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中的房屋起源及其建造论文_程芳,赵胜男

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中的房屋起源及其建造论文_程芳,赵胜男

程芳 赵胜男

云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昆明 650201

摘要:正如一切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生活的反映一样,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以“创世”过程为中心线索,以艺术概括的形式叙述了天地形成、人类起源及其发展的主要历史过程。尽管这种叙述在一定程度上离开了真实的历史事实,但却艺术地再现了原始社会傣族人民生活最本质的面貌,为我们从不同角度研究它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本文从该史诗中关于傣族房屋的起源和建造加以追根溯源。

关键字:巴塔麻嘎捧尚罗 桑木底 狗棚架 凤凰房

在对往昔的缅怀和对历史的追忆中,傣族歌手——赞哈一代又一代地吟唱着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创世歌,从中,我们听到了许多许多:开天辟地、万物诞生、洪水泛滥、人类产生、制定历法、谷物起源、动物驯养、建造房屋、发明工具、人类迁徙……所有者一切,都以质朴的语言凝结在十四章、一万三千余行的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中。当我们从科学技术史这一角度对这部长篇巨著进行考察时,不仅为其蕴藏着的傣族先民丰硕的科技思想所震撼,而且为其所反映的傣族先民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聪明才智所折服。现就其建筑起源的历史作一概说。

在《巴塔麻嘎捧尚罗》所描述的远古时期,傣族先民最早是居住在天然的土洞或岩洞中,这些洞穴,虽具冬暖夏凉、遮风避雨、行动方面等优势,但也存在常年潮湿、不见阳光、数量容量有限等问题,特别是后来“由于大配偶/人类兴旺了/住处变窄了/土洞睡不下/可怜人们啊/只好哭丧脸/挨身挤洞外/雨来受冷/人常常害病”[ 岩温扁译:《巴塔麻嘎捧尚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第380-381页。],因病致死的人不断增多,妻离子散、白发人送黑发人,疾病传染面逐渐扩大,有时一天就死上百人,哭号遍野,面对人类的不幸,帕雅桑木底腊扎心里非常难受,他痛骂天雨、怒斥冷风,组织人手把死者丢进水塘或深谷,这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招致“吃肉的饿狗/啃骨的饿虎/纷纷跑拢来/乌鸦满天飞/蚂蝗搅水混/虎狼吼相咬/争吃死人肉/森林满腥臭”[ 岩温扁译:《巴塔麻嘎捧尚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第382页。]。悲剧来临,人们诅天咒地,但无济于事,只好放弃幻想,冒着风雨去寻找新的住处。无奈风太狂、风太稠、草深坡陡滑,在这样的境况下,完全依靠大自然提供的遮风避雨的场所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了,具有爱心的人类之王桑木底(首领,笔者注)十分心痛在大风大雨中受淋受冻的人们,就让大家先去避雨,并由此生发出建盖能够为人类遮风避雨的地方的想法,在逐一落实和改进的过程中,探索了傣族建造房屋之路。

1、平顶草房。为了让人们不再受风吹雨淋蛇咬的磨难,沉思中的桑木底抬起头看见了大树的树脚处的洼地里长了许多麻芋,其叶子宽大可以挡去许多落下的雨水,聪明的首领桑木底深受启发,快步前去查看,地上的土没有被淋湿!突然心里一亮,宽大的叶子能够把雨水隔住,叶子下面的草和土才不会被淋湿,“要是我们人/用树枝搭棚/用芋叶铺盖/人住在叶棚下/雨再下也淋不着/风再吹也冷不着/这样众多的人群/不必挤在一个山洞里”[ 岩温扁译:《巴塔麻嘎捧尚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第386页。]。这个绝妙的主意同群众一讨论,得到了很大的支持和拥护,“于是桑木底/设计叶棚架/找来四根杈/选一块地方/拱起一个棚架/用芋叶和茅草/铺在上面/盖了一间平顶草房”[ 岩温扁译:《巴塔麻嘎捧尚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第387页。],这样,傣族最早的人造住房——平顶草房就诞生了。虽然草房比山洞要小,但还是能够容纳急需藏身之地的人们,并且也是傣族先人群居生活的开始。

2、“狗棚架”。草房盖好了,桑木底领着妻子,搬进草房住,住了七八晚,日子倒也很自在,住到第十天,天气变化了,大雨落下来,打在叶棚上,滴滴嗒嗒响,“开初时/不漏雨/桑木底/躺着笑/雨越下越大/雨大风也大/忽然一声哗啦啦/叶棚漏下水/漏得无法住/雨停了许久/可其叶棚里/水珠还在滴/桑木底气又急/只得搬回山洞里”[ 岩温扁译:《巴塔麻嘎捧尚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第387-388页。]。看来这平顶草房难以抵挡暴风骤雨的袭击,只能作为天气稍好时的栖身之地,如何才能住得更长久一些呢?帕雅桑木底日思夜想,当大雨再次来临时,他不是躲进山洞,而是走进密林,遇到比较大的雨,就在大树下暂时躲雨,边躲雨边四周观察,“他见一只狗/淋雨在草地/雨中它不动/它撑着前腿/屁股地上落/雨中昂着头/尾巴拖在地/狗身变陡坡”,“风吹雨逞狂/人也难睁眼/可狗不怕淋/任凭雨多大/它坐着不管”,[ 岩温扁译:《巴塔麻嘎捧尚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第389-390页。]桑木底很奇怪,狗为什么在大雨时不找地方躲避呢?带着问题,他径直走向狗,而狗见他走进也不躲让,大有“我自岿然不动”的豪气,桑木底也因此看到狗背虽然被淋湿了,雨水顺着狗的背部的皮毛流淌到地上,但是狗胸部下的土地却一滴雨都没有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始终在脑海中萦绕的为人们寻找更好的建盖方法在此刻忽然茅塞顿开,“想着他寻思/若把草棚顶/盖得像陡坡/像狗的坐势样/让水斜着淌/从高往低流/草棚漏不了/人住就放心”,“想好他就做/搬来四棵桩/棚柱分两对/高低有区别/两棵是高杈/两棵是矮杈”,“高杈栽在前/矮杈栽在后/依照狗坐势/盖了间草棚/称作‘杜妈奄’”[ 杜妈奄:傣语,“杜”是棚子,“妈奄”是狗头坐的意思。连起来“杜妈奄”意思是“狗坐势棚架”,也称作狗头窝铺。岩温扁译:《巴塔麻嘎捧尚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第390-391页。]。由平顶叶棚到斜坡草棚的进步,改变了房屋受外力影响的方向,既是减少雨水停留棚顶时间以避免漏雨的技术改进,也是人类模仿动物趋利避害本能以利用自然规律的原始仿生学的制或表达。

3、“凤凰房”。人们搬进“杜妈奄”,不久天下雨,泼在草棚上,雨水顺着陡屋,哗啦往低处淌,没有漏进棚来,棚内地很干。看着新盖的“杜妈奄”避雨成功了,桑木底禁不住内心的欢喜,正准备为解决居住问题庆贺时,又遇到了新问题。风吹雨斜,“棚顶虽不漏雨了/可也难防歪脚雨/这时风雨斜飘来/扑进草棚里/洒在地上/雨不停飘进/棚内全淋湿/积了一滩水”[ 岩温扁译:《巴塔麻嘎捧尚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第392页。],这种狗架棚虽比平顶草房进步不小,但还有一定的缺陷,难防斜脚雨。面对两次盖草棚都不尽如人意的结局,桑木底对解决住房的难题更加执着,拯救人类的意志终于感动了神灵,神变成凤凰前来相助,从高空飞下来,落在人间的草地上,刚落定没多长时间,就下起了大雨,只见凤凰两只脚落定后,就把双翅展开形成了房棚的姿态,落在凤凰身上的雨水,纷纷从两翅及尾部和颈部淌下,桑木底就这样仔细看着凤凰淋雨的模样,重新想出了盖房的方法,他带领众人砍来许多树木竖立成高矮不同的柱子,又拔来许多茅草,依照凤凰翅膀的形状编织成了许多草排,按照之前看见的凤凰站立的姿势模仿盖成了一间房子,这新房,“架在高脚柱上/让它与地面分开/屋脊盖得美/像凤凰展双翅膀/前后各一扇/左右各一厦/房檐四方垂”。[ 岩温扁译:《巴塔麻嘎捧尚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第395页。] 为了建盖凤凰房,神灵让林中的鸟兽都来帮忙,“猴子献出头/当作木锤用/大象献舌头/桑木底首领/用它作宁掌[ 宁掌:傣语,“宁”是舌头,“掌”是大象,连起来就是象舌头的意思,此处指竹楼一个部件的名称。]/蚂蝗献身子/桑木底蜡扎/用它作扎蔑/把草拴在椽子上”,“还有小乌龟/它壳圆又硬/自愿做垫石”,“老龙也帮忙/愿献出长身/给人做梯架/团鱼献鳖甲/帕雅桑木底/用它作篱笆”,“白鹭飞来了/献出一双翼/让人作草片/好遮风挡雨”,“黑狗也跑来/献出脊梁骨/让桑木底王/拿做屋檐柱/小猫献下巴/老鼠献尾巴/燕子和瓦雀/身小飞得快/来帮桑木底盖房/飞到山坡上/帮人抬茅草……”[ 岩温扁译:《巴塔麻嘎捧尚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第396-397页。]凤凰房从此便建造成功了,它的样式比之前的房屋形状都要好看,并且更加可以遮风挡雨。首领桑木底给房屋起名叫“烘狠”,人类从此便有了新的住房。 这种新的房屋制式使人类居住地十分心安,既不怕风雨,晚上关了门,也不怕野兽的袭击,房屋离潮湿地面有一定距离,人们的身体受潮程度大大减轻,生病几率减少,人类的生活居住更加和谐兴旺。傣族先民建房,桑木底作为总设计师,依照凤凰展翅的样式设计,请各种动物来帮忙,这样的场景虽然无法亲眼所见,但是,却反映了傣族先民善于把与各种鸟兽相关部位的类似的物品用在房屋建造中,形象的比喻让建造房屋的过程立体生动,不仅赋予了凤凰房与自然万物和谐统一的灵性,而且折射出傣族杆栏式建筑的原初形态,为傣族先民提高生存质量提供了保障。凤凰房作为比较完善的建筑形制也被后来的人们称为竹楼,竹楼不仅在创始史诗里有所记载,后来的正史中也不乏关于其描述。如《唐书·南平僚传》:“南平僚……山有毒草、沙虱、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曰干栏。”宋代的《桂海虞衡志》也有记载:“编竹苫茅两重,上以自处,下养鸡,谓之麻阑。”

由此可见,傣族先民的住房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穴居——平顶草房——狗棚架——凤凰房。每一次的演变都是在傣族先民遇到居住的相关问题后力求破题的过程中逐步寻找到解困思路的,而且体现了模拟自然物并赋予人为创造的智慧,顺应自然满足需求而建造和改造的房屋,尽管它不像现代建筑过程那样按部就班,但也经历了方案的拟定、选址、结构设计、备料、营造、使用等阶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设计屋顶时,傣族先民已把气候因素考虑进去,使建筑与天文有机融合在一起,体现了傣族先民独特的人居环境观念及其“天、地、人”三才观。所以,《巴塔麻嘎捧尚罗》中描述的建房过程反映了傣族先民住所式样不断更新、结构不断合理、功能不断齐全的发展过程,也体现了傣族先民丰富的建筑科学思想和艺术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岩温扁译:《巴塔麻嘎捧尚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

论文作者:程芳,赵胜男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5

标签:;  ;  ;  ;  ;  ;  ;  ;  

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中的房屋起源及其建造论文_程芳,赵胜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