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认同研究述评_政治论文

政党认同研究述评_政治论文

政党认同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政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D73/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962(2006)21-0046-02

政党认同是源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选举研究领域的一个概念,经过几十年发展,在国外,政党认同的一系列概念和理论基本成熟,已经成为西方专业政治研究中的日常分析工具。政党认同作为被公认的一种社会心理依恋,尤其被广泛地用于政治社会化、选民投票态度等领域的研究当中。在国内,关于政党认同的研究却鲜有人涉足。

一、政党认同的基本含义和研究价值

“政党认同”是一个合成概念,“政党”是政治学名词,而“认同”则最早是社会心理学上的名词。“政党认同”概念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源于人们对政治生活的心理体验,也是政治社会化研究的一个成果。

根据《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的定义,政党认同是政治认同的一种,是“一种心理认同,即对于某一政党或其他政党的依恋之情”。政党认同反映的其实就是个人和政党之间的关系,公民透过个人对政党的认同而自认属于一个政党,这样的基本假设来自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我们每一个人大部分的私人认同,都来自我们所属的团体。在政党认同的形成因素中,有感情等非理性因素,更多的则是政党形象、人们的利益选择以及客观社会经济地位等现实的理性因素。个人或者团体的政党认同一旦形成,就会稳定地发挥其对特定政党的亲和作用,表现在支持该政党的政治纲领,支持该政党的政治领导人,并尽力维护该党的形象,甚至可以为该党贡献自己的一切。总之,归结为对该党排他的政治忠诚。

政党认同作为一个长期稳定的心理现象,对民众的政治选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早研究政党认同现象的美国学者Miller1996年做了这个结论:在形成政党认同的长久过程中,无论其影响因素是什么,对许多人而言,政党认同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特质,它从生命的早期开始一直持续到晚年。尽管如此,因为社会发展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政党认同发生变迁的情况也是随时发生的,而这种变迁可以在不同的方向和层面上发生。需要指出的是,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发展,使得政党认同作为一种民众的心理表现形式,从构建到变迁都是可以测量的。从一定程度上讲,对政党认同的研究,开启了一扇观察民众政治态度的视窗。

在理论上讲,政党认同的研究意义在于:不仅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方法,同时也为我们研究政治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例如,民众对政党的长期稳定的认同,就可以解释政党体系或民主政治政党竞争的稳定;而政见立场、经济情况、甚至是好恶的改变等,都可能使得政党认同发生变迁。从实践意义上来看,通过对政党认同的研究,政党可以比较及时准确把握自己在民众中的支持状况以及支持的变化趋势,以便正确评估和调整自己的政策和政治主张,从而赢得多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在新观点、新理念、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不断涌现的今天,如何争取公众的政党认同、获取民众的支持成为世界政党政治中的重要问题。

二、国(境)外研究的现状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密西根大学主持进行的选民投票行为访问调查研究,被公认为是美国政治学的第二次重要革命,期间建立的所谓的密西根模型,也得以广泛的利用。无论是宏观和微观,以这些调查资料和其所隐含的理论模型为基础而从事的研究和著作,都为美国政治分析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其中,“政党认同”(party identification)是最重要的概念和理论上的创新。有的学者这样评价:“在短短二十年中,政党认同已经和权力、权威、合法性、稳定等名词一样,成为专业政治学者的日常语汇。”“‘政党认同’……可以说是一九五○和六○年代,最光荣耀眼的变项。”由于这个概念(或理论)的重要性,以及它令人信服的解释力,其影响得以迅速扩散。

到目前为止,美国本土和本土外的研究,都很好地支持了密西根模型原始的理论立场。在政党密西根模型中,政党认同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心理现象,形成的原因则归因于家庭社会化。有研究表明,政党认同是所有政治态度中最为稳定者。如,美国选民的政党认同并没有因为偶然性的政治事件和政治过程而改变,比如说越战、水门事件等等。相反的,政党认同就像宗教认同一样,美国的选民从小在家庭中继承了父代的政党认同。在欧洲,Schickler & Green根据在英国、德国和加拿大三个国家所做的八个固定样本追踪访问调查数据指出:这三个国家选民的政党认同都没有因为短期的因素比如说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等,而有所改变,相反,这三个国家选民的政党认同都历经长时期仍能维持高度的稳定。

不过,大量的研究同时也发现,密西根模型所宣称的家庭社会化并不是形成政党认同的唯一因素。事实上,政党认同的根源到底为何,在美国本土也有很大的争论。有的学者研究认为:政党认同不但会影响政治立场,政治立场反过来也会影响政党认同。也就是说,政党认同不仅仅是一个长期的、家庭社会化的结果,也可能由短期的、政治性考虑所改变。另外,Jennings & Niemi认为,在青少年时期,政党认同可能受所参加的社会团体的影响而改变,即在团体当中,易发生“从众效应”。尽管如此,大家几乎都认为,影响政党认同的因素肯定不只是一个,但是对于政党认同长期稳定的性质,也都没有异议。总的来说,国外政党认同的研究也没有超越与选举的相关。可能是政党认同太适合用作有关选举的论证和分析了,以至于大家忽略了其另外的价值。在美国以外的国家,这种倾向性更加明显。

三、国内研究现状及意义

在中国大量的政治学研究文献中,有关政党认同的研究不多。在仅有的一些研究文献中,除少数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外,其他多是评论性的,或者是片段性的,甚至是似懂非懂地引用一些有关的支离论述。

北京大学的王庆兵博士曾经对政党认同的功能和构建做了研究,他的工作主要是把政党认同构建的具体途径总结为五种:(1)家庭传统途径,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家庭从小的教育等。(2)意识形态途径,通过政党的意识形态内容争取人们认同。(3)“回顾性评价”途径,“回顾性评价是指对政党历史业绩(非执政党)、政府业绩(执政党)的总体评价”,从理性选择的角度来看,人们对政党组织的认同、对政党业绩的认同会进行总体性评价。(4)政党社会化途径。在一个稳定的政治体制中,人们需要政党的政治教育,除了可以减少获取信息的成本之外,还可以逐步形成自己的政治依靠——利益代表。利益选择是一种经济人行为,而经济人行为是一种理性选择的行为。(5)社会经济地位途径,一个人的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和工作职位等客观状况,也影响着人们的政党认同选择。(王庆兵:“试析政党认同的功能与构建途径”,《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房宁教授则较早把认同应用于实际研究中。在他主持的“未来公民的政治意识”的调查研究当中,在调查研究方法上借鉴、参考了当代西方政治学有关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的一般方法,把政治心理、政治认同等作为主要的分析要素,运用实证的方法,对北京地区青少年的政治意识作了客观的评测,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遗憾的是,不知道他出于怎么样的考虑,竟然明确提出要回避政党认同的概念,并使用“政治心理及意识形态认同”来代替政党认同的概念,令人迷惑。

总之,国内对于政党认同的研究比较少,而且总体水平也不高。

在中国,作为政治认同一部分内容的政党认同,事实上占有比其他国家更加重要的地位。这主要体现在中国民众对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的认可和拥护上,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民众的关心爱护和政治引导上。因此,在中国现行的政党制度下,加强对政党认同的研究,不但是政治学研究的需要,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  ;  ;  ;  

政党认同研究述评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