的生态资源。黑格尔视地理环境为“历史的地理基础”,他把世界上的地理环境划分为三种类型:干燥的高地,广阔的草原和平原;巨川、大江所经过的平原流域;和海相连的海岸区域。他认为各种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们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生活和性格[17]。因此遵循生态规律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也是利用自然资料的基础。 2.克服人类文化创造中的缺陷。在所有地球物种当中,“人是有着极大的可塑性的一种动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几乎都有人的踪迹。为什么其他哺乳动物只能生活在有限的地区,而人却能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呢?通常的解释是因为人有了文化,能创造发明,人类能用火取暖,可以居住在寒冷的山洞里;人类能有衣着,可以居住在寒冷地带。然而,也必须看到,还有人类的生物适应,如人体的形状和大小、色素、生长类型等的改变。”[18]所以文化不仅是人类适合地球不同生态环境和结果,也是人类积累利用生态资源的经验、技术和智慧的结果。文化也就成为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区别所在。但我们创造的文化本身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必须随时代变化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随时代不同而出现的人类多种问题。即我们要随时克服文化中的缺陷。首先,就是在思想上认识到不能低估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随着人类积累的文化及其成果越来越多,克服生态环境的困难和利用生态资源的手段和技术越来越多元和高明,人类的分工越来越细,人类与生态环境的距离越来越远,人类就越来越低估生态环境对我们自身的影响。这就是人类文化中的主观意识层面对生态环境认识不足。其次,人类文化具有局限性。尽管人类发明创造的文化让我们可以利用到地表、海洋和太空中的一些资源,但仍有很多与地球同在的物质在没有被认识到是人可以利用的资源以前,仍然处于“无用”状态,就像以前石油、煤炭、天然气等曾一度被人类认为是不可以利用的资源一样。但随着现代人类对能源需求的增加,这些资源才被人认识到有用而被利用。因此文化的创造力受人类思想认识的局限和生态资源的影响,总是具有局限性。再次,文化也具有负作用。比如我们现在凭借文化的力量利用地表、地上的可持续资源的同时,也进一步凭借科技开采利用地下不可再生资源,但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虽然解决了人类日益奢侈的生活需要外,也产生了大气、水的污染问题,人类在创造文化服务于自身生存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对人生存和发展有害的后果。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就必须不断反思文化中的缺陷,从而克服文化中的不足,使人类在地球上能够可持续地生存发展下去。 3.公正、公平分配和节俭使用生态资源。地球之所以适合人类生存,主要因为地球上不同生态环境中包含的生态资源都可以直接为人类使用或通过人类文化的力量适应性使用。这里所说的生态资源指的是“在自然界中经过一系列化学、物理、生物过程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时空格局、对人类生活和生存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19]。这些生态资源,有地表资源、地上资源及地下资源。从人类有限的实践经验来看,我们对地表资源最熟悉、利用率最高。它依据不同的气候带形成温带土地及地表资源、寒带土地及地表资源和热带土地及地表资源。所有以上地表资源随季节变化而带来人类生存所需的食、衣及居所。人类在季节变化中观察地表资源的变化并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从而在温带创造了农业文明,在寒带创造了游牧文明,在热带创造了森林文明,逐渐将自然资源通过培育变成了可再生资源。所有的地上资源包括空气、风能及太阳能,是人类自始至终必不可少的资源,但其并不附着于地表,而是存于在天空中。人类利用文化力量可以利用的地上资源只有风能和太阳能,空气则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以上的地表资源和地上资源虽然在不同季节和纬度或海拔分布有别,但人类还是能够通过文化的力量加以使用。但地下资源则不同,它包括现在满足人类在食、衣、居所之外的所有更加奢侈的需要的资源,主要集中在地球上的交通方面,如火车、汽车、航空等交通工具、交通线路的建设和运行。这些资源一般都是通过挖掘地下的矿物经过加工后成为人类可以使用的各类交通工具或设施,但在使用的过程中经常以污染生态环境为代价,且不可再生。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这些资源只是集中于地球地下某些区域,因此,目前出产石油或其他不可再生资源的国家和地区就成为纷争和矛盾的焦点区域。由于地球是整个人类和其他适合地球生存的物种的家园,生态资源是地球赋予整个人类及其他物种的资源,人类自己建立的国家或其他组织却不能均衡地让整个人类的所有成员享用这些资源,在绝大多数的国家里,这些生态资源的开采、分配和使用权力主要掌握在拥有政权的领导或有产者手中,这是极其不公平的人类社会现实。因此整个地球人类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组织和联合国需要共同努力,公正、公平开采、分配生态资源并节俭使用生态资源,这是我们人类最后的选择,也是我们解决国家边疆危机最后的解决之道。 总之,边疆是适应不同生态环境交界地带的人类实体和文化边界。温带和亚热带作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最早成为人类活动涉足的地方,随着人类人口越来越多,人类文化对自然的控制而逐渐进入热带和寒带,也进入地下或天空寻找更多的资源。最终当更多的人口没有地方可去之时,人与人为争夺资源的斗争就表现为边疆危机。因此,现代国家边疆危机源于国家范围内生态资源的不足。正视这一点,然后设法解决,也许我们人类能够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更长一些。 收稿日期:2015-03-18 注释: ①“杂”是汗牛充栋的国内外边疆研究成果的最大特点。之所以这样,根本原因就是边疆作为人类国家的实体或文化边界地带是国家内政外交反映的窗口。“杂”的好处是可以让读者或研究者看到边疆各种现象和问题,但坏处就是不易在“杂”中找出边疆危机的本质问题,致使一些研究者和边疆实际工作者走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急研究死胡同,忽视了对本质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有时甚至会贻误解决边疆本质问题的最佳时机,从而使边疆危机日益复杂性和扩大化,为国家危机埋下伏笔。论国家边界危机的本质_生态环境论文
论国家边界危机的本质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