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所致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论文_杨振兵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所致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论文_杨振兵

杨振兵

(甘肃省静宁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 甘肃 静宁 743400)

【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所致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中医康复科收治的脑梗塞偏瘫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结果:2个月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脑梗塞偏瘫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有效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

【关键词】 脑梗塞;偏瘫;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4-0220-01

脑梗塞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偏瘫是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1]。本院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尝试配合运用中药与针灸治疗,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中医康复科收治的脑梗塞偏瘫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均满足中华医学会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关于脑梗塞的诊断标准[2],同时,均经CT或MRI确诊。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56~84岁,平均为(65.7±8.2)岁;急性期15例,康复期45例。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比组间资料,发现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差异不大(P>0.05),有可比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的扩血管、抗凝疗法,肠溶阿司匹林100mg/次,1次/d,盐酸丁咯地尔200mg与0.9%生理盐水250mL混合后静滴,1次/d。待患者生命体征基本平稳后可开展康复训练,以改善运动功能障碍。在卧床期内主要进行被动运动、体位转换、起坐训练等,防止关节痉缩与压疮等并发症;离床期主要开展坐位训练与起立训练、平衡训练等,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在步行期内以步行训练为主,如跨门槛、上下楼梯等。另外,要指导患者独立完成更衣、梳头、漱口等活动,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①中药治疗:自拟偏瘫复原汤,药物组成为黄芪30g,丹参、鸡血藤各20g,地龙15g,川芎、赤芍、归尾各12g,桃仁、红花、胆南星、石菖蒲各10g,水蛭与全蝎各6g。上肢偏废者可加入桑枝;下肢瘫软无力者加桑寄生、牛膝、杜仲等药物;语言不利者加远志与郁金二药;伴有口眼歪斜者可加入僵蚕、白附子;手足肿者可加入泽泻与茯苓。用水煎汤后,一日两次,分别于早、晚服用。15d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4个疗程,即2个月。②针刺电针:对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醒的患者行针灸治疗。取患肢阳明经穴,上肢取肩骼、 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取髀关 、环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一般每次针刺2~3对穴位,得气后改为电针治疗,通电20min,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原则,有酸胀、麻木、肌群节律性收缩为宜。1次/d,10d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间间隔2d,共治疗2个月。

1.3 疗效评判

根据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订的标准作为疗效评定依据。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损分值减幅在90%~100%左右,病残程度为0级;②显效:功能缺损分值减幅在46%~89%之间,病残程度为I~Ⅲ级;③有效:功能缺损分值减幅在18%~45%之间;④无效:功能缺损分值减幅在18%以内,甚至病情恶化或死亡[3]。

1.4 统计学方法

选取SPSS16.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个月后对比疗效,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其中,基本痊愈5例、显效13例、有效9例、无效3例;对照组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7%,其中,基本痊愈仅3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可见,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脑梗塞属于中老年人常见病与多发病之一,典型症状为肢体偏瘫与言语障碍,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此所致的偏瘫患者也越来越多。对于脑梗塞偏瘫患者,西医治疗以溶栓、抗凝、降纤、抗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等为主。同时,还应尽早配合康复训练,以最大限度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增强其生活自理能力[4]。

本病属中医“中风”范畴,从中医角度来看,中风的根本病理原因在于本虚标实,其中,心肝肾亏虚、气血不足为本,而风火痰湿壅盛、气血瘀阻则为标。因此,中医治疗应根据其本虚标实的缓急轻重进行辨证论治[5]。偏瘫复原汤中将黄芪作为君药,以起到益气健脾,祛瘀不伤正、气旺促血行的目的。胆南星与石菖蒲则具有化痰开窍之效;川芎、丹参、赤芍、桃仁、归尾、鸡血藤、红花均有活血祛瘀之效;全蝎、地龙、水蛭则具有破血逐瘀、疏风通络之效。将诸药合用可起到祛邪不伤正、补虚不留邪的作用。同时,配合针刺穴位可起到活血通络、调和气血、扩张血管的目的。据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能抑制红细胞聚集,降低血液粘度,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建立[6]。另外,还能激活相关神经细胞,促使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功能恢复。电针除了有针刺作用外,其生成的电场能激发机体的相关潜在自我调节功能,并能改善脑组织供血状况[7]。

本次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疗法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P<0.05),两者差异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东云.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塞偏瘫30例.中医外治杂志,2007,16(2):23-23.

[2]林慧,王晓红,付斌.针刺疗法配合功能训练治疗脑梗塞后偏瘫[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7,21(2):47-48.

[3]孙剑.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9):12-12.

[4]叶函青,韩丽华.急性脑梗塞早期针灸治疗配合康复训练的体会[J].中国临床护理,2010,2(2):115-116.

[5]张华清.急性脑梗塞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与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8):160-160.

[6]徐道岚.脑梗塞患者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4,2(6):159-159.

论文作者:杨振兵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5月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1

标签:;  ;  ;  ;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所致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论文_杨振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