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建设迅速发展。过去,城市总体规划中已经开发了城市周边的一些村庄和耕地。由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和城市转型发展的不平衡,这些农地很少甚至没有的集群仍然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农村管理体制。
根据昆明市“城中村”人居环境的特点,分析其对昆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并对其生存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最后,对昆明市“城中村”生活环境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昆明市;城中村;人居环境
第一张、绪论
1.1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昆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站起来,但在光明大道两侧的高楼后面,有一个明显相反的方向。这个城市的每个村庄似乎都是昆明快速发展的障碍。通过此次研究调查,反映出昆明的经济,社区生活,社会保障,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要根据当地情况提出合理建议,以促进城中村发展,实现王家桥各方面的改善。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1)城市边缘带
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路易斯当前被认为是第一个提出城乡一体化观点的学者。当他从1936年的城市形象学角度研究柏林都市的区域结构时,他发觉一些原本在城外的地域,但它被城市的扩张所吞没,成为了城区的一部分。1942年,安德鲁斯提出了城市和乡村边界的观念。
(2)城市蔓延
城市扩张是指城市化和非城市化地区之间的比例。扩建的特点是大规模的住宅开发,低楼面面积和城市边缘的高建筑密度。使城乡间的界线日趋模糊。近年来,随着西部多数城区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多数城区的扩张已变成城市的一种新的空间现象。
(3)贫民区
根据英国地理学者的定义,贫民区是穷人聚集的地方,一般以混合和拥堵为特性。贫民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很常见,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贫民窟和城市村庄的体制是不同的。城市中的村庄与中国独特的土地制度和原始农民的利益相关联。
(4)都市村庄
在城市村庄的探索之初,城市的村庄被称为城市村庄。然而,在国外的研究中,城中村的本质与村里的非常不同。城市村落是现代城市郊区的副中心,城市村庄是社区对自然的渴望。
1.2.2国内研究现状
李立勋认为,土地制度的二元性是城市村庄形成的主导元素。城市集体土地与城市建成区国有土地存在鲜明差异,形成了城市土地的二元结构,给管理和监测带来艰苦。
李培林认为,将“城中村”与村末关联起来,认为村庄的终结和农民的终结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跟着非农产业化、户口轨制的变化。
李俊夫认为,从土地制度和土地管理的角度对该市的村落起源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在进行“城中村”土地利用调查中分析,为防止城市新农村的出现,建议将农村土地由双重制度向统一管理转变。
第二章、城中村的内涵
2.1城中村的概念
城中村的概念是城市发展用地范围内转型中的农村居民点。这些村庄有以下特征:城市规划开发区基本没有或少量农地,农业不再是村民的主要生活来源;村内人口属性复杂;村委会是村里的主要管理机构,仍然实行农村管理制度。
2.2城中村的分类
(1)根据城市和村庄的形态特征,城市中的村庄分为全封闭,半封闭或六种交叉型,外切型,飞地相邻型,相分离型和内切型;
(2)根据城中村的空间位置和发展程度,将城中村分为成熟,成长和新生;
(3)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将城市村庄划分为优越的基础设施,集体经济实力和充足的土地资源。
2.3城中村的研究发展
通过对城中村庄现象的分析,社会学认为,城中村是村社的终点,不仅外观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它最终伴随着对产权的重新定义和社会网络的重组。地理学从空间布局,景观形态,形成机制和转化模式等方面研究城市村庄,并将其纳入更加规范的城市地理研究心理学。
第三章、人居环境理论分析
3.1人居环境的含义
生活环境是人类工作,生活,休息和娱乐的空间。栖息环境科学是一门基于所有人类住区的科学,包括村庄,城市等。它侧重于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人与政治,社会,文化和技术方面的整合。
3.2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
(1)形成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中,人类最初使用诸如收集和捕鱼等简单劳动来谋生。为了不断获得天然食物,人类只能靠水草生活,居住地既不固定也不集中。为了便于迁移,人类可能生活在可以随时被遗弃的天然洞穴中,或者生活在上室和树上。
(2)发展
作为人类栖息地,生活环境经历了从自然到人力的环境,二次人工环境向更高层次人工环境的演变将继续发展。根据人类住区环境系统的等级结构,该过程表示为:侨民,村庄,城镇,城市带和城市群。
3.3人居环境的探索
19世纪末该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城市恶变,生活前提的恶化变成城市居民镇压的巨大暗影。所以人们开始怀念这个老式小镇的和平生活,并发出呼唤回归大自然。
第四章、“王家桥”社区城中村现状
4.1“王家桥”社区概况
王家桥位于昆明市五华区普吉街道西北部,东面与林家院社区相邻,西面和尹家村隔普吉路相邻,北面与吴家营社区毗邻。
4.2“王家桥”社区调研情况
2019年7月3日,我与昆明市五华区普吉街王家桥社区进行了访谈和抽样调查。并对整个社区内的人居环境观察和分析,通过访谈调查得知社区里人居环境存在较大问题。
对社区被调查人员基本情况如下:
表一:
在访谈中对社区被调查人员提出的基本问题:
(1)你觉得目前该村子基础设施配套是否合理?
(2)你如何看待村内的生活环境以及住着舒适吗?
(3)你觉得有必要对该村进行改造吗?
表二:
第五章 城中村的问题分析
5.1城中村的特征
5.1.1地域空间特征
城中村被城市用地包围,城乡用地互相交错,空间形态和内部功能与周围城市环境有极大的差异,与城市空间关系不协调,城乡矛盾突出。
5.1.2经济特征
城市村庄的经济发展也与其他地区不同。经济实力主要取决于非正规经济,包括村集体和非法租用土地和房屋的村民,以及村里各种类型的非正规商业项目。
5.1.3人口特征
人口特征极为复杂。人口结构、职业构成复杂。居民的文化程度低于城市的平均水平。
5.1.4生活方式特征
生活在城中村的村民摆脱了“日出日落”这一传统乡村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的现代都市生活。
5.2“王家桥”村人居环境问题
5.2.1居住环境问题
王家桥城中村的规模位于五华区的前列。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生活环境越来越差,尤其影响了村民的身心健康。居住在村里的居民大多是村里的居民和农民工。
5.2.2景观特色问题
由于大部分王家桥社区住宅都是由村民自己建造的,缺乏建筑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历史背景的延续,因此,由此产生的具有统一形状和微弱外观的建。建筑物将严重影响视觉环境,没有景观特征。
5.2.3设施配套问题
王家桥社区的基础设施适应原有的低密度建筑和低密度人口。由于大量移民的迁入,该村的基础设施水平显着降低。这些都使王家桥村的村民无法享受到他们应该享受的良好生活环境,不利于社会公平,容易产生社会隐患。
5.2.4道路交通问题
内部道路狭窄混乱,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基本上,没有硬化的狭窄道路。雨天,道路淤泥堆积,使行人变得困难。雨后,道路能见度差,路面不平,收水困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健康。
5.2.5防灾安全问题
王家桥村内发生各种事故,对村民的财产构成威胁。缺乏消防通道和消防栓对消防安全构成隐患;在消防建设中很少考虑缺乏防火和抗震设计。
5.3关于昆明新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议
5.3.1与上层规划相衔接原则
昆明市城市居住环境改造和建设规划应以昆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符合昆明市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并注意改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5.3.2因地制宜原则
昆明市人居区改造规划应根据各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活方式和地方特点,适应当地情况,合理布局,支持。
5.3.3人居环境优化原则
昆明城中村居住环境改造方案应综合考虑相应的施工标准,土地利用条件,日照间距,空间组合,满足防灾救灾,配套设施和物业管理的要求,营造便捷,舒适,安全,卫生,美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城中村现状及其人居环境整治—— 2013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社出版孙立编著.
[2]李俊夫.2006.城中村的改造.北京:科学出版社.
[3]顾朝林等.2013.城市社会学-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4]邓春玉;王悦荣:《我国城中村问题研究综述》,载《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5]仝德;冯长春:《国内外城中存研究进展及展望》,载《人文地理》,2009年6期.
论文作者:杨佳豪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9
标签:城市论文; 城中村论文; 昆明市论文; 村庄论文; 王家论文; 社区论文; 生活环境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