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传统文化教育实施与展望
陆洳芬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朝阳新村第二小学 213000
一、“以乐怡情”——“民乐之美”精致绽放
1.环境的营造:整体规划,建民乐文化之场,以乐养情。我们抓住每学期校园环境布置整改的时机,进行了全面综合思考策划,将民乐、文化等元素相结合融进走廊、外墙、操场等地。课间音乐也以民族音乐为主,起到潜移默化、熏陶的教育作用,不仅起到了美观的作用,还成为了学校民乐文化特色的重要宣传载体,形成独特的“民乐文化场”,以动听的民乐滋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
2.民族乐器的学习:全面开设,习民乐文化之技,以技促情。学校本着“学一种乐器,修一种素养”的宗旨,学校开发了“民乐”普惠课程,让民族器乐走进了所有学生课堂,一年级主要学习打击乐器、二年级为古筝、三年级为陶笛、四年级葫芦丝,五年级竹笛、六年级二胡,六年内向学生普及六种乐器,让学生在习得民乐演奏技巧的同时,促进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3.社团的开展:挑选整合,奏民族文化之音,以乐怡情。针对部分对民乐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孩子,学校还采取自主报名、自主选择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社团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主要以古筝为主,辅以其他打击乐器、吹管乐器、弹拨乐器的学习。
在社团扎实有效地开展活动的基础上,经过挑选、考核,把具有较强音乐表现力的学生集中起来,成立民乐队。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新年音乐会营造出那浓浓的催人向上的环境,向大家展示民族艺术的成果教育。让学生尽情在这种环境中感受着中华民族的艺术美、精神美:评选“校园才艺之星”,表彰艺术特色中队,经常组织老师、学生、有特长的家长举办“民乐演奏会”、“朝二梦想舞台”……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大胆表现自我精神,展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享受成功的快乐。每到学琴之时,校园内总是筝声委婉,古乐悠扬,以乐怡情,愉悦身心,启蒙求真。
二、“以乐启智”——“民乐之魂”多元渗透
1.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挖掘民乐文化,铸民族文化之基。
(1)音乐课的校本化实施研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现行的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的内容占了很大比例,我们就充分利用音乐课这一阵地进行某一曲目的演奏乐器、民乐特色、地域文化等的学习,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提升和放大民乐的价值。例如:民歌《爷爷为我打月饼》,我们结合我国的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话题展开,用听、唱、演、奏等多种形式感受体验歌曲中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感受中秋的民俗风情以及对红军爷爷的感激之情,以及浓浓的爱国主义感情。 (2)结合文学作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民乐不仅能传递思想感情, 而且它所表达的甚至比语言文字更深刻、更丰富,于是我们把民乐的情感和作品的情感有机结合,在体味鉴赏文学作品时,辅以情感内涵与之相近的民乐,形成一种内化的情感力量,诱发学生深层的体验,进行“美”、“情”的教育。(3)结合绘画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有人说:“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音乐。”中国民族音乐与中国绘画无论从结构、立意上,还是从材料以及手段运用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可以通过联想想象就能把音响运动的听觉形象转化为相应的视觉画面,感受音乐中描绘的情境,画出属于乐曲特有的画面、色彩;另一方面可以融合民乐展现出绘画作品特有的艺术、文化味道。
2.在主题系列活动中彰显民乐文化,修民族文化之德。我们以丰富的活动来吸引孩子们,以不同的参与方式来激发孩子们参与的热情,以此促使孩子们接触民乐,喜爱民乐,并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与教育。“最炫民族风,快乐无极限” 六一庆典,“民歌飞扬”演唱会,“琴韵筝风”演奏会……主题活动充分彰显了民乐的魅力,掀起了民乐学习的热潮。另外,还有我们学校的“乐舞童韵”主题学习以民乐为引领,用故事、游戏、参观、走访、健体、制作、创编、演绎等多种形式展开主题学习,让学生在体验和研究中感悟民乐文化。
3.在课程开发实施中浸润民乐文化,品民族文化之味。为了更好地进行民乐文化建设,我们就请了专家来为我们出谋划策,作顶层设计,开发民乐课程,让其的实施对学生品质的整体提升形成有效的合力,拓展了“民乐”的外延,将民歌、民舞、戏曲等跟“民间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纳入进来,并以此来整体推进研究的思路,提升研究的效果,促进孩子文化品质的形成。
三、“以乐悦人”——“民乐之花”芳香四溢
近年来,学校办学思路逐步明晰,校园文化逐步彰显,民乐文化课程也正在逐步成型。 老师们的研究性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古筝二重奏《站在高岗上》参加常州电视台首届“少儿春晚”,表演投入,好评如潮。《乘着知识的翅膀》荣获常州市中小学生舞蹈比赛一等奖。舞蹈《虎头鞋》和笛子演奏《太湖美》被常州电视台特邀在“江南非遗集市文化”宣传活动中登台亮相,在场群众反响热烈,掌声如雷。二胡齐奏《赛马》参加“小老孝老小,小手拉大手”常州市“阳光微孝”大型公益活动演出。2010,2012,2014,2016历届市、区艺术节一等奖。
尤其是2017年5月举办的“朝花廿拾,国乐溯阳 ——朝二民乐教育二十周年回顾暨“六一”庆典”。更是我们在“民乐”这片乐土上坚守20个春秋的最好证明。丝竹和谐,琴筝合鸣,音韵悠长,只见手指在琴弦上按压划动,只听气韵在管竹间流淌跳跃,或温婉平静,或升腾跌宕,这“声情并茂”的艺术熏染何等奇妙! 一出出一幕幕,朝二的民乐之花,芳香四溢!
论文作者:陆洳芬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1月总第1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3
标签:民乐论文; 文化论文; 民族文化论文; 学生论文; 常州市论文; 文化教育论文; 民族音乐论文; 《教育学》2018年1月总第1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