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微地形在园林绿化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赵学燕

浅析微地形在园林绿化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赵学燕

江苏宿迁 223800

摘要:微地形作为景观设计中的一种要素和空间塑造方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自然亲近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城市建设必须重视园林绿地规划设计,增加园林绿化的覆盖率,微地形作为城市园林绿化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园林绿化的整体效果,为此,本文主要对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的概况、作用及应用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地;微地形;景观设计;概况;作用;应用

前言

最近几年,景观设计与园林规划、生态环境、工程学、地理学、人文艺术和人文科学等多门学术相互渗透融汇贯通,从而形成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放眼世界,中国的景观设计在设计方法与设计理念方面丝毫不逊于国际水准。得益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的景观设计不仅把西方现代元素融合其中,更巧妙借助了传统的亭台楼阁和山水园林,创造了越来越多极富灵气的以微地形为设计理念的景观设计作品,为世人所称道。

一、园林微地形概述

园林是一种艺术作品, 设计者在作品中抒发一种感情, 表达一种意愿, 倾诉一种理想。园林意境是文化素养的流露, 是情意的表达, 是对山水景观欣赏美感的升华, 是一种非常浪漫、非常高远的思想境界。园林地形是指一定范围内承载花草、树木、水体和园林建筑等物体的地面。园林微地形是专指在一定园林范围内植物种植地的起伏状况。

二、园林绿化微地形景观的作用

1、景观作用

塑造园林微地形对园林绿地景观层次的增加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微地形合理配置植物可将园林植物立面、立体视觉效果充分体现出现。除此之外,在建设园林微地形时可对植物种植高度进行有效提升,在丰富园林景观特色的同时,达到园林绿地艺术感提升的目的。

2、空间作用

在营造园林景观空间感时,微地形可进行多类空间的塑造,如开放型、半开敞式、垂直型等,于此同时,也可将微地形充分结合园路铺设,并配置与之相适应的植物,以此达到引导路线的目的。因地形具备高低起伏的特点,在种植单品植物与设计方面,可形成极具韵律的天际线或林缘线,并能实现各类园林设计方法,如障景、夹景等。

3、生态作用

园林微地形景观的应用可提供多种环境,如干、湿、水中等,在地区小环境改变中具有重要功能。利用高低起伏改变的方式园林微地形可对园林绿地各个位置的光照条件加以改善。同时,因地形变化,极易出现阳、阴坡,以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满足各类植物生长需求。微地形应用还可起到绿地地表面积增加的作用,是绿地蓄水功能、防风、防灾能力有效提升的重要保障。

三、园林绿化中微地形景观的应用

微地形设计,可以进行园林景观的创造并能将其丰富性、层次感及空间感体现出来,同时进行一个个独特趣味空间的营造。利用植物的形态微地形可以在较小的空间内进行空间形态塑造与丰富,确保人居环境能够充分融合到大自然内。

1、道路绿地微地形的应用

狭长地形是道路绿化带最常用的形态,并属于封闭与垂直空间。为达到道路绿地植物配置的良好效果,必须重点突出植物配置的立面效果及空间构成。在符合行车安全的基础上,必须对植物高低配置加以重视,做好地形处理工作。一般情况下,选用“龟背状”或楔状作为地表的主要形式,这种情况下能够对道路的连续性与方向感进行有效提升,并能对排水、地下管线、管沟设置的要求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提升其景观层次感的同时,对扩散尾气、粉尘、噪音等污染物起到阻隔作用,进而推动生态环境的发展。在设计微地形时,一般都会选用乔木、灌木、花草等植物的合理搭配,进而达到绿化道路的效果。

2、街头绿地微地形的应用

作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街头绿地具有较多形态,其位置主要分布为道路交汇处及其两侧,以开放与半开放空间为主要类型。街头绿地适当配置微地形及植物,不仅能够对道路几何、规则的线形进行软化,更能进行生态、自然园林景观空间的营造。

3、住宅区绿地微地形的应用

低容积率与高绿化率为绿地景观生态型居住区的主要特点,要求人均绿地率在4平方米以上,应对绿地布设合理性加以重视,实现生态化、景观化有效结合的目的。但居住区绿地景观往往存在用地紧张、地下水位较高等问题,同时因建筑区域绿地较为零散,为最大限度对起到景观丰富的作用,可通过微地形处理,设置良好的植物景观效益,营造不同的景观空间,达到建筑区域绿化面积增多的目的,使人充分融入自然。其特点如下:

首先,植物景观层次的增加。在层次上起伏地形可确保植物存有相应变化,存在景深特点及阴面、阳面等。

其次,绿地面积增多。居住区域绿地营造中,其具有多种绿地形态与空间类型,但缺陷在于地面较小。为有效解决此问题,可向空中发展,也就是堆地形等,以此对地下水位较高的问题加以改善,并能为高大景观植物种植提供有利条件,如雪松等。也可选取挖地造湖等方式,以此对绿地面积有效增加,丰富景观层次。

再次,排水通畅。在排水施工中起伏地形设计对其通畅性极为有利。也可收集地表水再利用,并将其作为水系补充水或灌溉绿化水使用。

最后,通过对地下车库荷载能力的分析,要求必须在1.6米以下有效控制居住区内最高覆土高度。为达到绿地空间形态增加的效果,居住区需可进行集中绿化,通过微地形的合理运用,达到景观丰富的目的。

4、广场绿地

广场是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最能反映城市文化特征的开放空间,故有城市“起居室”和“客厅”的美誉。

在广场绿地设计中,往往对地形进行抬升和下降处理,以体现或表现不同景观。对纪念性园林,如纪念碑、塔、雕塑或主题标志性建筑的地形常作抬升处理,以体现崇高、雄伟和肃穆感,使观者油然而生一种崇拜之情。水景可高可低,喷泉池宜高或平,旱地喷泉则宜下沉,以仰视体现高大和壮观,以平视体现其平和而亲近,以俯视体现其生动活泼。对无主景的公共休闲广场常做成下降地形,如建造下沉式广场以交汇视线景观来营造群众文化表演和休闲乘坐的景点设施。

四、结束语

园林微地形塑造对园林景观形成和生态作用的发挥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适宜的微地形处理可以达到加强园林艺术性、改造生态环境的目的和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在设计应用和处理时应更要坚持遵循一定的原则:利用为主,改造为辅;因地制宜,节约造园;自然、 美观、安全等。在进行地形施工中,应以科学的施工方法和技术措施进行地形的整理和堆砌,深刻领会和理解设计意图,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的理想效果,创造出优美的园林绿化景观。

参考文献

[1]韦爽真.景观场地规划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健.风景区规划中地形的分析与利用[D].风景园林硕士学位论文,北京林业大学,2001.

[3]陈益峰.现代园林地形塑造与空间设计研究[D].2007.

[4](美)诺曼K.布思著.曹礼昆,曹德鲲译.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5]渠志勇.园林微地形植物造景应用初探[J].同煤科技,2010(02)

论文作者:赵学燕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28

标签:;  ;  ;  ;  ;  ;  ;  ;  

浅析微地形在园林绿化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赵学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