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招远市张星镇张星学校小学部 265403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如何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数学教学中又如何渗透德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利用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各科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数学也不例外。纵观古今,我国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有着辉煌的现代数学、科技成就。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有关数学史料、说服力较强的有关数据和引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介绍。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之后,课本中增加了许多小知识,其中涉及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实际生活中的数学、数学趣题、知识背景等,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应用意识,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的教育。 教师可以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教学之中。
二、利用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学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充满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渗透点”进行教学。这个“渗透点”可以是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也可以是一个教学过程。例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在知识的纵向发展方面,可以通过数学知识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关系,知道知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际,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大与小、多与少、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的变化、正比例与反比例”等内容,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分数应用题的解答、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以及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渗透一些辩证统一的观念,使学生在知识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利用多种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其中蕴含了大量枯燥的公式、概念;加之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特点,较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特别是在繁杂的应用题教学部分,面对错综复杂的数量关系,难免部分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学生有探索和创造的潜能,而活动本身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求知欲。可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的活动课,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感受来设计课程内容,学生可以自由分组或单独活动,可以采访、调查、讨论、演讲等多种方式进行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通过努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数学学科抽象性的特点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矛盾的问题。另外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各种活动,比如知识竞赛,讲一讲数学家小故事等,相信这样一定会对学生一生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作用。
通过创设情境,搭建学生实践活动的平台,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燃起了学生迫切想学好数学知识的愿望和自信心,又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深、记得牢,另一方面也使学生领悟到了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品质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德育,不仅要有目的地结合教材内容渗透德育,而且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个性品质培养应融入数学学习、思考、作业等过程中。个性品质主要包括:
1.实事求是,科学严谨。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它具有很强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因此要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
2.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教师要通过备课与讲课、作业的批改与讲评、考试命题与阅卷、课外辅导等教学工作中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同时严格要求学生书写整洁、认真练习、质疑问难、有错必改,结合实际情况实施教育,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作风。
3.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教育学生对每一个数学结论或结果都不要盲目接受、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要想一想为什么成立、是不是确有道理,搞清来龙去脉,使学生了解在一个数学概念出现后还会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多种解决途径。要通过对数学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深入钻研和探讨,通过将一个数学问题经过各种变换、转化而引入另外问题的做法,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五、把握学习形式,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传统的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习惯于灌输式的教与学,对合作交流的方式不是很适应,因此会产生很多摩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及时发现并引导,使小组成员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又对学生进行了团结协作意识的教育。
总之,小学数学教材中含有大量德育因素,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善于捕捉,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一定会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之目的。
论文作者:郝绍丽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1月总第24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3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知识论文; 德育论文; 应用题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目的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11月总第24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