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水利工程中计算机的应用研究论文_张元杰,李洪昊

探讨水利工程中计算机的应用研究论文_张元杰,李洪昊

天津宜达水务有限公司

摘要:计算机技术通过电脑操作从而实现,这样在某种方面也减少了人力操作的复杂性,提高了人们工作时的效率,缩短了人们工作的时间。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说让水利工程建设发生了质的变化,大大的推动了水利工程整体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水利工程;计算机应用;分析探讨

水利工程计算机应用工作的起点基本上与其它专业同步,初期发展也是有声有色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主旋律,度过了从起步到发展的初级阶段,进入令人困惑的相持时期,最终还是拉开了档次,走向两极分化。随着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PC系列微机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国内计算机处理汉字信息技术也进入了实用阶段,中国人应用计算机有了划时代的突破,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的计算机应用也进入了形势大好的发展阶段。系统内一些领导比较重视的单位相继组建了工程地质专业的微机室或电算组,装备了一定数量的台式微机,部分地质师转而从事工程地质计算机应用工作,从此有了水利工程计算机应用的专业队伍。在此期间,工程地质专业计算机应用软件有了很大发展,绘制钻孔柱状图、地质剖面图、等值线图、节理统计图等地质图件亦可达到计算机出图的实用水平;数据库的应用方面,有了一些初步实践和应用规划;在工程地质数值计算方面,将当年在袖珍机上应用较为成熟的一些工程地质计算程序搬到了微机上,并继续开发了一些新的计算程序。总之,这些成果反映出工程地质的计算机应用逐渐进入了实用阶段。

1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意义

1.1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特点

众所周知,水利工程是有诸多个单项工程相互组成的,所以在对系统相关管理时,需要具备很强的系统性,对一项工程管理能够满足综合性需求。在对整个工程布局时,水利工程管理和经济问题存在相关性,在对整个工程布局时,需要注重工程之间的协调性。然而,水利工程是属于公益性事业,工程得以建设而成,需要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员帮助。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管理时,需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水利工程是利民工程,它的价值性不能体现在经济价值上,更不能使用市场消费观去分析。如果存在市场的经济价值,就很难保障生态价值。不同的水利工程,有着不同的目标,不同的约束力和涵义。在现实生活中,这虽然存在矛盾性,而且也会发生本质变化,进而开辟出一个新的项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现状

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发展时间比较短,在 20 世纪 80年代初期,我国的水利信息系统才开始参照国际标准,才开始引进相关设备。随着不断发展之过程中,我国开始研制出符合本土水利信息收集需求的系统软件。在 20 世纪末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水利部门需求量非常大,先后成立了相关的防洪减灾部门,这个时候水利管理信息化才得到重视和快速发展。

1.3 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不足

发展到当下,从我国的水利管理信息化报告中得知,我国的信息化还没有形成系统和规划,发展比较混乱。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不足之处明显,在今后发展过程中,要锁定要目标,要进行统一规划,推动管理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实现。

2 如何才能提高水利工程建设中计算机的应用

2.1 在各个工作岗位配备先进的计算机设备

要想切实的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提高计算机的应用就必须在各个办公室中配备计算机设备以及需要用到的各类硬件设施,这也是提高计算机应用的基础所在。道理很简单,就好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如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没有较为先进的计算机设备,那么想要提高其应用便成了一句空话。

2.2 切实的普及计算机应用的知识

当有了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如果没有会操作的人那也是无济于事。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应当切实的培养计算机应用的人才,让从事水利工程建设的人员不仅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较为实际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可以通过专业培训或者是个人的业余学习的方式,普及计算机应用的知识,争取让这些人员能够掌握绘图制表、计算处理、监测数据等与水利工程建设息息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提高计算机的应用。但是更应该注意的是,时代不断的进步,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这就必须让水利建设的员工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培养终身学习的态度,紧随时代的脚步而发展。

2.3 建立起网络信息传输系统,方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切实的建立起网络信息传输系统,从而减少相关文件下达的时间,提高传输的效率。这样使工作人员之间可以较为快速、较为快捷的接收到有关水利工程建设时的最新信息,同时也可以让相关人员能够及时看到实时更新的水利建设政策,从而以高速化、高效化的完成上级交代的命令,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效率,也能保证工程整体的质量。网站在发展时,要建立一个通讯群,里面是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负责人,以便在水利工程一旦发生紧急情况,相关负责人之间能够第一时间的了解发生的事件,从而及时下达相应的应急处理命令,减少在紧急情况发生的时候由于应急措施传达时间过程而引起的可以避免的损失。例如:在 2012 年,当台风“海葵”来临时,我们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台风进行测量,估计其产生的影响,并且根据其发展的态势,通过网络信息传输系统将台风信息第一时间的通知给台风可能经过的区域,从而让这些区域及时的做好防范预警措施,最大限度的减少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2.4 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起水情、水文测报系统

(1)水文测报系统的相关组成:此项系统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主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水文监测站、雨量测量展、中心控制站。水文监测站的建立主要依靠的是无线网络技术,从而对江河湖泊的整体情况进行实时检测;雨量测量站主要的功能在于采集雨水量的相关数据,对其进行测量,从而计算出当地的降水量;中心控制站是整个系统的中心,它能够将各个流域、各个地区同中心系统进行网络连接,通过中心控制站进行实时检测,之后会生成相应的数据,从而实现管理。

(2)水文测报系统的主要功能:此系统能够快速的采集与存储各个监测点的降雨量、蒸发量等方面的数据,而且还可以参考其他时间段的数据从而形成相应的统计报表,水利管理者根据此数据能够推算出汛期或者旱期,以便及时部署相应的防范计划。

2.5 让计算机技术在水能开发方面广泛的应用

节能发展已经是世界各地发展的主要目标,各类工程都在积极的寻找节能效果良好且发展前景较广的新型能源,而水能就属于这类能源的一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促进水能的开发与利用,我国的典型案例就是三峡水库的建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整个水库能够在汛期时做到及时防洪,利用相应的技术,对采集的数据库进行分析,从而在洪水到来时能够更好的控制泄洪量,减少相应的损失。如果遇到干旱期,可以及早的蓄水抗旱,还可以利用水能作用从而达到发电的目的,这样既节省了我国煤炭资源的使用,还减少了相应污染的产生。由此可见,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水能开发上,运用到防旱抗涝的工程中,能够从根本上促进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3 结语

从水利信息管理上看,这主要包含水资源系统管理以及防汛指挥系统连个层面。水资源管理系统,要建立起数据库,这些数据要满足我国信息化建设,流域和区域管理发展需求。数据库满足信息查询、资源共享,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便利。当提升了水利管理科技含量,会更好的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贤,许有鹏,徐光来.水利工程对河网连通性的影响研究——以太湖西苕溪流域为例[J].水利水电技术,2012(9).

论文作者:张元杰,李洪昊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8

标签:;  ;  ;  ;  ;  ;  ;  ;  

探讨水利工程中计算机的应用研究论文_张元杰,李洪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