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义务教育公平状况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义务教育论文,中国论文,公平论文,状况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2006年6月29日修订通过了新的《义务教育法》,把均衡发展作为一个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此推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促进公平、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功能。教育公平实际上是整个社会公平的基础。义务教育是整个教育平等、机会平等原则实现的一个基础。义务教育公平表现于不同层面,包括地区性公平、城乡之间的公平、校际之间的公平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公平等等。本文将从地区性差距的角度对中国2001~2005年义务教育的公平现状做实证研究。
一、义务教育公平的内涵
1.概念与内涵
从伦理学角度看,教育公平主要体现为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条件的均等和学业成就机会的均等。从经济学角度看,教育公平是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在全社会的合理、公平配置。义务教育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及其成员能够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针对所有的社会成员所实施的一种基础教育,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义务教育公平就是保证每一个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人口均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公平的受教育过程和平等的成功机会。义务教育公平分为两个方面,即水平公平(Horizontal equity)和垂直公平(Vertical equity)。教育水平公平反映的是“相同者受相同对待”的观念。水平公平即把整个群体中的个人都视为相同者。教育垂直公平所反映的是“不同者受不同对待”的观念。在资源分配上,垂直公平分配的结果,在数量上是不一致的,数量上的多寡反映的是“获得者应该得到的”。
2.义务教育公平的衡量指标
一般来说,教育公平可以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三个阶段。起点公平是一种最低纲领的公平诉求,它考察的是教育机会的平等、入学机会的均等。一般可以用入学率、升学率等指标来衡量。过程公平是指个人或群体在教育的不同部门和领域内经历和参与的性质和质量,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开放性、可流通性,以保障个人能够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教育。衡量过程公平的指标比较多,包括平均的班级规模、生均教育支出、师生比、学校设备质量、教师教学水平、教师经验和资质等一系列指标。结果公平是一种实质性的、目标层面的公平,它最终体现为学业成就、教育质量的平等。结果公平是人们追求的最终目标。但是由于学业成就、教育质量等指标不好测量,而且由于其指标受学生个体因素的影响,即便测量出来也不能准确地衡量教育的结果平等。因此本文侧重研究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两个阶段。起点公平主要选用小学生的入学率作为衡量指标。过程公平主要选用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师生比作为衡量指标。选用这两个指标的原因是由于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可以反映各地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的财力,师生比可以用来反映各省义务教育投入的人力。所以通过这两个指标可以基本了解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状况。
二、衡量义务教育公平的方法
衡量义务教育公平包括不同层面,如地区性角度、城乡之间的不公平、校际之间的不公平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不公平等。在实际应用当中,衡量教育公平的方法也很多。本研究将从地区性角度入手,参考UNESCO(2007)使用的教育公平计量框架来进行。
1.极差率(Range ratio)
极差率是指反映教育资源某项指标(如入学率、生均教育支出、师生比)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当该比值等于1时,是绝对公平。它可以部分反映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一般而言,当用极差率来反映公平程度时,极差率越大,就越不公平。但极差率也只利用了样本中的两个极端值,并不是样本整体数据离散程度的全面真实反映,因而,极差率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统计指标。
2.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在计算数据的分散程度时,为消除变量值水平高低和计量单位不同对离散程度测度的影响,需要计算变异系数。如果用σ表示样本标准差,表示样本平均值,则变异系数的计算方法为:CV=σ/。通常CV的取值范围为0到1,CV=0就说明所有样本个体取值相同,当然也就意味着绝对公平;一般而言,变异系数的数值越大,不公平的程度就越高。
3.麦克劳伦指数(Mcloone Index)
Mcloone指数提供了一种测量样本数据中位于中位数以下的数据分布的一种方法,用以反映位于中位数以下的观测值的公平程度。它是用位于中位数以下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些观测值都取中位数时所得总和的比例。
4.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
基尼系数计算方法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Gini1912)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提出的,用来判断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指的就是:“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平等线(对角线)之间的面积”与“绝对平等线以下的(三角形)面积”之比。根据国际通常标准,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的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0.4为警戒状态,而超过0.6以上就属危险状态。将基尼系数引入教育领域,可以用来衡量教育领域的不公平程度。本研究采用Stata软件对基尼系数进行计量。
三、中国义务教育地区性公平的实证分析
本研究以全国31个省(市、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为对象(因资料不全,暂不考虑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探讨义务教育的地区性公平状况。研究数据主要来自2001~2006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1.入学率的水平公平
这里主要用各地小学入学率来衡量入学机会的公平程度。对义务教育入学率公平程度的分析主要采用极差率和变异系数来衡量。原始数据采用2001~2005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分省的小学入学率,计算结果如下。
表1 2001~2005年小学入学率的水平公平状况
年份 小学入学率的极差率 小学入学率的变异系数
20011.1465
0.0254
20021.1326
0.0234
20031.2026
0.0311
20041.0516
0.0131
20051.0384
0.0104
从表1可以看出,除了2003年略有升高之外,2001~2005年小学入学率极差率呈下降趋势。而且数值都保持在1.10左右,所以各地区的小学生入学率还是基本均等的。变异系数的变化趋势也类似。2001~2005年小学入学率变异系数基本保持在0.02左右。从这一点来说,这几年我国义务教育入学机会呈现的是越来越公平的发展趋势。
2.生均教育经费分配的公平
为了研究义务教育经费分配使用的公平性状况,本研究选取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作为衡量指标,并采用极差率、变异系数、麦克劳伦指数、基尼系数来计量。原始数据来自于2002-2006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一共用了30个省份的数据(剔除了有异样的西藏自治区的数据)。
表2 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支出的水平公平状况
指数极差率 变异系数 麦克劳伦指数基尼系数
年份
200110.2157 0.7618
0.73090.3240
20029.4262
0.7363
0.74030.3190
200310.4373 0.7915
0.76250.3070
200410.1620 0.8091
0.75280.3260
200510.5147 0.7930
0.73690.3270
从表2可以看出,2001~2005年各省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的差距呈现一年降一年升的变化趋势,总的来说变化不大。从极差率看,2001~2002年有下降趋势,2002~2003年有上升趋势,2003~2004年又下降,2004~2005又有上升趋势。变异系数的发展趋势与极差率的发展趋势类似。麦克劳伦指数衡量局部差异,指数增大说明中位数以下的公平程度在变好。从该指数的变化来看,2001~2003年上升,说明中位数以下的平等化程度有所改善;2003~2005年呈现下降趋势,说明不平等程度有所加剧。基尼系数是最直观的检测不平等程度的指标。从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来看,2001~2003年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基尼系数在缩小,说明平等程度在改善;2003~2005年,基尼系数在扩大,说明不平等程度在扩大。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支出的地区差距2001~2003年有缩小的趋势,即教育公平状况有所改善;2003~2005年差距又有扩大的趋势,即教育不公平程度在加剧。
表3 全国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支出的水平公平状况
指数极差率变异系数麦克劳伦指数基尼系数
20016.6437 0.6297 0.7219 0.2743
20027.1468 0.6459 0.7241 0.2738
20038.5061 0.7439 0.7278 0.3041
20049.0693 0.7900 0.7010 0.3119
20059.5835 0.8052 0.7408 0.3168
从表3可以看出,2001~2005年各省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的差距呈现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从极差率看,2001~2005年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的极差率逐年上升。变异系数的发展趋势与极差率的发展趋势类似。从麦克劳伦指数的变化来看,2001~2003年上升,说明中位数以下的平等化程度有所改善;2003~2004年呈现下降趋势,说明不平等程度有所加剧;到了2005年中位数以下的平等化程度又有所改善。从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来看,2001~2005年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基尼系数在不断扩大,说明不平等程度在加剧。
图1 2001~2005年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
如果从初中和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基尼系数的对比来看,初中生均教育经费的基尼系数一般在0.27~0.31左右,而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的基尼系数一直在0.3~0.32左右,所以从基尼系数的绝对值来看,初中阶段的公平程度优于小学。从2001~2005年的变化趋势来看,小学生均教育经费的基尼系数总体来说变化不大,但是初中生均教育经费的基尼系数有增大的趋势,而且在2005年达到了这5年的最高值0.3168。说明初中生均教育经费的地区差距在逐步扩大,不公平程度在加剧。
3.师生比的水平公平
师生比的水平公平主要采用极差率、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来衡量。由于师生比是越小越好,所以麦克劳伦指数用的是中位数以上的数据进行计算,称为调整后的麦克劳伦指数。师生比根据2001~2005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的原始数据计算得出,一共使用了31个省(市、区)的数据。
表4 全国普通小学师生比的水平公平状况
指数极差率变异系数 麦克劳伦指数 基尼系数
年份 (调整后)
20012.3322 0.2034
1.1660 0.1144
20022.4196 0.2082
1.1662 0.1168
20032.4239 0.2139
1.1817 0.1199
20042.5066 0.2223
1.1558 0.1245
20052.5626 0.2179
1.2043 0.1222
从表4可以看出,2001至2005年各省普通小学师生比的差距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极差率看,2001~2005年逐年上升。从变异系数的发展趋势来看,2001~2004年逐年上升,2005年有所下降。从麦克劳伦指数的变化来看,2001~2003年逐年上升,2003~2005年逐年下降,说明中等以下的平等化程度有所改善。从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来看,2001~2005年小学生师生比的基尼系数逐年增加,说明不平等程度在不断扩大。
表5 全国普通初中师生比的水平公平状况
指数极差率
变异系数
麦克劳伦指数
基尼系数
年份 (调整后)
20011.5979
0.12491.0838 0.0697
20021.6728
0.12201.0753 0.0676
20031.8458
0.13461.0821 0.0737
20042.0588
0.14171.1019 0.0774
20052.2805
0.16211.1050 0.0891
从表5可以看出,2001~2005年各省普通初中师生比的差距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极差率看,2001~2005年普通初中师生比的极差率逐年上升。变异系数的发展趋势与极差率的发展趋势类似,也是逐年上升。从麦克劳伦指数的变化来看,2001~2003年上升,说明平等化程度有所改善,2003~2005年呈现下降趋势,说明不平等程度有所加剧。从基尼系数来看,其数值保持在0.1以下,应该说处于比较平均的状态,但从其变化趋势来看,2001~2005年初中师生比的基尼系数在不断扩大,说明不平等程度有增大的趋势。
图2 2001-2005年小学、初中师生比变异系数的变化趋势
从图2的总体趋势来看,普通初中师生比的差距小于普通小学师生比的差距,从这一点来说,初中师资力量的公平程度要优于小学。但是初中师生比的变异系数从2001-2005年一直有增长的势头,而小学师生比的基尼系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可见小学师资力量的公平程度有所改善,而初中师资力量的公平程度有所恶化。
四、结论与建议
义务教育公平实证研究主要结论有:第一,2001~2005年期间小学生入学率的地区差距呈下降趋势,说明入学机会的水平公平在逐步改善。第二,2001~2005年期间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地区差距基本变动不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地区差距在不断扩大。初中生教育支出的相对差距要普遍低于小学。第三,2001~2005年期间,小学和初中师生比的地区差距总体来看不大,但是呈现上升趋势,说明不平等程度有所增加。而且初中师生比的相对差距要普遍低于小学。
义务教育不公平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若从实际影响义务教育公平的相对独立的因素分析,主要包括: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二元结构、义务教育分级管理体制、重点校政策、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等。
要想从根本上扭转义务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差距不断扩大的态势,唯有从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财政政策等多方面入手,让中央、省、县这三级政府对义务教育承担更多的财政责任。对此建议:
1.进一步明确政府是义务教育公平发展的全部责任方
各级政府担负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部责任。各级教育投入既要解决总量不足的问题,也要解决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中央和地方各负其责,确保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要求,确保做到“三个增长”,年初看预算,年终查决算。各级人大要加强对同级人民政府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法律监督。
2.建立以“有质量的公平增长”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机制
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是政府的职责。各级政府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也要在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上力求缩小种种差距。同时应该强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绝不是平均发展,它强调和追求的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强调的是有质量的均衡发展。各级政府要合理配置义务教育公共资源,缩小本地区义务教育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具体而言,县级人民政府要采取措施,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县级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规划本地教育资源配置时,要向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学校、薄弱学校予以倾斜;在此基础上要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坚决杜绝资源配置时对“重点校”倾斜的倾向。应普遍推行区域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限期消除薄弱学校,把每一所学校建成合格学校。
3.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在各级政府分担教育经费的体制安排中,中央和省级财政应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进一步明确不同地区各级政府分担的经费责任。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下,应普遍建立县级独立的转移支付账户,防止转移支付资金被挤占和挪用。
课题项目:本文是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王善迈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公共财政框架下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