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研究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面向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服务论文,人才培养论文,现代信息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高新信息技术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构成了知识进化的大趋势。这一趋势把人类社会从工业化时代推向了知识经济时代,也以为知识、信息技术和文化人才三要素为主体的信息服务业及人才培养带来了巨大挑战。

1 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服务人才需求的新范式

由于知识进化及高新技术的发展,信息服务人才需求格局将发生巨大变革。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及传统的第一、二产业的升级与调整,一系列围绕着经济发展的主题被包含在科教兴国及其经营战略中,从而要求一种新的培养范式。

1.1 效率范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营者们所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是如何大幅度提高知识与信息服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断言,生产效率因素将会长期在经营战略中占主导地位,它将最终决定一个公司的竞争实力和表现,以及每个工业化国家的生活质量,甚至整个社会体系结构。随着经营范式及观念的变化,效率范式已成为检验事业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生产要效率,信息服务工作同样要效率,因此,人才培养的效率范式转变势在必然。

1.2 质量范式

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主题是改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社会生产中以质量第一的生产范式已经建立,信息服务业也面临着为高新技术产业及各行各业用户服务质量提高的问题。因此,信息服务质量,教育质量事关信息服务业的兴衰。

1.3 信息技术服务新范式

随着高新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将出现三大变革:①从个人电脑到计算机网络。个人电脑的使用已遍及各行各业,渗透到个人家庭,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及应用已覆盖全球,群体工作系统使生产过程流线化,知识信息资源流向制约着物质的流向,从而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②从孤立系统到联合系统。传统上信息技术通常被用于调控,及物质设备、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三种资源的分配,应运而生的是企业内部分化出来的三套彼此独立的体系。即物质设备的管理和调控系统,财务控制与管理系统,管理与调控人力资源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网络技术将各独立的子系统联成一个区域控制网,形成新的管理技术范式。③从内部到跨企业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技术的初级阶段,由于企业之间的封闭运行,系统被看作是企业内部的要素。计算机系统使得企业面向的范围大大拓宽,信息高速公路把企业、供应商、销售商、客户联系起来,把学生、教师联系起来,电子银行把握资金流动,电子商务把生产、货运、结算联为一体,电子证券把海内外上市公司、投资用户联系起来,网上大学把天涯海角各类型求学者联系起来,从而改变人们传统生活学习与工作方式,形成一种新的信息技术应用生活方式。

2 信息服务人才培养范式的转型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以其无比的渗透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变化,也影响着学科的渗透与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教育模式的变革。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显然传统的信息服务人才培养方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综观我国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的历史,思维转变、范式变革也势在必然。

2.1 信息服务教育型态沿革

(1)文献整序型模式。追溯信息服务人才培养历史,可以看到我国最早的信息服务教育始于传统的图书馆学教育。1920年3月,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成立,标志着我国图书馆学正规教育的形成,文华图专创办时仿照美国图书馆学家杜威先生创办的美国纽约州立图书馆学校的制度,课程设置以文献学知识为主体,建立了一套文献揭示与整理的知识体系,这一体系一直沿延到60年代。

(2)文献交流型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至5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专业教育十分注重情报学的发展和变化,60年代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点已开始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情报学概论等部分课程。1978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开始增设情报学专业,招收理科学生,从而标志着我国图书馆学教育进入内涵丰富和外延拓展阶段。这一时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加大了文化交流力度,西方部分先进理论导入国内,特别是谢拉的认识论、布鲁克斯的情报学理论以及米哈依洛夫的情报交流学说的应用研究,使得中国图书馆学教育开始步入图书情报交融综合的轨道。从而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献积聚与交流型教育模式。学生毕业流向由单一的图书馆开始步入情报、企业、管理与科研部门,开创了传统信息服务业的新领域。

(3)知识传播型模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领域相互交叉渗透,人们从知识传播的角度重新审视知识进化的过程。贝塔朗菲的系统论、维纳的控制论、申农的信息论的问世,人们开始对知识的内涵信息进行系统的研究,尤其是波普尔的世界Ⅲ理论的影响和信息技术的突破,使学科领域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领地。1992年10月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率先更名为信息管理系,从而揭开了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正规教育转型变更的序幕,1998国家教育部颁发了新专业目录,在学科调整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综合,将原有的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管理、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图书馆学、档案学纳入大众传播的公共事业管理学科门类,形成了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的两大系列,而两大系列课程体系中共同的专业基础知识模块均为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其专业属性同为知识传播管理型。这一变革进程正是符合知识经济时代有效传播知识与利用信息资源的客观需要。然而,形态格局的改变并非交融和谐,还需要向信息服务教育第二代的过程转型与内容变革。

2.2 现代信息服务教育转型的过程变革

现代信息服务教育不仅仅是传统的文献服务教育,而且涵盖了新型的信息传播、电子信息、信息技术及设备制造业的专业教育。这种教育模式的显著特征是知识组织与传播,为了顺利过渡到这一时期,必须完成以下几个转型推动过程。

(1)专业重组。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发的98专业目录设置体系,规范学科门类,从专业属性规范各教育点的专业设置,充分利用专业这一教育资源,建立科学严格的专业评价体系来评定专业合格率,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实现专业教育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流动,奠定具有高效率、高质量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教育产业基础。

(2)知识结构与课程体系重组。正规专业教育是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然而,专业教育的质量依赖于三大要素的有机构成,一是师资力量,二是技术设备与资料,三是课程内容。师资力量的完备一方面是数量,而更重要的是师资本身的知识结构。由于目前的师资大部分仍是传统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知识专家,仅此不能适应现代信息服务人才的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需求,因此,师资力量的重组及师资专业知识拓展势在必行,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产品的利用与经营管理等知识模块,复合型知识结构推动着师资智力结构的转型。从技术设备与资料来看,传统的图书馆学历来被作为文科对待,各类型实验室、实习室设备建设相对薄弱,建立计算机实验室、信息资源研究室、光盘检索及网络策划研究室等实验室及设备必不可少,这一设施建设,推动着各专业教育点由文到理,由理到文的学科教育基础配置转型。第三是课程内容。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服务专业教育点的课程设置及知识内容组织是专业生存的关键,也是产品质量一学生教育质量的核心,,由于信息知识传播的广泛性、时效性、有用性等内涵的规范,教育内容必须完成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品利用与经营管理等知识模块的有机组合,传统的教材内容显然不适应这一教育体系,而利用现代技术方法改革一支粉笔、一个黑板擦、一本教案等的传统教育方法势在必行。因此,课程内容的深化与改革推动着专业教育的知识与教育方式的转型。

3 信息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为完成以上两个过程转型,使上述思考成为现实,还必须完成每一转型的科学构思。其构思模式图如图1:

3.1 专业结构模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服务教育体系的构建与转型并不是对旧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体系的简单修补,面对高新技术的应用突破及信息产业内涵规范与外延拓展,必须构筑新型的信息服务体系与教育体系,这将引起学科发展及专业重组的重大变革。

(1)培养目标的重新构思

信息服务教育目标的重新构思应立足于三个方向的思考。第一,整体目标是培养社会信息服务人才。在整体目标下构建与社会需求发展的多元多层特征相适应的不同层次。层次的设立与人才流向层次相对应,不同层次的人才流向与信息服务教育知识模块层次相对应,建立对应链。形成培养目标所涵盖的知识领域与社会需求应用领域相呼应,反映培养目标的科学价值导向及社会作用。第二,培养目标内涵要素的揭示,主要是反映信息服务教育主体的基本内容,组成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品开发科学经营管理等知识模块系列,构建信息服务教育的主体知识结构。第三,信息服务教育应用领域规范,主要是从社会需求角度规范人才适用领域,形成多元多级人才流向,即文献信息服务业流向、信息传播服务业流向、信息商品的经营服务业流向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流向。

(2)目标体系结构

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结构图解如图2。

3.2 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知识结构模式

信息服务教育目标规范着信息服务教育的内容,其内容又受到信息积聚与交流这一学科本质属性的规定,据此,我们认为信息服务的教育内容,应该是以揭示信息积聚与交流的基本规律与活动的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由五大知识模块构成:

(1)信息管理理论基础知识模块

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具备自身的理论基础,有关信息管理的理论基础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但从现实出发应包括以下几大知识元素群。①从信息管理学科性质来看,是研究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及其规律的横断性学科。其实质是一个放大的社会信息系统工程,作为系统工程,它的理论基础就是定性方面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定量方面的应用数学。而从信息系统工程的外延区域空间来看,有产生信息的大学科区域。从认识、辨析、整序、衡量、方法工具诸方面来看,相近的学科有社会学、哲学、经济学、法学、语言学、数理科学、教育学、心理学、工程学、统计学等。从交叉相关的学科内环来看有计算机科学、编辑学、传播学、交流科学、管理学等等。从而构成各学科大环、相近与交叉的学科内环的学科外延体系。②从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构成要素来分析。它的构成要素是信息、市场、人、经费、技术方法、建筑设备、时间、环境等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是信息资源管理活动的基本单元。而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研究,是探讨人与物、人与社会、人与信息、物与信息等方面的关系及其运用规律。因此必须以指导研究“人与社会”、“物与信息”等方面的科学作为基础,这既包括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还包括横断性的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从而与前述的学科环境域中的部分学科组成立体应用知识模块。③从信息资源管理内涵成分来看有三大组成部分,一是信息资源,二是信息技术,三是信息产品经营与管理。这三大部分的综合应用基础就是信息资源方向的信息科学、文献科学、计算机科学、通讯传播科学;经营管理方向的经济学、运筹学、市场营销学、知识产权、管理学等等。

(2)信息组织整序与利用知识模块

这一模块是一种集成化的纵横交叉模式结构。从纵向而言,其知识元素包括信息的搜集与组织、信息分类标引编目、信息资源与检索、信息用户研究与服务等等。从信息资源管理横向领域而言,主要包括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公众信息资源管理、经济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库信息资源管理,多媒体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等。

(3)信息技术应用管理知识模块

这一模块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元素,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缩微复制技术、声像技术等等。第二大部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知识元素,主要有计算机信息处理,实用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应用技术、电子出版技术、联机检索等等。

(4)信息商品经营与信息机构管理知识模块

信息资源既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产品,也是一种经济资源,也要求运用经济管理方式进行管理,以提高信息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据此,其知识元素群主要有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经济学、经济信息管理、文化市场经营管理、技术市场经营、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经纪人实务、信息咨询与策划、资信评估、证券市场信息、金融信息处理等等。而信息机构管理则是对信息机构运行及人、财、物、环境、信息、技术方法等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管理活动所组成的知识元素。

(5)信息管理专业素质培养的知识元素群

这主要有以下几大部分:一是多科知识素质型的社会科学概论、自然科学概论;二是国文知识素质型的大学语文、应用写作、编辑学等;三是语言知识素质的大学英语、第二外语、计算机语言等;四是法学知识素质型的法律基础、经济法、知识产权等等。

3.3 信息服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模式

信息服务知识模块及知识元素的认识,其目的是为信息服务活动提供基本的知识成分,要建立这些知识单元与社会需求、社会环境、学科领域相符合的课程体系,则必须实现学科间的知识单元的纵横结合,学科与社会应用相结合,以及教与学的适当结合,形成整、分、合课程设置模式。

表1 整分合课程体系主体结构

基础课系列核心课系列应用分支系列

计算机基础

管理学文献信息服务系列

经济学信息组织

 信息传播业系列

高等数学

 信息存贮

 电子信息服务业系列

大学语文

 信息检索

 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系列

┇ 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商品经营管理系列

 计算机网络

 实用数据库

 数据结构

 ┇

(1)整、分、合模式的设计思考。这里的“整”是在不断完善信息服务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实现整体目标、整体布局、整体使用。这里的“分”与“合”是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和发展相符合,并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特点及社会发展与就业方向,兼顾学生特点,兴趣、能力来设立主辅分流课程系列和教育主体与客体相结合的复合型模式。使课程设置与社会应用范围融为一体。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寻求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信息服务人才知识结构与人才,实现教育功能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整分合课程体系结构,由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信息服务教育基础课,是专业必修基础;第二部分,信息服务教育核心课程是专业主干课,反映信息服务活动的本质规范;第三部分,信息服务应用分支系列应用课,是信息服务业各大分支应用课程,反映职业特点和行业需要。这三部分课程设置中,各部分可随着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不断更新调整,但第一、第二部分知识内容是信息服务教育的必修内容,第三部分各系列可与第一、第二部分复合交叉实施。

4 重塑信息服务教育形象与功能及方法体系

以图书馆学情报学为主体的传统信息服务教育体系是一种“文献整序型”。在保存、整理社会精神财富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劳,然而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文献的需求已深入到信息含量、知识含量、技术含量的需求,而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应用领域一图书馆及文献中心对信息高速公路所需求的数据化、符号化的知识内容传输却显得力不从心,历史上的知识宝库仍限于文献载体储藏室的境地。因此,知识宝库中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是现实信息服务教育中研究的中心主题,要改变人们对“文献整序要塞”的形象,并非某些名称的更改就万事大吉,其中重要的形象设计则是重构信息服务教育的主体内涵与知识传播方法体系。

4.1 信息服务教育的主体功能转变

传统的信息服务教育主体内容是文献整序过程及利用过程,而在高新技术发展的今天,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服务教育的主体内容应是知识的组织与利用,形成知识揭示、知识标引、知识量化、数字转换、整序处理、知识存贮、远程传输等新的认识知识的知识,从而实现由文献整序功能到知识组织功能的转换。

表2 单向传播式向交互式教学方法模式转变

单向传播式教学模式

交互式教学模式

线性、序列/满堂灌 以电脑为主体的现代化手段辅助教学

单向指导

建设性/发现问题

以老师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

吸收教材讲义

学习如何学习的方法

只在学校学习

校内外见习、实习或终身教育

一体通用

量体裁衣

被迫学习

主动学习

老师只是知识传播者 教学相长,老师是协助者

4.2 信息服务教育手段的转变

信息服务教育手段的转变是基于信息服务教育内容的变革而改革的,这一改变要重新审视信息服务的学科属性,即由原来的文科定位向理科转轨,重新装备实验教育设备,构建以计算机网络中心为主体的信息资源研究室、知识组织标引研究室、检索室、多媒体实验室、多功能信息传播室等现代化实验室。实行多媒体、多功能、交互式的现代化教育手段。

4.3 信息服务教育方法的转变

有史以来信息服务教育一直是以单向传播式的学习指导模式为导向,“教师”这一名称就暗示着一种以专家将其知识传送给学生的教育范式。学生以被动的方式接收信息,通过老师的讲义、讲授、教科书、作业等传播形式将资讯转化为记忆,形成所学的知识。这一过程模式是一种由上而下的权威式、师权中心的教育方式的基础。强迫式的教育方式培养的学生只能是高分低能,正是这种方式带来了信息服务教育的严重危机。要改变这一现象,必须实现由单向传播式向互动式教育方式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是教学手段的更新,即采用现代化手段辅助、设计课件、网络咨询、辨析式、推演式、模拟式、实验式等多种辅助教学方法,形成师生间的相互交流,真正实现素质能力的提高。

4.4 信息服务教育形式的改变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形式已难适应社会需求,因此,现代化信息服务教育形式以终身教育为主题,形成终身教育的多重结构。在现有教育形式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种结构,正规专业教育结构。这一结构以现行正规大学所设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图书馆学、档案学、出版发行等专业教育为主体。第二种结构,在职教育结构。这种教育形式主要以在职人员培训为主体,既有短期课程教育,又有职业的培训教育。两种教育结构可同时采用普通、函授、夜大、电大、自修等教育形式,构建不同层次的本专科、硕士、博士学历体系和非学历的短训、职训助学体系。

随着信息时代来临和远程教育的起步,网络大学已经问世。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主要是通过通讯网络,开办网上大学,将各专业的课程制成课件,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教室及教师形象移至网上,学员可在任何一个终端上不受时间、地域限制,自由学习,通过网上考试,获取学分,完成学业,从而实现国内外师生超地域、超时间的信息交流,这种新型教育方式是实现社会大学终身教育的有效方式。

收稿日期:1999年10月8日

标签:;  ;  ;  ;  ;  

面向现代信息技术的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研究_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