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门诊静脉采血的患儿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分析其负面情绪的发生情况。方法:将78例门诊静脉采血的患儿平均分为两组给予不同的护理,分别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护理组)和常规护理(对照组),分析患儿的护理满意度、心理焦虑和恐惧情况。结果:经过不同方法的护理,护理满意度方面比较,护理组的统计学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存在显著差异P<0.05,护理组患者的心理焦虑和抑恐惧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门诊静脉采血会给患儿带来恐惧感和紧张感,对采血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而给予心理护理则可以帮助患儿缓解不良情绪,减少恐惧感等负面情绪的产生,提高穿刺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静脉采血;负面情绪
对于患儿疾病的诊断大多情况下静脉采血检验后的诊断效果较好,能够清楚地了解患儿病情的变化,帮助医生进行及早的对症治疗,而在门诊的采血中由于小儿对针头的恐惧,对医院环境的陌生以及对医护人员的陌生,因此在小儿静脉采血时较为困难,而在采血时给予患儿有效的心理干预则可以减轻患儿的恐惧感,减少采血时的困难[1]。本文选取78例门诊静脉采血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给予不同的护理,分析其临床效果,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78例门诊静脉采血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2016年3月-2017年2月作为研究对象的选取时间段,将所有研究对象平均分为两组进行护理,护理组患儿39例,男女比例20:19,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4.5±0.5)岁,其中腹泻患儿11例、上感发热15例,肺部感染10例,高热惊厥3例。对照组患儿39例,男女比例21:18,年龄3.5-8岁,平均年龄(4.25±1.5)岁,其中腹泻患儿16例、上感发热13例,肺部感染8例,高热惊厥2例;分析两组基础资料,资料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
1.2护理方法
实施常规护理(对照组):在进行静脉采血前首先核对患儿的基本信息,然后选择较粗的静脉血管进行穿刺,最好为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提高穿刺的成功率,然后在采血的过程中不断地安慰和鼓励患儿,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减少穿刺的困难,减轻对患儿心理的影响。
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护理组):①首先,使护理人员树立以患儿为中心的人文护理精神,患儿准备采血前要转移患儿的注意力,护理人员应以和蔼的态度对待患儿及家属,积极与患儿交流,获取患儿及家属的信任,使得患儿不会产生害怕的心理,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②选定良好的穿刺位置:在进行采血时选择较粗的、弹性较好的静脉血管,采血前洗手,注意无菌操作,将止血带扎于穿刺点上方约5cm左右的位置,且对直径约5cm的范围进行消毒,采血进针时,针头应为15°~30°角的方向进针,当有落空感时则表明已经刺入血管,然后改为平行进针,待针头进入血管后,抽取适量血液。同时注意进针速度要快、要准,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在采集完成后也要快速拔针,减少患儿的疼痛感,减轻患儿的恐惧,同时护理人员应根据患儿血管的粗细和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针头,提高穿刺成功率[2]。③心理护理:由于对环境陌生、医护人员陌生和穿刺针头的恐惧,使得患儿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等心理,护理人员应多与患儿玩耍,交流,为患儿讲解有趣的事情,转移其注意力,改善患儿的不良情绪,提高患儿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3]。对于晕针的患儿可采取仰卧位,不让患儿看到针头。④给予强大的支持:家属同样鼓励和转移患儿注意力, 并抱起患儿给予患儿安慰,通过肢体的接触使得患儿有足够的安全感,减轻患儿心中的恐惧感和紧张感。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在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心理焦虑和恐惧情况进行对比。护理满意度分为三级,即满意、非常满意和不满意,采用问卷调差的方式对患儿家属进行调查,对患儿用制定量表进行口头提问,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结果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版本计算, 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表示,采用t值检验,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用 值检验,计算后若观察数据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则采用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护理后的满意度
对护理后的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护理组患儿满意的有17例,占43.59%,非常满意的有20例,占51.28%,不满意的有2例,占5.12%,护理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87%,对照组患儿满意的有14例,占35.89%,非常满意的有16例41.03%,不满意的有9例,占23.08%,其护理满意度为76.92%,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2.2分析护理后患儿的心理焦虑和恐惧评分
对护理后患儿心理焦虑和恐惧评分进行分析,结果护理组患儿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如表1所示。
表1分析护理后患儿心理焦虑和恐惧评分( )
注: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静脉采血为临床上检验患儿血液是否正常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采用静脉采血检查能够确定患儿的相关疾病,为医生的诊断提供良好、有力的价值,有助于患儿疾病的尽早诊断和治疗。而基于患儿自身因素的影响,对于小儿进行静脉采血较为困难,患儿往往由于环境和医护人员的陌生、对穿刺针头和疼痛的恐惧等,使得患儿不能够很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因此需要对患儿在静脉采血时给予有效的心理护理,减少患儿对静脉采血的恐惧[4-5]。
给予患儿有效的心理护理,在采血前多与患儿交流,获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静脉穿刺时多与患儿交流,说一些有趣的与静脉采血无关的事儿,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同时护理人员应提高自身的穿刺技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疼痛感,从而减少患儿不良情绪的产生。
综上所述,门诊静脉采血会使得患儿产生较多的负面情绪,给予患儿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以减少患儿的心理不良情绪的产生,提高采血的成功率,减轻患儿疼痛,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董红梅. 小儿静脉采血部位的研究进展[J]. 中国校医, 2015, 29(1):73-74.
[2] 王盼利, 陈晓艳. 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采血技巧[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9):17-17.
[3] 余少芬, 张凯宁. 静脉采血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反应分析和心理护理[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0, 23(7):885-887.
[4] 吴莹. 综合护理干预对学龄前儿童静脉穿刺采血所致疼痛的影响及效果评价[J]. 全科护理, 2014(32):3041-3042.
[5] 王秀明. 入托幼儿体检静脉采血心理疏导效果体会[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5):1121-1122.
论文作者:邹翠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上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2
标签:患儿论文; 静脉论文; 心理论文; 恐惧论文; 满意度论文; 针头论文; 门诊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上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