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学的“范式”与“范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范畴论文,心理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范式”(paradigm)是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的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库恩用范式的产生和变更来解释科学的历史发展过程。“范畴”(prescription)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史家沃特森(Watson,R.L.)的历史编篡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他用范畴的演变来分析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过程。范式与范畴在心理学的历史中是一对相互联系的概念。本文尝试分析范式与范畴的特点,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并探索它们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一、范式与心理学的发展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库恩阐述了他的科学“范式”理论。在这一理论中,尽管范式是一个关键的概念,但库恩却从没有对它作出规定性的、简明扼要的解释。而是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范式这一概念。有人统计,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库恩对范式的概念作出了二十余种解释:有时他把范式看成是科学家所共有的信念,有时他把范式又看成是科学家共同的研究倾向,或理论、定律、模型、准则、方法,甚至研究工具和仪器。但一般说来,范式的基本含义有两个方面:第一、从心理方面来说,范式是科学群体的共同态度和信念,是从事某一学科的科学家所共同分享的立场和观点。第二、从理论方法上来说,范式是科学群体所公认的“理论模型”或“研究框架”,如“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是古典天文学时期天文学家的范式,“牛顿力学”是古典物理学时期物理学家的范式,“相对论”则是现代物理学家的范式。这些“范式”都是由特定时期从事这一科学的科学家所公认的理论框架所构成。库恩认为,范式的形成是科学成熟的标志,任何一门学科只有具备了稳定的范式,才能称之为规范科学。
依据“范式”的概念,库恩阐述了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这一动态模式包含了这样几个阶段:1.前科学时期,在这一时期内,范式还没有形成,学科内部学派林立,相互之间争吵不休。依据库恩的观点,大部分社会科学,包括心理学目前都处在这一阶段。2.规范科学时期,稳定的科学范式开始形成。大部分科学家依据范式进行研究,对共同的范式坚信不疑。在发现范式与经验事实不一致时并不导致怀疑范式本身,而是怀疑自身的观察能力。3.反常与危机,当与范式不一致的现象亦即反常经常出现时科学家对于范式的信心逐渐动摇,产生了分歧和混乱,学科由此丧失了共同的研究基础,争吵和争论再次出现。此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危机时期。4.科学革命,反常导致革命,科学革命是以新的范式代替旧的范式,是科学面貌的根本改观。5.新的规范科学时期,通过革命,新的科学范式得以确立,科学重新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规范科学时期。
尽管库恩认为心理学还处在前科学时期,但一些心理学家还是依据范式的概念阐述了心理学的动态发展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巴斯(Buss,A.R.)在《心理学革命的结构》一文中,认为心理学的发展经过了四次革命:
1.从构造主义到行为主义的革命。构造主义心理学以内省的方法研究意识的构造。它的科学范式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实验内省的方法;第二,以意识构造的分析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三,由于需要个体的内省作为研究的途径,内省的主体必然被看成是积极的、主动的。行为主义以新的范式取代了构造主义的旧范式。行为主义的科学范式包括的内容是:第一、客观实验的方法;第二、以可观察共证的行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三、由于把个体看成是受刺激和反应控制的,因而个体被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行为主义革命成功地推翻了构造主义的范式,确立了行为主义的统治地位。
2.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的革命。无论是早期的行为主义还是新行为主义,都不把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作为主体进行研究,而是把人作为一种客体,当成消极、被动的有机体。认知心理学的产生改变了这种状态。确立了一种新的范式。认知心理学的范式包括以认知过程作为研究对象,探索感知、记忆、思维等内部过程,并把人的心理过程看成是积极的、主动的,从而再次确立了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的主体地位。
3.精神分析的革命。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革命产生于实验心理学的内部,而精神分析的革命却产生于实验心理学的外部。在弗洛伊德之前,理性和意识是人的突出特点,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是受理性和意识支配的。然而弗洛伊德从根本上改变了心理学家对人的看法。在弗洛伊德那里,人成了本能冲动的牺牲品,人是受无意识支配的,是非理性的,人的一生决定于本能的力量和早期经验的作用。这一范式在某种程度上同行为主义的范式有着共同之处,因为两者都把人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客体,是为某种力量所决定的。
4.人本主义革命。人本主义心理学自称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是不同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范式的另外一种新范式。它反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把人看成是客体的决定论模式,认为人是积极的、主动的、自主的,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的命运。在人本主义的范式中,人是自由的、有理性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总之,人不再是一种被决定的客体,而是一个积极行动的主体。这种对人的观点确立了一种新的范式,代表着心理学中的人本主义革命。
巴斯所提出的心理学革命究竟能不能称之为革命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肯德勒(Kendler,H.H.)在《进化还是革命?》一文中认为上述所谓的革命并不能称之为革命,而只能称之为进化,因为革命带有破旧立新的性质,是旧的范式的彻底推翻和新范式的建立。但在心理学中,从一个学派向另一个学派的过度并不带有这种性质。在从构造主义向行为主义的过度中,行为主义并没有彻底抛弃构造主义,而是继承了构造主义的自然科学化倾向和元素主义的分析方法;认知心理学也没有彻底抛弃行为主义,它只是从量的方面强化了新行为主义的某些观点。例如,认知心理学家接受了刺激——中介因素——反应的公式,所不同的只是认知心理学家不把中介因素看成是某种生理刺激,而是把它看成是知识或心理表证。因此从构造主义到行为主义又到认知心理学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而不是破旧立新的革命。
根据库恩的观点,范式是某一学科内的所有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而巴斯所提出的心理学的四次革命中所形成的范式没有一个享有这种特点。即使行为主义的范式也没有成为当时所有心理学家共同的基础。尽管它的影响遍及整个西方心理学,但在它的内部就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在它的外部,精神分析的存在则使心理学内呈现两极鼎立之势。因此,如果说在行为主义时期,心理学确实形成过范式的话,那么心理学学科内的范式也不止一个,至少心理学中还应存在着另外一种范式,即精神分析的范式。显然,这种范式不是库恩意义上的范式。
所以,至少就目前为止的心理学来说,还不曾存在一个公认的科学范式。但是,即使库恩也承认缺乏范式的学科内也存在着某种“类似于范式的东西”,这个“类似于范式的东西”指导着心理学家的研究,规定着心理学家的思维方式。它就是我们下面所要谈的“范畴”。
二、“范畴”的种类及其基本含义
“范畴”(precsription)一词也可译为规定、规范和法规等等。它是心理学家所采取的一种态度或价值观,这种态度和价值观决定着他对心理学基本问题的解释,使他的行为自觉地与范畴所规定的原则相一致。例如,量的研究或数量化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当持这一范畴的心理学家面临一个心理学的问题时,他会不加思考地去尝试把他的研究数量化,而不愿考虑这个问题是否适合数量化。
范畴与范式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它们的联系方面来说,它们都是一种态度或信念,也都是一种具有导向性的理论框架。所不同的是,范式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只有一个,而范畴却可以有多个;就使用的范围来说,范式是某一学科的科学家所公认的,而范畴则是某个学派甚至学派内的某个群体所信奉的,其范围明显小于范式;就表现形式来说,范畴总是有它的对立面,往往以对立的形式呈现,如理性与非理性、中枢论与外周论等等。
美国心理学史家沃特森认为从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上看,心理学内存在着十八对以对立形式呈现的范畴:
1.有意识的心理主义与无意识的心理主义,或称意识与无意识。强调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心理事件和心理活动,把研究的重心放在意识层面的心理活动上的观点构成了有意识的心理主义;而强调心理事件的无意识特性,以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作为心理学的研究重心的观点则体现了无意识的心理主义。
2.内容上的主观主义与内容上的客观主义。把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或研究对象定义为个体主观的心理活动、心理事件或经验的观点属于内容上的主观主义,如冯特的内容心理学;而把研究对象限制在个体可观察的行为的观点则应属于内容上的客观主义,其典型的表现形式是行为主义。
3.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决定论的观点认为所有的心理事件都是有原因的,都是由某种先行的因素所决定的,因而我们可以依照先行事件解释心理活动。非决定论的观点与此相反,认为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人可以独立自主地作出决定,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扰。
4.机能主义与构造主义。机能主义所要探讨的是心理活动和心理的功能,而构造主义探讨的则是心理的内容或意识的构造。机能主义和构造主义在这里并不是指心理学史上的两大学派,而是指两种大的研究取向,机能心理学和构造心理学只是它们的两种极端表现形式。
5.归纳主义与演绎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如何开始?是从个别到一般,由事实到概括,还是从一般到个别,从一般原理到个别结论?心理学的归纳主义认为应从个别的事实和观察入手,在积累足够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一般性的假设;演绎主义则强调从一般性的心理假设着手,从已知的理论推论出未知的事实。新行为主义者赫尔是典型的演绎主义者。
6.经验论与唯理论。经验论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起源于感觉经验。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都从属于经验论阵营。唯理论否认感觉经验的作用,认为知识来源于理性本身所固有的观念。在现代心理学中,行为主义者是典型的经验论者;而皮亚杰理论和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则在一定程度上应属于唯理论了。
7.机械论与活力论。机械论以机械的观点解释一切心理事件和心理现象。活力论则反对这种倾向。哲学中的活力论认为生命、意识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万事万物都具有生命、感觉和思维。心理学中的活力论强调意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心理现象的有机性,认为对于心理与意识的机械分析无助于其本质的认识。
8.方法论的客观主义与方法论的主观主义。强调研究方法的可观察性、共证性、重复性构成了方法论的客观主义;强调研究方法应适合意识和心理本身的特性,认为自然科学的客观实验方法不适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构成了方法论的主观主义。这一对对立的范畴集中体现了实证主义和现象学这两种对立的方法论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9.元素论与整体论。元素论主张以小的单位描绘研究对象,认为只要理铰了组成整体的元素,就可以对整体有清楚地了解;整体论与之相反,它把整体的研究放在首位,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构造主义和早期的行为主义主张把研究对象分析成小的单位,是心理学中的元素论者;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意识的整体特点,是典型的整体论者。
10.一元论与二元论。一元论有唯物和唯心之分,唯物的一元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唯一本源;唯心的一元论认为精神是世界的唯一本源。二元论主张物质和精神是世界上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二者之间要么是平行关系,要么是互动关系。心理学发展史上的心身平行论和心身交感论都属于二元论的范畴。
11.自然主义与超自然主义。认为人的心理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一切心理现象都不可能超越自然规律,都可以在自然的框架内得到解释的观点构成了心理学中的自然主义。大部分心理学家是自然主义者,但少数心理学家如超个人心理学家则认为自然原则并不足以解释所有的心理现象,如高峰体验、瑜加现象等等。他们主张以超自然的原则解释某些心理现象。
12.一般规律的研究与特殊规律的研究(nomotheticism--idiographicism)。前者强调发现适合于所有人的、普遍的、一般性的心理规律,后者则把重点放在适合于个体特殊的心理规律上。
13.外周论与中枢论。把心理事件的起因置于身体之内还是身体之外是划分外周论和中枢论的一个明显界限。行为主义主张行为是受外在的刺激所控制的,因而是典型的外周论者;而认知心理学把重心放在内部认知过程的探索上,又明显代表了中枢论的观点。
14.纯科学观与功利主义观。心理学的纯科学观起源于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并在其弟子铁钦纳那里达到顶峰。纯科学观反对心理学的应用研究,认为那并非心理学本门,而属技术范围。功利主义观追求心理科学的功用,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能服务于社会。
15.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由于受到实证主义与现象学两种方法论的影响,心理学内一直存在着重视质的研究与重视量的研究两种倾向。质的研究把区分心理现象在性质上的不同作为重点,而量的研究者强调心理过程的数量化。
16.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理性主义强调人的理智、智慧和意志的主导作用,认为理性能战胜情感,意志能支配情绪;非理性主义的观点与之相对立,认为人的情绪和情感在人类的心理生活中起主要作用,理性处于从属的地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了本能冲动对于人类行为的支配作用,是典型的非理性主义。
17.静止观与发展观。怎样看待形形色色的心理现象?是以不变的模型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事实,还是把心理事实置于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以动态的眼光看待这些现象?前者是心理学中的静止观点;后者是心理学中的发展观点。
18.静态论与动力论。静态论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心理现象中持久的、恒定的一面。而动力论则注重行为与心理现象的动因方面,力求寻找深层次的原因。弗洛伊德探索了本能冲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心理学中最早的动力论者。
在我们看来,上述十八对范畴并没有穷尽心理学中的所有范畴,其它在心理学的发展中发挥影响的范畴至少还有这样一些:科学——人文、还原论——非还原论、意识——行为、先验论——环境论、本能观——文化观等等。心理学是一门缺乏“范式”的学科,但却不是一门缺乏“范畴”的学科。范畴的多样性决定了心理学学科的复杂性。
三、“范畴”的特点及其在心理学发展中的作用
范畴的最明显特征是它的导向性。前述各种范畴既不是一种分类系统,也不是心理学史家分析历史的便利方式,而是心理学家形形色色的思想武器。心理学家在从事研究时,经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而不是那种方式处理问题是受到他所信奉的范畴的影响。范畴往往使心理学家“先入为主”,信奉科学主义的心理学家往往对内省的内容和方法一概加以排斥,而不管这种内省的内容和方法是否具有实际价值。某些范畴的导向性对心理学家的影响是如此的巧妙和隐蔽,以至心理学家很难意识到它的影响和作用,而认为理应如此。例如,当代西方心理学家中的大部分人是一元论者,亦即大部分西方心理学家受到一元论的影响。但是,如果你称某个人是一元论者的话,他往往不会接受。原因是他已习惯于一元论的思维方式,并认为是理所当然。同样地,经验论的范畴也已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大部分心理学家在通过观察法研究人的行为时并没有意识到他受到经验论的影响。
范畴对心理学家思维方式的这种隐蔽影响在对立范畴中的一方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在对立双方的力量势均力敌时,两种范畴提供了两种思维方式,心理学家不得不在其中进行选择,因而可以意识到范畴的影响。而当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另一方处于休眠状态时,处于支配地位的一方就给心理学家规定了一种思维方式或思维习惯,使心理学家在不知不觉中依照这种思维方式选择和处理问题。
范畴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是它的对立统一特性。范式只有一个,在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学科内只能存在一个范式,与之对立的范式要么取而代之,要么在范式的革命中销声匿迹。范畴却总是存在着对立面,往往导致激烈的角逐和争斗。对立双方的力量相互转化,在某一时期内这一方势力强大,而到了另一个时期对立一方又获得了强劲的势头。对立中的一方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处于支配地位,但另一方并不会消失,至多是处于休眠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还会重新活动,恢复它对心理学家的影响。在此方面一个明显的例证是环境论和天赋论对心理学家循环往复的影响。在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时期,天赋论盛行,环境论没有多少市场;行为主义产生以后,环境论占据优势地位,天赋论几乎销声匿迹;但是近年来天赋论又重新抬头,并获得许多实验研究的支持。心理学中的许多对立范畴都是这样此起彼伏,对心理学家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但是范畴的对立性也不是绝对的。随着科学的发展,某些原来对立的范畴可在更高一级的水平上得以调和和统一。经验论与唯理论作为一对对立的范畴在哲学史和心理学史上已存在多年,但有关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显示两者都有一定的合理之处,因而可以得以综合。归纳主义与演绎主义也是一对研究方法上的对立范畴,但现代的心理学家很少强调其中一个而抛弃另一个。实际上,现代心理学家更愿意使两者相结合。某些对立的范畴之间可能存在着程度或等级的关系,心理学家对其信奉的程度可能居于两者之间,而不是在两个极点上。
值得指出的是,范畴并不是孤立的。前文对范畴种类的阐述很容易给人以一对对孤立的范畴互不联系,彼此单独发挥影响的错误印象。实际的情况是,范畴相互交织、互相联系,很少有范畴孤立发挥作用。如机械主义、静止观和元素论总是交织在一起;经验主义、客观主义和决定论也常常相互联系。相互联系的范畴组成一个理论框架,构成了心理学学派的理论基础。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决定论、机械论、外周论、自然主义和方法与内容上的客观主义构成了早期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无意识的心理主义、内容上的主观主义、非理性主义是精神分析的基础框架。范畴的不同结合构成了心理学学派的不同特色。
范畴对心理学的发展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从历史上看,心理学起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哲学,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至近代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哲学思想都对心理学的独立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以范畴的形式出现的,为心理学的独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心理学的另一个起源是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也成为心理学的范畴而为心理学家所借鉴。心理学中的动力论、方法论上的客观主义等都源于自然科学。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其它学科的新思想和新观点不断地成为心理学中的新范畴,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是范畴的多样性也导致了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复杂性,使心理学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难以实现统一。心理学自独立之日起,学科内部就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信奉不同范畴的心理学家依据不同的理论相互攻击和指责。由于双方各执不同的范畴,因而谁也难以说服对方,陷于无休止的争吵之中。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样,每个心理学的流派的理论基础都由不同的范畴所组成,学派的演变实际上是范畴的演变。巴斯在《心理学革命的结构》一文中所阐述的心理学的四次革命实际上并非范式的革命,而是一种范畴的演变。心理学只有解决了范畴的多样性问题,形成一个统一的范畴即“范式”,产生一场范式的革命,才能成为一门“规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