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业现实竞争力研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出版业论文,中国论文,竞争力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中国出版业的现实竞争力,是指当前一个时期中国出版业竞争能力的高低,它是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出版业的要素、需求、企业特性和相关支持产业等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在当前的综合表现。对中国出版业现实竞争力的测度和分析可从以下三部分展开。
一、盈利能力分析
盈利能力是传统企业管理的目标和中心,也是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在众多的财务指标中,盈利能力是出版业现实竞争力最直接和最集中的体现。
(一)销售收入及其构成(参见表1)
从连续增长率看,(注:连续增长率的公式为:,其中,r为连续增长率,t为报告期年数,为第t年的数据,为基期数据。)1999-2002年期间,中国出版业的年销售收入增长率为2.65%,速度是相当高的。这说明中国出版业在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快速市场化的事实。从构成上看,出版和发行两个环节占整个出版业市场规模的85%以上,特别是发行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60%以上。所以,出版和发行就构成了中国出版业的战略价值链环节。但从发展趋势看,出版环节的收入比重持续下降,从1999年的24.26%下降到2002年的23.11%;发行环节的收入其间尽管有所波动,但也呈下降之势,1999年为63.33%,到2002年已降为61.76%,特别是2001年更是下降到58.46%。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来,印刷、物资和其他等环节的销售收入的比重呈现出稳步上升之势,表明了中国出版业价值链的多元化和分散化,但这种多元化却有明显的盲目扩张的倾向,其不良后果在一些单位已经表现出来。(注:2002年,国际上的大型出版集团往往把自己不称手的业务转让出去。见余敏主编:《国际出版业状况及预测》,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年10月,第6页。)
(二)利润及其构成(参见表2)
表1 中国出版系统年销售收入及其构成(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编:相关年度的《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手册》。
表2 中国出版业年实现利润的构成情况(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编:《2003年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手册》。
由表2可以看出和表1大致相同的结论:1998-2002年间,出版业利润在波动中呈明显增长态势,年均连续增长率高达1.80%。在利润构成中,出版和发行两个环节占全部利润的93%以上。由此可以进一步确定中国出版业的两个战略价值链环节,特别是出版市场尤其重要。当然,这种利润构成情况不仅反映了国际出版业的共同特征,也有中国出版业的特殊情况。长期以来,中国十分重视出版业的文化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产业化程度低,在出版业的资本构成中国有资本纯而又纯,分销、零售的开放和多元化也仅是最近的事情。现在,中国尚未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出版业管理体制,转轨特征十分明显,管理过度和管理不足同时存在,行政性垄断比较普遍,导致了出版、发行环节非经营性收入和利润偏高。
需要说明的是,在出版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构成中,有一个看似奇怪又十分合理的现象,即销售收入中以发行为主体,而利润构成中出版则占大部分,二者占整个出版业销售收入和利润份额的80%和90%以上,这不仅符合行业价值链的“二八规律”,(注:所谓“二八规律”就是指行业或企业20%的产品或服务占整个行业或企业销售收入或利润的80%左右,出版业的情况也大致如此。)也非常清楚地揭示了出版业的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属性(这和国际出版业的情况基本一致)。因此,必须根据这个行业属性来提高中国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盈利能力分析
最近5年来,中国出版业的资产周转率连续下降,说明出版业的资产利用效率一直在下降,或者说出版业的企业管理水平在下降,这必然在利润率指标上表现出来(参见表3)。
表3 中国出版业主要财务指标(单位:亿元;%)
年度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资产 1263.301389.971469.541710.461930.58
权益
640.20 718.99 763.28 914.73 1048.91
销售收入 1221.801240.641243.201375.671533.54
利润总额
116.60 115.55 121.24 114.89 126.73
资产利润率
9.23
8.31
8.25
6.72
6.56
资产周转率
0.97
0.89
0.85
0.80
0.79
销售利润率
9.54
9.31
9.75
8.35
8.26
权益报酬率 18.21 16.07 15.88 12.56 12.08
资料来源: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编:《2003年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手册》。
由表3可以看出,5年来,销售利润率一直徘徊在8%到10%之间,且呈下降的趋势。其他几个利润率指标也是如此。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说明中国出版业的盈利能力在下降。(在国外,出版业管理水平和利润率的波动也是正常的,但连续五年的下滑则不是很多)从整体上看,尽管中国出版业的资产周转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当低,但仍保持了较高的盈利水平。这是因为中国出版业利润形成的体制环境与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有着巨大差异,其利润,特别是出版环节的利润主要采源于行政性垄断。
二、市场占有状况分析
(一)国内市场占有状况分析
关于中国出版业的国内市场占有状况,本文用国内市场占有率(注:国内市场占有率=本国图书在国内市场上的销售额/图书商品的国内销售总额。)来测度(因图书市场份额最大,故用图书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来说明)。近几年来中国图书的国内市场占有状况具体数据见表4。
由表4可知,5年来,中国图书纯销售额增长很快,年均连续增长率高达4.48%。同时,图书进口也呈高速增长之势,年均连续增长率达到4.69%以上,国内市场销售总额的年均连续增长率为4.46%。(1999年到2002年间,美国的图书纯销售额年均连续增长率仅为2.33%)这就决定了国内市场占有率逐年下降的态势,只是到2002年才有所回升。从整体上看,国内市场占有率一直维持在99%以上(从我们要讨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的本质意义上讲,图书的国内市场销售总额应减掉国内市场上国外书商的销售额,这样得到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可能会低一些)。尽管随着图书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外知名出版集团在中国市场上的渗透力也会逐步增强,图书市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会进一步下降,但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只要应对得当,措施有力,我们应有充分的信心把图书市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维持在90%以上的均衡水平。
(二)世界市场占有状况分析
由于当前世界各国对出版业的统计口径很不统一,我们用图书的进出口指标来衡量一个国家的世界市场占有状况。(注:尽管中国的出版业包括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和电子出版物,但中国的出版物进出口以图书为主。)几个主要图书出版大国的图书出口情况与中国图书出口的对比见表5。
表4 近几年来中国图书的国内市场占有状况(单位:万元;%)
注:本国图书国内销售额=纯销售额-出口额;进口额=进口美元额×美元年均汇价中间价;图书国内市场销售总额=本国图书国内销售额+进口额;国内市场占有率=本国图书国内销售额/图书国内销售总额。
资料来源:纯销售额、出口额、进口额均来自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编:相应年度的《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手册》或《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
表5 2002年主要图书出版大国及中国图书出口情况(单位:亿美元)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中国日本
16.8119.3 6.48 36.240.141.03
资料来源:(1)日本的数据见余敏主编:《国际出版业状况及预测》,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93页。(2)其余国家的数据散见于新闻出版总署:《海外出版动态》2002年到2003年有关各期。
由上表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比较低,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1998年中国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约排在世界第35位,(注: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出版业的影响和对策”课题组:《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出版业的影响和对策》。)今天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当距此不远。比如,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1999-2000年,英国对中国香港地区的图书出口额分别达到了2800、2554、2675多万美元,均是同期中国的全部出口额的两倍以上,而这还仅是英国图书全部出口额的一小部分(经过粗略的估计,2002年英国图书的出口能力应是中国图书出口能力的70倍左右)。
为了对中国出版业的世界市场占有能力有一个更为清醒的认识,我们再把美国和日本近几年来的图书出口和中国的图书出口情况作一对比(见表6)。
由表6可知,近5年来中国的图书及出版物出口得到了长足发展,两个倍数都有了大幅度下降,倍数1从1999年的153下降到了2002年的123,倍数2从1998年的8.52下降到2002年的5.26。这和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的华侨资源及中国的经济、政治的世界影响力明显增强密切相关。但和世界出版物出口大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出版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发育程度低,对出版市场的全球化没有足够的认识和清晰的应对战略,出版单位缺乏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高级经营人才等等,但出版业的微观基础和行业管理与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严重不符应该是十分重要的原因,(注:赵林:体制改革是出版业转型的首要课题,载于《编辑之友》,2000年第3期。)这也是中国出版业在今后继续健康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
表6 近几年来美国、日本和中国的图书出口情况对比(单位:亿美元)
年度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美国
* 19.12
19.78 17.12 16.81
日本 1.29 1.30 1.27 1.09
1.03
0.1116
0.1248 0.12330.1370 0.1363
中国 0.1513
0.1637 0.17320.1842 0.1958
倍数1 * 153.21 160.42124.96 123.33
倍数2 8.52 7.94 7.33 5.93
5.26
注:日本的出口额通过当年美元和日元的年平均汇价进行折算,其具体数据见相应年度的《中国金融年鉴》,其统计口径为出版物;中国的统计数据中,第一行是图书出口数据,第二行是出版物出口数据;倍数1为美国图书出口额对中国图书出口额的倍数;倍数2是日本出版物出口额对中国出版物出口额的倍数。
资料来源:(1)美国的数据散见于新闻出版总署编:《海外出版动态》2002到2003年的各期;(2)日本的数据见余敏主编:《国际出版业状况及预测》,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93页(按当年的纽约外汇行市的年平均价进行折算);(3)中国的数据见相应年度的新闻出版总署编:《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或《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手册》。
在出口方向上,中国出版物主要是销往华侨数量较大的国家和地区,这是由出版业作为内容工业的特点所决定的。实际上,其他国家的出版物出口方向也是如此,如英国图书2002年的10个主要出口市场均是当今的经济发达国家,而其中美国、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又曾是英国的殖民地,它们有着基本相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因此,出版物出口大国的出口方向为中国出版业今后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借鉴。
(三)贸易专业化状况分析
贸易专业化状况反映一国商品或服务的国际专业化分工格局,它常用贸易专业化系数(T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TSC)来测度。一般地,贸易专业化系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当贸易专业化系数为1时,表明一国的某种商品的完全出口专业化;当贸易专业化系数为-1时,表明该商品的完全进口专业化。通过贸易专业化状况的分析我们可以识别本国商品或服务的比较优势和劣势,有针对性地制定本国的行业生产和进出口战略,从而用较少的时间和较低的经济和资源成本来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下面我们以近几年来中国图书的贸易专业化系数与美国图书的贸易专业化系数作一对比。(见表7,表8)
表7 中国图书的贸易专业化系数(单位:万美元)
年度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出口 1116.011248 1233.7 1370.581363.44
进口 2073.432263.28 2430.39 2825.132622.02
TSC-0.3 -0.29-0.33-0.35 -0.32
资料来源: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手册》1999-2003年。
表8 美国图书的贸易专业化系数(单位:万美元)
年度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出口
*19.1219.7817.1216.81
进口
*14.1215.9616.2616.6
TSC* 0.15 0.11 0.03 0.01
资料来源:新闻出版总署对外合作司:《海外出版动态》,2002-2003年各期。
由以上两表可知,和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从总量上讲,中国虽是出版大国,但又是出版贸易小国,基本上处于贸易入超地位,图书的进口专业化系数较低,几年来一直维持在-0.3到-0.35之间。这主要因为图书的进出口种类甚多,各品种进出口之间的相互抵冲的作用比较明显,比如,近几年来,在综合性图书贸易中,中国有很大顺差,但在自然和科学技术图书上却有很大逆差。除了图书以外,其他几类产品(如期刊、录音、电子等出版物)的进口专业化系数更高,特别是电子出版物的进口专业化系数一直维持在-0.9以上。
(四)市场结构分析
从世界市场结构的演变来看,几乎各国、各行业的市场结构都有一个从完全竞争到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的演进过程。各出版强国的出版业市场结构大体都经历了这样的演进道路,形成了目前基本上由几个国际知名的出版或图书销售集团及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组成的市场结构。如美国的20家最大的出版企业1997年的销售收入几乎占了当年美国整个出版业收入的85%;法国更甚,其拉加代尔出版集团2002年的图书出版量占全国的20%,营业额占全法国的40%,图书发行量占全国的60%。(注:新闻出版总署对外合作司:《海外出版动态》2002-2003年各期。)
中国出版业市场结构并未在自然演进中完成这种转变,基本上仍处于“诸侯割据”时代。(注:1998年中国排名前10位的最大出版企业国内市场集中度不到30%。)各出版、发行单位借助于行政性垄断在低水平上激烈竞争,形成了“不大不小,不饥不饱,不坏不好”的局面,加上体制障碍,出版业难以进行兼并重组,导致了中外出版单位之间的实力悬殊。如2001年,中国新闻出版系统年销售收入694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53.38亿元人民币;而美国在线-时代华纳集团的年销售额即达362亿美元,其中,图书销售46亿美元。(注:国外年销售收入超过百亿美元的出版集团有10多家,除了美国的时代-华纳,还有德国的贝塔斯曼、澳大利亚的新闻集团、美国的VIACOM、日本的凸版印刷和大日本印刷、法国的拉加代尔等等。)近几年来,为了应对国际出版巨头的挑战,国内已组建了80多家出版或新闻集团,但各出版集团的行政捏合色彩很浓,在企业资源、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和国际出版业巨头之间仍有相当差距,它们的具体运作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观察。但有一点需要明确,即要进一步提高中国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微观基础的重塑,侧重于通过出版发行单位自身的市场化运作而不是行政性的拔苗助长的办法达到重塑市场结构的目的。
(五)图书品种及其数量指标分析
中国的出版业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录音制品、录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六大类,其中图书在品种和印张等方面都是出版业的主体。因此,出版业的业务种类及数量分析主要集中在图书出版上。
仅就出版图书的品种数量来看,近几年来,中国图书品种无论是新出还是重印,在数量上都呈快速增长的态势(见表9),特别是2002年单个指标的增长率都在10%以上,但新出及总的品种数在2000年增长不足2%,波动十分明显。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此前中国图书市场发展很快的同时,出版市场“散、乱”现象也很突出,经过治理整顿,2002年以后又呈现出健康快速增长的态势。(需要说明的是,5年间,重印品种数一直是高速稳定地增长,这是因为重印图书一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十分突出,受整顿的影响较小,而且这种图书的市场持续性较强)这一态势的出现,显示出增长性质上的高稳定性,这是与中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的宏观经济环境息息相关的。如果能够排除政策性扰动而纯粹从经济因素来讲,中国图书市场应有更高的稳定性。
表9 中国图书出版品种数及变化情况(单位:种;%)
年度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合计130613141831143376154526170962
本版图书种数 新出74719 83095 84235 91416 100693
重印55894 58736 59141 63110 70269
合计8.78.6 1.1
7.8
10.6
比上年增长新出12.2 11.2 1.4
8.5
10.1
重印4.45.1 6.7
6.7
11.3
资料来源:新闻出版总署计划财务司编:《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手册》1998-2003。
三、中国出版业的技术状况分析
出版业的技术状况是出版业生产力或竞争力的重要决定因素,先进的技术水平是出版业适应市场、开发市场的重要武器。这里所讲的技术状况不是狭义的诸如出版印刷技术,而是出版业的生产、营销等整个生产服务过程的技术含量。下面本文主要侧重从科研教育状况、版权贸易状况和新技术使用情况等方面加以分析。(注:出版业研发资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研发人员占总人数的比重和编辑、出版、印刷等的技术水平也是衡量出版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因资料有限,本文不加阐述和分析。)
(一)科研教育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版业十分重视自身的科研和教育工作,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如到目前为止,已有出版印刷科研机构22个,举办了十多届全国出版科学研讨会,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出版科研工作。再如从20世纪80年代中我们先后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开设出版教育专业开始,现已形成本科以上教育、大专、(职业)中专和在职培训为框架的出版教育体系。这在提高中国出版业的技术水平,推动出版业的现代化,增强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也应看到,中国出版业的科研教育状况并不令人十分乐观。科研投入相对于其他行业要少得多;科技投入的方向主要在加强科技手段上,而对作为“软科学”的出版科研却投入很少,这就脱离了出版工业的本质属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内容工业;而作为软科学的研究内容,目前主要是集中在一些标准、规范一类的东西,对出版业管理体制框架的研究还基本处在初级阶段,对诸如市场结构中大、中、小单位的市场占有率稳定在什么水平上才能实现竞争和规模的最佳结合,国家的政治、经济、环保政策以及在出版业上的(优惠)政策对出版业的影响弹性到底有多高,中国出版业对世界市场上诸如纸浆等的价格波动弹性有多高等问题,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或拿出令人信服的量化成果;软科学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创新性、专有性成果少,阐释性、大众性成果多,前瞻性、预测性成果少,滞后性、甚至过时性成果多,议论性、理论性成果多,现实性、针对性成果少。这不仅和我们现有的科研队伍状况有关,也和我们当前的运行体制有关;就科研力量而言,印刷行业的几个科研所中,除了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以及北京、上海、辽宁、陕西等地的几个有实力的大所外,其他科研所的实力实际上都很有限,各科研所之间也缺乏有效的分工合作。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成立以后,就国内外出版业市场状况及其变化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有待进一步的深化、细化和系统化;在出版业的教育培训上,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教材内容陈旧,师资力量老化,学生培养文理分设,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
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中国出版业产业化的历史较短,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研究开发投入不足,行业教育观念落后,资源整合有待加强等等。
出版业是大产业。美国、欧盟等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出版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而且还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这是由国民经济结构高级化、服务化和智能化的演进规律决定的。因此,我们应站在世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高度,重新审视中国目前的出版科研和教育,真正增加投入,深化改革,进一步强化科技教育对出版业的智力支撑,提高中国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版权贸易状况分析
版权贸易是货物贸易的延伸,是国际图书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狭义的版权贸易一般是指涉外版权贸易,而广义的版权贸易则是指由对版权的使用而产生的一切商业行为。下面我们以近十年来中国及世界图书版权贸易数字为线索,说明分析一下中国版权贸易的状况。(见表10、表11、表12)
表10 1995-2002年间中国的图书版权贸易情况(单位:种)
资料来源:全国版权行政管理工作及版权贸易工作情况统计(1995-2002),载于《中国出版》,2003年第4期。
表11 2002年全国图书版权输出情况统计(单位:种;%)
资料来源:国家版权局:2002年版权贸易统计资料,载于国家版权局网站(WWW.NCAC.GOV.CN)。
表12 2002年全国图书版权引进情况统计(单位:种;%)
资料来源:国家版权局:2002年版权贸易统计资料,载于国家版权局网站(WWW.NCAC.GOV.CN)。
从以上三表可以看出,1995-2002年间,中国图书版权进口从1664件增长到10235件,年均增长率约为32%;出口从354件增长到1297件,年均增长率接近30%,都表现为超常规增长的态势。这对于缩短中国的图书出版周期,繁荣科学、文化事业,推动科技进步,改善中国图书出版的产品结构,增强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等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图书版权贸易的三大不平衡:
第一,版权进出口极不平衡。近十年来,中国图书进出口逆差很大,进出口倍数平均为10。产生逆差的原因有很多,有人认为:“这里固然有综合国力的对比及语言障碍等方面的因素,但无论如何这种出口逆差只能说明我们的文化仍处于劣势,文化产业的实力及影响力仍不能与中国的国际地位相称,在文化思想的建树与知识的创新上尤其显得薄弱。”(注:余波:版权保护的经济学意义,载于《中国出版》,2003年第4期。)实际上这也是造成中国图书版权贸易其他两大不平衡的根本原因。
第二,图书版权贸易的地区不平衡。版权引进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如2002年,中国从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引进的图书版权达7871项,占版权引进的77%。在版权输出中,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仅对香港、台湾地区的输出就达1107种,占输出总量的85%以上。造成中国图书版权贸易地区严重不平衡的客观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技术、经营管理方式的价值趋向;二是交易集中在东亚地区,实际上集中在大中华文化圈内。
第三,图书版权贸易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国家经济地位的不平衡。2004年,中国的进出口总值超过10000亿美元,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贸易体,然而,图书版权贸易额仅为几千万元人民币。(注:朱志刚:关于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评论,载于BIBF网站(WWW.BIBF.COM.CN)。)其原因除了以上介绍的以外,还有国家的文化政策有待改进,对外文化宣传不够,中国出版业还未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出版集团参与国际竞争,缺乏一个有一定权威、能够在世界市场上经营推广中国图书乃至版权的全国性组织等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的图书版权贸易除了上述的三大不平衡以外,实际上还有第四大不平衡:版权贸易的国内地区不平衡,即中国的版权贸易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辽宁等地,特别是北京市。这反映了中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实。
(三)新技术使用状况分析
这里的技术状况分析主要是对中国出版业在生产工艺流程上的整体技术状况分析,而不是具体说明某个环节中所使用的设备的技术水平。从典型的技术角度来说,出版业的技术水平主要体现在编辑和印刷两个方面。
1.编辑环节的技术水平
在现代社会里,编辑的技术状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编辑工具的技术水平,二是编辑人员的技术全面性。
目前,中国大多数出版单位都配备了电脑,但缺乏计算机操作技术是当前编辑人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编辑的生产工具还停留在“剪刀+浆糊”的阶段,要依靠电脑排版人员对编、校稿进行修改和排版处理,使计算机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也人为地增加了出版单位的出版程序,降低了出版速度,提高了出版成本,其结果是中国出版单位的经济竞争力下降。
还有,另一个能体现编辑技术水平的是编辑的市场运营技术。市场运营技术中包括了市场策划、市场推广、公共关系等方面的技术和能力。由于编辑环节是出版业最体现其智力密集性的部分,而出版又是出版业的战略价值链环节。因此,中国编辑人员市场运营技术的掌握和提高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中国的编辑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编辑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2.印刷环节的技术水平
从印刷各环节设备的技术上看,经过近20年来的发展,几乎各种先进的技术设备在中国的印刷业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采用,国外印刷设备的市场占有率已达32%,在先进印刷设备市场上的占有率更高,所以中国印刷设备技术和国外的差距不很令人担忧,这也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差距体现在整个工艺流程的技术组织上未能实现一体化。例如,国内还有些印刷单位引进了数字印刷系统,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印前一体化,但运营了一段时间后被迫停用,其中的客观原因很多,例如,中国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短版市场、个性化市场发育不够,数字印刷投资大,成本高,传统印刷技术更适合中国当前的出版市场状况等等。显然也有一定的体制原因。
标签:新闻出版总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