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敏[1]2013年在《文体与英美报刊阅读教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美报刊有其鲜明的文体特色,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报刊文章的词汇、句法、篇章等文体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对新闻英语的意义、观点、立场的辨别能力。
冯丽丽[2]2012年在《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与高中学生英语语感培养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2003年4月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改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从语言知识的讲解,转向重视学生的参与、感知语言的过程;从单一的课本教学行为转向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以拓宽学习的渠道。本论文根据课改要求,尝试从理论及教学实践两方面探讨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与高中学生英语语感培养的相关性。在理论上,语感是人们在语言实践中逐步获得的,具有可培养性。同时语感是一种能力,人的语感是有差异性的,有必要进行测试。王培光认为语感包括三种能力:(1)判断语言是否恰当的能力;(2)指出语言不恰当之处的能力;(3)订正语言不恰当之处的能力。而改错题能够比较好测试上述三种能力,即语感能力,因此利用改错题对语感进行量化测试有可行的。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尝试用图式理论及内隐和外显学习理论,分析英语报刊阅读和英语语感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利用报刊阅读教学可促进高中学生英语语感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上,本研究通过对福州华侨中学高二两个平行班级进行实验,实验组在对照组的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加用英语报刊阅读教学。通过一学期的研究,比较两个班级研究前后的成绩及语感量化得分。结果显示:1.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两个班级的语感都得到了提高(P=0.000<0.01),可见学生的语感是在学习中不断增加。表明:语感是具有可培养性。2.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的班级学生语感提高较正常班级更显著(P=0.03<0.05)。表明:利用英语报刊阅读教学是提高高中学生英语语感的一种有效方法。3.实验组的英语成绩比正常组的成绩更好(P=0.000<0.01)。表明:利用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促进高中学生英语语感的提高,而且对成绩也是有帮助的。
李华芳[3]2006年在《英语新闻报刊文体的翻译》文中研究表明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论为英语新闻报刊文体的翻译提供了一个规范标准。要达到这一标准,就要对新闻报刊文体中新鲜词、约定俗成的语汇、借用词、名词词组以及扩展的简单句、频繁的被动语态和平实的语言等有基本的认识,以便选择符合现代汉语规则的、适合多数中国人阅读的语言形式进行翻译。
陈鸿琴[4]2005年在《工程英语的文体量化分析》文中指出对工程英语———ESP的次语体进行文体量化分析研究,并与美国当代作家马克·赫尔蒲恩的短篇小说《白色的花园》的开篇段进行文体比较。通过量化分析和与英语文学文体进行的对比,得出工程英语的文体特征,从而提高人们对工程英语文体特征的鉴赏能力,并以此扩大ESP的研究范围。
范志慧, 路丽[5]2006年在《英语报刊商务文章的文体与翻译》文中研究说明英语报刊商务文章,以最典型和新鲜的商务语言传递最新的商务信息和当今热点.通过分析英语报刊商务文章的文体以及用词和句法特点,探讨英语报刊商务文章翻译的要点.
李兰兰[6]2016年在《《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多层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社论是新闻评论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它是党的方针、政策的代言人,它集中反映并传播党在当前时期对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等事件的态度和立场。它利用准确、平实而又严谨的词语引导社会舆论,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导向性。因此,社论已经逐渐成为人们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社会动态的主要来源。作为一种功能语体,它也渐渐地成为语言学家研究的对象。这方面的研究目的是准确、深入地把握社论文章的内在含义,从而促进其有效地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功能文体学在现代文体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把语言视为具有意义潜势的系统,并从社会环境的层次对语言进行分析。功能文体学对语言的分析更为全面,主要原因在于它更重视研究语言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从3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角度分析语言,是韩礼德功能文体分析的核心。因此,本文以功能文体学为理论基础,以韩礼德的3大元功能为导向,尝试从词汇、句子、篇章3个层级对《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文体特征进行分析,旨在多维度把握汉语社论的内涵,推动文体学理论向纵深发展,最终实现对国外语言学本土化路径的探索。
卢静[7]2013年在《历时与共时视阈下的译者风格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历时和共时译本研究为主要研究框架,调查了在语料库翻译学视阈下的中文典籍《聊斋志异》的几个主要英文选译本的译者风格。其中,历时译本研究将不同历史时期的译者在其译本中体现的个性特征与译者所处历史语境进行关联,以揭示特定历史时期这个主要变量对译者风格形成所施加的规范和制约。共时译本研究重点考察对象是同一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是否因其不同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传播策略而在翻译的各个阶段形成某些个性化、规律化的处理方式。在研究方法上,历时和共时译本研究得益于语料库翻译学所提供的基本研究模式和技术分析手段,在自建《聊斋志异》单语原文语料库和翻译语料库的基础上,通过各研究层面的语内类比和语际对比,并具体采用了描写法、实证法和调查问卷法等多种方法,本文试图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聊斋志异》英译本的译者风格并分析译者风格、译本接受和文化传播三者间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取得了如下三方面的结论,也即本研究的独特贡献:首先,本论文探索了基于语料库翻译学的译本历时和共时研究方法。语料库翻译学研究模式的产生和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范式、科学的研究手段和合理的分析模式,利用语料库调查同一原文文本不同历史时期的译本风格和译者风格以及利用语料库调查同一文学文本在特定时期的不同译本的风格和译者风格是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范式能够提供的典型研究方法。本研究中基于语料库的《聊斋志异》译本历时和共时研究以自建小型语料库为数据来源,科学地获取和分析了译者风格在译本各层面的表现,有效弥补了传统内省式、点评式为主的定性分析的不足,为科学探讨文学翻译文本中的译者风格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供借鉴的案例分析路径。第二,本研究取得的另一项重大成果是基于《聊斋志异》英译本的译者风格综合研究模式的构建。在汉译英译者风格研究领域,针对目前研究成果和研究人员都比较匮乏的汉籍英译《聊斋志异》英译,笔者尝试建构了此译者风格综合评价模式并论证了其研究可行性。该研究模式主要涵盖了对所选译本语言层面包括翻译正文本和翻译准文本的研究,其中,对翻译正文本各个层面的研究将主要依托语料库的技术和分析手段,而对翻译准文本的研究则会采取译本取向型的客观描述方法,揭示译者在翻译准文本层面所采取的策略和使用的手段;在非语言层面的译者风格研究中,该模式主要探索译者选择翻译的文学文本是否也体现出该译者区别于其他译者的特点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否有贯穿前后的翻译策略、这种策略是否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文化、目标读者群体等因素紧密相关?从研究重点来看,在此模式下,语言层面以T型译者风格研究为重点、同时关注S型译者风格的研究内容,非语言层面则主要以T型译者风格为研究侧重点。第三,本研究获得了读者接受、文化传播和译者风格三者互动关系的有效启发。研究在基于语料库的历时和共时译本研究、建构译者风格综合评价模式后,就《聊斋志异》三个英译本中某些值得关注的译者风格特点设计了针对焦点受访对象的调查问卷,获得了有关读者接受和读者期待视野的信息,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译者风格和文化传播策略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读者对这些特定的译者风格标记都显示了明确的态度,这一发现启示了译者在汉籍英译过程中可以考虑加入更多读者喜闻乐见的风格标记而尽量避免读者不太认同的风格标记。总的来说,调查显示了中国文学典籍英译在海外年轻读者群体中的潜在生命力,这也是本研究关注译者风格和译作推广之间互动关系的基础。
邓小琴[8]2011年在《粤方言书面化及其历史演变研究》文中指出粤方言书面化,是指具有粤方言特征和交际功能的不同语言层次单位被文字记录下来转化为书面文本,故其书面文本既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个语段或语篇。粤方言书面化文本的存在形式在共时的层面上主要体现为文白(粤)夹杂体和粤方言白话体。文白(粤)夹杂体又呈现出两个变体:一在标准现代白话文中杂糅粤方言词句的变体;二叙述部分是现代白话文,对白或话语直接引用部分是粤方言口语的书面化形式,叙述的“文”与直接引语的“白”相间夹杂而成的变体。粤方言白话体是指以粤方言口语为基础而书写的语篇。当代粤方言的书面化主要通过以常用汉字为基础,保留一定数量的生僻古本字,并通过用字法和造字法产生假借字、训读字和粤方言字的方式来建构其文字书写体系。粤方言书面化用字具有汉字表音化和形声造字的特点。汉字表音化主要源于粤方言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生僻古本字和壮侗语底层,由于生僻古本字大多笔画繁复,因此书面化中常选用笔画简单的同音字替代,而粤方言中的壮侗语底层是借词的成分,也通过记音的方式来体现。形声造字中以意符为“口”旁和“(?)”旁占较大比例,尤其是“口”旁,成为粤方言字的象征性特征。形声字的声旁以粤方言语音为基础。部分用字不定型依然是粤方言书面化当前存在问题,英汉语码转换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粤方言书面化用字的变异项,是粤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英语外来词及语言社会功能在书面化文本中的表现。粤方言书面化文本建构有两个重要的参数:一粤方言特征词;二粤方言词法与句法标记。粤方言特征词在文本中的表现可分核心特征词和基本特征词,核心特征词具有方言口语性、历时传承性、高频使用性三个主要特点。基本特征词是历代共时高频使用的粤方言词,呈发展的消长状态。强势保存并历代高频使用的成为核心特征词,后起而高频使用的构成当代粤方言书面化的基本特征词。具有粤方言特征的词法标记主要体现在:名词前后缀、量·名组合中量词的定指功能、名词与形容词的重叠方式、结构助词。句法标记主要体现在:动词的体貌标记、语气及其书面形式标记、副词后置标记、常见句式标记。粤方言书面化的历史演变主要分为五个时期来考察,第一个时期为明末至康熙年间;第二个时期为清道光(1828)至清末(1873)年间;第三个时期为清末(1905)至民国(1928)年间;第四个时期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第五个时期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通过对这五个时期粤方言书面化在基本特征词、词法句法标记及用字特点、书面化程度的分析和研究,描写出粤方言书面化主要特征词及其词法句法标记的演变路径。由此表明,粤方言书面化的演变也记录了粤方言主要词法与句法的演变历史。粤方言书面化由萌芽至成熟取决于前三期的发展,即明清木鱼书、晚清圣经粤方言译著、晚清白话文运动中的报刊粤方言写作。这三个时期的粤方言书面化写作推动并奠定了书面化的用字基础、核心特征词的产生及词法句法标记的确定。而第四个时期粤方言书面化中的文言词夹用以及八十年代的英语词夹用,说明了粤方言书面化发展过程中变异手段的运用,是粤方言书面化语域扩散并呈多样化的表现。粤方言书面化区别性特征是衡量粤方言书面化程度高低的重要尺度,在文言和现代白话文辐射影响下的粤方言书面化文本,区别性特征的存在量与粤方言书面化程度成正比。通过对所抽取的区别性特征标记在共时文本中使用频率的量化分析,本文得出最具粤方言书面化区别性特征的20个高频标记。
王经益[9]2000年在《英语报刊文体的量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对于旨在通过阅读英文报刊来提高英语能力的人们来说,熟悉报刊新闻的文体特点颇为重要。本文基于当代报刊英语(CENR)、大学英语四级(CET4)、轮机英语(MEE)、航海英语(NEC)、海事条约英语(MTE)以及稍早的新闻英语(LOBA和BROWNA)等七个语料库,运行计算机程序获取了大量数据,并运用现代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对数据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测试其可信度,最后得出结论:英文报刊文体与其它文体在各层面上均有显著差异;在其语域内部某些方面也存在历时差异。本文结尾还对阅读英语新闻提出指导性建议。
马玉学, 杨小凤[10]2017年在《媒介素养与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用质性调查问卷和量化阅读理解测试的方法检测同校同年级的两组大学生媒介素养与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尝试考察新闻专业被试(47人)的媒介素养与非新闻专业被试(社会学专业)(41人)是否有差异以及新闻专业被试的英语阅读能力是否优于非新闻专业同学。假设前提是:测试材料全部来自外报、外刊,而新闻专业同学更加熟悉此类文章。结果显示两组被试在媒介素养上差异不大,而在阅读理解测试上非新闻专业的被试则有较大的优势,在三类题型的得分上均显著高于新闻专业同学。研究者认为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是媒介素养考查范围偏小。研究结果对《新闻传播学专业英语》教学以及《英语报刊选读》课教学均有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 文体与英美报刊阅读教学[J]. 赵晓敏.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3
[2]. 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与高中学生英语语感培养的相关性研究[D]. 冯丽丽.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3]. 英语新闻报刊文体的翻译[J]. 李华芳.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4]. 工程英语的文体量化分析[J]. 陈鸿琴.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5]. 英语报刊商务文章的文体与翻译[J]. 范志慧, 路丽.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6
[6].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多层级研究[D]. 李兰兰. 黑龙江大学. 2016
[7]. 历时与共时视阈下的译者风格研究[D]. 卢静.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8]. 粤方言书面化及其历史演变研究[D]. 邓小琴. 南京大学. 2011
[9]. 英语报刊文体的量化分析[D]. 王经益. 大连海事大学. 2000
[10]. 媒介素养与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实证研究[J]. 马玉学, 杨小凤. 铜仁学院学报. 2017
标签:外国语言文字论文; 英语论文; 语料库论文; 翻译专业论文; 文本分析论文; 翻译理论论文; 语言翻译论文; 语言风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