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智慧博物馆形势下馆校合作新趋势论文

探究智慧博物馆形势下馆校合作新趋势论文

探究智慧博物馆形势下馆校合作新趋势

◎牛志华

(中国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部 北京 100006)

【摘 要】 在全球互联网交互融合的大背景下,互联网对博物馆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博物馆教育应作出适宜的改变。从博物馆与学校合作方面入手,分析智慧博物馆形势下馆校合作的现状及合作方式,探究未来博物馆教育发展的对策。提出在智慧博物馆新形势下,馆校合作要在技术上不断跟进,在教育理念中不断创新,将智慧博物馆教育课程落实到位,实现博物馆资源教育价值。

【关键词】 互联网 智慧博物馆 馆校合作

近年来,博物馆领域新技术应用发展极为迅速。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网络博物馆、掌上博物馆、新媒体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等新概念层出不穷。在2018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中,其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Hyperconnected museums:New approaches,new publics)。其主要观点就是博物馆也要融入全球互联网的大背景中,寻求新方法、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其中手机网民用户达8.17亿,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59.6%,人们在互联网的时代中生活,已经越发离不开网络的使用

由此可见,如何使用互联网传播文化知识,特别是博物馆相关文物知识至关重要,这给博物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博物馆研究工作者可以给网络平台提供研究成果支持,博物馆技术工作者可以给网络平台提供技术支持,而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则需要在大量的网络调研和现场调研后,发掘受众群体的喜好,作出相应的判断,提供给受众群体所需的网络课程。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博物馆教育工作的从业经验,从馆校合作方面试图探讨出一条在智慧博物馆形势下,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可行之道。

一、智慧博物馆形势下的馆校合作关系

“馆校合作”是指博物馆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合作关系。其中青少年教育是博物馆教育职能中最大的一部分,既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也包含大学生。随着互联网络与科技的发展,“以数字为中心”的数字博物馆正在向“以人为中心”的智慧博物馆发展。博物馆教育如何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打破藏品展出的局限性,且能够发挥其最大的教育职能,使博物馆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使博物馆文物在网络的平台上“活”起来,这些都是博物馆教育人员需要面临的新挑战。

(一)智慧博物馆形势下馆校合作的宗旨

教育的分类十分广泛,但从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区分,可将其教育分为程序性教育和非程序性教育。学校教育属于程序性教育,即按照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目标和方法进行教育;博物馆教育属于非程序性教育,突出受教育者个体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大的教育背景下,智慧博物馆教育也属于教育的非程序性教育,都是对程序性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其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博物馆自身展品特征,辅助学校教育,并以信息化为基础,实现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资源共享。

(二)智慧博物馆形势下馆校合作的功能扩展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事业机构,其教育功能已被社会所认可,大多数博物馆都设有专门的教育部门并积极配合相应展览策划相关活动。以笔者所在的国家博物馆为例,成立了专门馆校合作室,目前主要借助实体参观体验,完成馆校合作的项目。

肯定是最好的教师,肯定意味着认可,肯定给予人的是鼓励,肯定让人信心倍增,肯定如春风拂面、似三月春风。有效运用肯定,对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学生的成就感主要依赖于教师评价。任何人都需要得到他人肯定,都想得到他人的认可。尤其是我们面对的学生,更需要我们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肯定。

(三)智慧博物馆形势下馆校合作的转变

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学生的求知欲更加强烈,许多学校为拓展学生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纷纷与各大博物馆密切合作,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实物支撑。而博物馆作为提供藏品与文物的宝库,可以满足学校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为其提供沉浸式场景,使学生可以得到良好的直接体验。

智慧博物馆作为新技术与博物馆结合的产物,不仅能提供大量的数字化藏品与展品,还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获得间接经验。从馆校双方合作的内容上来看,智慧博物馆形势下的馆校合作可以依据学校的不同需求,打破学科限制,延伸知识深度;从形式上看,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相关知识,使传播方式更为广泛,学习形式更加具有趣味性和灵活性。

据悉,为培养公司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高端金融人才、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打造一支“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财务金融干部队伍,南方电网公司于 9月在广东佛山举办第四届会计知识大赛暨“精益杯”财务金融专业技能竞赛,云南电网公司高度重视,在公司系统财务队伍内组织两轮笔试、一轮面试,通过过关斩将,从全省财务队伍中海选出16名后备选手参加为期2个月的封闭式培训。

二、智慧博物馆形势下馆校合作现状分析

(一)智慧博物馆形势下馆校合作的发展现状

智慧博物馆是在数字博物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社会需求为驱动,重新梳理和构建博物馆各要素,在“人、物、数据”三者之间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最终搭建起智慧保护、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于一体的博物馆全智能化生态系统。博物馆公共教育根据互联网的大趋势,至少应包含“线下+线上”教育课程,其中线上课程是作为线下课程的一种补充包,目前的线上课程大多数是视听课程,而视频课程和APP游戏类课程目前较少。线下博物馆教育活动,特别是馆校合作的教育模式,近些年已被大部分博物馆和学校所认可。以国家博物馆与史家教育集团合作为例,通过双方教师共同努力,深度挖掘国家博物馆文物资源,合作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系列课程》教材,并运用于日常教学中。

“共享”理念,通过共享经济领域延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智慧博物馆形势下,馆校合作的教育模式也可以借鉴“共享”理念,提出“共享”教育。长期以来,馆校双方的线下课程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成本花费较大。智慧博物馆下馆校双方可以长期合作,开发博物馆相关课程,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通过持续开发应用设备、软件系统,实现馆校间博教育资源的互联共享。这大大降低了路途成本,也可以提供更多的资源,使资源利用更加充分,避免资源浪费。

(二)智慧博物馆形势下馆校合作的现状分析

针对博物馆教育中的馆校合作,在智慧博物馆教育中正呈现出以下局面:

综上所述,可视音乐配合康复治疗可有效促进精神发育迟滞患儿智能发育,利于提高患儿社会适应能力,临床中具有较高实用性。

1.博物馆教育战线的无限扩大

智慧博物馆形势下的馆校合作,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博物馆教育体验活动,也不是单一的博物馆课程;教育战线不再是传统的展厅到教室体验,而是拓展成一个博物馆联盟形式,其中既包含国内的博物馆,也含有国外的知名博物馆。智慧博物馆联盟建立起来,将大大扩展博物馆的资源共享范围,同时还能使多学科融合,整合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完善博物馆与学校间的教育实践。

经过两年的技术研究与实践,逐步形成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辅助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审批工作新模式,在专家评审会上起到了良好的辅助效果,并得到了好评。本项工作能够有效地发现以下几类现象:

随着智慧博物馆的发展,智能互联网教育的出现,馆校合作趋于信息化,更多课程通过互联网络和虚拟技术可以最大化共享资源。由此可见,馆校合作中可以增加慕课、网络小课堂等形式,把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功能融合,使其功能在智慧博物馆形势下得到更大拓展。

2.博物馆教育影响的终身性

博物馆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它是为人们完成不断增加的求知欲而设立的终身学习目标。馆校合作凭借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使博物馆教育资源有效期无限延长,一次线下课程学生可能并没有完全掌握所学知识,便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例如时间和场所来进入智慧博物馆课程体系中进行学习巩固。不仅可以反复观看视频或听教师讲解,还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延伸学习拓展知识结构。在充分利用互联网最新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过程中,也会大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结果,并没有多少工作可让我干。民众既安静又顺从,他们的恐慌在很久以前就消耗光了。我分发创可贴,给他们开安眠药和救急喷雾剂,后者是村子里的药剂师从一只行李箱里拿出来的。

3.博物馆教育的共享理念形成

关于利用互联网手段完善馆校合作方面,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前期需要馆校双方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需要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打破局限性,确定线上课程的内容框架;另一方面,馆方需要更加专业的技术人员,配合博物馆教育工作者进行程序设计,成果的转换也需要馆校双方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也是目前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4.博物馆教育的个性定制服务

时下人们更加追求人性化、个性化、特色化服务,并将其作为优质服务标准的必备因素之一。在智慧博物馆形势下,可以通过网站、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来收集学生的大数据,根据大数据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帮助我们探究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课程形式等,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定制服务。

对于经过自然人判断选择的人工智能创作结果,可以通过版权法加以保护,由数据挖掘者享有版权。虽然目前TRIPS协定规定了仅仅对数据的选择和排列就可以使汇编作品具有独创性,对于经过人的判断和选择的非人创作的作品是否可以具备独创性似乎还没有取得共识。猴子自拍案和高空气球自动摄影案也都没有认定经过自然人判断和选择的作品存在自然人创作,但将原本限于汇编作品和数据库的选择和编排能够产生智力创作的原则扩大到经过自然人判断和选择的人工智能创作之上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

三、智慧博物馆形势下的馆校合作方式

未来的馆校合作不仅仅是学校来博物馆约课而进行课程体验等,更多的是馆校双方共同研发课程,利用智慧博物馆平台教育促进双方资源共享,采用“线下+线上”课程的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有以下路径。

另一种合作模式就是就是借助互联网络,利用现有的远程教育终端系统,把馆校合作中拟定的课程网络化,让学生可以在线下课程之前进行预习,在线下课程结束后及时复习。还可以通过线上课程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不仅让学生了解“是什么”,而且帮助学生探求“为什么”和“如何做”。

(一)线下博物馆课程

馆校合作模式之一就是线下博物馆课程,其合作的关键之处在于让学生亲自到博物馆中参观体验,近距离的接近展品。目前常有的一种馆校合作形式,就是学生定期去博物馆上课,或根据课程内容,博物馆把课程带到学校中去,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这也是目前馆校双方的核心理念与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在线下博物馆课程实施中,要科学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开展研究,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主动实践、掌握知识和技能、增强实践能力,学会独立思考与创新实践。

(二)线上博物馆课程

所以,在校长和家长的认识中,不排除“踢好足球,上名大学”的动机,但是就校长而言,他们更多的想法是响应国家号召,执行国家政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校知名度。就家长而言,他们更多的想法是让孩子参与校园足球,促进孩子身心健康,让孩子有一项体育特长,进而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而家长的这一认识恰好契合了校园足球改革的本初含义。

此外,还可以通过现场教学的实时或录播形式,实现博物馆课程全面覆盖学校,将视频以光盘的形式提供给远离博物馆的学校和学生,切实扩大博物馆教育的辐射力。目前笔者所在的国家博物馆就开发了一套有关教师培训的博物馆课程资源库建设项目,其目的在于培养教师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发相关课程的能力,使博物馆课程可以在更多的学校中普及开来。

她严厉地盯了他一眼,她的眼光像两把锥子将他刺了个透穿。鸽子“咕咕”叫着,弹棉厂的碎花像密密麻麻的一群群飞蛾一样从窗前飘过。她鄙视地看着他,庄严地端起痰盒子,用力朝里面吐了一口痰。

从目前的馆校合作中来看,线下博物馆课程主要以馆方为主要开发方,由博物馆体系中的教育工作者牵头。而线上课程则需要与校方共同开发,根据校方的需求和馆方提供的资源,立足馆藏开发课程并将课程形成系列,通过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研发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优质线上课程,使学生在家就可以自主学习、泛在学习、混合学习成为可能,体现线上博物馆课程的交互性特点。

这种模式只是一种初级的尝试,当前虽然已有部分博物馆做到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融合,但是与其他行业相比,互联网的价值还没有在博物馆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仅仅是为了进入博物馆的学生而设计是远远不够的,要能为更多的潜在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根据未来发展需求,线上课程都可以通过智慧博物馆资源库等网络云端进行收集。从社会角度来看,是给社会大众的一种终身教育福利;从馆校合作角度来看,这也是给教师和学生的一种福利,使他们可以获取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馆方也可以通过云端资料了解全球博物馆教育行情,一举三得。相信未来博物馆教育会更加精彩。

【注释】

①出自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②庄瑜的《学校中的缪斯乐园—构建教育未来的馆校合作》,《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年。

③宋新潮《智慧博物馆的体系建设》,《中国文物报》2014年10月第5版。

【中图分类号】 C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3520(2019)20-57-03

【收稿日期】 2019-10-09

【作者简介】 牛志华(1983- ),女,汉族,河北冀县人,硕士,中国国家博物馆社会教育部,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公共教育。

标签:;  ;  ;  ;  

探究智慧博物馆形势下馆校合作新趋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