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更应关注学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更应论文,地理教学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一些地理教研活动中笔者经常听到一些中学地理教师抱怨:现在地理学科在学校没有地位,学生上地理课不认真,布置的作业也不愿意做。地理已不知道怎么教了。于是乎有许多地理老师多有同感,都对中学地理的教学现状感到忧虑,甚至部分地理教师感到地理学科已无发展前途。笔者认为解决目前中学地理教学困境的首要办法是转变地理教学观念,因为只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才能指导教师进行积极的地理学科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在这里我们先来讨论一个被许多地理教师忽略的重要问题——地理教学应关注学科还是关注学生?这是解决许多地理教师困惑的最重要问题。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指出:关注学科还是关注人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过分关注学科,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学科本位论的反映。学科本位论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学科成为中心,成为目的,学校教育、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科发展、培养学科后备人才的手段,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使命。在目前的地理教学中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随处可见,它突出表现为:
1.重认知轻情感。以学科为本位的地理教学,把生动的、复杂的地理教学活动囿于固定、狭窄的认知主义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产生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知识。
例如,在高中地理教学的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部分,有许多学生想了解一些有关恒星、行星、星云、流星、彗星、外星人等方面的知识,但多数地理教师为了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往往都是让学生自己看看教材上少得可怜的一些内容,这就伤害了一些学生学习这部分地理内容的热情和兴趣。在学生学到地球运动的规律及地理意义时,部分地理教师怕教学进度落后又没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补充复习经纬网知识,以至一些学生上课听不懂,书也看不懂,从而对学习地理产生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因此,地理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憾,是应试教育下的必然产物。现在已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
2.重教书轻育人。以地理为本位的教学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许多地理教师以教书为天职,以完成地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己任,忽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虽然教学常规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德育渗透,许多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是一句话带过,甚至根本不提,认为那是课堂教学以外的内容。有的教师课堂上对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内容讲得头头是道,出了课堂对一些学生随地吐痰、浪费粮食、不节约用水的坏习惯,却视若无睹,置之度外。
总之,以地理为本位的教学在强化和突出地理知识的同时,忽视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改革地理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地理为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地理学科本位论的错误不在于地理学科本身,而在于指导思想,地理学科教学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地理知识能力的特点,遵循地理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地理教学更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在我们走向新课程的过程中,地理教师应该早学习早改革,在地理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更多的关注学生。
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在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有些地理教师认为地理科是“小学科”,个别学生上课不听,作业不认真,就随他们去,放任不管。殊不知这样将会使更多的学生放松学习。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所以在地理教学中要多关心学生,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有困难时,就要多给他们一点时间思考,并适当启发他们思维,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都应该给予正面的回应,使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尊重,对学习有疑难的学生,教师课后要主动找学生交流并给予适当的辅导,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关心和牵挂,这样他们将会主动认真地学习地理知识。
地理教学还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发展,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年龄特征;注意充分适应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地理,从中体验学地理的成功乐趣,树立学好地理的自信心。同时,要关注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与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国土整治、全球变化等有关的内容,增加案例分析,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必须学好地理知识。可开设军事地理、旅游地理、天文观测、气象观测等选修课、活动课,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地理兴趣和技能水平。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使地理课堂生动多样而且高效。“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地理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首先,必须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苏霍姆林斯基有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设情境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总的要求是应该有趣、有启发性,只有那些学生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问题才能诱导学生进入良好的认知情境,才能在知识的学习中得到情感上的愉悦和良好的认知体验。
其次,地理教学过程要完全符合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认知过程。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一般要经过“意向—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创造”的认知过程,并有情感、意志、兴趣、动机等非认知因素的充分参与。为了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充分的感知和理解,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随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充分展开想象与思维,特别要高度重视地理图像的作用,围绕图像充分进行观察、想象与思维,从而达到理解、巩固与应用。并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真正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与教学过程。
再次,要优化活化教学方法。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是教法和学法的统一,要以克服无效劳动为基本前提,突出启发式、讨论式,采取个人、小组、集体教学相结合,讲解、讨论、议论相结合,阅读、思考、观察、操作相结合的办法,激励学生愉快学习、积极思考。在方法的选择上要注意灵活性、多样性、趣味性、实践性、直观性、艺术性、创造性。
最后,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各种教学媒体的特殊功能。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媒体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过程中都具有它们各自的作用。传统的教学地图,教师的板图板画、幻灯、投影,自制的教具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清晰的空间概念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计算机可以非常生动,直观地表现出许多不易被学生直接观察到的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因而可以超越巨大的空间和时间跨度,帮助学生正确感知和理解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从而建立起科学的地理概念。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育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总之,用“心”施教会体现教师对本职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切,体现着教师热切的情感。
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地理知识增长的过程成为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地理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对学生思想感情、道德观念、人格品质的培养,突出学生潜能的开发、创造力的培养和自我实现等,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要充分挖掘地理科学中蕴涵着的人文精神教育因素,在地理知识呈现、地理活动安排中潜移默化地贯穿人文精神。并要高度关注学生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处理好地理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以往地理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的倾向,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知道重要的地理概念、原理、方法和结论,而且要发展地理思维能力,领会地理学的精神实质和思想方法,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地理教学中的人文精神的渗透、熏陶,集中体现在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之中。其教学目标应当包括:①对地理学的认识;②社会责任感;③批判性思考能力;④个性与人格发展;⑤价值判断能力。地理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是否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课程目标所要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应该让学生伴随着地理知识获得的同时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地理教学中更关注学生是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走进新课程,积极投入教学改革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