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崔村中心小学“悦读”行动
赵彩霞 北京市昌平区崔村中心小学 102200
两年前,我初到崔村中心小学,随机和几个孩子聊天,问他们假期读了什么书,孩子的回答让我震惊,几乎没人阅读课外书,大部分孩子只是读一读教材。文学素养是学生成长的维生素,决定学生成长的质量。开展课外阅读是培育文学素养的有效手段,是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我们农村的大部分孩子却长期处于“营养不良”状态,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让每一个孩子因为读书而美丽。
一、前期调研
刚一开学,学校对 751 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研,发现存在如下问题:
1.没书读——地处农村,90%家长学历在高中以下,家中无藏书。有意识让孩子多读书的家长,在择书时多从提高成绩角度出发,以作文选为主,甚至盲目听从孩子的意见,造成一些有害书籍的出现。
2.没人读——家长多无读书看报习惯,无人在意学生是否读。在校教师推荐书籍,多从自身经历或主观判断出发,偏重文学性。忽视学生阅读特点,低年级倾向于“幻想童话”,中年级倾向于“历史故事”,高年级倾向于“知识与论理”。兴奋点错位,没人愿读,从而使本来就不足的课外书也往往积满了灰土。
3.没时读——随着电视、电影、网络的不断发展,学生大多愿花两小时看电视,或者在野外闲逛、玩耍,却不愿花 30 分钟去面对枯燥乏味的文字。
4.没地读——学生在家、在校无读书氛围、读书空间。 学校图书室借阅方便快捷度有相当局限,班级中均无专门的图书角,更无在校共同读书的专属时间。
5.没方法——拿起书无从读起,不知吸收,没有收获,更没有感到阅读的乐趣,即使是绘本90%学生也只浏览图画,且三分钟一换,五分钟一调,只落得个“潇洒走一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6.没交流——学生无论做什么都期盼得到身边人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而我们学生间的阅读缺少同赏、互荐、共成长。教师、家长缺少充分的肯定、赞许,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致不高。
二、行动研究
措施一:“我的阅读我做主!”
(1)读什么书。我们向学生充分征集书源,开放 “禁区”,教师把关旨在健康,同时立足长远做科学引领,抓住各年级段学生阅读心理和倾向,补充一些内容富有一定内涵,促进能力提升的图书。最终按低、中、高年段形成了有学校特色,符合学生兴趣点,又体现教师引导的《崔村中心小学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崔村中心小学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中,低年段以绘本激趣为主分为激趣类、亲情类、流行类、经典类、过渡类,引领学生从图片阅读,向文字阅读过渡;中年级段以故事过渡为主分为故事类、历史类、流行类、经典类、过渡类,引领学生从简单文字阅读,向概括与复述过渡;高年段以知识论理为主分为知识类、论理类、流行类、经典类、知识论理类、过渡类,引领学生从概括与复述,向形成独特见解以至成人化阅读过渡。学校更是自筹资金投入三万余元,让这些前卫与经典的文学作品,走到学生身边,配备班级图书,楼道设置读书架,供学生随时借阅。(2)在哪里读书。结合年级段特点设置了阅览室,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措施二:耳闻目染、书香四溢
(1)文化外显,萌动内需。我们的班级布置,如果让学生每天都浸润在书香之中,定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萌生读书的内在需求。我们努力营造书香教室,师生同献计彰显班级阅读特色,学生们自主搜集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装饰教室,设置专门的读书交流专栏,通过切身参与,体会读书使人快乐、使人聪明。(2)措施内隐,优化内需。学校大力推行课外阅读三道茶:①早间绿茶——听读浸润:回想我们自己的成长历程,乐读是从乐听开始。②午间花茶——班级同读:我们利用中午上课前的时间,采取学生自愿形式利用实物投影和电子书,学生“围桌而坐”——同读一本书,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讨论中思想碰撞,为学生营造了阅读的“场”,班级中部分学生在引领下开始参与到读书的行列。③晚间红茶——亲子共读:我们让学生邀请父母共读,向家长倡议:“爱他,就和他共读吧!”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舒适安静的家庭读书空间,让小孩在丰富的阅读生活中健康成长。
措施三:得法课内、得益课外。教师精心设计读物推荐活动,或介绍大意,或引发悬念,或读精彩片段,力求教学活动有趣味活泼、有特色,以引起全班学生阅读的欲望,激起学生探求的浓厚兴趣。
三、经验与收获
1.教师引领作用至关重要。实践活动中效果较为显著的班级都是老师高度重视,以身作则,参与到学生读书活动中,才有了学生对阅读的喜爱。
2.阅读兴趣得以激发首先源于书源是学生真正喜欢的书。
3.“悦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教师必须看到这一点,放下成人的功利心,力求润物细无声。
论文作者:赵彩霞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8月总第24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8
标签:学生论文; 班级论文; 论理论文; 教师论文; 孩子论文; 村中论文; 课外阅读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8月总第24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