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之后需要及时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下课铃声的响起,代表着一堂课的结束,但并不代表听课者听课任务的完成。听课犹如欣赏艺术作品,听课者在欣赏完之后,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总结出来.那么对于上课者和听课者来说,都会大大降低听课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一、为课后分析做好准备
在听课以后,听课者要对听课内容及时总结。也就是将听课观察到的情况,按照评定指标及标准做出客观准确的记录,并妥善保存听课记录,把记录和意见尽快反馈给上课者,除此之外,听课者要通过各种方式,与上课教师、学生等进行沟通和交流,以及时挖掘、补充用于听课评析的信息。为避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分散师生的注意力,听课者要解开听课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发表看法都必须在课后进行。
听课者课后交流的对象包括上课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教师等。与上课教师交谈时,可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先谈谈一般的话题,如从教时间的长短,学生的接受能力与领悟程度高低;再请上课教师谈谈这堂课的教学方法选择、教课前的整体设计、教学中的实施过程、教完后的自我感觉;最后再谈教材的重点难点如何把握;等等。听课者要让学生对这节课的收获与不足畅所欲言,可以用一些问题提示学生,比如:老师的课上得怎样?讲的内容是否完全听懂、理解与掌握?教态是严肃、严厉还是和蔼可亲?教学方法是否合乎你们的口味?平时教学与今日教学相对比,有无明显区别?等等。对于上课教师的一些异常教学情况,听课者也可以询问其他教师或是学校领导,从上课教师平时的教学情况、工作经历、学识水平、工作态度、事业心与责任感,以及生活习惯、爱好与兴趣等等方面,寻找问题的原因。
听课者进行交谈询问的时候,必须注意方式方法。第一,要注意场合。可以采用个别交谈、座谈会或学生民意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尽可能避免刺伤教师的自尊心。第二,要注意自己的态度。与上课教师的交谈,要谦虚诚恳,不要用挑剔的口吻、居高临下的姿态、监督审查的眼光来进行询问。第三,要注意自己的用词;交换意见时要抓住重点,切忌信口开河、滔滔不绝、夸夸其谈。
二、多角度进行课后分析
听课者对一堂课的思考分析,需要涉及多个角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结构、课堂管理、师生关系、课堂评价等等,只有从多方面入手考察,才能作出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评判。
1.教学目标
目标是统领性的,是全部教学展开的依据和核心。教师对教学总是有自己一定的目标指向,总是围绕着教学目标来展开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后的分析时,关注教师预定的教学目标及其完成情况是一个极为重要内容。听课者在分析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两类问题:
一方面,关于教学目标本身。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做到意思明确,还要符合课改的精神和要求;不仅要涉及知识层面,还要关涉能力、情感和价值观。听课者在课后分析教学目标时,可以思考以下几方面: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如何表述的?这些表述是否明确而又具体?教学目标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教学目标的陈述是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而且,听课者也要善于发现总体教学目标下的认知目标、操作技能目标、情感和育人目标的网络结构,要能甄别出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以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服务。
另一方面,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听课者对此的分析可以基于对以下回答的思考:教学目标是否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达成了?我们判断教学目标达到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判断教学目标没有达到的标准是什么?教学目标没有达到的原因是什么?当课堂教学的现场反应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不一致的时候,教师是如何通过课堂信息反馈推进和调节自己的教学目标,统一协调教与学的相互关系,矫正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的偏差,以保证学生最大限度的获得与提高的。
2.教学结构
教学是按照一定的序列展开的,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步骤,表现为若干个不同的环节。作为听课者要考虑的是,一堂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既定学生认知的特点。
第一,听课者要分析课堂教学安排了哪些环节,各个环节所占的时间比例。是否在某个环节上耽搁的时间太长了或花费的时间太短了?既要发现教师精心设计和妥善安排各项活动,充分发挥时空效能的一面,也要能看到教师树立运用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意识和能力薄弱的一面。
第二,听课者要分析各教学环节的时量与教学任务是否匹配,是否安排了充分的学生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的时间分配是否得当?特别是考察重点、难点的教学与教学高潮的呈现是否一致?听课者要分析教师是如何把课堂时间分配到各个环节中去的,学生的活动时间是如何被保证和安排的,在时间占有上,学生是否体现了主体作用,是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方法,三者是一脉相承的。在课后分析的时候,听课者考虑教学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否得当?它是否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第二,教师教学的知识内容是否正确?第三,教师是否不只是关注知识点,而且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能力等诸多方面予以了考虑?第四,教师是否从学生的知识结构等出发对教材内容做了必要的加工?如提出新观点、新主张,重新解读课文;或对课文内容进行二次创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五,教师是否把传统的课本当作唯一学习材料?有否充分考虑到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整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建构和各种能力结构,将学科教学内容引入更广阔的空间?听课者不仅要自己理解教材中蕴涵的思想和理念,更要从课堂中去解读上课者本人对于教材的理解。第六,教师一节课安排的教学内容是否适量?当教师教学内容过少时,学生处于知识接受培养的“饥饿”状态,这不仅造成时间浪费和学生的“营养不良”,还会滋长学生的惰性;但相反的话,学生也会精力不够,囫囵吞枣,造成“消化不良”,滋生逆反心理。所以,从量上多少可以分析出课堂教学目标是否科学适度,教学目标的总量和教学进度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现有程度及接受能力等等,总体上追求教学内容的适度平衡。
4.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并无好坏之分,关键是看其是否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开发和发展,是否有助于优化教学效果。在听课时,听课者既要发现教师使用了哪些教学方法,也要知道教师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教学方法,以及通过这些教学方法,课本的内容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思想观点。第一,要考虑教师的教学方法组合是否得当,是否切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第二,教学方法中是否有学生积极活动和参与的成分?是否注意到了多种不同方法的运用?第三,教学方法有无独特之处,是否注意到了非智力因素(性格、情感、兴趣等)的培养。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为目的,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四,教师是否采用了一些适应新教材特点的课堂教学方法,对于教材的运用是否体现出启发、说理、讨论、实践为主体的新教法。
5.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体现为三种:全班学习、小组讨论、个别化学习。在听课之后,听课者要去分析一下:第一,三种不同的组织形式在课上各占了多少时间?有没有留给学生更大的个人空间?第二,教学时选择的组织形式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经验?第三,教师有没有建立小组讨论的规范?小组讨论后是否有概括和总结?为什么把这些内容安排为小组讨论?第四,学生是否形成了个人学习(个人探究)的能力,个人学习的结果是否进行了检查?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运用各种方式、途径、策略引导和激发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条件,对问题的分析不要武断。要给学生留下更多的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第五,全班学习的同时考虑到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是否存在整堂课教师“一言堂”的情况?是否存在教师只是提问某个或某些学生的情况?听课者尤其要注意一些教师虽然安排了学生阅读、讨论却不做具体要求,只是让其流于形式。
6.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可以反映教师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强调“注入式”或“灌输式”。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观照下,听课者在分析教学模式的时候,需要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传统教学中,自然教师是主角,一切以教师为中心,讲台上的那种神圣,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自信心,正是基于这一点,新理念则提倡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并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围绕学生转,为学生服务。第二,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看学生是在教师的灌输下被动地听、机械地接受,还是在教师引导、启发下,积极地思维、主动地发现,并且批判性地接受和质疑。第三,关注教师对学生的关注程度。看教师是更加关注的是自己对知识讲解的滴水不漏,还是启发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每个接连不断的问题中去探求规律、寻找答案。
7.课堂管理
一堂好课,必然是教学与管理协调统一的。管理能为教学服务,成为教学的基本保障。在课后分析时,听课者必须要审视:第一,在这一堂课中,教学与管理呈现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第二,教师进行课堂管理的方式有哪些?第三,教师是否经常赞扬学生的某些正常行为?是否对扰乱课堂行为的现象进行了制止?第四,课堂上学生的不当行为都有哪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是因为教学缺乏吸引力还是教学内容对他们来说显得过于简单?出现不当行为的学生范围有多大?第五,课堂上的氛围是和谐的还是对立的?是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还是抑制学生自主学习?
8.师生关系
听课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听课记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师与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思考:第一,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出现的?学生有没有主动发言、提问的机会?有没有表达自己情感和观点的机会?第二,教师经常与哪些学生进行交往,为什么?师生互动是如何展开的?互动的类型有哪些?如教师与全班学生、教师与小组学生、教师与个别学生、个别学生与全班学生、小组与小组、个别与小组、小组与全班。第三,教师是否是课堂上的“独裁者”?学生是否是课堂上的“小主人”?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如何?是如何传递自己的期望的?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有多长?在听课过程中,听课者要特别注意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的数量和深度,看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给予学生参与教学的权利,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能动“对流”,感受师生的精神状态和整个课堂的“热度”。
9.课堂评价
评价关注的是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性,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主体精神,促使他们增强自信,去实现自身价值。听课者在这方面点评时要注意:第一,评价主体是否多元?因为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第二,评价内容是否考虑了态度、情感体验等?应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多方面来评价学生,而不能单纯地以会与不会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第三,评价手段、方法是否多样?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
除以上问题外,听课者还可以就教学效果、课堂环境、教室空间的安排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评论。总之,听课者既要听教师是否很好地体现了课的意图,教学的结构和内容是否合理,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是否得当,也要看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在规定的时间和可能的条件下,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了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