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时代的精神品格和艺术境界——当传统“遭遇”时尚,要警惕的是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的是论文,品格论文,要警惕论文,境界论文,传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韩国的星星是如何将时尚与传统文化嫁接在一起的?”“为什么韩国电视剧的精神内核中有对传统文化的升华?”“在这样一部充满时尚元素的作品中,让人解读到的,不仅有爱情的美好,也有诚信有礼、尊重老人、长幼有序的伦理纲常,不仅有‘穿越’时空的奇思妙想,也有尊老爱幼、谦恭礼让、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或许作品的剧情与内容仍见仁见智,但作品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渗透,却是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的。”有影评人这样认为。 是的,对比之后,不由深思。如何让青年一代不因时代的更迭、岁月的流逝而疏离、排斥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如何让以追求“时尚”为目标的青少年,能够在感受时尚潮流的过程中,也能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认同并接受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因子,对于我们当下的文化与教育生态来说,仍是一个尚待破解的难题。 缭乱的文化产品中,如何让孩子们记住文化基因 当传统“遭遇”时尚,该深思的是什么?需要提振的又是什么? 共青团中央曾经做过一份有关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现状的调查,调查结果不容乐观。 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仅有4.8%的人对四大名著阅读过多遍,9.0%的人阅读过一遍,从未阅读过的人数高达16.2%。问及是否擅长诸如中国象棋、二胡、剪纸或书法等传统技艺时,有高达33.5%的大学生表示曾经学过但已完全忘记。调查中,当大学生被问及《二泉映月》是什么乐曲时,有近10%的学生回答错误,当学生被问及“嫦娥奔月”与什么传统节日有关时,也有近7%的大学生回答不上来。 某知名地方卫视,曾经在几年前做过有关推广、传承传统文化的尝试,不仅在节目中设置专门的板块,由演员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诵讲,还在节目的选题设置中,大量选用了传统文化的题材。如以传统京剧为主题,邀请了梅派艺术的传承人梅葆玖先生向观众介绍京剧的魅力。再如,当《甄嬛传》热播之际,节目组还专门邀请到电视剧中的礼仪指导,对剧中涉及的清宫礼仪详细讲解,还对汉服以及当时的音乐进行展示与推广。 但遗憾的是,尽管该节目在播出之初由于节目主题的新奇引发了不少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带来的审美疲劳,加之收视率残酷的现实“拷问”,使得该节目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内容相较于前几年,已经减少了很多。有人分析,个中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年轻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致不高。 在纷乱、喧哗的文化产品中,如何让传统文化受到青少年的青睐,不产生文化传承的割裂与断层,显然,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传统文化可否与时尚元素完美嫁接 一个问题曾经一度困扰许多致力于传统文化传播的学者们,到底是青少年一代就是不喜欢、不认同传统文化,还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式不为青少年所喜爱?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青少年是认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只是因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并不适合他们的口味才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不起兴趣。而如何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与发扬传统文化,尤其是将传统文化中有关谦逊、孝敬、礼让、敬畏等内容让青少年主动接受并自觉内化为行动,则必须成为教育与文化工作者迫切努力的方向。 十年前,白先勇面临着不少争议,制作了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他坚持做了大胆的创新,将时尚作为演出的美学标准之一,亲自挑演员、亲自参与剧本删改、亲自做舞美的设计,让一部拥有400多年历史的传统名著带有符合今日审美的时尚色彩,用美到极致的画面和舞美力求获得青年人的喜爱。当这部作品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演出时,不少北大学子感叹,“太美了,美得惊心动魄,也美得让人黯然神伤……”自那以后,北大学生自发组成了昆曲社,自觉传承与发扬昆曲文化。这样一个从“被打动”再到“去打动别人”的过程,其中有不少的成功经验是值得思考与借鉴的。 再来说说流行文化领域中将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融合的可贵尝试。“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这样的歌词许多青年人都不陌生,这是素有“亚洲流行天王”之称的周杰伦的一首《青花瓷》,自出道以来,周杰伦一直致力于将中国元素融入到西方音乐中,更开创了流行音乐中国风的时代。而从小便生活在美国的歌手王力宏也对中国传统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把中国戏曲元素注入他的歌曲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王力宏音乐。 令人欣喜的是,这种“混搭音乐”越来越被人们所喜爱,勾起了人们去了解传统音乐、戏曲的兴趣,更让我们看到传统戏曲以一种崭新的方式获得青少年喜爱的希望。 为传统找寻时尚“外衣”,需要一颗真诚的心 当然,为传统文化找寻到一件时尚的“外衣”,又不伤害文化的气质与筋骨,这也绝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功底,需要对传统文化真正心存敬畏,也需要有一个真诚的创作心态。正如著名编剧霍秉全所说的,国内的编剧写不出好的作品和人心过于浮躁、对生活不够真诚有关系。 和霍秉全一样,持忧虑之心的还有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单承彬,他担忧的是对传统文化过度包装、过度开发所导致的过犹不及。 单承彬认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古代教育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应该继承和发扬这样的理念。我们在赞赏举办中学生汉字听写比赛的同时,更期待尽快建立引导他们写好、用好汉字的机制。同样,举办孔圣祭奠,不是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动机,而是真正着眼于尊重知识、尊重文化、尊师重教,只有这样,方能进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轨道。 当传统文化“遭遇”时尚,要警惕的还有许多,有传统文化的落寞,还有假借传统文化之名,牟经济利益之实,而最应警惕的,是人们是否还拥有一颗真正热爱、尊重传统文化,希望通过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基因来让当代人变得更加美好的真心。重塑时代的精神品格和艺术境界--当传统“遭遇”时尚时,应该警惕什么?_时尚论文
重塑时代的精神品格和艺术境界--当传统“遭遇”时尚时,应该警惕什么?_时尚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