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元恺《第三交响曲--京剧》的整体特征及创作影响论文_师晶晶

鲍元恺《第三交响曲--京剧》的整体特征及创作影响论文_师晶晶

师晶晶

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摘 要:本文在分析鲍元恺《第三交响曲—京剧》的结构、主题元素、多声因素的融合技巧后,归纳该作品的整体特征及其创作产生的影响。笔者试图通过对作曲家交响乐作品的分析,挖掘出作曲家将东方民族风格和西方交响结构及其相关的复调、和声、配器等方面融合统一的技巧和特点,并试图总结出一些当代中国音乐创作的技术理论。

关键词:整体特征;创作影响

一、作品简介

鲍元恺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多年来,他一直遵循“中为洋用”的艺术理念、“植根民族音乐之土、跻身世界音乐之林”的艺术宣言,始终坚持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交响乐作品。从花费十几年时间的《中国风》系列音乐作品到以中国传统音乐民歌、戏曲、曲艺等形式为基础分门别类创作的《中国汉族民歌二十四首—炎黄风情》《台湾音画》《华夏弦韵》《戏曲经典》等,再到让全世界听众都能领略京剧神韵的《第三交响曲—京剧》,鲍元恺先生以其孜孜不倦的创作热情和沁人心脾的音乐作品,向我们诠释了他对自己理念的成功实践。他的作品不仅给中国民族音乐注人新的生命力及丰富的色彩与内涵,而且也使世界通过音乐了解中国。

《第三交响曲—京剧》完成于2006年。据作曲家本人讲,可以认为这是一部乐队协奏曲。作品包含四个乐章,各乐章标题除了标出的京剧行当、京剧音乐类型和在交响曲中的速度表情类型以外,还有乐队乐器组的使用和音色的安排。以京剧中不同角色不同性格的音乐为基础,以西方交响乐的恢宏气势和艺术手段,揭示了中华民族深刻、丰富的精神世界。此曲用生、旦、净、丑四大京剧元素,贴切地表现出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内涵。净比较悲怆,旦比较抒情,丑比较诙谐,生比较宏大、庄重,正好符合了西方交响乐演奏的特征。可谓是“西方的形式,中国的灵魂”。

二、整体特征

《第三交响曲—京剧》的音乐语言植根于民族音乐土壤之中,在创作思维上继承了贝多芬、勃拉姆斯、马勒、肖斯科维奇的交响曲创作的观念,展现了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的主要风格特征,体现了戏剧性、交响性的主要发展动力。以色彩斑斓的管弦乐法、严谨的复调为作品的内核。交响曲采用典型的古典交响曲形式——四个乐章:富有哲理性的第一乐章;诙谐风趣的第二乐章;如歌、深沉的第三乐章与具有史诗般、辉煌的第四乐章。在结构上体现出与贝多芬、勃拉姆斯、马勒、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期等作曲家的一脉相承。作品中对主题材料的处理方式上体现出对古典交响曲的传承,特别是对于动机的处理方式完全继承了由海顿创建,被贝多芬、勃拉姆斯发展到高峰的动机贯穿的处理方式。体现出对西方古老音乐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交响曲—京剧》继承了肖斯塔科维奇的管弦乐配器原则,通过管弦乐法推动音乐的发展。在乐器的使用上体现出清晰的室内乐风格与气势宏大的乐队全奏的音响对比。在强调分组乐器之间对比时,经常利用同乐器组之间的齐奏或八度齐奏以强调旋律层次的清晰与饱满的音响。作曲家在进行交响曲创作时,没有先写缩谱再进行配器,音色的构思成为主题、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交响曲—京剧》的整体结构布局也体现出鲜明的特征,遵循着:慢—快—慢—快的速度布局有别与古典交响曲中:快—慢—快—快或快—快—慢—快的速度布局,也有别于肖斯塔科维奇第一乐章慢启动逐渐加快的速度布局。鲍元恺教授在处理第一乐章的慢板与第三乐章的慢板有着本质不同;第一乐章的慢板体现的是庄重、富有戏剧性与哲理性的构思。而第三乐章的慢板则具有思、如歌、深沉的音乐特征。与古典交响曲所不同的是三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均采用三部曲式,将具有结构上的连贯性—奏鸣曲式放在末乐章,作为整部交响曲的“压轴”。

《第三交响曲—京剧》在音乐陈述方式上将“变奏”,特别是“音色变奏”作为一个重要音乐表现手段。如《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主部主题:主题首先在大提与低音提琴以八度的形式以单声部音乐形式奏出;第二次由双簧管陈述主题,单簧管以平行三度为主、弦乐以定音鼓动机为材料伴奏;第三次由大提琴陈述主题,第Ⅰ小提琴在 G 弦上奏出对位旋律,内声部由第Ⅱ小提琴及中提琴以长音形式进行伴奏;第四次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以拨弦形式陈述主题,第Ⅰ小提琴在高八度陈述对位旋律,第Ⅱ小提琴及中提琴重复第二次陈述时单簧管的平行三度层次;第五次为全奏,由整个弦乐队与木管组以三个八度陈述主题,圆号及Ⅰ、Ⅱ长号陈述平行声部层次,小号陈述具有动机作用的以定音鼓为材料的层次,低音层次由大管、第Ⅲ长号大号及低音提琴陈述的对位层次。通过全奏将乐曲推向第一次高潮。通过上述配器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第二章 鲍元恺交响曲创作在鲍元恺的音乐创作中以音色发展乐思的手段,及以音色结构交响曲的整体结构布局。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个旋律的大宝库,对于中国作曲家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鲍元恺的音乐创作从来就没有离开过中国的民歌、戏曲、曲艺等。与其他管弦乐形式所不同的是,交响曲的表现有着更富有戏剧性、哲理性因而与产生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国民族音乐有着表现方式上的矛盾。鲍元恺教授以民族音乐风格的旋律,或直接引用民族音乐的主题作为交响曲的主题,以西方交响曲音乐素材的方式进行尝试。《第三交响曲—京剧》各乐章的布局显示出作曲家的精巧构思,作曲家以京剧中的四个行当作为四个乐章的基础。

第一乐章:净——昆腔,其主题取材于昆曲《大江东去》中关羽唱段;

第二乐章:丑——曲牌,谐谑曲的引子和中部主要旋律来自京剧中的曲牌(器乐曲)《柳青娘》,首尾两部分帕萨卡里亚的三拍子固定低音。主题来自京剧中人物走场的“行弦”。

第三乐章——旦——二黄,主题来自京剧《白蛇传》中女主角与孩子别离时凄婉悲伤的唱段;

第四乐章:生——西皮主部主题的音调来自“西皮小开门”,表现了三国人物周瑜少年英雄的人物形象。副部旋律来自京剧《空城计》中诸葛亮的脍炙人口的西皮二六唱段。这样的构思巧妙的将京剧音乐与西方的典型交响曲的形式融合起来。

《第三交响曲—京剧》所标示的是向内深、向外广的音乐内涵的修炼,它能够引起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反思。例如第二乐章中木鱼等打击乐器的运用,对京剧丑角形象的刻画以及第四乐章通过突出打击乐器对京剧音乐中的战争场面的描绘,对于表现“京韵”起到很大的作用。第四乐章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分别来自《借东风》和《空城计》的经典唱段,为表现音乐作品的内在精神起到暗示作用。第三乐章全部使用弦乐的乐器法,增强了对悲剧情绪的渲染,使整个乐章哀婉凄清令人振颤。这些为西方听众准确领悟京剧内涵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同时也让听众感受到鲍元恺音乐的深刻和真诚。

在旋律风格上,除去作品在必要段落直接引用的一些相对完整的曲牌和唱腔外,鲍元恺还根据自己深厚的民间音乐涵养,对主要旋律和节奏进行重新创作。不论是对京剧音乐因素的直接引用,还是作曲家自己创作的音乐都力求使得作品最大程度地接近京剧风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作品的和声语汇方面,鲍元恺以欧洲古典音乐传统为基础,以中国民族音乐旋律为核心一切为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表现作品的音乐内容服务。在复调技法上,第二乐章首段及再现段的帕萨卡里亚手法的运用体现出鲍元恺在写作交响曲的过程中驾驭复调音乐的高超的作曲技术手段。这一切充分体现出作曲家对不同风格的民族传统音乐的长期积累、对不同题材的音乐创作的长期积累、对西方各种音乐流派作曲技法多年潜心研究所奠定的坚实基础。

三、创作影响

《第三交响曲—京剧》2006年5月23日由谭利华指挥北京交响乐团在首都中山音乐堂首演。国际知名的EMI唱片公司随后录制了这部作品,并在2007年4月举行了隆重的唱片首发式,在世界乐坛引起轰动,随后便成为北京交响乐团的经典演奏曲目之一,成为了向世界推介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重要作品。这是鲍元恺先生推陈出新,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与世界结合的又一个新的高度,也是鲍元恺先生十几年来一如既往的努力结晶。

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中国音乐创作事业发展进入了辉煌时期。唱片业、乐谱出版业及网络传媒等的高速发达,更是为音乐创作事业提供了无比优越的条件。面对中华民族文化悠久、神韵独特和内涵丰富的传统音乐,鲍元恺先生遵循“中为洋用”的艺术理念、“植根民族音乐之土、跻身世界音乐之林”的艺术宣言,始终坚持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交响乐作品。从花费十几年时间的《中国风》系列音乐作品到以中国传统音乐民歌、戏曲、曲艺等形式为基础分门别类创作的《中国汉族民歌二十四首—炎黄风情》《台湾音画》《华夏弦韵》《戏曲经典》等,再到让全世界听众都能领略京剧神韵的《第三交响曲—京剧》交响曲,鲍元恺先生以其孜孜不倦的创作热情和沁人心脾的音乐作品,向我们诠释了他对自己理念的成功实践。鲍元恺的作品不仅给中国民族音乐注人新的生命力及丰富的色彩与内涵,而且也使世界通过音乐了解中国。

《中国风》1991年10月由王钧时指挥天津乐团在津首演得到了听众的普遍赞扬和音乐界的高度关注。而后,这部作品在全国各地包括台湾火演不衰,台湾高雄实验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和深圳交响乐团还分别将其列入1992年、1994年新年音乐会演出曲目。郑小瑛指挥的“爱乐女”室内乐团除在国内作为保留曲目演出外,在1993年又带到德国、法国和荷兰演出。 1993年鲍元恺先生在美国访问讲学期间,美国音乐界对这部作品表现了极大兴趣。许多乐团索要总谱,并排进自己的演出曲目,纽约芭蕾舞团甚至将其中部分选曲编成芭蕾舞在美国演出。

《炎黄风情》最初是由 24 首管弦乐曲构成的大型组曲, 1991 年首演,大获成功。这部组曲以中国6个省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民歌为主题,组成了一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色彩斑斓绚丽的音乐画卷,先后在全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得到国内外音乐专家、学者、各类媒体与广大听众的热情赞扬,好评如潮。鲍元恺先生以他的作品向世界诠释着中国,同时也引领着我们去深入思考如何更准确的向世界呈示,如何以更有利的方式向世界输出我们传统音乐文化的问题。

中国的电影、美术、前卫艺术等,同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在全球不但已经取得了认同,而且具有相当高的地位,甚至对全球的整体艺坛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中国的现当代音乐却因为文化背景间的差异、因为双方不当的诠释和某种程度上的扭曲,而在国际乐坛近乎空白。当世界逐步变成一个地球村,文化开始互补、开始互视时,我们的传统音乐就更加应该追随时代的脚步向现代化发展。但是中国的历史所造就的现实使得我们的自家文化严重断层,这也是那些曾经经典的音乐频频宣布灭绝的主要原因,面对这样的现实,最首要做的不是去怎样钩沉那个将要失落的文化遗产,而应该去考虑怎样使其继续发展下去。鲍元恺的《中国风》系列交响作品为我们开拓了一条如何使之获得再生机能的道路,其“中为洋用”艺术观念的畅通流行与世界、与流行直接接轨,为中国的传统音乐走向世界做出了最大程度的创新。“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用交响乐这一当代世界共同的音乐语言,并用西方的现代技术手段、创作方式,来弘扬中华民族古老的、优秀的传统,这就是创新。”当今国际间对各国传统音乐的接受大多是通过“融和音乐”的形式,而鲍元恺现象刚好去引导我们认真的反思中国音乐的输出、融合、呈现等问题。中国对西洋的和声、对位、配器所折服而“洋为中用”了一百多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日益强大,文化上也应该跳出崇拜、模仿的模式创造自己的艺术语言。鲍元恺先生“中为洋用”艺术理念的提出以及在这一理念下产生的一系列成功的作品,包括《第三交响曲—京剧》引起的巨大反响,都在持续地证明作曲家想要弘扬民族音乐精神并使之成为国际乐坛所凝视的主体的真诚。

鲍元恺先生的作品以经典的旋律、精致的和声、严谨的复调、色彩斑斓的管弦乐法在音乐创作倾向于“先锋派”的大环境下,在专业音乐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鲍元恺先生在借鉴欧洲古典音乐传统的基础上,以中国民族音乐旋律的特质为核心,以一种崭新的视角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赋予民族音乐以新的表达方式。当前中国音乐领域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现代作曲家对传统音乐精华之现代化的束手无策。鲍元恺先生以及他的“中国风”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首开先河,从构思框架、创作原则到具体的创作手法颠覆了盲目崇拜和过分自我的弊端。

社会大语境是我们的艺术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未来的国际音乐圈也必将会发展成全球共同体,需要各国的音乐在同一个语境中保持特色同步前进。中国需要世界文化,要“洋为中用”,世界也需要中国文化,需要“中为洋用”。当前中国音乐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加入到这个共同体的行列当中。鲍元恺先生的《第三交响曲—京剧》以交响化的思维发展和处理京剧音乐的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模式,带给我们怎样赋予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之再生机能的深刻反思。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的中国,在文化上需要的是宣传主义和行动主义,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音乐,我们需要全面开放,做到全面引进、全力创新和全力输出。

鲍元恺教授在《中国风的理想与实践》中指出:“我们中国的传统音乐有着西方专业音乐难以望其项背的独特神韵和丰富积淀。这些未被现代文明异化的,古老而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灿烂音乐遗产向我们展示了无比广阔的艺术创造天地。” 北京交响乐团艺术总监谭利华一直强调:“中国音乐家走向世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中国音乐作品推向世界还举步维艰,还需要音乐家的不懈努力,否则将是我们这一代指挥家的失职。”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我们引以为豪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音乐文化创作的不懈源泉。面对这样一座丰富的宝贵资源,我们当代音乐人更应该立足现实,在继承的前提下发展;着眼未来,在交流的形式下合作;不断努力,不断奋斗,像鲍元恺先生那样,孜孜不倦,笔耕不辍,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做出最大的努力,打造具有深厚韵味的民族音乐文化。

“音乐的最终标准是接受面的广度和打动人心的深度”,面对自己的成就,鲍元恺先生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执著和真诚。这是他的态度,更是他的希冀,我们应该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广阔的视野,去开创更多打动人心和被最大程度接受的展现中国民族音乐精神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修订版).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2]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3]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4]董维贤.京剧流派.北京:中国戏剧,1997.

[5]许祥麟.京剧剧目概览.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

[6]霍建瀛.中国京剧艺术.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

[7]文学艺术研究院.中国各民族民歌选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8]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

[9]智明.鲍元恺与巴托克的“对话”.北京.音乐周报.2006.9.29 第005版.

[10]谭利华.告诉世界:我们不仅有奥运 还有交响乐[J]].中国艺术报,2008

[11]《中央电视台》2006年8月28日,《音乐人生》栏目采访记录.

作者简介:师晶晶,女,(1983年2月-),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汉族,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硕士研究生,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 讲师,从事作曲技术理论研究。

论文作者:师晶晶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7

标签:;  ;  ;  ;  ;  ;  ;  ;  

鲍元恺《第三交响曲--京剧》的整体特征及创作影响论文_师晶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