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大学 江苏苏州 215004
摘要:共享的属性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更丰富的意义和发展,面对着科技革命和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共享时代下传统意义上的建筑、社区和城市也将会出现巨大的变革。
论文从共享的社会根源出发,论证了共享和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密不可分的关系,阐述并分析了如今的城市空间形式和人类活动存在的形式与共享属性存在的种种联系,并对科技革命下未来的社区和城市发展进行了预测,对建筑师未来职能的改变和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共享,社区,城市,资源配置,人类活动,未来
一.共享的社会学依据
事实上,“共享”的出现绝非近几年而已,它的历史从人类社会的雏形出现起就已经存在。共享的意思是共同享有,智人社会就会开始分享猎物的信息、哺育后代的资源甚至共享一个配偶,这样一个族群实际上通过共享信息和资源将人数有限的整个氏族部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分工协作能力,让我们的祖先在那个时代立于不败之地。在自然界一个最大的“自然团体[1]”上限大约是150人,在这一数字以下智人可以通过认知能力和每一个成员维系稳定的社交关系,在这一族群内部每个人都能互相认识,彼此交换信息。150就是一个“熟人社会”的人数上限,直到今天也是如此。后来人类社会发展壮大,生产力也逐渐提升,一个族群的数量开始远远超过150人,社会也开始进入了农耕或者游牧文明,此时人类开始通过共享的虚构故事和约束比如宗教信仰、道德力量、阶层等级以及法律法规这些“上层建筑”来凝结成一个有序运行发展的社会。在这个框架内,从宏观到微观,从个体到社会都可以得到尽可能充分的价值实现和发展,从而避免了杂乱无章的社会秩序可能会带来的文明倒退。可以说没有“共享”就不会出现人类社会更不用说高等且具有组织性的现代社会。
二.共享的整体发展远景
如果只是以静态不变的观点看待共享也仍然是脱节的,共享的程度也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未来当人类进入了生产力足够发达的时代,甚至于实现了共产主义,彼时理论上来说一切都是共享的,每一个人各尽其能并且各取所需,个人的也将服务于有所需求的其他个体和集体,集体的也将服务于有所需求的个体。
2 共享生活的本质
2.1以共享经济为例深入分析
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共享单车,共享滴滴、共享充电宝和共享住房其实都是近现代共享经济的产物,事实上共享经济并不是独立于市场经济或者计划经济存在的,它依然是市场经济下的一个分支。共享经济的催生必然是以资源过剩且未能合理配置资源的事实为根基的。40年前中国凭票供应拥有汽车自行车的人都在少数,自己的需求无法满足之时何谈共享?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生产力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也渐渐得到满足。
2.2宏观共享生活的理解
共享经济构成了现代社会人们共享生活的一部分,但共享生活远远不止是共享经济这么简单。私以为共享生活是“共享”这个概念的最大载体,因为生活包含了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衣食还是住行,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如此,生活还应该包括了人类活动的空间和周遭环境。我们所处的城市空间,周围的自然生态和活动中接触到的人和生物都构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共享生活这个宽泛的概念应该包含了共享建筑、共享经济和其它组成部分。共享建筑和共享经济是两个独立的构成,但却并非是完全无关的,他们存在着交集,例如爱彼迎的租房或者简单且长期存在的群租房形式,它们是共享经济的产物,但它们又以共享建筑的形式存在。共享建筑更多的方面应该是独立于物质经济而存在的,例如图书馆就是一个共享建筑和共享空间,人们能够通过它来共享知识和信息,但图书馆不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的,它的主旨是普及知识和信息以及赋予大众获取信息和受教育的权利,所以不能称之为共享经济的一部分。共享建筑创造了共享空间,为共享生活提供了存在的基础,并帮助了人与人之间建立了共享的联系纽带,它最终服务的是人,人的精神需求应该是共享建筑和共享生活最高的追求。
3 建筑学意义上的共享
3.1共享的主体与客体
在此我想创造一个词“共享单位”,共享单位内,共享的主体是人,也就是共享的发起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客体是被分享的事物,它可以是具体的物比如房屋汽车,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例如知识、信息、权利甚至是情感。
3.2较大尺度空间下共享的意义
城市就是一个比较大的共享单位,在这个单位内的每一个个体都共同享有这样一个完整的单位。即城市空间是每一个市民共同享有的,而其中在空间上包含了共享社区、共享建筑等组成部分。共享建筑能够给予个体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内与其它个体的联系和互动,但它是较为随机且短暂的。
4.步行城市所具有的意义
在共享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提出应该努力发展步行城市的概念,这本质上便是一种对于共享建筑共享城市的追求。在工业化时代建设步行城市实际上是存在着与发展相违背的一些特征的,例如,为了经济发展以及物质生产,而建设的能够高速高效大流量地进行运输的快速道路,和其他一些忽视了人核心的精神需求的基础设施都不利于“共享”的发展。西方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物质财富逐渐丰富后的后工业化时代也更深入的思考了建筑和空间存在的意义。以“人”为核心才是城市应该呈现的状态,更注重“人”的感受才是建筑学的终极命题。
5.共享城市的发展趋势
“共享”的意义本质上是淡化“所有权”而强调“使用权”,同时这也会使空间和物品的有效利用率会得到最大化的提升,闲置率会极大地降低。城市也会开放更多的公共空间和场所,对城市内部的闲置空间进行再开发,让广大市民享受共享城市多元空间的魅力。说共享发展成熟化的建筑或者城市会成为一个更高效的空间,同时拥有最优化的资源配置能力。可以肯定的是共享型社区在城市中的功能以及形态会变得更加复杂,它所扮演的角色也会更加重要。
5.1未来的社区
5.1.1社区将会被赋予更多的职能
在世界全球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不同的社会意识和文化认知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分裂问题。我们希望去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的城市共享空间。这种共享不仅是空间意义上的,更应该是文化层面的。随着爱彼迎等共享建筑空间慢慢步入人们的生活,它们强调的是人们基于空间的交互性体验,集合的工作体验。这样的方式带来的是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相对融合,同样具有相同自我认知的人们在此聚集,并且完成跨文化之间的交流等等,这样的方式是我们愿意也希望去创造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1.2关于未来垂直社区的猜想
这一类建筑物形态的社区会形成充足并且丰富的自循环体系,发展出一系列配套的生活起居以及文化娱乐设施,例如商场、图书馆、体育场、电影院、剧场等,甚至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完整的有合理规划和功能分区的垂直“步行城市”,在这个垂直社区的内部,电梯会解决主要的垂直交通,但有别于一般大楼内部每一层都有电梯停靠的模式,这一类社区因为过于庞大如果按常规模式运行会使得电梯的负荷太大,也许不得不将几个楼层划分为一个单元,电梯只会在每个单元的特定位置停靠,而剩下的每个单元内部的水平或垂直交通依靠步行或者自行车来完成。
5.1.3未来社区对于每一个个体的意义
每个人仍然会有自己的独立私人空间和住宅,但充足的公共空间给予了整个社区的人群丰富的停留空间和聚集场所,伴随着足够多的文化娱乐设施这些公共的停留空间会更大概率地创造出极其丰富的人群活动和交互体验,社区内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会在这些自发组织发展壮大的空间和活动中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每一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归属感。
5.1.4未来社区与外部环境的联系
在每个独立社区以外的城市空间中仍然保留许多纯粹的交通功能空间,来完成社区内外的人、物品或者信息互相之间的传达和运输。交通空间和交通方式最终也会往更加简洁高效的方面发展。这也是一座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5.2技术革命带来的变革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和普及,这一次的建筑变革同时可能会伴随着大数据、新材料、参数化设计、集成化建筑的发展和普及一同到来。
5.2.1新材料与共享建筑的结合可能带来的改变
伴随着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也许会出现并且推广一些更适合3D打印技术的材料,它们会更轻更廉价保持更低的碳排放且拥有更大的强度去支撑一座庞然大物。同时一些特定功能的材料也在开发中,例如光敏感、热敏感、声敏感或者湿度敏感的幕墙或者其他结构将使建筑物拥有更大的对于环境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
5.2.2大数据云计算对于未来共享时代建筑可能带来的改变
信息时代的到来也许会为这样一座垂直社区建筑赋予智能化的力量。通过NFC[2]技术对人群活动数据采样和电脑大数据云计算,可以得出在哪些房间或者设施在哪些时刻的人流量较大,然后进行控电、控温、控能量等等一系列操作,这也就使整栋大楼会更加有机,就像人的身体一样,外部材料将来是有机的,内部的循环也会是有机的。
整体而言,将来的建筑和空间发展趋势会形成一个类似物联网的状态,并与人形成一种共处的健康生态。
6 未来的建筑师
6.1通过先驱案例看待未来城市会面临的矛盾
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适用于特定时期的规则和制度也许将会不再适用。早在2011年5月,一个来自美国旧金山的小组联合发表了一篇关于未来共享城市所应该执行的政策的论文。这个小组由许多不同行业的人组成,有成功企业家、建筑师和政府官员等等,他们一起进行了探讨,以如何让旧金山这座城市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共享平台为课题,以可共享的实体资产为根基,内容包含了食品、交通、住房、文化、政府和企业等一系列方面,最终面向解决的问题主要为环境矛盾、经济矛盾和社会分化矛盾。最终他们发现阻碍城市解决这些当代问题的因素是法律。
共享社会的形成,无法依靠单一部门的推动,需要一套完备的共享型政策和制度体系加以支撑和保障,包括有助于推动共享社会发展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治理架构、金融、法律、税收、土地、大数据、监管方式、收入分配等领域,可以说,共享社会的本质,是对政府体制、机制、法制、政策的深化改革与创新,更是政府、社会、企业、市民等多元主体力量的协同合作。
6.2建筑师的本质及将会面临的挑战
建筑学是一门十分庞杂的学问,它涉及了诸多学科,如历史学、社会学、美学、行为学、工程学甚至是哲学,所以在我看来建筑师其实始终应该是一个统筹师的角色,只是统筹的主题随着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发展在不断改变。这个时代下,伴随着许多解放思潮的发展,人与自然共生的意识觉醒,平权运动的推进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人”作为每一个个体所受到的尊重也越来越多,建筑师统筹协调的内容也会越来越重视每一个个体的声音。同时势不可挡的共享浪潮和科技革命浪潮或许会带来二战以来最重要的建筑革命。我认为建筑师会有以下一些职责上的转变。
6.2.1对于环境与人的统筹
环境始终是未来发展不能避开的话题,我们有理由也有必要将建筑空间、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统筹在一起考虑,避免过度地利用科技干扰生态环境的发展,争取和谐地创建一个有机的三者互利共享的生态系统。
6.2.2对于不同社群团体之间统筹
本质意义上是缓解社会分化矛盾,建筑师可以从人的行为和动机出发,研究空间和人的行为关系以及建筑学更深层次的意义,使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下成长的个体能够相互接受相互融合,并配合时代浪潮,在共享中更合理地进行资源配置和整合。
6.2.3中国建筑师任重而道远
我认为在这个时代下我国的建筑师有着比西方建筑师更严峻的使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实际上几乎完全摒弃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形成了一种与东方传统文明相互割裂的状态。现代建筑的思潮和体系下,我国仍然以照搬西方为主,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考和风格。我们从前有着辉煌的古典建筑文明,而如今却缺乏了一种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共同思考与进步的精神。我国的建筑师要更加勇于打破桎梏,培养创新思维,争取在西方主导的体系下形成与之分庭抗礼的东方思潮力量。这是时代赋予我国建筑师的使命,也是为了完成和推动一种更加宏观层面上,文化认知和意识形态的共享。
7.结语
论文着眼于当下的热点话题“共享”,对于共享的历史和发展以及对于建筑领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将网络上和书籍中未形成体系的、较为分散的信息进行了归类提炼和整合,并对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想象,为建筑学对于“共享”的基础性解读提供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韩冬青 《海外名校的建筑之道》 机械工业出版社
[2]Jef:f Speck https://www.ted.com/speakers/jeff_ speck
[3]刘佳《邻里中心模式在宜居社区的应用研究——以南屿镇新城社区规划为例分析》
论文作者:沈愉润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模拟》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6
标签:城市论文; 空间论文; 建筑论文; 建筑师论文; 社区论文; 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建筑模拟》2019年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