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后自考生与普通考生的比较分析_自主招生论文

高校自主招生学生入学后与普考生的对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考生论文,学生论文,高校自主招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11)12-0034-06

自主招生是我国为进一步深化招生录取制度改革,选拔品学兼优、综合素质好、特长突出的优秀人才,开展的一项选拔录取本科生的工作。2001年,自主招生工作在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进行试点。[1]2003年,教育部正式批准22所重点大学各自拿出5%的招生名额自主选拔录取[2],此后每年教育部都在不断增加自主招生试点高校,到2010年时已有80所高校纳入部属高校自主招生体系。[3]从试点到逐步推行,自主招生政策从一开始就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有人为这项政策拍手叫好,认为自主选拔录取是深化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4],是中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破冰之举”[5],它已从高校招生的补充形式变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方式,将成为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未来趋势。[6]也有人产生质疑,认为昂贵的自主招生“踩”了教育公平“一脚”。[7]

无论是称赞,还是质疑,人们都不禁想知道自主招生招进的学生(以下简称“自主生”)和非自主招生考进的学生(以下简称“普考生”),在个体和家庭特征方面存在哪些差异?在大学学习期间,自主生和普考生在学习、身心健康和校园活动等方面是否也有所不同?对未来的就业期望有何区别?本研究通过对2010年北京某高校(以下简称“C高校”)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状况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此次调查共调查1125人,其中自主生为212名,占18.9%。自主生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的比例分别为30.7%、35.4%、19.3%和14.6%,比例与对照组普考生基本一致。

一、个体特征

1.年龄

在大一到大四的四个年级,C高校的自主生平均年龄都低于普考生,尤其是大一(2010级)自主生平均年龄显著低于普考生,相差0.25岁,如表1所示。这可能是因为自主生仅限于在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录取,普考生有应届生和往届生。

2.生源地

自主生录取高度倾向城市。从生源地来看,自主生主要集中在城市,占87.6%,大大高于普考生(61.7%)。而且96.2%的自主生持的是非农业户口,仅有3.8%持农业户口,录取的天平极度倾向非农业户籍学生,普考生录取的天平明显有所平衡,非农业和农业之比为4∶1,如表2所示。自主招生成了城镇考生的角逐领域,出身农村的学生很少参加这个场域的竞争,也很难取胜,他们与自主招生的路径选拔方式有着天然的距离。[8]农村学生不仅受到信息来源、报考条件、选择成本、考试成本等因素限制,更主要是受到观念理念、经济条件、考试内容等因素的制约。

由于自主招生的招考程序同时具有笔试与面试考察的环节,考生须在招考院校所在城市或指定城市进行考试,这很容易导致自主招生高校所在地区的自主生比例高于其他地区。[9]这种地区效应在C高校也显著显现出来,自主生北京生源的比例几乎是普考生的2倍。

3.中学性质

自主生多集中于重点中学。C高校61.9%的普考生来自于省级或国家级重点中学,自主生这个比例则达到72.0%,后者比前者多出10.1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自主生比普考生更多地在高中接受过精英教育,重点中学的出身使他们从起跑线就步入精英群体的行列[10],重点学校教育对后续阶段的地位取向教育产生明显的递进式影响,重点高中学生在进入高等教育时非常明显地显示了其优势作用。[11]

4.心理健康

自主生心态更为积极向上。自主生自评乐观的比例显著高于普考生,自主生的自尊感和社会支持感也显著高于普考生,抑郁感略低于普考生,如表3所示。综合来看,自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好于普考生,优越感相对较强。

二、家庭特征

1.独生子女

自主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C高校91.5%的自主生是独生子女,而普考生独生子女比例为72.1%,比自主生少19.4%。有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大学生的学习适应能力普遍较高,对友情的情感强烈,对就业途径更为乐观,社会性心理品质高于非独生子女。[12]

2.父母受教育程度

自主生父母多接受过本科及以上教育。父辈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就更有可能为子女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条件。以父亲为例,71.7%的自主生父亲接受过本科及以上教育,而普考生仅占44.6%,前者是后者的1.6倍,而34.0%的普考生父亲是高中及以下学历,自主生只占10.2%,不及前者的1/3。如表4所示。

3.父母职业

与父母受教育程度相一致,自主生父母更多的是从事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父亲排前三位的依次是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占66.3%。普考生的父母社会地位高的职业比例显著减少,社会地位低的职业比例显著增加,尤其是农民的比例差异最大。如表5所示。

4.家庭收入

自主生明显有着比普考生优越的家庭经济条件,多在中上游水平。41.8%的自主生家庭经济状况在当地处于上游水平,而普考生这个比例仅为25.1%。相比较,普考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处于下游水平,占21.7%,而自主生仅占4.3%。因此,自主生和普考生中的贫困生比例也相差较大,分别占1.9%和16.0%,前者不及后者的1/8,如表6所示。

5.家庭社会资本

自主生不仅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家庭的社会资本也比普考生雄厚。使用边燕杰和李煜(2000)编制的拜年网[13]对大学生的家庭社会资本进行测量,数据结果显示,自主生与普考生相比,社会网络规模显著偏大,网络密度显著偏低,网顶显著偏高,网差显著偏大,网资总量显著偏大(如表7所示),这表明自主生家庭的社会资本更优越于普考生。

无论是个体特征还是家庭特征,自主生都明显优越于普考生。按照大数法则可以这样概括自主生的特征:年纪轻,独生子女,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来自城市,毕业于省重点或国家级重点高中,父母接受过本科以上教育,从事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家庭经济状况处于上游水平,家庭社会资本雄厚。不难发现,家庭优越条件的代际传递,即条件越好的家庭越有可能为子女提供自主招生被录取的机会。

三、大学学习和生活

在客观条件上,自主生与普考生有着显著差异,那么当他们同处一个大学校园,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是否还存在显著的差异呢?

1.学习

由于自主生在录取工作中基本不存在调剂现象,因此他们所学专业一般是在报考前自行选定的,对专业所学内容和就业前景有所了解,由此导致自主生对本专业的满意度显著高于普考生,二者满意比例分别为69.5%和55.0%。进入大学学习后,在学习态度(对“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认同)、学习勤奋度(是否经常自习)和学习成绩(自评学习成绩在班中位置、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情况)等方面,自主生略好于普考生,不过没有统计上的显著差异。如表8所示。

2.体育锻炼

《自主选拔录取招生简章》中报名条件特别写道“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优先”,在录取时自主生尽可能展现了自己对体育活动的热爱和积极参与。然而,进入大学后,自主生和普考生除体育课外平均每周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分别为3.64小时(标准差3.086)和3.69小时(标准差3.267),二者不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差异,这表明自主生和普考生的体育运动时间没有差别。

3.学生干部

自主生比普考生更加积极参与学生干部工作,二者分别有83.3%和75.9%的学生正担任或担任过学生干部,在统计上具有显著差异。这与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调查结果相一致。[14]

4.志愿活动

《自主选拔录取招生简章》中报名条件明确写有“在高中阶段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时数达到20小时以上”,这意味着高中阶段自主生可能比普考生更多地参加了志愿活动。进入大学后,受整体氛围影响,无论自主生还是普考生都有80%以上的学生参加过志愿活动,二者没有显著差异。

5.社会交往

与同学交往方面,自主生与普考生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自主生好朋友平均规模略多于普考生,分别为8.9人(标准差13.366)和7.7人(标准差9.390);自主生好朋友范围略广于普考生,外专业好朋友占好朋友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8.0%(标准差47.510)和44.1%(标准差46.182)。

在谈恋爱方面,有49.0%的自主生有恋人,普考生的比例为51.7%,二者也没有统计上的显著差异。

与老师交往方面,自主生与普考生在与导师交往上没有显著差异,自己找导师和被导师找的情况与普考生情况相近,如表9所示。可见,自主生并未体现出更强的主动性和焦点性(被老师多关注)。自主生与辅导员、班主任的交往次数略多于普考生,这可能与他们多担任学生干部有关。

进入大学学习和生活后,受学校环境的影响,自主生与普考生有趋同现象,自主生不再是一个有着与普考生显著差异的群体,他们在学习、体育锻炼、志愿活动、与同学交往、谈恋爱、与导师交往等方面都非常相近。与普考生有所不同的是,自主生对专业认可度更高一些,担任学生干部的比例更多一些,于是他们与辅导员和班主任交往也会相应多一些。

四、就业期望

尽管自主生和普考生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没有显著差异,但是他们对未来就业的期望显著优于普考生,如表10所示。首先,自主生热爱自己所学专业,对其就业前景比普考生更多地持乐观态度。其次,自主生比普考生更期望获得更高层次的教育,计划出国留学的比例显著高于普考生,而打算找工作的比例明显低于普考生。在工作地点的选择上,自主生比普考生有更强烈的愿望留在北京工作,二者分别占69.3%和50.0%,前者比后者多近20个百分点。再次,自主生在找工作的渠道上更寄希望于各种亲属关系的介绍,这与他们自身拥有良好的家庭社会资本有密切关系,还有可能是一种路径依赖的再次体现。有研究表明,许多自主招生考生家庭都与报考学校或其所在行业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5],在报考时自主生就依靠了家庭及其亲属的社会关系,在他们毕业时想在同一行业系统内寻找工作,再次依靠家庭及其亲属的社会关系也在情理之中。

五、结论

优越的家庭条件为自主生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机会。在上大学以前,他们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综合素质优秀,甚至具备了特殊才能或超常培养潜能。他们多是独生子女,大部分来自大城市的省级或国家级重点中学,自尊感和社会支持感强,大多数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进入大学后,在学习、体育锻炼、志愿活动和与师生交往等方面,自主生并未体现出与普考生的显著差异。在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中,自主生与普考生一同积极进取。与普考生相比较而言,自主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认同感更强,信心更足,对就业前景更为乐观。更多的自主生会从事学生干部工作,比普考生与辅导员和班主任有更多的交往。不过,自主生与普考生最大的区别还在于对毕业后的打算,更多的自主生计划出国留学或继续读研,而且他们留在北京工作的愿望也更为强烈。

实践证明,自主招生确实招到了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如何能让他们在大学校园里继续发挥其先锋带头作用,而不是沉浸在与普考生不分上下的情景中?自主生本科毕业后可能大部分人会选择出国留学或国内读研,如何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发掘和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如何培养他们对国家的深厚感情,让他们学成之后能够报效祖国?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需要深思的问题。

收稿日期:2011-10-20

标签:;  ;  ;  ;  

高校招生后自考生与普通考生的比较分析_自主招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