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ZIVA器件的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余子涯[1](2018)在《透明木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调控》文中研究指明木材是当今世界四大材料(钢材、水泥、木材、塑料)中唯一可再生、可循环利用和可自然降解的材料。然而,不透明、不耐水和力学性能差等缺点制约了木材的使用范围。为了充分利用储量丰富的木材资源,并探索木材纤维素资源的高附加值利用的新方法,本研究利用纳米复合技术,通过去除木材中的吸光物质或提取木材中的纳米纤维素,并用透明树脂填充空隙,得到了透明、耐水且力学性能优良的透明木基复合材料。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木材-透明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光学性能调控、纳米纤维素的提取和疏水改性、纳米纤维素-透明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力学性能调控、纤维素-银纳米线复合材料的制备和光电性能调控。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光的折射原理,选择与木材纤维素折射率匹配度和相容性都极高的透明树脂,填充去木质素木材的孔隙,制备得到了可见光透过率高于86%的木材-透明树脂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为70 MPa,抗弯强度为120 MPa,杨氏模量为3 GPa,力学性能达到了建筑采光窗的要求。进一步,选择具有红外阻隔功能的CsxWO3纳米颗粒作为添加剂,通过三元复合制备了在1500 nm近红外光透过率低至3%,导热系数仅为玻璃导热系数五分之一的木材-透明树脂-CsxW03复合材料。木材-透明树脂-CsxWO3复合材料作为采光窗并使用时,既可以有效隔绝屋内外的热量传递,同时还可以屏蔽太阳光的红外辐射,从而降低空调的使用耗能。(2)根据纤维素葡萄糖基单元上不同位置羟基的活性差异,以己酰氯为改性剂对微米级的木材纤维素进行表面改性,经二甲亚砜溶胀后制备得到了纳米的疏水性纤维素。进一步,以疏水性纤维素为原料制备了疏水性纤维素纸(水接触角为110°),解决了木材纤维素材料耐水性的问题。由于该疏水性纤维素纸具有类似木材微孔结构的连续孔道结构,可以通过先制备疏水性纤维素纸,再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的方法制备纳米纤维素-PMMA复合材料(纳米纤维素的质量占比可以达到50%,可见光透过率可以达到91%,抗拉强度比纯的PMMA薄膜提升了 5倍)。(3)针对木材纤维素表面含有大量羟基,容易形成氢键的特点,选择多元醇法制备的银纳米线为导电功能单元,制备了纤维素-银纳米线复合材料和纤维素-多巴胺-银纳米线复合材料。研究表明:a、纤维素-银纳米线复合材料的方块电阻为20.0Ω/sq时,于550 nm的可见光透过率为87.3%,且在200次耐弯折性能测试当中,方块电阻的变化率小于12%,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透明导电材料。b、纤维素-多巴胺-银纳米线复合材料虽然不具有透明性,但对3 μm至14μm远红外线(人体可放出此波段的红外线)的反射率均高于70%,且使用电加热,仅需要0.7 V的电压,就可以将其加热到40 ℃,满足人表舒适温度(37℃)的要求,可加工成具有“人体热管理”功能的衣服。
吴皓[2](2012)在《纳米材料机械化学法制备及性能表征》文中提出材料科学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是国民经济发展很重要的支撑,是航天、航空、国防、信息等高新技术进步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科技发展和科学进步的需要,材料的组成已开始由单一型向复合型、杂化型进行转化,颗粒粒径也由微米级向纳米级过渡。近些年来,纳米材料所具有的独特的化学和物理性质,给物理、化学、生物、材料、医药等学科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能够快速、简便、有效地制备出纳米粉体,正成为纳米材料的研究首先需要攻克的难题之一。本文对纳米材料的种类、主要性质与应用领域进行了简要阐述,然后列举了多种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尤其对即将开展研究的机械化学法制备纳米材料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调研,同时引入了一种新的机械化学法,即本课题组发明的螺杆式研磨法。首先,我们尝试用传统机械化学法来合成钇稳定氧化锆,这里我们引入的是两种传统机械化学法——行星式球磨和砂磨,连续对配置好的粉体进行研磨。然后用新型机械化学法——螺杆式研磨法对同样配方的粉体进行研磨。并尝试用XRD、SEM等方法来表征这两种分别代表传统机械化学和新型机械化学法的方法合成的物质,比较其优劣。粒度分析显示,行星式球磨可以有效的破碎大颗粒的原料,砂磨可以将原料粉碎至1μm左右,但物相分析表明,传统机械化学法处理的粉料只起到了粉碎作用,并未合成新的物相。螺杆式研磨法可以将粉料粉碎至5μm左右,但同时也能合成所需要的新物相,这是因为螺杆式研磨法独特的剪切和挤压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将粉料烧结成氧化锆陶瓷后,进行了在潮湿环境中的老化和耐腐蚀的性能表征,老化试验结果表明,较高的Y含量可以有效减少老化的现象。接着,我们尝试用湿化学法做为参照方法,来合成Mg稳定氧化锆。这里我们引入的是比较成熟的共沉淀法和水热法。同样与用螺杆式研磨法制备的粉体用XRD、SEM等方法来表征,同时还对粉体烧结成陶瓷的力学方面的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三种合成方法均能有效的合成得到所需的物相,螺杆式机械化学法研磨制备的Mg稳定氧化锆在1500℃烧结即能获得最佳的力学性能,且力学性能优于共沉淀法的样品,与水热法样品的性能相近。然后,我们对铌镁酸铅和锆钛酸铅体系进行了机械化学法(螺杆式研磨)的合成。通过交叉反应实验发现,制备钙钛矿型PMN粉体时,机械化学固相反应与传统高温固相扩散反应历程完全不同,从而避免了焦绿石中间相的出现,提高了粉体的物相纯度。且较高的功率可以大大缩短机械化学固相反应时间,提高物相纯度,同时提高粉体的分散性。最后,我们采用机械剥离的方式,以蒙脱土层状材料为原料,控制分散浆料的pH值,通过研磨获得了硅铝酸纳米片,并分析pH值对纳米片制备的影响。并以所获得的纳米片为原料,与稀土离子发光中心组装获得具有良好发光性能的纳米片发光材料,研究纳米片结构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俞国军[3](2006)在《基于DSPs的媒体处理系统芯片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媒体处理系统芯片结构根据其实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两种结构:专用集成电路媒体处理系统芯片和可编程媒体处理系统芯片。近年来,随着半导体技术和微处理器技术以及媒体处理算法(如音频、视频)不断地在发展,业界更倾向于采用基于DSP的媒体处理系统芯片结构,基于DSPs(集成多个DSP)的媒体处理系统芯片设计也成为了VLSI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DSPs的媒体系统芯片设计中几个关键问题:DSP结构、微结构设计,媒体系统芯片结构、任务调度策略设计。 在过去的几年,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SOC R&D小组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RISC/DSP结构MD32系列处理器的第一个成员:MediaDSP3201。 事实上,DSP结构一直是在应用算法的驱动下发展的。在本文中,为进一步提高MediaDSP3201的媒体处理性能,根据媒体处理的算法特点,展开了MediaDSP3202的设计研究。MediaDSP3202继承了MediaDSP3201的RISC/DSP混合体系结构及其指令集,并扩展了支持128比特SIMD操作的EMS指令集和支持比特操作的VLD解码并行指令以及有利于提高IDCT/MC算法实现性能的部分专用SIMD指令。 在DSP微结构设计方面,本文根据MD32系列处理器的流水级特点,给出了一种分布式数据旁路机制设计策略,有效避免了处理器在执行过程中不必要的流水级停顿,并通过“数据转发链模型”实现。此策略在考虑转发效率的同时,通过电路优化避免转发电路对流水级时延的影响,以提高处理器整体性能。 通过对两种体系结构的比较,我们自主研发了基于双处理器的可编程媒体处理系统芯片的硬件结构,并完成了兼容MPEG的数字音视频解码系统芯片MediaSOC3221A的设计。 对一个基于DSPs的媒体处理系统芯片而言,除了需要DSP核的相关优化设计以外,系统结构、任务分配和调度等设计问题同样非常关键。基于DSPs的媒体系统芯片任务调度包括两类:处理器任务调度和总线任务调度,而处理器任务调度又分为全局任务调度和局部任务调度,本文对媒体系统芯片的任务调度问题展开了研究。 以MediaSOC3221A为例,通过对数据输入流模型的分析,进行了系统软硬件任务的划分,采用了一种静态的处理器全局任务调度方法:主控微处理器RISC32完成系统层解码、音频解码、系统控制等任务;媒体处理器MediaDSP3201则完成视频解码相关的任务,并对两个处理器的局部任务调度做了进一步的优化设计。考虑媒体系统芯片的周期性和非周期总线调度任务特性,本文给出了一种基于动态优先级的实时总线调度策略,所给设计方法普遍适用于多请求源总线任务调度的多媒体系统芯片设计中。
蒋志迪[4](2005)在《可编程媒体处理系统芯片(SoC)结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媒体处理系统SoC是VLSI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研究了可编程媒体处理系统的结构、任务调度、总线数据调度和存储体系结构等关键问题。 媒体处理系统结构根据其实现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两种体系结构:专用集成电路媒体处理系统芯片和可编程媒体处理系统芯片。近年来随着半导体技术和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业界倾向于可编程媒体处理系统芯片。本文在微处理器的媒体增强结构设计中,针对媒体处理算法特点,并结合MD32体系结构,进行了媒体指令扩展设计的讨论,提高了媒体增强微处理器核的性能。通过对两种体系结构的探讨,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核的可编程媒体处理系统芯片的硬件结构,并实现了兼容MPEG的数字音视频解码系统芯片的设计。另外,本文还展开了MD32在媒体处理系统SoC中重用性研究,通过媒体处理器MD32核在媒体处理系统中的重用,使整个系统协同工作,并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 媒体处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实时处理系统,众多的任务在系统内部有限的硬件资源上运行。软硬件任务调度成为实时媒体系统芯片设计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浙江大学自主开发的基于双核的可编程数字音视频处理系统为例,采用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通过系统的任务映射将系统中各个任务分解为两类:一类是与主控微处理器RISC32相关的任务,而另一类是与媒体处理器MD32相关的任务。对于主控微处理器内的任务,通过分析软件任务中程序流和数据流的特点,提出相应的任务调度方案;而对于与媒体处理器相关任务,通过结构和任务的优化,在提高处理器核计算资源利用率的同时,提出了数据驱动的控制策略以实现视频的实时解码。 本文针对媒体系统芯片设计中的总线调度和数据传输问题,提出了一种增强式的总线接口结构进行批量数据传输,并在此总线接口结构的基础上对总线仲裁方案进行优化,提出一种“最高固定优先级”和“动态优先级”相结合的仲裁策略,从而不仅满足片内严格实时性任务的要求,而且也满足了媒体系统整体性能的要求。鉴于存储结构也是媒体处理系统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再提出了一种适合于媒体应用的分层存储结构,系统可以通过该存储结构对媒体数据进行“预取”,使系统的数据计算和搬运在时域上达到并行,提高系统整体性能。根据媒体数据调度特点和系统结构,我们还设计了多通道的二维DMA控制器,采用二维DMA进行数据传输,进一步发挥了这种分层存储结构的性能。
韦宁[5](2005)在《基于MPEG-2的图像压缩编码及解码的硬件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现代信息社会对通信业务要求的不断增长,图像通信与通信网容量的矛盾日益突出。由于视频图像的数据量非常大,数字视频传输所需的高传输速率和数字视频存储所需的巨大容量都成为推广应用数字视频通信最大障碍,这也促使视频压缩编码的应用日益广泛。图像压缩问题也因而成为了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点。 基于不同的应用时期和不同的压缩编码技术,由一些国际组织建立了一系列的压缩编码国际标准。本论文简述了视频压缩标准的概况和MPEG-2标准的主要部分(系统部分,音频部分和视频部分)。阐述了视频压缩原理和MPEG视频压缩算法:离散余弦算法(DCT),量化编码及行程幅度编码。 在多媒体传输中,图像业务是重点,同时它所占用的带宽在各多媒体业务中也是最大的,因此图像在进入无线信道之前,必须进行图像压缩。本文以图像压缩技术为基础,介绍了在图像压缩领域比较经典的压缩技术,包括游程编码、Huffman编码、预测编码和基于运动补偿的预测编码以及离散余弦变换(DCT)编码等,这些编码都是在MPEG-2图像压缩技术中所用得到编码技术。为了对编码器进行性能优化,本文第二章研究了DCT和运动估值和运动补偿算法。由于MPEG-2具有多种优越的压缩算法,使它很快在视频传输,存储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的第三章主要介绍了MPEG-2的国际标准的视频部分关键原理。本文的第四章提出了一种基于PHILIPS最新MPEG-2视频编码专用芯片SAA6752实现MPEG-2码流的方案,并且给出调试结果。本文的第五章提出了一种基于C-CUBE公司出品的MPEG-2视频解码专用芯片ZIVA4.1实现MPEG-2码流解码播放的方案,给出部分调试结果。 本文的最后给出了部分软件调试程序,包括部分汇编语言程序和部分C语言程序。这些程序经由CCS的编译和DSP仿真器的JTAG口下载到DSP中,从而完成对外围模块的初始化和控制。
范国珍[6](2005)在《基于嵌入式技术的车载电脑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车载电脑是汽车上的嵌入式系统,它可大大方便驾驶,为人们的出行提供各种便捷服务。车载电脑展示了未来汽车科技的发展方向。目前,车载电脑技术已成为嵌入式系统研究中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本文首先介绍了车载电脑的产生背景、发展现状和开发研制车载电脑的现实意义。然后介绍了嵌入式系统的理论知识及嵌入式系统开发的相关技术,分析了当前国际和国内车载电脑产品的发展动态及研发策略,给出了车载电脑系统研制开发的基本路线。本文在深入分析、研究嵌入式技术和车载电脑技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嵌入式技术的车载电脑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在综合考虑性能、开发费用和研制周期等因素之后,对系统进行了合理的模块划分,并详细介绍了各个模块的结构和功能。本文还结合了Windows CE操作系统,提出了车载电脑系统的软件设计方案,给出了软件的总体结构设计。并对GPS导航软件及媒体播放软件的实现进行了探讨。可以预见本车载电脑系统的研制开发将会对我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周天[7](2000)在《新品快递》文中研究说明 AMD推出支持DDR的SDRAM 美国AMD公司近日在日本和台湾同时宣布,推出支持DDR方式的SDRAM的芯片组“AMD-760”,该芯片组与x86微处理器Athlon配套使用。 此外该公司决定把Athlon芯片的外部总线FSB的数据传送频率从200MHz提高到266MHz,主内存则采用数据传送速度为266MHz的DDR SDRAM。芯片的工作频率有1.2GHz、1.13GHz和1GHz三种。
曹怡[8](2000)在《业界动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吴腾奇[9](2000)在《浅谈ZIVA器件的功能》文中研究指明
凌霄[10](1999)在《康佳D1800K型DVD视盘机简介》文中提出 D1800型DVD视盘机采用C-Cube公司的ZiVA系列解压缩部件,因而能兼容超级VCD,并大大改善面板按键的组合功能。它还采用了先进的组合器件,利用DVD完善的导航特性和交换功能,配合游标操作,极大地方便了用户,并一改DVD机播放操作只能依靠遥控器的弊端。该产品在1999年初与康佳高清晰度数字电视T3298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展出时,得到各国参观者的赞许和肯定。
二、浅谈ZIVA器件的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ZIVA器件的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透明木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木材的微结构 |
1.2 木材的化学组成 |
1.3 木基复合材料 |
1.3.1 木材-聚合物复合材料 |
1.3.2 木材-无机物复合材料 |
1.3.3 木材-金属复合材料 |
1.3.4 木材-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
1.4 木材纤维素的研究进展 |
1.4.1 纤维素的结构与性能特点 |
1.4.2 纳米纤维素 |
1.4.3 疏水性纳米纤维素 |
1.5 纳米纤维素基复合材料 |
1.5.1 纳米纤维素的增强机理 |
1.5.2 纳米纤维素增强光学透光性树脂 |
1.5.3 纳米纤维素基导电复合材料 |
1.6 本课题的提出和主要研究内容 |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木材-透明树脂复合材料 |
2.1 研究背景 |
2.2 木材-透明树脂复合材料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3 表征方法 |
2.2.4 去木质素处理 |
2.2.5 木材-透明树脂复合材料 |
2.3 木材-透明树脂- Cs_xWO_3复合材料 |
2.3.1 实验材料 |
2.3.2 实验方法 |
2.3.3 表征方法 |
2.3.4 CS_xWO_3纳米颗粒 |
2.3.5 木材-透明树脂-Cs_xWO_3复合材料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疏水性木材纳米纤维素 |
3.1 研究背景 |
3.2 研究内容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表征方法 |
3.2.4 纤维素原料 |
3.2.5 酯化球磨处理 |
3.2.6 溶胀球磨处理 |
3.2.7 纳米纤维素纸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木材纤维素-透明树脂(PMMA)复合材料 |
4.1 研究背景 |
4.2 研究内容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2.3 表征方法 |
4.2.4 纳米纤维素-PMMA复合材料A |
4.2.5 纳米纤维素-PMMA复合材料B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纤维素-银纳米线复合材料 |
5.1 研究背景 |
5.2 纳米纤维素-银纳米线复合材料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方法 |
5.2.3 表征方法 |
5.2.4 银纳米线 |
5.2.5 纳米纤维素-银纳米线复合材料 |
5.3 纤维素(棉布)-多巴胺-银纳米线复合材料 |
5.3.1 实验材料 |
5.3.2 实验方法 |
5.3.3 表征方法 |
5.3.4 纤维素-多巴胺-银纳米线复合材料 |
5.3.5 纤维素-多巴胺-银纳米线复合材料的疏水改性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 |
致谢 |
(2)纳米材料机械化学法制备及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质 |
1.2 纳米材料的种类和应用现状 |
1.3 纳米材料应用技术的新进展 |
1.4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1.5 机械化学法制备纳米材料 |
1.6 小结 |
1.7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钇稳定氧化锆的合成及性能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2.2 实验过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传统机械化学法制备的钇稳定氧化锆的性能表征 |
2.3.2 螺杆式机械化学法合成钇稳定氧化锆的性能表征 |
2.3.3 钇稳定氧化锆陶瓷的老化性能及抗腐蚀性能表征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镁稳定氧化锆的合成及性能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3.2.2 实验过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螺杆式机械化学法制备的镁稳定氧化锆的性能表征 |
3.3.2 湿化学法制备镁稳定氧化锆的性能表征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铌镁酸铅和锆钛酸铅的合成及性能表征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4.2.2 实验过程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混合物原料量对机械化学反应的影响 |
4.3.2 反应时间对产物的影响 |
4.3.3 功率对机械化学反应过程的影响 |
4.3.4 机械化学法固相反应机理的探索 |
4.3.5 PMN介电性能研究 |
4.3.6 PZT的结构表征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纳米片的制备及表征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5.2.2 实验过程 |
5.3 结果与讨论 |
5.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基于DSPs的媒体处理系统芯片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图像压缩技术进展 |
1.2 基于DSP的视频编解码器优化设计 |
1.2.1 存储复杂度优化方法 |
1.2.2 时间复杂度优化方法 |
1.3 媒体系统芯片的实现结构 |
1.3.1 专用集成电路(ASIC) |
1.3.2 通用微处理器的多媒体扩展结构 |
1.3.3 可编程媒体处理器结构 |
1.4 媒体系统芯片SoC设计方法 |
1.4.1 软硬件协同设计策略 |
1.4.2 异质媒体系统芯片设计策略 |
1.4.3 系统芯片集成的设计方法 |
1.4.4 嵌入式系统芯片的灵活性设计 |
1.5 本文的主要贡献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数字信号处理器媒体增强设计研究 |
2.1 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媒体增强 |
2.1.1 MD3201处理器、指令集结构 |
2.1.2 基于MD3201的MPEG解码器实现 |
2.1.3 基于SIMD指令的视频算法实现瓶颈 |
2.1.4 MD3202媒体增强指令设计方法 |
2.2 MediaDSP3202处理器媒体增强指令设计 |
2.2.1 VLD媒体指令扩展 |
2.2.2 IDCT媒体指令扩展 |
2.2.3 MC媒体指令扩展 |
2.3 128比特SIMD操作:EMS指令集设计 |
2.3.1 EMS指令集的编码实现 |
2.3.2 存储结构组织设计 |
2.3.3 EMS指令扩展的硬件支持 |
2.4 MD3202处理器性能评估 |
2.4.1 基于MD3202的MPEG解码器性能评估 |
2.4.2 基于MD3202的H.264核心算法性能评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媒体增强数字信号处理器微结构优化设计 |
3.1 流水线控制 |
3.1.1 流水线竞争 |
3.1.2 流水线控制(PCU) |
3.2 MD32流水级结构和数据转发机制设计 |
3.2.1 MD32流水级结构 |
3.2.2 数据转发路径 |
3.2.3 集中式数据转发机制 |
3.2.4 分布式数据转发机制 |
3.2.5 DBPU数据丢失现象 |
3.3 数据转发电路时延优化 |
3.3.1 数据通道时延优化 |
3.3.2 控制通道时延优化 |
3.4 分布式转发机制性能分析 |
3.5 MD32流水线控制器(PCU)设计策略及优化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DSPs的媒体系统芯片任务调度设计研究 |
4.1 媒体处理系统芯片结构 |
4.1.1 专用集成电路结构媒体系统芯片 |
4.1.2 基于DSPs的双核媒体系统芯片:MediaSOC3221A |
4.1.3 两种结构的实现结果比较 |
4.2 基于DSPs的媒体系统芯片的任务调度 |
4.2.1 媒体系统芯片存储器、总线、处理器模型 |
4.2.2 媒体系统芯片处理器任务调度 |
4.2.3 媒体系统芯片总线任务调度 |
4.3 处理器(RISC32/MD3201)任务调度策略 |
4.3.1 数据流模型及系统级软硬件任务划分 |
4.3.2 RISC32任务调度:静态任务分割法 |
4.3.3 基于数据驱动的视频解码、调度策略 |
4.4 基于动态优先级的总线任务调度策略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4)可编程媒体处理系统芯片(SoC)结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索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 |
1.2 媒体处理技术发展 |
1.3 嵌入式媒体处理系统的实现结构 |
1.3.1 功能单元集成结构 |
1.3.2 通用微处理器的多媒体扩展结构 |
1.3.3 可编程媒体处理器结构 |
1.4 媒体系统芯片SoC设计方法 |
1.4.1 软硬件协同设计策略 |
1.4.2 异质媒体系统芯片设计策略 |
1.4.3 系统芯片集成的设计方法 |
1.4.4 嵌入式系统芯片的灵活性设计 |
1.5 本文的主要贡献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媒体处理系统结构研究 |
2.1 嵌入式微处理器的媒体增强 |
2.1.1 媒体扩展的设计策略 |
2.1.2 媒体处理的指令扩展 |
2.1.3 嵌入式媒体增强处理器MD32 |
2.2 媒体处理系统SoC的结构研究 |
2.2.1 专用集成电路结构的媒体系统芯片 |
2.2.2 可编程媒体处理系统——双核架构 |
2.3 专用集成电路结构与可编程处理系统结构的比较 |
2.4 微处理器核的重用结构研究 |
2.4.1 参数化和结构化设计 |
2.4.2 数据通路设计 |
2.4.3 IP模块间的信息交换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媒体系统任务调度研究 |
3.1 引言 |
3.1.1 不可抢占式调度与可抢占式调度 |
3.1.2 周期性任务和非周期性任务 |
3.1.3 系统调度算法 |
3.2 媒体系统中的任务调度 |
3.2.1 系统芯片SOC软硬件协同设计方法 |
3.2.2 系统数据流模型及系统级软硬件任务划分 |
3.2.3 主控微处理器RISC32的任务调度和数据流 |
3.2.4 媒体处理器MD32的任务处理 |
3.3 系统可调度分析 |
3.3.1 主控处理器RISC32的任务调度分析 |
3.3.2 媒体处理器MD32实现视频解码的性能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RISC32实现系统层解码和音频解码 |
3.4.2 MD32实现视频解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片上总线和存储体系结构研究 |
4.1 片上总线概述 |
4.1.1 传统总线与片上总线的比较 |
4.1.2 片上总线的发展 |
4.1.3 几种流行的片上总线结构 |
4.2 媒体处理系统总线研究 |
4.2.1 媒体系统数据处理和存储器特点 |
4.2.2 总线互连结构 |
4.2.3 总线仲裁 |
4.2.4 总线体系结构 |
4.3 存储体系结构研究 |
4.3.1 媒体系统中的分层存储结构 |
4.3.2 二维DMA研究 |
4.3.3 二维DMA控制实现 |
4.4 实验数据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5)基于MPEG-2的图像压缩编码及解码的硬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状况 |
1.3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图像压缩编码技术 |
2.1 图像压缩的目的和可能性 |
2.1.1 心理视觉冗余 |
2.1.2 编码冗余 |
2.1.3 像素间冗余 |
2.2 图像压缩的基本方法 |
2.2.1 无损压缩 |
2.2.2 有损压缩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MPEG-2系统标准 |
3.1 MPEG-2系统标准简介 |
3.1.1 MPEG-2视频编码等级系列 |
3.1.2 MPEG-2系统数据结构 |
3.2 MPEG-2编码器结构 |
3.3 MPEG-2解码器结构 |
3.4本章小结 |
第4章 MPEG-2编码系统专用芯片解决方案 |
4.1 MPEG-2编码器结构 |
4.2 MPEG-2专用芯片压缩编码系统方案 |
4.3 专用芯片压缩编码方案各模块简介及接口方法 |
4.3.1 PHILIPS专用MPEG-2视频编码芯片SAA6752 |
4.3.2 SAA7114视频解码芯片 |
4.3.3 DSP器件 |
4.3.4 I2C总线 |
4.3.5 异步串行收发器16C550 |
4.4 调试过程、结果分析 |
4.4.1 CPLD调试 |
4.4.2 16C550的初始化 |
4.4.2 SAA7114的初始化 |
4.4.3 SAA6752的初始化 |
4.4.4 McBSP模拟I2C总线 |
4.4.5 部分调试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MPEG-2解码系统专用芯片解决方案 |
5.1 MPEG-2解码器结构 |
5.2 MPEG-2专用芯片解码系统方案 |
5.3 专用芯片压缩解码方案各模块简介及接口方法 |
5.3.1 MPEG-2专用视频解码芯片ZIVA4.1 |
5.3.2 DSP数字信号处理器 |
5.3.3 异步串行通信芯片TL16C550 |
5.3.4 电源模块的构成 |
5.3.5 Flash与程序的固化(bootload) |
5.4 调试过程、程序、结果与分析 |
5.4.1 CPLD调试及分析 |
5.4.2 DSP初始化程序及调试分析 |
5.4.3 16C550初始化及串口调试 |
5.4.4 ZIVA4.1初始化 |
5.4.5总程序流程 |
5.3.6系统并行自举引导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嵌入式技术的车载电脑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车载电脑技术概况 |
1.1.1 车载电脑技术的产生 |
1.1.2 车载电脑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1.1.3 车载电脑的基础知识 |
1.2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组织结构 |
2 嵌入式技术概述 |
2.1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
2.2 嵌入式系统的体系结构 |
2.2.1 嵌入式处理器 |
2.2.2 嵌入式外围设备 |
2.2.3 嵌入式操作系统 |
2.2.4 嵌入式应用软件 |
2.3 嵌入式系统的开发 |
2.3.1 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关键问题 |
2.3.2 嵌入式系统开发要素及其选择 |
2.3.3 嵌入式系统的开发过程 |
3 车载电脑的基本相关技术 |
3.1 GPS车辆导航技术 |
3.1.1 GPS车辆导航基本原理 |
3.1.2 GPS接收机基本概念 |
3.1.3 汽车自主导航工作过程 |
3.2 GIS技术 |
3.2.1 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
3.2.2 组件技术与GIS的发展 |
3.2.3 组件式GIS系统的特点: |
3.2.4 GIS组件产品 |
3.3 移动互联网技术 |
3.3.1 移动数据通信的构成和应用 |
3.3.2 主要移动数据通信网络技术 |
3.3.3 GSM与INTERNET的连接 |
4 车载电脑系统硬件结构的设计 |
4.1 系统的主要功能 |
4.2 系统设计方案 |
4.2.1 系统设计指标 |
4.2.2 系统硬件设计思想 |
4.3 系统硬件总体结构 |
4.3.1 处理器模块的结构 |
4.3.2 DVD硬解压模块 |
4.3.3 音频处理模块的结构 |
4.3.4 网络通信模块的结构 |
4.3.5 视频接收模块的结构 |
4.3.6 LPC SUPERI/O模块的结构 |
4.3.7 SUPERI/O模块的结构 |
4.3.8 系统电源模块 |
4.3.9 USB模块 |
5 车载电脑系统软件结构的设计 |
5.1 概述 |
5.2 系统软件的总体结构 |
5.3 操作系统 |
5.3.1 WINDOWS CE操作系统的特点 |
5.3.2 WINDOWS CE的系统结构 |
5.3.3 WINDOWS CE系统的硬件要求 |
5.3.4 基于WINDOWS CE应用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
5.4 系统的设备驱动程序 |
5.4.1 WINDOWS CE设备驱动程序基本结构 |
5.4.2 本系统设备驱动程序 |
5.5 系统的应用程序 |
5.5.1 GPS车辆导航软件 |
5.5.2 媒体播放软件 |
5.6 系统软件的实现 |
结 束 语 |
论文发表情况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四、浅谈ZIVA器件的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透明木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调控[D]. 余子涯. 上海大学, 2018(02)
- [2]纳米材料机械化学法制备及性能表征[D]. 吴皓.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3]基于DSPs的媒体处理系统芯片设计研究[D]. 俞国军. 浙江大学, 2006(06)
- [4]可编程媒体处理系统芯片(SoC)结构设计研究[D]. 蒋志迪. 浙江大学, 2005(05)
- [5]基于MPEG-2的图像压缩编码及解码的硬件实现[D]. 韦宁.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05)
- [6]基于嵌入式技术的车载电脑系统的研究[D]. 范国珍.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5(03)
- [7]新品快递[J]. 周天. 世界电子元器件, 2000(12)
- [8]业界动态[J]. 曹怡. 电视技术, 2000(01)
- [9]浅谈ZIVA器件的功能[J]. 吴腾奇. 电子质量, 2000(01)
- [10]康佳D1800K型DVD视盘机简介[J]. 凌霄. 电子世界, 19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