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研究论文_赵丹丹 刘晓梅 陈玉倩

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研究论文_赵丹丹 刘晓梅 陈玉倩

赵丹丹 刘晓梅 陈玉倩(青岛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 266000)

摘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深静脉血栓在下肢手术之后极易出现,除了给患者造成疼痛感之外,情况严重的话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命危险,因此,提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见性显得非常的必要。同时,在护理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多种护理方式的结合来提高护理的有效性。以下本文就某医院的护理详情进行阐述,并围绕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9-0115-01

一、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形成(以下简称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可以引起一系列症状,其中,最易造成病人猝死的是血栓脱落随血液动力学流动,栓塞重要生命器官,如脑栓塞或肺栓塞等。如果患者某个部位出现堵塞,则极易降低患者的生还率。DVT 的出现不仅受患者自身的生理现状、年龄及健康状况的影响,同时在部分下肢手术中较为常见。其前期表现为静脉曲张、活动不便,然后上述症状逐渐的加剧,紧急情况下引发病患死亡。因此,提高其治疗的预见性非常必要。

二、案例分析以下围绕某院3-6 月份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行具体的分析。

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70 例,其中全髋关节置换21 例,全膝关节置换10 例,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10 例,动力髋内固定股骨粗隆骨折2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9 例。男45 例,女25 例;年龄38~82 岁,平均53.5 岁;所有患者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38 例,采用气管插管全麻32 例。经过0.5~3 年的随访发现,有3 例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有1 例合并高血压,1 例伴有肥胖,1 例合并糖尿病。

下肢DVT 发生于术后6~10d。病变位于左下肢2 例,右下肢1 例。

2、结果70 例骨科大手术后患者,经过术前、术后的有效预防和精心护理,发生下肢DVT3 例,经过l~2 个疗程的治疗后好转出院,出院后随访0.5~3 年,3 例患者恢复良好,未发生患肢功能障碍和截肢。

3、护理第一,做好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对于病患自身的恢复非常有利,骨科病患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并且其需压迫治理的时间比较久,在治理的过程中,病患极易出现排斥、不配合等现象,甚至部分病患会担心遗留后遗症因而出现过于消极等不利现象。因此,护理人员必须通过观察和分析,及时的进行心理疏通,对于部分受伤较为严重的患者予以高度的重视,通过日常的小细节来降低患者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通过个人的专业素养及人格魅力来帮助患者积极正面的接受治疗。同时,可以通过已经治愈病患的真实案例来强化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信心,积极的配合和参与日常的护理治疗,提高病患的恢复速度。

第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首先,在手术完成后,舒张病患的肢体,对患者的小腿进行按摩,确保该部位血液的流畅;第二,患者恢复意识之后,可以要求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恢复动作,如关键部位的伸展等,控制好活动的频率;第三,帮助患者调整呼吸的频率,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下地锻炼,可以促进患者身体尽快恢复;第四,间歇性的观察患者的变化,从色泽及温度上来进行判断,降低术后的深静脉血栓问题的出现几率,提高活动的预见性。

第三,做好体位护理。鼓励并帮助患者翻身,尤其是肥胖病人更是要鼓励帮助其翻身,以每1~2h 翻身1 次为宜,翻身时应避免患肢受压,卧床期间还应多做深呼吸和咳嗽动作。对已发生DVT 者,要绝对卧床休息2 周,抬高患肢于心脏水平20~30°。

第四,帮助患者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在饮食的选择上,尽可能的选择较为清淡的事物,以此来强化患者的身体抵抗力,促进血液流通,即使患者卧床静养也不会影响增加患者胃部的负担。加大患者饮食中的果蔬比例,保障患者的饮水量。

第五,戒烟。积极鼓励病人戒烟,避免因尼古丁刺激而引起静脉收缩及血液黏稠度增高。

第六,机械方法(1)长腿弹力袜法。给患者穿有分级压力阶差的防血栓的长腿弹力袜,于术前2h 穿上,术中、术后也一直使用,直至完全能行走。

其主要作用机理是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阻止深静脉发生扩张,保护静脉内膜不被损伤。因该袜对足背、足跟的弹力不同,可产生由下到上的压力,适度压迫表浅静脉,起到促使静脉回流和维持最低限度静脉压的作用,可有效地防止下肢血栓形成。

(2)下肢静脉泵法。下肢静脉泵于手术后当天使用,其原理为通过间歇性充气的长统靴,使小腿由远至近顺序受压,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加速血流,减少DVT 的发生率。

第七,药物预防抗凝疗法是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低分子肝素半衰期长,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出血危险性小,是我们预防术后DVT 的首选药,低分子量肝素具有抗因子Xu 作用强,抗因子Iia 作用弱、生物利用度高、血浆半衰期长,较低的出血倾向及较少的血小板减少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骨科手术后静脉血栓的防治。用法与用量为:术前12h 或术后12~24h 开始常规剂量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或于术后4~6h 开始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再增加至常规剂量。术后持续用药时间不少于10~14d。注射时避免进针过深和用力按压,且注射后避免热敷,以防止血管扩张,引起出血。用药期间要注意观察患者全身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是否伴有牙龈出血、鼻衄、消化道出血及血尿等。定时监测血小板数量及其他凝血参数。

4、讨论根据病因学研究现实,VTE的三大致病因素分别为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其中第二点为血栓形成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原因。而造成上述第二点的重要诱因是手术或其他机体创伤。相关报道曾经指出,骨折本身就极易造成血液高凝,而手术作为一种机体创伤,更加剧了该并发症的发生。血液状态的自我调节是为骨折后患者病情发展的病理生理基础和重要环节。血液流变学指标升高,提示血液流动速度减缓,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为了避免或减少患者血液粘稠度高的程度,可以对其实行预防护理、生活护理、物理护理、药物护理和心理护理等方式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综上所述,当患者进行骨科大手术后,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发生DVT的风险高,如未得到及时的发现和治疗,可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发生PTE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制定积极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对于预防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1] 胡敬业.骨科大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 .中国保健营养.2013(01)[2] 李素英.骨科大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9)

论文作者:赵丹丹 刘晓梅 陈玉倩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9月第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4

标签:;  ;  ;  ;  ;  ;  ;  ;  

骨科大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研究论文_赵丹丹 刘晓梅 陈玉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