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历史学习评价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评价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开展,全新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评价理念冲撞着多少年来的传统评价观,新的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手段、评价体制的确立是新课程改革中及待解决的最复杂、最深刻的一个问题。在半年的实验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其中有成功有失败,有收获更有困惑,在此以求共勉共鉴。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学习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发展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的基本理念。依据新的评价理念和要求,我们在评价实施过程中,力求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一、历史学习评价目标与内容的转变
传统的历史教学目标定位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教育目标,三者之间缺乏有机的融和、互动,知识目标是教学第一指向,其次才是能力培养、思想教育。教学评价的核心是测定历史知识是否掌握,掌握多少的问题,历史学习能力如何也是围绕历史知识掌握程度、掌握多少来判定的。隐性的思想品德考查具有严重的片面性且在教学评价中处于“零地位”。
新课程中的历史教学评价目标已发生了重大转变,评价的核心指向是以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根本,强调评价的“人本”精神,把具体目标定位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动态的有机结合。评价内容不仅要考查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还要考查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更要把隐性的情感、价值观的表现纳入教学评价之中,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性问题是评价观念的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评价思维不转变将直接影响评价行为。为此,我们重点做了教师与学生的认识转化工作:
1.教师的通识培训:在教师走进新课程之前,我们在对教师进行通识培训时,特设了《新课程中的教育评价》专题讲座,并在课程实验过程中又组织教师听看了卢咏莉博士关于《新课程与教育评价改革》专题录像,做了培训问答。
2.具体问题的研讨:通过培训使教师在观念、认识上有了初步的转化,但在一些具体操作问题上还有很多疑惑,在学期初的新课程教研培训活动中,专门就评价实施的具体办法和问题进行了研讨、导示,反复强调评价目标的指向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多样性,重点学习了《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讲明新课程中关于学生历史学习评价的总体思路和具体办法,要求教师建立评价档案,做好个案记录;要求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及学生档案建设等。
通过以上系列性的培训使教师在走进新课程之前实现评价观念的转变,对新的评价方向、内容、办法等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
3.学生的转化动员:新的历史课程、新的评价观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和不适应,尤其是学习评价直接涉及他们的亲身“利益”,变化跨度又大,我们要求教师在开学的第一课就要对学生做好课改宣传和观念转化工作,告诉学生历史课程新的考评内容和办法,让学生做好思想、心理准备及评价工具准备(档案袋和成长记录卡),说明考评内容不以一次的期末笔试为终结,还要容纳平日的学习表现、学习态度、个性品德、学业能力和收获等。
4.日常的个案指导:注意平日的评价指导,深入教学一线,了解教师档案、学生档案的建立情况,对于普遍存在的档案内容知识化、个案记录简单化的倾向给予及时的纠正。
新的评价目标和内容要求贯穿于以下评价体系中的各个环节里(在此不重述)。
二、历史学习评价过程与方法的转变
以往的历史教学评价淡化甚至忽略历史学习中的过程性评价,做得较好的算是平日的课堂提问、小测验、单元测试的分数记录,过程评价的方法也仅限于此,而且这些评定的分数并不纳入终端评价中,只起过程性的奖惩作用,评价的主动权操纵在教师手里。
新的教学评价观强调学习过程的全程评价、动态评价,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给予多次评价的机会,重在促进学生的转变和发展;评价方式的要灵活多样,克服片面的分数定论;评价要民主、开放,强调建立多向的互动、沟通、协商的评价网络。
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注重了评价的过程和方法的改变:
1.建立教学、学习档案记录过程评价:
为扭转以往只重结果的教学评价,我们要求教师建立了平日教学档案,在其中专设“个案记录”,记录在平日课堂教学中表现突出、个性张显、思维独特的学生,记录内容要求详尽,评价语言质性化,以备终端的综合评价。例如唐培芝老师的一段个案评价:“没在一班上公开课,同学们很失望,有个叫孙浩的男生还哭了。他们这种积极努力的学习态度让我非常感动,我与同学们做了进一步的沟通。”这段个案记录体现了过程评价,蕴涵着丰富的新课程评价理念。
我们要求学生也建立了平日历史学习档案,设计了学生成长记录卡。在学习档案中存入个人的历史学习作品、搜集的历史资料等;在成长记录卡上记录历史学习感想、体验、特长、不足、收获等。学生自主管理档案,档案作品进行阶段性、日常性的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等办法,评语放人档案中。要求教师做好过程性的指导、调查、激励。
2.建立课堂、课后学习活动日常奖励机制
日常的课堂学习观察和课后的学习活动关注是过程评价的主要方式。教师要通过在课堂上注意观察学生历史学习的状态、表现、成效,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评定和奖励;对于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的探究学习活动,如收集资料、动手制作、考查实验等,教师必须适时过问,褒奖。例如在一些探究活动课上,有不少教师都亲自动手制作了奖励卡片或奖状,如“最佳设计奖”、“最佳表演奖”、“最佳创作奖”等,这些奖励评价都纳入学生学习档案中,它是整体评价的一部分。
3.坚持常规的平日测验制
常规的传统测验作为评价的一种手段有它特备的功能,仍是新课程中最常见的评价形式,它可以对学习成果进行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从而督导教和学。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建议教师可在单元阶段进行适当的测验,测验的形式可采取师测、学生自编自测、互编互测等,评定也可如此,可以是分数评定也可以是评语。在此,我们突出强调测试内容要避免知识唯一的片面性。
三、历史学习评价结果与功能的转变
以往的历史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评价办法只是在每学期的期末进行全区性统一会考,学生的会考分数做为唯一评价教师和学生的依据,可以说是“一锤定终身”,这种评价办法使评价自身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它抹杀了个性,违背了“人本”原则,无法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为减轻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压力和学业压力,我们只得在考前规“划”出一定的考试范围,教师回去后把它编制成样题样卷发给学生,学生再回去背“大被单”,考试时再按照老师给的统一答案去回答问题。尽管有些试题已发生了发散性的变化,但绝大部分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仍按老师给的答案答,可谓所答非所问,笑话百出,漏洞百出……这样的测评还有什么意义可言?孩子们的创造性哪里寻去?长此以往,这种评价方式方法使历史教学日益走向萎缩,教师和学生只待期末应对一点“可怜”的历史知识,历史教育的功益有多少?
针对以往结果性评价带来的种种弊端,我们在课改实验的期尾阶段在结果性评价上做了以下尝试:
1.期尾课堂教学整合
平日的教学过程评价散见在教师档案和学生档案中,它需要在终端阶段进行整合,因此我们在期尾课堂教学上进行了双基巩固综合评价、学生历史学习档案作品综合评价、学生一学期历史学习综合评价等。例如有的教师把档案作品展做一专题活动课,采取先小组后全班的形式进行展示、交流、评价;有的教师把学生间的互评做一专题,全班分成多个小组,小组成员给每位同学送一句话。这样从不同角度通过多种形式完成课堂教学的部分综合评价。
2.全区纸笔测试整合
以往的全区性统一闭卷考试与新课中的评价观有诸多悖逆之处,基于深入细致的思考和论证,我们对期末统一会考做了革新尝试。
首先,变革纸笔测试方式,由原先的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这样就不必再为老师划复习范围,老师也不必为学生设计“大被单”,学生更不用去死记硬背那一点“可怜”的知识,此举可谓一举多得,一得:减轻了师生的双重压力。二得:学生的认知整合空间得以扩展、建构。三得:改变了“应试”死板的学习方式,利于新的学习方式的养成。
其次是纸笔测试内容的变化,以往的纸笔测试题型停留在老式的填空、选择、列举、问答等形式上,试题内容兼顾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情感教育,但由于考试形式的禁锢,试题考查的7‰左右的内容是知识掌握的情况。新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已发生了动态性的变化,因此纸笔测试内容也必须随之变化,试题考查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测试(占30‰)、综合能力测试(占70‰)两大部分,在综合能力测试里重点考查历史基本技能、实际迁移运用能力、学科综合能力、历史学习过程情况等。试卷尽量体现人文性、开放性、多元性。
纸笔测试成绩只是综合评定的一部分。
3.完成结果性评价
教师要在完成几个阶段的过程评价的经常基础上,做好形成性评价。一个学生的历史学习评价包括平日的学习表现和学业成绩、终端测试成绩和综合学习表现评定,容纳了自评、他评、师评多种形式,容纳了多种评价内容。因此,一学期的结果性评价表现为:表述性评语+A、B、C等级制。遗憾的是好多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把家长评价纳入其中。
不同方式的结果性评价导致的是不同的评价功能,新的评价结果具有记录成长,促进发展的功能。
四、新的教学评价实验收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收效:
1.新的不唯分的评价体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动力,促进和保护了个性张扬、发展,留给孩子渴望成功、追求进步的机会和空间,为后续学习、终身学习打好了基础。这是新的评价带给孩子最好的效用。
2.带给教师的是丰富了教学活动,融洽了师生关系,增强了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从各个方面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二)存在问题:
1.新的评价观还未被教师和学生完全接受。
2.新的评价方式还不适应,如有的教师不会做评价记录和表述,或做得不细致到位,评价表格做得不好;相当一些学生对档案袋认识不足,不会管理等。
3.课改的社会宣传薄弱,对评价方式的变化知之甚少。家长很少参与到评价体系中来。
4.客观的大班型教学是新的评价体系实施的一大障碍,教师难于实现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也就使一些评价无法做到质性化,从而影响评价的效益。
5.评价结果的使用机制还远远落后于新课程的步伐,评价及评价结果使用能否做到公平、公正、民主、开放是一个现实、深刻的社会问题。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基本建立起来,但对教师的评价却很滞后,教师在等待,观望。